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古城失落之谜(求知探索)
6180600000007

第7章 欧洲古城失落之谜

苏美尔人之谜底格里斯和幼发拉底两河流域古代文明,是人类历史上最古老的文明之一。

古希腊人把两河流域叫做“美索不达米亚”,意思是“两河之间的地方”。

欧洲古代文明的最高成就是古希腊文化。

然而,当古希腊人还没有迈进文明时代的时候,两河流域的文明就已经延续了约两千年。

希腊人后来的许多成就,就是在两河流域文明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美索不达米亚文明究竟有着怎样的魅力,让无数后人为之倾倒?美索不达米亚又分两个部分,南边叫巴比伦尼亚,北边叫亚述。

就今天来说,两河流域相当于今天的伊拉克一带。

两河流域文明时代最早的居民是苏美尔人。

他们在公元前5000至公元前4000年期间就来到了这里。

两河流域的最初文明就是他们建立的。

属于塞姆语系的阿卡德人、巴比伦人(阿摩列伊人)、亚述人以及迦勒底人,继承和发展了苏美尔人的成就,使两河流域的文明成为人类文明史上重要的一页。

其中巴比伦人的成就最大,因此,两河流域的文明又被称为巴比伦文明。

图中所示的是出土于乌尔族墓中的竖琴,该竖琴上镶有天青石、贝壳及金子,据碳十四检测,此琴约制造于距今四千六百年前。

这表明当时的美索不达米亚文明中,已经诞生了音乐艺术。

两河流域文明起源于两河流域南部。

这里是两河的冲积平原和三角洲,同埃及的尼罗河一样,两河也是定期泛滥,时涨时落,只有建设起堤坝沟梁来蓄水排涝,人们才能耕种收获。

两河流域的居民主要用使用牛、驴拉着木犁耕地,最主要的农作物是大麦和椰枣。

大麦酒是人们最喜欢喝的饮料,椰枣是人们的主食之一。

古代两河流域人民编写了人类历史上最早的农书《农人历书》。

《农人历书》以一个老农民教育儿子的口气写的。

这位老农民对儿子不厌其烦的讲述应该如何务农,要注意的各种事情。

比如怎样节省灌溉用水、不要让牲畜践踏田地、驱赶食谷的飞鸟、及时收割等等。

大约在五千年前,古代两河流域的居民就会制作陶器了。

他们制作的陶器主要是彩陶,色彩富丽夺目,有的还涂有层。

人们常用的生活用具像酒杯、油缸、炉子、灯盏等几乎全是陶制。

最有趣的是,人死后用的棺椁也用陶土烧制,形状像个有盖的长方形大箱。

古代两河流域缺少石料,最主要的建筑材料是粘土。

垒墙、盖房、铺路,都使用粘土掺上切碎的麦秸制作的土砖。

古代两河流域的城市建筑物都是用这种粘土修建的。

古代两河地区的金属制造工艺达到了相当纯熟的水平。

我国商代有司母戊大方鼎,大约在同一时期,两河流域有重约两吨的青铜铸像,手工业行业很多,像制砖、织麻、刻石、珠宝、皮革、木业等等。

古代两河流域人民在文化上也有巨大的成就,在人类文化宝库中留下了一笔丰厚的遗产。

他们很早就有了文字,这就是著名的楔形文字。

楔形文字虽然这种文字始终没有发展成拼音文字,但在人类早期文字中,它是发展得比较完备的一种。

两河流域在文学上的主要成就是谚语、神话和史诗。

苏美尔人丰富的谚语有少数被记录在泥板文书上,其中有的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矛盾和风气。

