妹妹把发生的一切告诉了汤姆,汤姆一切都明白了。从此,汤姆和杰克成了好朋友,他的性格也逐渐变得开朗起来。
关怀与体贴,像一贴清凉剂,可以沁人心脾,感人肺腑。一个善于交际,关心、体贴别人的人,一定是个能为对方着想、欣赏对方、处处满足朋友需要、解除他们的困难,而又避免去麻烦对方的人。所以,要成为受欢迎的人物,不仅要懂得什么时候锦上添花,更要懂得雪中送炭。
也许,社交场合讲究的是方法、手腕,有些人并不以为“关心与体贴”是最重要的,但是,别忘了古训: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只有真情才能历久弥新,使友谊的芬芳愈陈愈香。如果我们始终以同样的一颗赤子之心与人相处,还怕没有朋友吗?久而久之,你就是社交场合中最受欢迎的名人。
控制交往节奏,不可操之过急
美国心理学家弗里德曼和弗雷泽曾经作过这样一个实验,他们派一位大学生随机访问一组家庭主妇,请他们将一个有关安全驾驶的小标签贴在自己家的篱笆上。这是一个小小的、无害的要求,对于那些从未和大学生打过交道的妇女们来说,是微不足道的,对她们也没有什么损失,因此都愉快地接受了。两周后,这位大学生再次访问这组家庭主妇,请求她们在今后的两周时间里在院内竖立一个呼吁安全驾驶的大招牌,且该招牌很不美观。结果,这些家庭主妇中有55%的人接受了这项要求。同时,弗里德曼和弗雷泽又让另一位大学生访问另一组家庭主妇,直接请求她们将这个很大又不美观的呼吁安全驾驶的招牌立在院子里。结果,只有17%的人接受了该要求。心理学家把这种现象称为“登门槛效应”。
针对这一实验出现的两种不同现象,心理学家分析认为:如果一个人贸然地向陌生人提出一个很大的要求,对方一般很难接受,而如果逐步提出要求,先从小要求提起,再逐步增大,对方就比较容易接受。这主要是由于人们在不断满足小要求的过程中已经逐渐适应,因此随后的大要求也容易答应。
有一家慈善机构主办了一场募捐活动,但肯捐款的人很少。这时,出席这次募捐活动的心理学家查尔迪尼灵机一动,他在募捐箱前附加了一句话“哪怕是一分钱也好”。不料,人们看到这句话后纷纷慷慨解囊,募捐到了许多的钱物。由此可见“登门槛效应”的魅力。
做事、做人不可操之过急,否则就会遭受失败。遗憾的是很多人在社交中却没有把握好“火候”,结果使自己的人际交往遭受失败。
一次,小夏去参加同事的婚礼时,在席间认识了同事的表哥。两人年龄相仿,很容易找到两人都感兴趣的话题,因此就聊开了。在聊天的过程中,小夏知道了同事的表哥是一家房地产公司的老总,小夏也向他介绍了自己刚开了一家公司,生意还未走上正轨的情况。宴席结束时,小夏主动送这位表哥到酒店外,就在表哥刚准备驾车离开时,小夏说:“我的公司需要借贷一笔资金,明天我去你们公司正式拜访你,想请你作担保,这样银行肯定可以批准我的贷款申请。我跟你表弟是同事,也是哥们,有关我的人品你可以问你表弟,肯定没有问题的。”
表哥听小夏说完后,沉着脸说:“对不起,我们公司从不为别人作担保,你还是另找他人吧。”说完上车走了,留下小夏在原地发呆。
在这里,小夏由于没有控制好交往的节奏,以至于不但未寻求到帮助,还失去了一个潜在的朋友。可见,在和陌生人交往时,把握好节奏是相当重要的。
在与陌生人交往时,不可操之过急,要控制好交往的节奏,慢慢接近对方,赢得对方的信任后,再表示进一步交往的愿望,使对方有一个适应的过程,待其跨越那道心理的门槛,一切就好办了。
旁敲侧击,点到即止
面子是人一生的招牌,错误是招牌上的灰尘。有时,人难免因一时糊涂做出一些不适当的“错误”的事。遇到这种情况,指责别人就需要适度:既要指出对方的错误,又要保留对方的面子。这种情况下,如果轻重把握得不适当,或者会使对方难堪,败坏了交往的气氛和基础,或者可能因此带来一系列严重的后果。
心理学的研究表明,谁都不愿把自己的错处或隐私在公众面前“曝光”,一旦被人曝光,就会感到难堪或恼怒。因此,在交际中,如果不是为了某种特殊需要,一般应尽量避免触及对方所避讳的敏感区,避免使对方当众出丑。必要时可委婉地暗示对方已知道他的错处或隐私,即可造成一种对他的压力。但不可过分,只须“点到即止”。
在广州一著名的大酒家,一位外宾吃完最后一道茶点,顺手把精美的景泰蓝食筷悄悄“插入”自己的西装内衣口袋里。服务小姐不露声色地迎上前去,双手擎着一只装有一双景泰蓝食筷的绸面小匣子说:“我发现先生在用餐时,对我国景泰蓝食筷颇有爱不释手之意。非常感谢您对这种精细工艺品的赏识。为了表达我们的感激之情,经餐厅主管批准,我代表本店,将这双图案最为精美并且经严格消毒处理的景泰蓝食筷送给您,并按照大酒家的‘优惠价格’记在您的账簿上,您看好吗?”
