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991年5月发行的两年期美国联邦财政部国债拍卖中,保罗·莫泽申购了35%的份额,并冒用两个所罗门公司客户的名义申购了35%的当期发行国债。
然后,以虚假交易将冒用客户名义申购的国债卖给所罗门公司。
于是,所罗门公司实际垄断了该期国债总发行额113亿美元中的106亿美元。
在1990年,莫泽就已经多次违反美国财政部的竞拍规则,进行暗箱操作。
当然,没有公司管理层的授权,底下的员工也不敢做这种事情。
我们甚至有理由怀疑一向宣称“不熟不做”的身为董事会成员和薪酬委员会成员的巴菲特也了解这件事情,只是后来通过舆论控制掩饰过去了而已。
实际上,美国财政部也早就窥探到所罗门公司的违法操作,有过多次警告,但只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只要所罗门公司不要太胆大妄为、肆无忌惮,也就不了了之了。
但狼与狼之间也会有争斗,所罗门公司一而再再而三地破坏财政部的规定,导致其他交易商怨声载道,美国政府也只好向所罗门开刀。
财政部取消了其主要交易商的资格,外国银行也开始取消对所罗门的贷款。
当时媒体大肆渲染,所罗门公司股价一泻千里。
情急之下,幕后老板巴菲特亲自登场,准备担任临时董事长接管所罗门公司。
巴菲特对媒体宣称,已将原董事长古特弗罗因德及其副手斯特劳斯,还有那个衍生品创始人麦瑞威瑟全部解雇,以换回媒体的同情。
为了让古特弗罗因德辞职,芒格诱骗他,只要他辞职就会给3200多万美元的辞职补偿金。
实际上,这三人只是名义上的辞职,他们在所罗门公司仍有办公室及专用秘书、汽车及专用司机,并能随时翻阅他们想要的任何资料。
可好景不长,一家报纸将这件事捅了出来,舆论哗然。
巴菲特心狠手辣地切断了这些曾经帮助过他的人与所罗门公司的一切关系。
财政部长布雷迪来自伯克希尔蔡斯家族,是个拥有几十亿美元的华尔街金融家,与巴菲特是老相好,有些材料还记述,他和巴菲特还是远房亲戚。
巴菲特给布雷迪打了几次电话,先套套近乎,再将所罗门公司破产的严重后果一一告之。
有了底气的巴菲特又分别给时任美联储主席的犹太人格林斯潘、杰拉尔德·科里根通了电话。
杰拉尔德·科里根(GeraldCorrigan)当时任纽约联邦储备银行主席兼首席执行官,联邦公开市场委员会副主席、常任委员,巴塞尔协会银行监管委员会主席,后来加入高盛公司任执行委员会主席和执行董事。
在巴菲特的操作下,最后,美联储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同意为布雷迪开绿灯,和所罗门公司庭外和解,允许所罗门有限制地继续参加拍卖会的竞拍活动,到1992年彻底恢复主要交易商身份,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也只对所罗门公司罚款2.9亿美元。
但媒体仍然对所罗门公司不依不饶,搞得巴菲特焦头烂额。
幸好在1991年苏联爆发了“八一九”政变。
8月18日,8名苏联军队高官不满苏联总统米哈伊尔·戈尔巴乔夫(MikhailGorbachev)“新思维”改革的“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路线对苏联人民的戕害,一怒之下动用军队,派出坦克封锁俄罗斯议会大厦,软禁了戈尔巴乔夫。
但不到72小时后,政变垮台,苏联随即解体。
全世界的目光都转向了莫斯科和列宁格勒,没人再关心所罗门公司的国债丑闻。
巴菲特与所罗门公司终于得到了一个喘息的机会,他在《华尔街日报》等多家报纸上登了整版广告以赢回市场声誉,客户纷纷回流,公司业务蒸蒸日上。
虽然巴菲特在所罗门公司的股票业务上犯过一些不小的错误,但都无碍大局,所罗门公司逐渐恢复元气。
巴菲特此时却翻脸不认人,将所罗门公司的错误一概归咎于员工,但却声称公司拥有卓越的企业文化。
企业由人组成,企业文化不过体现在人的身上,巴菲特的狡辩漏洞百出。
他先后辞退了几百名无辜的员工,还大幅度降低剩余员工的薪水与福利。
