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期刊杂志单向街003:复杂·性
6083000000012

第12章 同志仍需努力 (1)

《单向街》:这些年,的确像你说的,很多香港导演都到内地来找项目,拍电影,两边的文化非常不同,你有什么特别的感觉吗?

关锦鹏:刚才已经说过了,1980年代到1990年代初,是香港电影最好的,真的是最好的时间。整个氛围很宽松,拍电影的人很幸福,王晶可以拍通俗主流的电影,许鞍华可以拍有强烈个人风格的,真正是百花齐放。但是我们不会排斥用大明星,因为香港工业基本上还是商业取向,那是包装,不过在包装的里面,我们有机会讲自己想讲的。

这几年在内地,不断有电影界的朋友告诉我,中国电影时代来了。每一年的数据显示,电影院的屏幕或者票房数字按多少百分比递增,但我觉得中国电影不可能到香港电影当时的那种创作氛围。题材的选择上没那个自由。

可是香港电影也不可能回去了。大家都在缅怀1980年代是香港电影最好的时候,很多人批评近几年香港电影已经没有了香港电影的特色,可是那个时代,有它特定的客观、主观环境。今天香港已经变了,哪怕我们死守在香港拍电影,也不见得能拍得出1980年代那种电影。举个例子,那时候我们还没面对大陆的市场,今天哪怕你在香港拍戏,老板或者导演都有意识说,这个电影能到大陆去吗?到大陆去,肯定就有规限了。所以我个人反而用一个比较从容的态度去对待。不是说今天我们要复兴香港电影,你就复兴得来。可能真的有机会,但不可能复兴到1980年代那种状态。

《单向街》:它可能有新的面貌。

关锦鹏:对,应该有新的面貌。另外你看1980年代的香港电影,大投资有、小投资有、中型投资有。不一样的类型同期放映,各有各的观众,喜剧,鬼片,动作片,也可以是文艺片。但我觉得在内地这种氛围不见得会有,一下子几个都是武侠电影,《黄金甲》,《十面埋伏》,《无极》,《夜宴》,观众很快会疲惫。香港电影为什么后来会衰退,就是它那种创意无尽的阶段过了。一部《英雄本色》出来,或者《笑傲江湖》出来,马上就会有十部这样子的电影,比较浮躁。我觉得中国电影将会很跳到那个阶段,那是大制作,让观众疲惫。

《单向街》:是过度商业化的结果吗?

关锦鹏:说实在话,现在内地有哪一样东西不商业化?相比起来,文化创作出来的声音,或者让人看到的力度,跟大家已经富裕、很充足,手上的钱不知道往哪里药的经济状况,没办法相提并论。

《单向街》:在内地你最不能适应的是什么?是管制吗?

关锦鹏:我觉得管制还好,浮躁是让人很多时候很疲惫的。

《单向街》:这种浮躁是?

关锦鹏:体现在各个方面。你会很明显觉得已经有钱的人,很多时候在炫耀自己有钱,还没有钱的人哪怕不说,其实心有点急--为什么人家可以这么有钱,我还那么穷?有一些搞创作的人,比如说会要求说这个花一定要什么样,多贵我都要,假花我要不了。那对我来讲也是一种浮躁。我记得,张叔平有时候知道我不会拍花的特写,他就把两瓶假花放在后面,形状颜色很像真的,而且你那场戏拍三天,它就是那儿,更容易接戏。这是点点滴滴感觉到的。

《单向街》:你之前说明朝末年和现在很像,是指?

关锦鹏:就是在太平盛世,明朝的时候,连朝鲜、日本都是它的附属国。在一个大的制度底下,一票文人都辞官,回家做自己喜欢做的事,诉之于他们的创作,以情说理。肯定意味着,这种繁华鼎盛的背后有很多被扭曲的东西。

《单向街》:被扭曲的东西指的是?