比如:“穷人死掉比活着强”,“想吃肉就没有羊了,有了羊就吃不上肉了”。

“妻子是丈夫的未来,儿子是父亲的靠山,儿媳是公公的克星”。

有的是生活经验的深刻总结:“鞋子是人们的眼睛,行路增长人的见识”等等。

两河流域的神话传说特别引起后人的兴趣。

人们发现,基督教《圣经·旧约》中的一些故事的渊源在古代两河流域。

如有一首叙述神创造世界故事的诗歌与《圣经》的创世故事十分相像,都说神在第六天创造了人,第七天休息。

《圣经》中讲蛇引诱亚当、夏娃偷食禁果,两河流域的神话也讲人的祖先因受到引诱而犯罪。

《吉尔伽美什》史诗是古代两河流域最有名的英雄史诗,诗中塑造了一个蔑视神意、为民造福的英雄形象,并表达了人们希望获知生死秘密的愿望。

它是世界上最早的史诗。

两河流域科学的主要成就表现在数学和天文学方面。

苏美尔人已经知道10进位制和60进位制,后者在古代两河流域的应用得更为广泛。

我们今天度量时间用小时、分、秒,以及把一圆周分为360度,都是继承了两河流域古人的成果。

他们的面积单位、重量单位也多是60进位。

古希腊、罗马都采用了这里的一些重量单位,欧洲有的地方甚至一直沿用到18世纪。

古代两河流域的天文历法知识直接影响了欧洲的天文学。

苏美尔人按照月亮的盈亏把一年分为十二个月,共三百五十四天,同时设闰月调整阴历阳历之间的差别。

到公元前7世纪,又形成了七天一星期的制度,每天各有一位星神“值勤”,并以他命名这一天,其顺序是:星期日(太阳神)星期一(月亮神)星期二(火星神)星期三(水星神)星期四(木星神)星期五(金星神)星期六(土星神)直到今天,欧洲各国每周七天仍以这七星命名。

不过,当时的历法仍是粗糙而不甚准确的。

此外,古代两河流域人民对药物、植物、动物、地理等等也有丰富的知识。

早在五千多年前,两河流域的人们就创造这样发达的文明,的确令人神往。

苏美尔文明起源之谜有一个古老的文明至少在公元前4000年就已经存在于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这支文明过去被称为巴比伦文明或者巴比伦——亚述文明。

现在我们已经知道,它的创立者既不是巴比伦人,也不是亚述人,而是更早的苏美尔民族。

所以我们也称两河流域的文明为美索不达米亚文明。

苏美尔这个民族大概是公元前5000年到公元前4000年迁来两河流域定居,但是,苏美尔人的语言同迄今为止的任何语言都没有亲属关系,他们起源于何处也不大清楚。

如果说两河流域文明的源头是苏美尔文明,那么,苏美尔文明的起源之谜又该如何解开?迄今为止,没有人知道苏美尔文明的起始时间,但考古工作可以提供这方面的诱人资料。

剑桥大学的琼·奥茨想揭开这个谜,为此打算调查美索不达米亚北部的萨迈拉人与南部的欧贝德人(苏美尔人的直接祖先)之间可能存在的联系。

1968年,在今伊拉克境内、最早的欧贝德文化区域与已知的萨迈拉文化区域之间,奥茨进行了一次全面考察,此前这里从未有人注意过。

她的考古队发现了一群有八千年历史的土墩,其中最大的一座名为乔加马米。

他们在发掘乔加马米的过程中,在欧贝德遗迹之下、四个清晰的萨迈拉文化层之上,发现一个年代可上溯到公元前五千年的地层,从而揭示了美索不达米亚发展过程中一个未知的阶段。

