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巴菲特阴谋
6089000000001

第1章 股神还是超级骗子

谁缔造了巴菲特神话2010年6月11日,“与巴菲特共进午餐”拍卖活动最终以263万美元的价格成交结束,大幅刷新了历年来的拍卖纪录。

巴菲特何许人也?那就是江湖人称“股神”的,被誉为全世界有史以来最伟大的投资家的美国亿万富豪——沃伦·巴菲特(WarrenBuffett)。

巴菲特执掌全球第一高股公司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BerkshireHathaway),公司拥有63家不同行业企业的股份,目前坐拥约620亿美元的净资产,根据《福布斯》杂志公布的2008年度全球富豪榜,他已成功超越比尔·盖茨成为全球首富。

在大量的宣传材料中,巴菲特被描述为独具慧眼、生活简朴、热心慈善的先哲与圣贤,于是人们又给他加封了类似于李鸿章李合肥、袁世凯袁项城这样的“奥马哈先知”与“奥马哈圣人”的称号,他俨然成为当代金钱世界的救世主。

对于这样的人物,市面上介绍的口水书自然汗牛充栋,在亚马逊上相关的英文图书多达1434种,在当当网上的中文图书也有1237种。

至于吹捧巴菲特的文章则更是多如牛毛,数不胜数。

在这些巴菲特传记和投资秘笈中,巴菲特被神化为一个无所不能、先知先觉的中神通王重阳似的玩弄市场于股掌之间的财富之神。

君不见,江湖上流传着——巴菲特出身平民阶层,但从小就是财商超人的神童,依靠白手起家,14岁就买下40英亩农田,15岁月入175美元,后深得格雷厄姆与费雪真传的“价值投资”秘笈,于26岁创立了巴菲特协会,36岁资本净值达到685万美元……最终成为世界首富——这样的神话故事。

几年前,在伯克希尔开股东大会时,从美国全国各地到奥马哈的飞机上坐满了伯克希尔公司的股东们,他们每个人都是一副欣喜若狂的表情,一些涉世不深的年轻人就像患了精神病一样的疯狂。

整个会议期间,只有一个印地安部落提问,质疑伯克希尔控制的一家公司水坝造成的污染,其他3万多名股东无非是听取巴菲特那个重复了无数遍的简单的投资原则和做人哲学——价值投资。

正如在纽约金融界工作的一位股东所说的,“就像基督徒不会一辈子只去一次教堂一样,价值投资者也不会一辈子只去一次最著名的价值投资者的聚会”,人们对巴菲特的崇拜如同一种宗教信仰。

几年后的今天,巴菲特崇拜不仅没有丝毫消退的迹象,反而愈加严重。

2010年,伯克希尔开股东大会时,巴菲特带了伯克希尔旗下公司所产的很多花生糖和巧克力,边吃边开会。

巴菲特神一般的形象居然让那些丧失理性的股东崇拜到巴菲特吃什么他们就跟着吃什么的地步。

在会场边的购物区销售着这家公司的糖果和冰淇淋等食品,伯克希尔的股东们见到巴菲特咀嚼花生糖,居然都抢着去买花生糖吃,当巴菲特吃着冰淇淋时,他们又一窝蜂地去买冰淇淋。

