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正统派系内部,教徒按照犹太教规定自己开办了学校来教育自己的孩子,使他们从小即接受犹太教的各种礼仪、戒律及经典,以免受异族文化和宗教信仰的侵蚀。无论安息日还是一切圣日,他们都严守教规不乘坐车辆。在会堂里也严守男女分坐的规定。
哈西迪派是正统派中一个神秘主义教派,他们坚持认为救世主弥赛亚自天而降是犹太人的惟一希望,反对搞各种形式的犹太复国主义。他们独善其身,很少与其他派别的犹太人交往,男子们蓄着大胡须,穿黑色外套、戴黑色宽沿帽,无论穿着举止都不允许有一丝马虎。
改革派正好与正统派形成鲜明对比。他们继承了犹太启蒙运动思想,主张消除任何使犹太人与众不同的地方,使犹太人从孤立的阴影中走出来,融入世界民族之林。他们认为犹太人并非一个独立的民族,犹太人之间的关系仅仅限于共同信仰犹太教而已,所以犹太人不应当去追寻独特的犹太民族国家或独特的犹太文化;犹太教也仅仅是一种宗教而已,不应当成为人们一切行为的准则,使人们的举手投足都受到教规的各种限制。
改革派的观念在东欧、德国的犹太人中毫无市场,但是在美国等一些较为宽容的移民国家则比较盛行。但二战中,纳粹残酷屠杀犹太人的血的教训,使温和的改革派们也转变态度,强硬地支持成立以色列国,使犹太人拥有一个真正属于自己的容身家园。
保守派教徒主张将犹太宗教与犹太文化、犹太民族主义融为一体,并积极支持犹太复国主义。他们严守犹太教割礼与饮食禁忌,但对于其他的律法与传统礼仪,则在原则上接受,在实际运用中颇为灵活。
保守教派的理论观点是:犹太教是一种不断演进的宗教文化。它并不简简单单地是犹太人生活中的一个孤立部分,而是既为宗教,又是文化,是犹太民族的主要标志。犹太宗教与犹太民族主义是不可分割的同一体,犹太人可通过民族主义之途,回归到犹太教信仰的怀抱之中,一个犹太民族家国将成为犹太教的精神中心及文化、宗教创造力和生命力的源泉;希伯来语是犹太人生活所不可缺少的,一个没有历史语言和自身文学的民族只能算是一座吉普赛人大营。
犹太民族之所以能屹立世界优秀民族之林,与这种迎合时代多元化不断进取的思想关系密切。
反犹浪潮促进民族凝聚力
第一次世界大战使欧洲的反犹主义有所减缓,但战争一结束,这股经久不衰的思潮马上又抬头了。
在波兰,政府公然制定了歧视犹太人的经济政策。在罗马尼亚,出现了以把犹太人驱逐出境为公开目标的组织和运动。在立陶宛和拉脱亚,削弱犹太人在经济、文化领域中影响的倾向日益加剧,并得到了官方的支持。在苏维埃俄国,革命后初期犹太人的境况大为改善,反犹太主义被宣布为非法,所有犹太人都获得了平等权利,一些犹太人还担任了党和国家的领导职务。但随着阶级斗争的扩大化和一批犹太裔领导人如托洛茨基、季诺维也夫、加米涅夫等被定为反革命,根深蒂固的反犹主义又开始上升,使苏联境内至乏百万犹太人再次处于压力之下。
二十年代的反犹思潮既继承了传统反犹理论中的种族歧视、宗教偏见等老一套货色,又表现出一些新的特点,其中最突出的就是将反犹与反共相结合。
由于带上了强烈的反共色彩,二十年代的反犹运动必然向右翼极端势力靠拢,最终不可避免地与正在崛起的法西斯主义同流合污,而将五花八门的反共、反犹、种族主义和法西斯主义奇谈怪论拼凑在一起,炮制出一种系统的法西斯反犹理论的,正是那位出生在奥地利的前下士阿道夫·希特勒。此人公然宣称,现在是人类历史上的“关键时刻”,自由资本主义已经分崩离析,“犹太-布尔什维克主义”正在策划征服欧洲和全世界,作为“优良种族”的雅利安人必须通过“永久性的革命”来消灭犹太人及其马克思主义,以争取更多的生存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