奥茨很快就明白该地层有不同寻常的东西。

她在检查出土的陶器碎片时,发现它们既非完全的萨迈拉风格,也非完全的欧贝德风格,而是呈现出两种风格融合的特色,表明两地的居民之间存在着文化交流。

在乔加马米发掘出的灌溉渠废墟则进一步把欧贝德人和萨迈拉人联系在一起。

萨迈拉人是最早大规模发展灌溉的民族,土墩附近的古代沟渠表明,欧贝德人显然采用了这一技术。

如果欧贝德人是苏美尔人的直接祖先而且受到萨迈拉人的影响,那么萨迈拉人肯定也与苏美尔人有联系。

而且,在乔加马米出土的一尊黏土头像非常逼真,人物发型与两千年后的苏美尔早期石像上的完全相同。

美索不达米亚南部一个低矮的土墩阿瓦伊里丘,也为揭开苏美尔人的起源提供了更多的线索。

法国考古学家让一路易·霍特认为它是一处史前期遗址,并于1976年开始对它进行发掘。

他在土墩风干的表面发现了年代可上溯到公元前五千五百年的陶器碎片,表明该台形土墩至少与苏美尔城市埃里都最古老的文化层属于同一时代。

更令人惊讶的是,它还埋藏了比埃里都更早的欧贝德文化时期陶土头像的碎片。

霍特起初把这种陶器命名为欧贝德0号,现在他可以把这种陶器与乔加马米出土的“过渡型”陶器联系起来了。

尽管二者并不完全相同,但它们最常见的装饰图案非常相似,这足以表明阿瓦伊里丘和乔加马米之间的联系。

阿瓦伊里丘的建筑物还表明了萨迈拉文化的影响。

法国考古队在发掘该土墩底层时,发现了大型住宅的遗迹,这些遗迹的大小和结构,与北部典型的萨迈拉文化遗址恩萨万丘相似。

设计出色的阿瓦伊里住宅面积是三百二十五平方英尺,但这种住宅有柱子,这一点是它与恩萨万丘的重大区别。

这种住宅太先进了,但也许更令人惊讶的是美索不达米亚南部的欧贝德农夫竟会住在如此先进的住宅里,而不是像人们想像的那样住在简陋的小屋里。

乔加马米和阿瓦伊里丘的发现将苏美尔文明的确切时间往前推进了两千五百年。

不幸的是,波斯湾战争打断了在阿瓦伊里丘的考古工作。

直到重新发掘此处遗址并发现更多的史前期遗址之前,苏美尔人的起源之谜只能算做解开了一半。

我们期待着考古学家们给我们带来更多的发现。

尼布甲尼撒之谜夏日的巴比伦是十分炎热的。

这里没有高山,也没有森林,太阳光毫无阻挡地逼射着大地。

好久没有下雨了,热风吹裂了干燥的泥土,地里的庄稼开始枯黄了。

但是,当人们抬头遥望巴比伦城的时候,只见空中花木层层,青翠碧绿,十分喜人。

这是怎么回事呢?这里就是闻名全球的古代伟大建筑——空中花园。

空中花园是怎样建造起来的呢?空中花园的缔造者是尼布甲尼撒,他是古代西亚新巴比伦王国最著名的国王,在《圣经·旧约》里,曾经多处提到了他的一些事情。

公元前7世纪后半期,亚述帝国由于内乱外患,迅速走向衰落。

居住在巴比伦地区南部的迦勒底人,在首领那波帕拉沙尔的领导下,联合北方的米底人,在公元前612年攻陷了亚述的都城尼尼微,灭亡了亚述。

那波帕拉沙尔成为新巴比伦王国的第一位国王。

在这一时期,还是一个少年的尼布甲尼撒就跟随父亲统兵作战,由于他勇敢机敏,能够身先士卒,深得将士们的拥护,后来率领军队在幼发拉底河上游将埃及军队歼灭。

公元前605年,巴比伦老国王去世,尼布甲尼撒顺利的登上了王位,并立即得到了新巴比伦王国各个城市的承认。

新国王尼布甲尼撒即位后举行婚礼,米堤亚公主赛米拉斯做了他的王后。

但是,这位王后一到巴比伦,只见一片平原,满地黄土,不觉生起思乡病来。

她日夜愁眉苦脸,茶不思,饭不想,本来非常美丽的公主,逐渐地骨瘦如柴。

在巴比伦王宫的东北角,考古学家们发掘出了一处颇为奇特的建筑遗址。

遗址占地一千多平方米,由四段缓坡构成,土台层层相叠,蔚为壮观。

学者们从其独特的蓄水池及建筑性质分析,这便是巴比伦国王为王后修造的“空中花园”遗址。

这一下可急坏了巴比伦国王。

伊朗高原是王后的故乡,那里山峦起伏,森林茂密。

可是,在巴比伦连一块石头也找不到。

怎么办呢?他请来了许多建筑师,要他们在京城里建造一座大假山。

经过几年的营造,也不知花费了多少奴隶们的血汗,一座大假山终于造好了。

空中花园里,还建造着富丽堂皇的宫殿,国王和王后可以在这座宫殿里尽览全城的风光。

据说,米堤亚公主从此兴高采烈,思乡病一下子全好了。

巴比伦城建造在幼发拉底河的中游(令伊拉克巴格达之南),地处交通要冲,世界各国的商人都到这里来,是当时亚洲西部著名的商业和文化中心,被称为“上天的门户”。

到公元前四世纪末,这座富庶的城市由盛转衰,到公元2世纪化为废墟。

至于城内的空中花园,它的遗址近几年也已经被发掘出来了。

这座大假山每边长一百二十多米,高二十五米,用石柱和石板一层一层向上堆砌,直达高空。

当然,这些石头是从几百公里外运来的。

假山分为上、中、下三层,每层铺上浸透柏油的柳条垫,以防渗水。

为了防止万一,上面再铺两层砖头,还浇铸了一层铅。

经过这些措施以后,才在上面一层一层地培上肥沃的泥土,种植许多奇花异草。

这些花木远看好像长在空中,所以叫做“空中花园”。

空中种了花木,浇水是个大问题。

于是,尼布甲尼撒二世特意在顶上设计了机械的提灌设备,用螺旋泵不断地从幼发拉底河里取水。

这在当时,是一项多么艰难的大工程啊!虽然,尼布甲尼撒二世巩固了新巴比伦王国的统一局面,为这一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在古代史上是一个有名的国王。