那位外宾当然会明白这些话的弦外之音,在表示了谢意之后,说自己多喝了两杯“白兰地”,头脑有点发晕,误将食筷插入内衣袋里。并且聪明地借此“台阶”说:“既然这种食筷不消毒就不好使用,我就以旧换新吧!哈哈哈。”说着取出内衣里的食筷恭敬地放回餐桌上,接过服务小姐给他的小匣,不失风度地向付账处走去。
在与陌生人交际中,当需要批评或提醒对手而又不便直接向对方提出时,便可考虑使用这种幽默风趣的旁敲侧击法。从侧面提出一些看似与主题无关的话题,以此来达到启示、提醒、警告等目的。
“旁敲侧击,点到即止”,既鲜明、坚定地表明了自己的立场,而语气和态度又不是显得十分强硬,令对方容易接受。可见,在交际中,语言得体、生动,往往能有效地活跃交谈气氛,使谈判轻松、愉快,并逐步向有利的方向发展。
迪肯斯经常在他家附近的一处公园内散步和骑马,他非常喜欢橡树。因此,当他看到那些嫩树和灌木,一季又一季地被一些不必要的大火烧毁时,觉得十分伤心。那些火灾并不是疏忽的吸烟者所引起的,它们几乎全是由那些到公园内去享受野外生活、在树下煮蛋或烤热狗的小孩们所引起的。有时候,火势太猛,必须出动消防队来扑灭。在公园的一个角落里,立着一块告示牌说,任何人在公园内生火,必将受罚或被拘留。但那块牌子立在公园偏僻角落里,很少有人看到。迪肯斯到公园里去骑马的时候,其行为就像一位自封的管理员,试图保护公家土地。刚开始的时候,他总是骑马来到那些小孩子面前,警告说,他们可能会因为在公园内生火,而被关进监牢去。并以权威的口气命令他们把火扑灭;如果他们拒绝,就威胁叫人把他们逮捕起来。迪肯斯说他自己只是尽情地发泄某种感觉,根本没有想到他们的看法。
结果呢?那些孩子服从了,心不甘情不愿、愤恨地服从。等迪肯斯骑马跑过山丘之后,他们很可能又把火点燃了,并且极想把整个公园烧光。
随着年岁的增长,迪肯斯对为人处世有更深一层的认识,更懂得从别人的观点来看事情。于是,他不再下命令,他骑马来到那堆火前面,说出了下面的这段话:
“玩得痛快吗?孩子们,你们晚餐想煮些什么?我小时候自己也很喜欢生火,现在还是很喜欢。但你们应该知道,在公园内生火是十分危险的。我知道你们这几位会很小心;但其他人可就不这么小心了。他们来了,看到你们生起了一堆火,因此他们也生了火,而后来回家时却又不把火弄熄,结果火烧到枯叶,蔓延起来,把树木都烧死了。如果我们不多加小心,以后我们这儿连一棵树都没有了。而因为生起这堆火,可能会被关入监牢内。但我不想太啰唆,扫了你们的兴。我很高兴看到你们玩得十分痛快,但能不能请你们现在立刻把火堆旁边的枯叶子全部拨开,而在你们离开之前,用泥土,很多的泥土,把火堆掩盖起来,你们愿不愿意呢?下一次,如果你们还想玩火,能不能麻烦你们改到山丘的那一头,就在沙坑里生火?在那里生火,就不会造成任何损害……真谢谢你们,孩子们,祝你们玩得痛快。”
这种说法有了很不同的效果!使得那些孩子们愿意合作,不勉强,不憎恨。他们并没有被强迫接受命令,他们保住了面子。
人人都爱面子,人人都有维护自尊、渴望别人尊重的需要,这也是人的自重的表示。所以,懂得点到即止,还要注意在说话之前先动动脑子,从正面、反面、侧面多角度地想一想,寻找出可以使对手得到启示的多种不同的表达方式,选择其中一种最好的,从而达到预期的目的。
恰当恭维,博得好感
恭维话人人爱听,你对人说恭维话,如果恰如其分,适合其人,他一定十分高兴,对你便有好感。最奇怪不过的,越是傲慢的人,越爱听恭维话,越喜欢受你的恭维。有的人义正词严,说自己不受恭维,愿听批评,这是他的门面话,你如果信以为真,毫不客气地率直批评他的缺点,他心里一定老大不高兴。即使表面上未必有所表示,内心对于你的感情,只有降低,绝不会增进。