先前芒格允诺的补偿金,巴菲特是一分钱都没有给他称之为正直可信的古特弗罗因德。
古特弗罗因德老兄现在是后悔莫及,只能全力一搏与芒格对簿公堂。
结果,胳膊拧不过大腿,法庭裁决他无权拿一分钱。
可能古特弗罗因德私下有巴菲特什么把柄,巴菲特为了堵住他的嘴,私下要补偿1400万~1800097万美元给他。
这位犹太兄弟非常有骨气,他认为巴菲特吝啬小气还自以为是,私下给钱收买自己是一种极大的羞辱,于是断然拒绝,分文未取。
巴菲特自然乐得这个毫无损失的结果。
1997年,所罗门公司以90亿美元的价格被出售给了旅行者集团。
2001年IT泡沫破灭,股市大幅下挫,巴菲特将所罗门公司股票全部清仓处理。
1998年,旅行者集团和花旗银行宣布进行迄今为止最大规模的合并,组建了金融服务巨人——花旗集团(CitigroupInc.),所罗门兄弟公司改称花旗集团所罗门美邦公司。
1999年,所罗门美邦公司分拆为日兴所罗门美邦(NikkoSalomonSmithBarney)和花旗环球金融有限公司,昔日在金融界呼风唤雨、闻名遐迩的所罗门兄弟公司终于消逝在如烟的历史之中。
台前唱戏,台后操作——高盛、巴菲特和美国政府的铁三角关系·美国新能源策略的马前卒操纵评级机构2000年,穆迪投资服务公司从著名的商业信用评级机构邓白氏公司(Dun&Bradstreet)分拆出去,成为独立的上市公司。
巴菲特抓住这个难得的好机会,在这一年开始投资穆迪。
几年之后,他持股达到穆迪总股份的32%,成为第一大股东并获取控制权。
穆迪和标准普尔、惠誉国际一起被称为国际三大评级机构。
穆迪总部位于纽约的曼哈顿,最初由约翰·穆迪(JohnMoody)在1900年创立。
1909年,约翰·穆迪在一本名为《铁路投资的分析》(AnalysisofRailroadInvestment)的书中,首次对美国各家铁路公司及其发行的债券的风险情况进行分析,并用简洁的英文字母符号予以表达,标志着美国证券评级事业的诞生。
1913年,穆迪开始对公用事业和工业债券进行信用评级。
1975年,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认可穆迪公司、标准普尔、惠誉国际为“全国认定的评级组织(NationallyRecognizedStatisticalRatingOrganization)”。
早期的穆迪公司并没有“为了赚钱把灵魂出卖给了魔鬼”,而是站在第三方角度秉持着公平、公正的立场,对公司信用作出评价。
约翰·穆迪在1911年说过的一句名言就是例证——“华尔街的七个人现在控制了美国大部分基础工业和资源。
其中J.P.摩根、杰姆斯·希尔、乔治·贝克,属于所谓摩根集团;其余四人,约翰·洛克菲勒、威廉·洛克菲勒、杰姆斯·斯蒂尔曼、雅各布·谢夫,属于标准石油城市银行集团。
他们所构成的资本的核心枢纽控制着美国。
”他对顶级富豪阶层垄断与操纵市场的行为极为不满,根本不可能被金钱所收买,而是完全站在独立评价人角度来一视同仁地看待所有的公司。
正因如此,几十年来,穆迪公司迅猛发展,规模急剧扩大。
穆迪如今在全球有800名分析专家,1700多名助理分析员,在17个国家设有机构,股票在纽约证券交易所上市交易。
穆迪品牌在世界品牌实验室(WorldBrandLab)编制的2006年度“世界品牌500强”排行榜中名列第140名,2009年由于评级丑闻的影响下滑到第480名。
同年,跻身“世界品牌500强”的中国企业则有中石油、招商银行、清华同方、中国移动、中央电视台、海尔、联想、中国工商银行、国家电网、中国银行、中国人寿、长虹、中国中铁、中国国际航空、中石化。
一般来说,公司经营需要大量的流动资金,但很多时候资金周转需要借助外部力量,即向其他人借债。
别人借钱给一家公司需要考虑其偿债能力。
但公司的偿债能力却不为外人所知晓。
因此,评级机构就有了提供借款者或购买债券者相关信息的价值,甚至有了一言定生死的作用。
华尔街的经纪人以评级机构的评价等级来向客户推荐买入或卖出某种债券。
