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世界古文明
6075700000030

第30章 圣者苦修未来

自从旧约《圣经》描述的先知时代以来,各宗派的男女圣徒都渴望走到荒野,独自或与信念相同的人一起退隐苦修。一批信徒在耶稣被钉十架后约300年,退隐到埃及的沙漠,成为首个这一类的基督教教团。被誉为“沙漠之父”的埃及圣安东尼以摒充世俗享乐为宗旨,在红海岸边山头建立了一所修道院,开风气之先。几年后,塔比纳修道院在埃及内陆落成,奉行的生活方式后来成为中东修道会的楷模。

塔比纳修道院有修士1300人,加入修道会前必须先任侍奉工作三年。三名修士共住一间密室,睡觉时也不准躺卧;他们的饮食十分俭约,进餐时更要蒙上脸巾,不得交谈或四处张望。祷告之余,修士分别担当铁匠、面包师、木匠等职责,有些负责抄写,后来成为重要专职。此外,一些修士负责撰写训诫和宗教论文,其中部分文献对奠立早期基督教的基本教义有重大建树。六世纪初期,圣本笃在蒙特卜西诺创办了欧洲最大的修道院,以后本笃会修道院遍布欧洲。

查理曼王朝时代在西欧各地建成的本笃大修道院,到今天已荡然无存。不过,瑞士康士登湖附近的圣加仑修道院藏书室内,保存着一份精细的设计图,让我们得知本笃会修道院的原貌和修士的生活情况。这份总平面图所示的修道院没有建成,却显示了一座理想修道院的样子及其中应有的设施。隐修生活虽苦,却很值得。

修士的生活方式永远不变,每天硬性规定做四小时宗教礼拜、四小时默想灵修、六小时在农田或工场干活。在祈祷时间和工作时间中,每每要抽出小段时间供默想用。到了晚上六时半,修士通常上床休息。早上醒来后不多久,他们就匆匆走过冰冷的石砌走廊,赶到设于每所修道院中心位置的大教堂,参加每日六次祭拜的第一次。大教堂的祭坛满布华丽的金银装饰。千百根蜡烛点起来,映照得祭坛光亮耀眼。夏天每人只吃一顿饭,并没有肉类佐膳。到了冬天,他们每天可以吃两顿饭,以抵御严寒。

以上是“圣本笃教条”规定的修道院生活方式。本笃是努西亚人,创立了本笃会修道院,死后被封为“圣者圣本笃教条”便是他在6世纪订立的。圣本笃为修士制订一种贫苦、贞节和服从的生活方式,修道院由院长管治,这位院长的话,院内每个人都得服从。公元814-840年,被世人称为“虔诚者”的路易一世统治查理曼帝国期间,鼓励修士遵从“圣本笃教条”,到了1年,差不多所有西欧的修道院都采用了本笃会修道院的日课规定,就如许多修道院仿照公元820年为瑞士圣加伦修道院绘画的“蓝图”而建筑一样。本笃在意大利南部蒙特卡西诺修道院出任院长时,订出“圣本笃教条”。蒙特卡西诺修道院在公元529年创建,到今天仍然是世界有名的大修道院。本笃是该修道院的第一任院长,确立了早期修道院教条所提倡的自给自足模式。修道院的生活所需,完全依靠本身的农田和工场。几百年来,西方基督教国家的修道院一直奉行不渝,不少新修道院亦相继效仿。

在每间早期的本笃会修道院里,修士都过着集体的生活。日课中的主要部分,就是圣本笃所称的上帝作工长时间和越来越繁复的赞颂和祷告仪式,其他一切都属次要。教条中规定的体力劳动,不仅为修士提供食物、衣服和其他物质需求,而且免让他们变得闲散疏懒,并藉以充实心灵。其后主要因为虔诚的富人捐献,修道院逐渐富裕起来,修士毋须再住公共宿舍,可以拥有个人的睡房,也开始雇请佣工种。不少修士有充足的时间执行其他职务,包括研究学问,所以,本笃会修道士后来以学问渊博著称,具备真才实学、博古通今的修士辈出,不可胜数。

修士在修道院围墙内的园地种植药草,以作医疗用途。从一个没有人确知的时间开始,他们想到用白兰地酒把一些药草浸渍,由此发明一种叫本笃的酒。乍听之下,修士简朴的生活,和象征奢华的酒类似乎格格不入,但本笃会修士一向可以喝酒。他们的食物简单,主要是面包、鸡蛋、干酪、鱼等,正好和酒类配合。早期的修士戒荤,但由于创办人没有指明不可食用飞禽的肉,后来一些修道院把家禽和野鸟也列入菜谱之内,不过,修士用膳时必须寂静无声。所以“圣本笃教条”虽然在多方面规定严格,却能在苦行节制和放纵沉迷之间取得平衡。

本笃对人性显然有相当深刻的认识。虽然修士要尽早起床,但本笃叫他们“互相温言勉励,因为贪睡的人口最多”。夏天他又准许修士午睡。此外,清晨的第一首赞美诗必须慢慢唱出,以便迟来的修士能赶上,修道院要求清静。但那是指“清心虚静”,并非完全沉默无语。事实上,修道院特设一个房间,冬天还生火驱寒,供修士在里面交谈。另一项同样考虑周到的措施,就是为修士配备简朴洁净的衣服,包括一套替换的长袍和内衣。那时,埃及和叙利亚的修道会强调极端的苦行修炼,但本笃并没有仿效之意。不过洗澡被视为非常奢侈的享受,除非染上疾病,否则不得洗澡。

在那些作息极有规律的日子里,本笃会修士无论在生活还是工作方面,必须绝对服从院长的命令。院长由修士选举出来,一旦出任院长,便终生管制修士的一举一动,院长也决定修道院的风气,譬如是以庄严肃穆、精于烹调,或学术研究而闻名。欧洲有较长一段时期受侵略和内战的蹂躏,不过基督徒不敢攻打修道院,因此藏书室庇于高大坚固的围墙,得以完整保存了古代社会许多文化遗产。

事实上,修道院既可供给生活所需,又可保住性命,这显然是吸引修士的一个主要因素。几百年来,本笃会及其他修道会的修士,一直无须惊怕饥饿、战争或遗散,经年平静地生活。他们也欣然相信,到了最后的日子,必然比那些没有修道、俗世的农民或武士较容易获得上帝的救赎。这应该是没有什么疑问的。

那个时期,修士团和独行隐士散布埃及各地。传说隐士与野兽友善,而圣者更能与狮子、豹甚至鳄和睦共处。而影响至今的似乎还是圣本笃会大修道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