关锦鹏:可能在大的环境底下有很多敢怒不敢言,或者就把所有心思放在怎么赚钱上面。

同志仍需努力

幸亏自己生得晚,不必经历同性恋的苦难年代,可是恐惧真的过去了吗?

去年中通长途电话的时候,陆离说要送我一本小书,电脑鼻祖图灵(Alan Turing)的小传。她大概听出对科学向来没兴趣的受惠人不大热衷,于是卖了个小关子:“看了你就明白为什么。”以她缜密的心思,一定不是希望成功人物传记发挥鼓舞作用,令孺子临老入花丛,但再好奇也不敢劳烦她邮寄,反正秋季打算回港,请她到时再想个法子交递。

如是者拖了几个月,待得我奔走于尖沙咀铜锣湾,深居简出的她自然不可能为礼物抛头露面,本来想趁她丈夫星期天远足之便交给一位共同朋友,结果也不成事。眼看亚洲之旅将近尾声,接收图灵仍然遥遥无期,她终地忍不住透过电话揭露谜底:“书里写他15岁那年爱上密码,同时爱上同学Christopher!”我虽然有点头绪,就是作不出适当反应,支支吾吾发出“??”的空洞回音。她实在想不到有人会蠢钝若此,只好提高声线:“Christopher呀!男同学呀!”我也不知道哪来的蛮力,居然立刻答:“可是陆离,15岁爱上男同学比你想象中普遍得多哩,尤其在英国的寄宿学校。”什么叫狗咬吕洞宾,这是最佳示范。你以为谁都会自小奔驰于同志绿茵场的老马,撞口撞面无一不是龙阳君,坦荡荡身穿背心以示有断袖之癖?前辈的一番好意我怎可以那么鲁莽,不假思索以“何必大惊小怪”的语气顶撞?

两星期前书辗转到手上,翻开来更教人羞惭交加:她唯恐收书人无心向学,亲手列了索引注明景点页数,由“15岁爱上密码和Christopher”至“1954年6月7日山埃苹果”,井井有条、一清二楚。1921年出生的图灵,成长于同性恋仍属犯法的时代,浑浑噩噩的初恋,因对象夭折而画上句号,传记指“不能正视自己情感”的他终生有性无爱,最后还因为误交混混而身败名裂,直到2008年9月才正式获得平反。

读着这种历史悲剧,我总暗暗捏一把冷汗,庆幸自己生得晚,身心都不必暗渡陈仓。蕉风椰雨的环境,出乎意料善待夹缝中的边缘人,因同性相吸而锒铛入狱的风化案虽然偶有所闻,对活在小圈子自给自足的少年完全不构成威胁--念中学时,我就有谈得来的同志同学,既勤奋修炼嗜好与品位,也努力实习性和爱。20岁一头栽进平权运动如火如荼的三藩市,简直菩萨保佑放虎归山,开正戏路也文也武。说出来你不会相信,那时我非常天真,以为美国人一向都那么开放,不晓得解开枷锁的石墙起义只是四五年前的事,而Harvey Milk正处于现在进行式。

长期逸乐不知民间疾苦,尽管并非天天搂着昏君奸妃酒池肉林,毕竟脱离一般群众摸黑慰藉欲望的现实--当然瞒天过海香窃玉也是一种乐趣。近年接触的人品流比较混杂,多少学会从不同的角度了解事物,然而还是很难洗涤玛丽安东妮特情结--法国大革命掉美人头的皇后,名句是“没面包吃为什么不吃糕饼?”譬如读到南洋政客一而再被控鸡奸的新闻,绘形绘声报道当事人肛门验出有被告之精液,我就禁不住尖叫:这位先生与陌生人发生肉体关系怎么不戴安全套?太没有卫生意识了!接下来又质疑:担任零号角色的,事后为什么没有即时进行清洁工作,忙着观看树林而忽略了森林。