但是对于犹太人来讲,尼布甲尼撒二世则是一个可怕的人物,这都源于历史上那次有名的惨痛的经历——“巴比伦之囚”。

这是怎么一回事呢?登基以后的尼布甲尼撒曾对叙利亚、巴勒斯坦地区诸小国发动了一系列的征服战争,大马士革、西顿、推罗以及犹太的国王都被迫纳贡称臣。

公元前601年,尼布甲尼撒再度与埃及交战。

这一次双方的损失都很惨重。

新巴比伦军队不得不退回巴比伦。

三年来一直臣服于尼布甲尼撒的犹太国王约雅敬,趁机脱离新巴比伦,投向了埃及。

尼布甲尼撒在听到犹太国王投降的消息之后,大发雷霆,发誓要踏平耶路撒冷。

公元前598年底,投降埃及的犹太国王约雅敬死去,他的儿子约雅斤即位。

尼布甲尼撒认为进攻犹太王国的时机已到,亲自率领大军攻向耶路撒冷。

经过两个多月的围攻,在犹太内部亲巴比伦派的推动下,犹太国王带着所有的大臣一起出城投降。

尼布甲尼撒废黜了约雅斤,封约雅斤的叔叔为犹太王,并为其改名西底家,让他宣誓效忠新巴比伦王国,不得反叛。

然后下令将犹太王室的大部分成员和犹太的能工巧匠一齐押往巴比伦。

临行前,又下令部下对耶路撒冷的神庙进行洗劫。

公元前588年,埃及又向巴勒斯坦地区发动了的进攻。

犹及国王西底家和这一地区其他臣服于新巴比伦的小国,这时纷纷起来响应埃及人,先知耶利米和一些亲巴比伦的犹太大臣,不同意西底家向埃及靠拢的作法,劝他不要反对尼布甲尼撒。

但是,这一次犹太人反对新巴比伦的力量显然占了上风。

不久,尼布甲尼撒又率新巴比伦军队对耶路撒冷发动了第二次围攻。

这次围攻历时十八个月。

由于饥荒和内部分裂,耶路撒冷终于在公元前586年陷落。

尼布甲尼撒对一反再反的犹太国王无比痛恨,下令在犹太国王西底家的面前杀死了他的几个儿子,然后又割去了西底家的眼睛。

当已经双目失明的西底家押到尼布甲尼撒面前时,尼布甲尼撒对他说:“这就是你们背叛我的下场!”然后又下令用铜链锁着西底家把他带到巴比伦去示众。

耶路撒冷全城被洗劫一空。

城墙被拆毁,神庙、王宫和许多民宅被焚烧。

全城活着的居民几乎全被掳到巴比伦。

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巴比伦之四”。

此后,尼布甲尼撒下令攻打重要的海港和商业中心、腓尼基城市推罗。

推罗人坚决不投降。

尼布甲尼撒对推罗的围攻长达十三年之久,以致一些新巴比伦的老兵头发都掉光了,军装由于长期不换,肩头都被磨破。

最后,由于没有任何的外援,推罗不得不投降。

在尼布甲尼撒统治时期,新巴比伦王国的政治相对稳定,经济生活繁荣。

为了显示他的文治武功,尼布甲尼撒下令重修巴比伦城。

其实,“空中花园”只是巴比伦城建设的一个组成部分。

尼布甲尼撒把巴比伦城建成了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城市,他新建、修复了许多宗教建筑,其中最著名的是巴比伦的马都克神庙的塔寺,即“巴别通天塔”,尼布甲尼撒还重修了通往马都克神庙的大街,建造了巴比伦城的外城墙,对著名的伊丝塔尔门进行了改建。

