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令人产生疑问的是,巴菲特从来不买黄金,吗的迹发资投值价靠是特菲巴三第也不投资于黄金股票。
那个全球最富有的人经常像传教士似的向人们宣讲如何投资的方法与章对经济状况的分析。
芸芸大众像看神一样的对他的观点肃然起敬,并按照他所谓的价值投资的指引来操作。
但为什么巴菲特那么讨厌黄金投资,从不劝人们去购买黄金呢?黄金可是一个稳定增值的安全投资。
在1971年美元与黄金脱钩之前的布雷顿森林体系下,每盎司黄金价值35美元。
2010年7月,国际市场上的黄金价格是1210美元,短短40年价格上涨了34倍,远远高于巴菲特“永久持有的伟大公司”年增长7%~8%的速度。
答案很简单。
巴菲特不喜欢黄金,正因为它是稳定的。
全球黄金总量16.3亿吨,按照现价,相当于6.96万亿美元。
黄金如此之高的总价值使得它不容易被庄家通过新闻报道、评级公司或者一个被投资者羞辱的首席执行官的下台的方式被操纵。
黄金毕竟是黄金,它在地球上只有一个有限的供应。
黄金市场易波动的特征似乎是巴菲特不买黄金的一个遮羞布。
然而,一般来说,恰恰是因为黄金稳定性与金融市场的不稳定性,黄金才显得波动较为厉害。
实际上,黄金的波动是从货币的角度去衡量的,它本身具有稳定性和保值性。
稍微有点智商的人略略思考就知道,虽然巴菲特拥有一个令人惊叹的投资经历,但无法设想他只是因为打败了市场而赚得亿万财富。
事实上,巴菲特知道如何操纵市场,他懂得如何利用媒体,政府和企业管理层的缺点来操纵股票的上升或下降。
巴菲特非常清楚自己目前的公开立场与言论能够引起市场的改变与波动,只要他认为对自己有利就一定会这么做。
最近的次贷危机,国际三大评级机构都脱不了干系。
其中有“3A工厂”之称的穆迪投资者服务公司在2000~2007年间,共给4万多项次级房贷抵押债打上“3A”评级,对次贷危机的发生有直接的推动作用。
不仅如此,2010年希腊债务危机,也是以穆迪为首的三大评级公司联手操作的结果。
有欧洲经济学家指出,评级机构是欧洲债务危机的第一推手。
但很少有人想到,巴菲特的伯克希尔公司是穆迪公司最大股东,最多时曾持股20%,现持有大约13%股份。
显然,作为穆迪最大股东的巴菲特不可能不了解穆迪内部的操作,甚至有可能他本人就是幕后的最大黑手。
为了调查穆迪公司暗箱操作对金融危机的影响,美国国会金融调查机构(FCIC)发出传票强迫巴菲特站在听证席上接受质询。
在听证会上,老奸巨猾的巴菲特辩解道:“所有美国人深信,房价不可能突然大幅下跌……这是我此生所见最大泡沫……很少、很少有人能察觉到泡沫,这正是泡沫本质……价格上涨是麻醉剂,影响上上下下的理性判断力……错误人人有份……我根本就没去过穆迪……我甚至根本不知道那家公司在什么地方。
我只知道他们的业务模式是非常出色的。
”这不禁让人想起,在1938年11月纳粹冲锋队对犹太人发动袭击的水晶之夜之后,纳粹宣传部长戈培尔那个著名的信誓旦旦的发言:“关于所谓洗劫和捣毁犹太人财产的一切说法,都是令人厌恶的谎言,我们没有动过犹太人的一根汗毛。
”事实上,正是那些养活评级公司的企业才需要评级。
如果是你,你又怎么评价一个给你数百万美元的公司的股票价值与风险?结果显而易见,股票得到较高的评级,恰恰在于上市公司与持股人进行了内部操纵,而不是如巴菲特所说的“那是一个失误”,他的辩解苍白无力。
反过来说,黄金市场难以进行内部操纵,这便是巴菲特这样的投机者不愿意购买黄金的真实原因。
与此相反,巴菲特却很乐意购买白银,他的持有量曾占全球的1/4。
巴菲特经常以可口可乐公司为例来鼓吹自己的价值投资,却很少提及他今天所拥有的财富,白银投机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俗话说,“黄金适合投资,白银适合投机”。