虽然全世界总共有150多家评级机构,但只有穆迪、标准普尔在国际金融服务体系中占据了垄断地位和拥有绝对话语权。
因为这两家公司控制了大约40%的市场。
占14%的市场份额而排名第三的惠誉国际评级公司提供的等级只是这两家公司中的一个参考与补充。
就穆迪而言,对公司信用和债券等级标准从高到低可划分为:AAA级、AA级、A级、BBB级、BB级、B级、CCC级、CC级和C级。
如果某家公司的债券被赋予AAA最高等级,那就意味着穆迪相信,贷款给这家公司后,你收回本息的风险最低。
反之评级越低则收回本息的风险越高。
从AA到BBB级别,被称为“投资等级”,低于BBB的评级被认为是“垃圾等级”或“投机等级”。
对于债券来说,低于BBB级别的债券,就是垃圾债券,垃圾债券的高收益是对高违约风险的补偿。
穆迪公开宣称自己的评级依赖于漂亮、复杂且公正、严谨的信用评级数学模型来评估风险。
在对一家公司进行评级时,首次评级的初次评级会议时间从半天到一天不等,一般是在穆迪公司的总部讨论公司债务结构、财务状况及流动资金来源等议题。
接着,评级分析师会继续进行分析,通常还会与所评价的公司进行沟通,来获取一些基本资料。
分析结束后,穆迪分析师会向穆迪评级委员会作评级建议。
穆迪评级委员会相当于一个守门员的角色,在首次评级时,主管分析师会在完成所有分析后召开一次评级委员会会议,会议上讨论的因素包括债务发行的规模、信用的复杂性及新工具的引进。
穆迪的评级过程从初步讨论到公布评级,需要60~90天。
但美国联邦法院早已裁定,穆迪、标准普尔和惠誉的评级模型与过程是保密的黑箱操作,无须向公众说明。
面对大众是一回事,实际操作是另一回事。
在巴菲特收购穆迪两年后,德国再保险业巨头汉诺威再保险公司主席泽勒收到了穆迪寄来的商业信函,信中说,穆迪决定免费给汉诺威公司做一次财务评级,但同时又要求汉诺威公司成为穆迪的长期客户。
当时,汉诺威公司每年都要给另外两大评级公司几十万美元的评级费,并且公司的财务状况一向良好,于是就婉言拒绝了穆迪。
但穆迪仍然开始免费给汉诺威公司评级,不过天下没有白吃的午餐,穆迪连续好几年给汉诺威公司定了低于BBB的垃圾级别。
结果引起市场对汉诺威债券与股票的抛售潮,公司损失了将近2亿美元。
汉诺威不得不投降,每年乖乖掏钱给穆迪作评级费。
除了给企业和债券评级外,穆迪还为国家评级,主要向市场投资者提供一个国家的偿债意愿和能力的信息。
实际上,巴菲特控制的穆迪公司是维持美国超级霸权的冲锋陷阵者。
2003年3月,德国施罗德政府反对美国发动对伊拉克的战争,得罪了美国人。
结果,包括德国顶级公司商蒂森、克虏伯等在内的很多德国企业被穆迪等三大评级公司降至垃圾级,德国公司的股价开始大跳水。
而美国的跟班澳大利亚却因全力支持伊拉克战争,被三大评级公司评级升至最高等级的AAA级。
2009年,为了转嫁美国金融危机的损失,巴菲特掌控的穆迪等三大评级公司按照美国的需要编制了所谓合理的未来现金流量模型,再次出马随心所欲地给欧洲国家评定等级。
2009年12月,标准普尔将希腊国家主权信用级别下调,紧接着,穆迪和惠誉均将希腊评级下调。
希腊政府融资成本迅速提高,财政赤字暴涨。
2009年12月,希腊财政赤字占GDP的12.7%,欧盟财政赤字占7.5%,而美国财政赤字约占GDP的12%,但穆迪对美国国家主权信用评级却为最高的AAA级别。
2010年4月,标准普尔降低葡萄牙国家主权信用等级。
2010年4月27日,欧盟和IMF为希腊提供援助资金,但三大评级公司并未提高希腊信用等级,反而继续下调。
希腊和葡萄牙股市分别应声暴跌6%和5%,德国、法国、英国等国股市普遍下跌2%~3%。
2010年4月28日,欧洲各国股市继续下跌1%左右,全球股市总市值蒸发超过1万亿美元。
2010年5月,穆迪下调葡萄牙国家主权信用等级,很快,惠誉宣布下调西班牙国家主权评级。
2010年6月,欧元汇率开始急剧下降。
山雨欲来风满楼,整个欧洲笼罩在一片债务阴影之中。
2007年开始的金融危机严重打击了美国经济,动摇了美元霸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