又譬如,最近翻译电影《单身男人》(A Single Man)字幕,执导的Tom Ford虽然是美艺潮流教主,但对白本几乎令人误会是古装片。男主角在加州大学教文学,课堂上借赫胥黎的《夏去夏来鹅逝》为弱势社群伸张正义,说来说去,还是一派王尔德的遗风,“同性恋”卡在喉咙,不折不扣“不敢报上名字的爱”。声东击西的招式,媲美奥斯汀笔下的闺秀,又如张爱玲《花凋》那位留学维也纳的章云藩医生,措辞也过分留神些,“好”是“好”,“坏”是“不怎么太好”,“恨”是“不怎么太喜欢”。既然有意为自己人抱不平,表明身份也是一种姿态呀,开宗明义直截了当,何必远兜转由纳粹主义说起?

回心一想,我这可不是强人所难么?剧本根据克利斯朵弗伊殊坞德一九六四年的小说改编,当时二战结束尚不满二十年,美国社会依然吹着冷战寒风,断袖分桃和“XX党”一样是见光死的罪状,怎可能要求孩子王脱下保护性取向的盔甲,赤条条晒不存在的太阳?恃着拥有引以为傲的古铜色皮肤,讪笑别人无可奈何的苍白,犯的正是夏虫不可语冰的毛病。

不过,最教人伤感的是,译着译着,我渐渐发觉戏中人的担忧、顾忌、避讳和恐惧,其实并非博物馆里的陈列品。即使天生缺乏被逼害焦虑,周围的气候也不算太坏,我很难欺骗自己“美丽新世界”十全十美--赫胥黎名著的原题,那个形容词不是“美丽”而是“勇敢”,更适宜借来暂用。同志仍需要努力啊,山埃(一级剧毒氰化物,俗称山埃,英文名称potassium cyaninde)苹果已经让图灵捷足先登抢去吃了,我们不稀罕当等待王子拯救的白雪公主,我们要当穿本季最威风时装的恶毒皇后!

黄丹:艺术是一场科学的实验

用国画来表达都市内容、现代情感。

北京的四月仍然寒冷,黄丹刚刚从广西老家过冬归来。这个时候的北京,水墨落到纸上,很快就风干了,少了南方湿气下久久不散的莹润。

黄丹一直没有离开她的水墨画--只画画,而不去转行,或者尝试所谓“以商养画”。当年同她一起就读央美国画系的很多同学,都已经“离开”了,从水墨转而去做装置、摄影或者新媒体。

水墨画被叫做“国画”,它对中国文人的重要性,就像玛利亚之于天主教徒。根基深厚,难以颠覆。在央美读书时,黄丹看到了央美一位老师的画,画里是一个萝卜,“那萝卜很水润,如果是油画的话,那种感觉是很容易表现的,但是那位老师画的是水墨画,廖廖几笔,淡淡的水墨,就画出一只神奇的萝卜。”人手对毛笔的掌握能力,跟对电脑、相机的掌握,最大的差异仍然体现在经验和阅历上。在国画界,1979年出生的黄丹,要等到二三十年后,才可能积累出“水润萝卜”的功力。

同学们都想多多快快地赚到钱--这甚至是很多中学生考美院的第一目的。这或许是国画艺术家们不愿意承认的、使他们得以从同龄人中脱颖而出的一个逻辑:他们的同龄人都自觉地退出了这场角逐,剩下少数的他们,等待着很久以后的将来的胜利。他们不愿意承认这个逻辑,很大程度上因为他们的坚持,并不是为了某些功利的目的--假若仅仅只是为了将来的“胜利”,则有很多“成功学”的捷径可以搭乘。

黄丹现在每年参加三四个展览--这种频率对于中国当代艺术家们来讲并不算多,而她的理想是每年只参加一个。她说很多展览对创作者本身而言意义不大--创作者之外的角色或许收益更多。她对艺术观念的坚持很是理性,此种理性超乎人们对一般艺术家的认识,也超乎人们对一般女孩子的认识。似乎是她将所有的感性、情绪,都物化为线条和墨色,积在了纸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