那些食品很快就被抢购一空。

东方民族的造神运动本身就远超西方。

当巴菲特神话漂洋过海来到中国后,很多中国人为之疯狂颠倒。

20年前,财经图书最为流行的两本,一本是《李嘉诚传》,另一本是《巴菲特传》。

在民间,尤其在民间的炒者中,这些巴菲特神话口耳相传并被添油加醋地反复强化。

即便有人对中国富人作批判时,也要将巴菲特摆上台面,细细比较,详加分析一番,以证明,外国的月亮就是比中国的圆。

更有甚者,有国人愿意出天价竞买与巴菲特共进午餐的机会。

那些拍卖所得的钱则都将被交给加利福尼亚州的一个基金会,该基金会旨在救济美国那些缺衣少穿的贫困人群。

从2006年至今,至少已经有两位中国买家竞得与巴菲特共进午餐的机会,其中2009年江湖人称“私募教父”的投资精英赵丹阳以211万美元的代价获此“殊荣”。

不过短短3小时的餐桌闲谈,每小时所耗费的金钱按当时的汇率约合467万元人民币。

赵先生声称,在与巴菲特共进午餐时,曾与“股神”谈论过他所投资的物美商业。

经过“股神”的点拨,物美股价在一个多月时间内最大涨幅近九成,以至于他大呼,花这点小钱,太值了。

有些人讲,赵丹阳真是傻,居然吃了天价饭还说值得。

完全错了!赵丹阳不傻。

赵丹阳不过利用巴菲特,狠狠地炒作了自己一把,也狠狠地炒作了自己的股票一把。

他所花的钱不过是一种投资,投资在大众对巴菲特的崇拜心理上,回报则是他物美股价的攀升。

那些认为赵丹阳傻的人才是真傻!反过来,巴菲特也利用这一点又一次成就了自己慈善家的美名。

谁比谁傻,无非是金钱与名誉的交换。

最傻的只是崇拜巴菲特的大众。

对巴菲特宗教般的崇拜,本质是一种金钱宗教。

在这个以钱为本的社会中,金钱与资本渗透了整个社会的每个角落。

金钱至上,一切向钱看,没有钱是万万不能的,每个人的脑海深处都积淀着这样的观念。

人活在世上的唯一评价标准就是有没有钱,钱多或钱少。

所有的兴趣,所有的爱好,所有的一切,都排在金钱之后。

钱成了敲门砖,成了通行证,成了做其他事情的前提条件。

追逐金钱成为人们天经地义的首要任务。

人们只会去赚钱,只会去疯狂地花钱,于是变成了金钱的奴隶,而对金钱之外的其他所有事物丧失了判断力,成了弱智,成了傻瓜。

巴菲特有世界上最多的钱,也就成为金钱宗教的代表与最高的神祗。

如果说,金钱帝国中的成功者以拥有金钱多少来衡量成功大小与荣耀的多少,那么,巴菲特就是最大的成功者。

金钱宗教的信徒们,只能唯唯诺诺地奉之如神,而不敢有半点怀疑。

成功者是这个金钱帝国的演员,在金钱的舞台上挥洒钱的魅力,崇拜者则是看戏的观众。

演戏的是疯子,看戏的是傻子。

巴菲特将金钱看成自己人生的唯一目标,为了金钱而疯狂地不择手段出演各种戏剧。

而崇拜者则将自己嵌入剧中,把巴菲特的成功当成是自己的成功,随着主角的喜怒哀乐而随之癫狂。

最终,他们悲哀地变成了金钱的俘虏和巴菲特的癫狂崇拜者。

掩人耳目的价值投资众所周知,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价值投资与巴菲特先生几乎等价。

伴随着巴菲特走红而来的价值投资风靡世界,中国也不例外。

价值投资横扫神州大地,从机构投资者到普通散户,价值成了市场参与者滥用程度最高的最时髦的专业用语。

价值与巴菲特的神话在众人顶礼膜拜中,逐渐蜕变为一种神秘主义的魔咒。

国内外各路神仙打着价值投资与巴菲特的旗帜将许多人骗得血本无归,倾家荡产。

更为极端的是很多人自身对价值投资就痴迷不已,并逐渐走火入魔而头撞南墙。

所谓价值投资,即以低于股票内在价值的价格买入,股价与内在价值之间的差价就是安全边际。

换句话讲,只要你买对了股票,长期持有就可以滚雪球般地增值,如果你亏了,那就是你选错了。

一个股票有没有价值,价值的高低是多少,应该持有多长时间,那都是主观判断的结果,就像情人眼里出西施一样,任何一种资产都可能是某些人眼中值得投资的对象。

有人问过巴菲特的搭档查理·芒格(CharlesThomasMunger),巴菲特有没有进行过投资价值的计算,他的回答是从未有过。

看来即便是巴菲特本人,也无法对价值给予精确的计算。

因此,在短期内,难以证明某个投资是否正确,而长期来看,任何资产总有人去持有,总有某种资产的价格会上涨。

价值投资成了一种无法证明或证伪的投资方法,任何投资者都可以宣称自己是价值投资者,任何投资都可以称作价值投资。

说白了,价值投资在道理上永立不败之地,在操作上却是永远没用的废话与狗皮膏药。

可想而知,在各种公开场合中,巴菲特不过又是用价值投资的老调重弹作为遮羞布来掩人耳目。

巴菲特有句名言:“别人贪婪时恐惧,别人恐惧时贪婪。

”人们往往只看到了前半句,却总是遗漏后半句,资本人格化的巴菲特也和别人一样贪婪。

19世纪英国经济学家登宁说过:“资本逃避动乱和纷争,它的本性是胆怯的。

这是真的,但还不是全部真理。

资本害怕没有利润或利润太少,就像自然害怕真空一样。

一旦有适当的利润,资本就胆大起来。

如果有10%的利润,它就保证到处被使用;有20%的利润,它就活跃起来;有50%的利润,它就铤而走险;为了100%的利润,它践踏一切人间法律;有300%的利润,它就敢犯任何罪行,甚至冒绞首的危险。

如果动乱和纷争能带来利润,它就会鼓励动乱和纷争。

”市场即战场。

华尔街有一句名言:“哪里有股市,哪里就有丑闻。

”资本市场这个血淋淋的战场里赤裸裸地展现出人性中最阴暗的一面。

洪洞县内无好人,逐利的追求激发出人们心中最为无耻的各种欲望与卑劣的手段,种种匪夷所思的骗局和手段都层出不穷。

只要参加了资本之间的战争,无论什么民族、什么国家、什么人都逃避不了这样歇斯底里的金钱游戏。

世上不存在奇迹,只存在规律,巴菲特是人不是神,他也无法脱离资本的约束。

巴菲特曾经的伙伴麦克·普莱斯(MichaelPrice)曾公开指出,巴菲特是“最大之一的幕后市场操纵者,在套利和所有活动中他得到的市场信息比任何人都有用,但大家却以为他只是个普通的正常人”。

巴菲特不仅不是一个伟大的投资家,反而可能是当今世界最大的资本市场消息与趋势的制造者,是美国金融市场的一个大操盘手,更是世界金融市场的一个大操盘手。

2010年,在穆迪公司操纵案的听证会上巴菲特声称,穆迪对一些次贷产品给出的评级并非欺诈,他“更倾向于把责任归咎于那些需要政府救助的金融机构高管,而非和3亿美国人犯了同样错误的穆迪管理层”。

当有人问及,是否应该防止证券发行者向评级机构支付费用以避免出现评级机构袒护证券发行商时,巴菲特回答说,穆迪商业模式毫无问题,而他不知道谁会为评级支付费用,反正他不会。

是的,他当然不会,因为他自己就是穆迪第一大股东,完全可以操纵评级。

还有人质询巴菲特,他作为穆迪最大股东是否应该承担穆迪欺诈的责任时,巴菲特则搪塞说,他不清楚。

可笑的是,价值投资一直向大众灌输的理念就是,不熟不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