这是因为黄金市场难以垄断操纵,白银市场易于垄断操纵。
白银和黄金的比价约为1:68,它相对低廉的价格,有限的产量,使其成为大资本的理想操纵对象。
从1995年开始,巴菲特开始持续买入大量白银,到1999年年初,巴菲特持有1.3亿盎司的白银,在白银价格达到每盎司7.81美元的高位后,他又在白银的回调中不断加仓。
他购入白银的平均成本约为每盎司5美元,最多时其头寸占到差不多世界一年的白银总产量。
当白银价格从1995年的每盎司5美元上涨吗的迹发资投值价靠是特菲巴三第至2006年的每盎司15美元后,巴菲特将白银抛出,赚得盆满钵溢。
如果一个人拥有足够的金钱与影响力,所谓的投资在易被操纵的市场章上便成了极为简单的事情,这就是巴菲特所做的事情。
2003年,前大对冲基金(BigHedgeFund)经理马丁·阿姆斯特朗(MartinArmstrong)在他的个人网页中揭露过巴菲特对白银市场的操纵:“1997年时,我取走了所有的利润并抛售了所有的看跌头寸。
当有人通过电话以尽可能低的价格向我购买1000手白银时,白银的交易价格在4.29美元左右。
他们还故意给我看了巴菲特的订单。
共和银行(RepublicBank)的鲍勃·高特立博(BobGotlieb)打电话给我,想让我加入他们的市场操纵团队。
他讲:‘白银市场将有大事要发生’,当我问谁是幕后操纵者时,他说:‘你的朋友在康涅狄格(巴菲特所居住的州)。
’后来,我通知我的客户,银价将达到7美元。
1997年12月,我应中国政府之邀离开美国前往中国参加亚洲金融危机的研讨会。
当我回到美国时,银价已攀升到6.40美元。
毫无疑问,共和银行采用了用自己的钱购买大量白银再将其转移到伦敦的方式,这样就可以操纵银价的上涨。
我们必须抛弃一切嫉妒、冲动和偏见来面对血淋淋的现实。
在我们这些庄家的观念中,白银市场可以通过各种操纵方法来控制价格,比如远期合约、借款、期权期货和受到控制的分析师的虚假宣传。
事实证据表明,银价操纵从1995年便开始了。
当然,沃伦·巴菲特现在被捧成圣人,实际上巴菲特在白银市场上却是积极的操纵者。
在舆论的宣传作用下,巴菲特购买1.3亿盎司白银的投资活动却被美化成了反对那些可怕的空头和工业用户的力挺白银市价的善意行为。
显然,尽管纽约白银交易的保险费用较低,但巴菲特却仍然在伦敦进行白银交易,这就是证据。
《华盛顿邮报》从中世纪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尽管犹太人的经济实力极其雄厚,但他们并不太重视宣传与舆论。
中世纪的欧洲,势力强大的基督教会热衷于宣扬反犹思想,犹太人被基督徒咒骂为猪。
有时,在基督徒中会流传一些荒诞的谣言,比如说犹太人祖先为了庆祝节日要杀害一些基督教徒,喝他们的血。
一旦碰到一些突发事件,犹太人总是成为替罪羊而遭到多次迫害。
如14世纪黑死病流行时,有一个犹太人集体投毒故意害人的谣言在整个欧洲大陆流传,这掀起了一场屠杀犹太人的高潮。
第一次世界大战德国战败后,德国民众普遍认为犹太人在背后给德国军队与人民插了一刀。
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时,善于操纵舆论的希特勒上台后,大肆开动宣传机器,斥责犹太人在一战时的罪恶行径,广大人民群众皆被欺骗,后来随着德军的胜利推进,纳粹将德国、奥地利﹑法国﹑意大利和中东欧等地的犹太人就地屠杀或送到集中营进行工业化屠杀。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犹太人日渐认识到舆论的重要性。
他们利用金钱的力量逐渐掌控政治,在美国与欧洲国家,公开讨论犹太人问题变成了一个忌讳——政治禁区。
他们又通过资本的力量收购媒体公司逐渐控制了美国的媒体,如发行量第一的《纽约时报》、位居其次的《华盛顿邮报》与极具影响力的《华尔街日报》。