历史上的包公是个刚正不阿的清官,但包公身上也有喜欢被人戴“高帽子”的弱点。据说,包公做了开封的知府后,要选一名称职的师爷(即秘书)。包公选师爷的告示一贴出来,四面八方的文人学士纷纷前来应试。考试的第一个项目是笔试,由包公亲自出题,亲自阅卷,从参加应试的上千人中挑选了10个很有文才的人。第二个项目则是面试,包公要把他们一个一个单独叫进去,随口出题,当面应答。
包公面试的题目出得也很别致,前面9个人一个个地进去后,包公指指自己的脸对他们说:“你看我长得怎么样?”那9个人抬头一看包公的面容,吓了一跳:头和脸都黑得如烟熏火燎一般,乍一看,简直就像一个黑色的坛子放在肩膀上;两只眼睛大而圆,瞪起来,白眼珠多,黑眼珠少。他们想:如果把他的模样如实讲出来,那他一定会火冒三丈,别说当师爷,不挨他的铡都算好的。人说当官的都爱听恭维话,我们何不奉承他一番,讨他个欢喜呢?于是,便一个个地都恭维他长得眼如明星,眉似弯月,面色白里透红,纯粹是副清官相貌。气得包公将他们一一打发走了。
第十个应试者进来了,包公也请他看着自己的脸面,问他自己的容貌如何。那人向包公打量了一下,说道:“老爷的容貌嘛……”“怎么样啊?”“脸形如坛子,面色似锅底,不仅说不上俊美,实在该说是丑陋无比。特别是两眼一瞪,真有几分吓人呢!”包公一听,故意把脸一沉,说:“嘿,放肆!你怎么这样说起老爷来了?难道不怕大人我怪罪吗?”那人答道:“老爷,您别生气。小人深信,只有诚实人才可靠,老爷的脸本来是黑的,难道下人说一声‘美’就美了?老爷若不喜欢听老实话,今后怎秉公断案,做个清官呢?”包公听了点头称是,但又问道:“我听人说,容貌丑陋,其心必奸。此话可否当真?”那人又答:“不然,奸不奸在心而不在貌。只要老爷有颗忠君爱民的心,就是长得再黑,也会做清官。难道老爷没见过白脸奸臣吗?”包公听完,心中大喜,说:“你被选中了。”其实,包公还是被第十个人戴上了顶“高帽子”,而且不大不小还正合适呢!
恭维的话要说得恰到好处,说得滴水不漏,才能让对方听后心花怒放,否则,不适时宜的恭维不但未能引起别人的好感,反而会让别人对你产生厌恶感。在生活中,许多人就因为不善于恭维,常常弄巧成拙。
法国著名作家大仲马,一次到全国最大的书店了解自己著作的销售情况。
书店经理知道这个消息后,决定做一件让作家高兴的事,即在所有的书架上,都只摆放大仲马的书。
当大仲马走进书店后看见只有自己的书时,大吃一惊地问道:“别的书在哪里?”
“别的书?我们已经卖完了。”老板回答说。
很显然,这位书店经理不会恭维。
事实上,不是所有的恭维话都能够为你迎来好感。恭维话要根据特定的事情来说,选择特定的场合说,运用得体的语言说。如果不根据实际情况,不因事而论,只顾信口开河,那么,你的恭维话就没有任何价值,反而成为遭人反感的“废话”、“瞎话”。生活中的一些口才高手在说恭维话时,都能说得恰到好处、说得不留痕迹,而要做到这一点,在每次开口前,我们都要把话在嘴里过滤一下,什么该说,什么不该说,什么话在什么时候说最恰当,什么话在什么场合说最适合,都要想好再开口。
或许,大家都以为恭维人乃是小人所为,大丈夫光明磊落,行正身直。事实上,我们都应该清楚一个道理,那就是枪炮或毒药可以杀死无辜的百姓,是因为它们被坏人利用了,而不是它们本身有什么不好。正如鸦片会使人丧命,是因为贩毒者利用了它,而在医学上,鸦片则又可成为很好的麻醉剂和镇静剂,可以用它来解除病人的痛苦。明白了这个道理,我们就应该承认,恭维作为一种说话的方式,我们有权使用,而且如果我们用得恰当,会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