书城童书世界古文明
6075700000029

第29章 《一千零一夜》故事起源

《一千零一夜》的故事是这样开始的,从前有位国王,对婚姻生活感到悲观失望,因为生怕妻子不忠,所以决定每晚娶一个新娘,到第二天早上把她杀掉,以免她红杏出墙。莎拉赛达有天晚上不幸被选中,她为了拯救自己的性命,当晚就给国王说故事,一直到第二天早上还没有说完,国王由于想听到故事的结局,次晨没有杀她。第二天晚上,她虽然说完了第一个故事,但第二个故事到天大亮时才说了一半,于是国王再次让她活了下去。如是者一夜复一夜,总共说了一千零一夜。这些据说是由莎拉说的故事既包括神仙故事,也有爱情故事,从此便一代传一代。听故事的人听到这些故事中的奇异情节,都觉得津津有味,整个故事的背景,其实是中古时代的巴格达社会。辛巴德的故事也是从巴格达开始的。

巴格达是762年由回教阿拔斯王朝建立的城市,为一个从埃及伸展至印度的旧教王国的首都。当时的统治者哈伦·阿拉悉是阿拔斯王朝第五任君主,亦是当时最有权势的人。哈伦在位23年的光辉事迹和浪漫行径,就是《一千零一夜》中许多故事的主题。哈伦是音乐与诗的行家,对文学艺术活动常常慷慨资助。《一千零一夜》中有关他的故事,多把他描写成一位公正、贤明和宽大的理想君主,并说他常常带几名亲信微服出巡,晚上在巴格达城四处漫步,为被压迫的人的主持公道,惩罚恶徒骗子。诚然,有些较为刻薄的故事把这位君主说成一名酒徒,但由于《可兰经》明确规定不准饮酒,这种说法很可能是诽谤,而不像是一位虔诚回教领袖所为。

哈伦统治下的巴格达城是《一千零一夜》中许多故事的背景。巴格达是一个富庶城市,积聚了与东方贸易赚来的大量财富。据说巴格达太富庶了,城中不大可能找到穷人,就如在无神论者的家里找不到《可兰经》一样。巴格达的上层人物,尤其是他们的妻妾,都过着穷奢极欲的生活,竞相铺张浪费,建造华美房舍,以及花大钱寻欢作乐。国王在宏伟的“金宫殿”里,过着非常讲究、丰盛富足的宫廷生活;神学家、学者和哲学家尽献精神食粮,弹唱者、说笑者和歌女则供声色之舞。

当时,奴隶买卖在巴格达极为兴盛,具有资质的年轻女奴先经文化教养、体能训练,才被送到奴隶的市场上高价拍卖。歌唱一向受人重视,因为宫中妃嫔如果能凭清吟妙唱赢得国王欢心,可望一朝得宠,享尽荣华。哈伦之母喀苏兰甚得全国臣民敬畏,也是女奴出身,在789年逝世前一直掌理国事。哈伦最宠爱的妃嫔素贝达原是阿拉伯公主,也是性格坚强的人,常以高贵的气派和优美仪态炫耀于宫廷,食物如非用满镶宝石的金银器皿盛载,就不动食指。

但哈伦治下的巴格达人并非整天享乐,哈伦亦非老是因娱乐和享受而挥金如土。哈伦虽然颇有才能,受人爱戴,但反复无常,有时更暴戾恣睢,器小量浅,睚眦必报。哈伦这个性格上的缺点,从他亲手倾覆著名的巴玛基家族一事可见一斑。巴玛基家族虽信奉回教,却是波斯而非阿拉伯裔,这家族三代以来一直是阿拔斯王朝的忠臣和谏官,协助管理这个回教王国的朝政,家族财富亦供给哈伦的宫廷挥霍。可是,阿拉伯人和波斯人始终像油和水一样不相融。803年,哈伦突然废了他一向信任的臣仆,命人杀害长久于私人宴会和宫廷庆典随侍的查法·巴玛基。查法暴尸于巴格达某一桥上示众,其家人则全部投狱,家产悉数抄没。当时传说哈伦勃然大怒,起因是查法与哈伦的亲妹艾巴莎生出恋情,甚至有说哈伦盛怒之下将艾巴莎活埋的。至于究竟什么事情引起这次报复,我们永远无法知道,不过很可能是哈伦本人对巴玛基家族左右国事怀恨在心,以及他治下的波斯臣民,容忍犹太教徒与基督教,而与正统阿拉伯臣民之间宿怨难消。那时宫中支持波斯人最有力的太后喀苏兰已经逝世,波斯人失去极具权势的靠山;而国王最宠爱的妃嫔,那目中无人的素贝达,则据说向来鄙视波斯人,不管哈伦宫廷中真实情况如何,总之显然是妒恨与阴谋的温床。

自巴玛基家族失宠之后,哈伦立刻遇上麻烦,面临内乱和种族冲突的威胁。哈伦企图将王国一分为二,分给两个儿子管治,藉以平息纠纷。哈伦一子是纯阿拉伯血统,另一子则为波斯女奴所生,但这种分而治之的方法只能将分裂加剧,哈伦虽具一些才能,却不是一位能干的治国人才。由于已无巴玛基家族协助处理国事,哈伦的王国不久便分崩离析。公元809年,哈伦驾崩,酝酿已久的内战随即爆发,阿拔斯王朝统治者的权势日趋式微。

不过,在现代回教世界保存下来的古代艺术建筑之中,仍可看到哈伦统治时期的光辉,因此难怪那些受过他礼遇的人,如在宫中逢场助兴的诗人和说故事者,藉《一千零一夜》的故事以报知遇之恩,使哈伦和巴格达城的名字永垂不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