其中的《华盛顿邮报》就是由巴菲特控制的。
值得一提的是,这家报纸经常散播一些反华言论,而对布什总统的伊拉克战争则俯首帖耳。
巴菲特控制的第一家媒体是《奥马哈太阳报》。
奥马哈当地有两家报纸,分别是排名第一的《奥马哈世界先驱报》和紧随其后的《奥马哈太阳报》。
太阳报是一家周报,主要栏目是当地的社会新闻与狗仔八卦消息。
1969年,他买下了这家盈利微薄的报纸。
早在一年前,巴菲特已经通过朋友的引荐投资过严肃的政治刊物《华盛顿月刊》。
这家刊物格调高雅,商业气息淡薄,基本上不太赚钱。
巴菲特从他第一次投钱给《华盛顿月刊》就从来没有赚到过一分钱,反而连连亏损。
因此,巴菲特对媒体的重视并不在于赚钱,而是在于对舆论的掌控,对大众的思想操纵。
在这方面,他是行家。
此后,巴菲特像头疯狂的野兽一样一直寻找着他的猎物,一度想买下《奥马哈先驱报》、《辛辛那提报》和《阿尔布开克论坛报》,但都以失败告终。
19世纪70年代初,巴菲特终于搜索到一个令他十分满意的购买对象,那就是《纽约客》周刊。
讲到《纽约客》,中国人可能比较陌生。
但大名鼎鼎的兰登书屋出版公司、深受中国小资青睐的《VOGUE服饰与美容》和《纽约客》同属于康泰纳仕集团(CondeNast)。
这家集团几十年来都是由犹太人纽豪斯家族掌控。
纽豪斯家族的管理风格具有犹太人强硬而冷血的风格,他们曾经在员工中建立谍报网来监视手下的人。
1957年,康泰纳仕旗下的《波特兰俄勒冈人报》员工大罢工,纽豪斯家族竟然从俄克拉荷马州征募来五六十名荷枪实弹的私人武装血腥镇压工人。
《纽约客》在美国可谓家喻户晓,要想了解甚至融入纽约、洛杉矶或芝加哥这样的大城市中产阶级圈子,就必须读一读犹太人办的这份杂志。
1971年,巴菲特买进了很多《纽约客》股票,还想把《纽约客》彻底收购。
虽然纽豪斯家族也是犹太人,但当时的巴菲特只处于犹太高层圈子的边缘,尚未进入核心层。
纽豪斯家族不能眼睁睁看着几十年的心血就这样被巴菲特掌控,于是拒绝了巴菲特的收购。
此时,恰好《华盛顿邮报》在这一年第一次公开对外发行。
通过犹太圈子朋友的帮助,巴菲特被安排与《华盛顿邮报》的老板凯瑟琳·格雷厄姆进行会面。
《华盛顿邮报》原本由斯蒂尔森·哈钦斯于1877年在华盛顿创办。
到了1905年,被华尔街犹太金融家尤金·迈耶(EugeneIsaacMeyer)买下。
尤金·迈耶是个有权有势的人,他出任过胡佛总统的美联储主席,还担任过世界银行首任行长。
毕业于芝加哥大学的凯瑟琳就是尤金·迈耶的女儿与遗产继承人。
出身上流社会的她见多识广,精明强悍,曾做过《旧金山新闻报》记者,后担任《华盛顿邮报》编辑。
凯瑟琳的丈夫菲利普·格雷厄姆也是一个犹太人。
在诸多的巴菲特传记中,都将菲利普描述成一个十恶不赦、不善经营和古怪粗暴的邪恶人物,而将凯瑟琳描写成一个被丈夫欺压的白雪公主。
实际上,凯瑟琳自小便娇生惯养,生活奢靡无度,性格变化无常,年轻时任意妄为,四处浪荡,有一次还跑到德国去拜访大科学家爱因斯坦。
她的丈夫菲利普算是攀上了高枝,面对妻子这样蛮横的娇小姐,其内心的苦闷可想而知。
像尤金·迈耶这样的大人物怎么会看不出来菲利普是什么样的人呢?因此,从尤金·迈耶把《华盛顿邮报》三分之二的股份无偿转让给菲利普这件事上,我们可以判断,菲利普应该是一个善于经营,富有责任感的人。
恰恰是凯瑟琳才是一个败家的腐败女,后来在她的掌控下,《华盛顿邮报》最终被巴菲特吞并就是一个再明显不过的证据了。
1963年8月,菲利普在家开枪自杀身亡,时年48岁,《华盛顿邮报》完全被凯瑟琳掌控。
当巴菲特与凯瑟琳会面时,试图说服凯瑟琳和他合伙买下《纽约客》。
出身如此显贵家庭的凯瑟琳不太瞧得起国会参议员的儿子,予以拒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