使得巴比伦城不但固若金汤,而且还是一座艺术之城,进入巴比他城,如同进入一个神话世界。

尼布甲尼撒对耶路撒冷的围攻和“巴比伦之囚”的记述,都保存在《圣经·旧约全书》中,在那里,尼布甲尼撒被说成是上帝惩罚犹太人罪恶的工具。

由于受到《旧约全书》的影响,一些人认为尼布甲尼撒是二个不信神的征服者。

其实,历史上的尼布甲尼撒是古代奴隶主阶级有才干的军事家、政治家和公共工程组织者。

巴比伦之谜巴比伦是一座令人神往的古城,它位于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的交汇处。

早在公元前1830年左右,阿摩利人就以巴比伦为都城,建立了古巴比伦王国。

在古巴比伦国最出色的国王汉漠拉比死后,巴比伦不断受到外族的进攻,历经了五百多年战乱,直到公元前7世纪末,才在尼布甲尼撒领导下,建立了新巴比伦王国。

然而,88年后,新巴比伦王国又被波斯人彻底毁灭。

随着巴比伦王朝的覆灭,显赫一时的古城巴比伦,也日渐消失在荒草之中了。

在新巴比伦王国时期,巴比伦也是古代两河流域地区最壮丽最繁华的都城,巴比伦古城有内外两道城墙,城里最壮观的建筑物,就是尼布甲尼撒王宫和著名的“空中花园”,以及那座据说让上帝感到又惊又怒的巴别通天塔。

那么为什么把巴比伦城又叫做“冒犯上帝的城市呢”?这个说法来自《圣经·旧约》。

《圣经·旧约》上说,人类的祖先最初讲的是同一种语言。

他们在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之间,发现了一块非常肥沃的土地,于是就在那里定居下来,修起了城池。

后来,他们的日子越过越好,决定修建一座可以通到天上去的高塔,这就是巴别塔。

他们用砖和河泥作为建筑的材料。

直到有一天,高高的塔顶已冲入云霄。

上帝耶和华得知此事,立即从天国下凡视察。

上帝一看,又惊又怒,认为这是人类虚荣心的象征。

上帝心想,人们讲同样的语言,就能建起这样的巨塔,日后还有什么办不成的事情呢?于是,上帝决定让人世间的语言发生混乱,使人们互相言语不通。

后来人们就把巴比伦叫做“冒犯上帝的城市”。

巴比伦城墙的厚度,可以让一辆四匹马拉的战车转身。

长达十六公里,每隔一段距离就有一座城楼。

城墙的两端起于幼发拉底河畔。

河对岸是巴比伦的新城区,一座大桥横跨幼发拉底河,使新城区跟主城连在一起。

所以,这座城墙不仅是巴比伦人用来抵御敌人的主要屏障,而且也是一道保护巴比伦城不受河水泛滥之害的可靠堤防。

巴比伦城有一百座铜做的城门,因此希腊大诗人荷马又把巴比伦城称为”百门之都”。

在古巴比伦人的家中,常会供奉这种妇女哺育婴儿的陶像,古巴比伦人认为这会保佑全家人的安康。

这尊陶像是在两千六百年制作完成的。

在古巴比伦人的心中,伊什塔尔是掌管生育与战争的女神,是胜利与光明的象征。

图中所示即为从古巴比伦遗址发掘的伊什塔尔女神像。

女神像用石膏制成,头发上镀了一层金,其眼睛及肚脐处均被嵌上了红色石块。

巴比伦古城的大门叫典礼门,高四米多,宽二米左右。

门的上部是拱形结构,两边和残存的城墙相连,门洞两边的墙上有黄、棕两色琉璃砖制成的雄狮、公牛等图像。

这座城门建筑得十分牢固,公元前568年波斯人在摧毁巴比伦古城时,只有这座城门幸存下来。

在千百年风雨剥蚀下,古城城墙已坍塌无存,惟独这座城门依然完好如初。

穿过城门是一条广阔大道,上面铺着灰色和粉红色石子,大道两旁的残墙上现在还留着清晰可见的雄狮、公牛等图像。

尼布甲尼撒的王宫就在大道西边。

被人们称为“世界七大奇迹”之一的“空中花园”,就在南宫的东北角。

相传,它是尼布甲尼撒为让他的米底妻子赛米拉米斯公主,排忧解闷而兴建的,可惜它早已不存在了。

赫赫有名的巴别通天塔就耸立在大道的北面。

巴别塔本是巴比伦古城里,一座供奉巴比伦人的主神马都克的神庙。

塔的顶端是神殿。

有一条石梯可以直通神殿,敬神时,穿着白色法衣的祭司在由乐器伴奏的合唱声中登上塔顶。

这座巴别塔就是《圣经·旧约》里的巴别通天塔。

“巴别”这个词是巴比伦文,意思是“神的大门”。

由于它的读音跟古希伯莱语中的“混乱”一词相似,加上当时巴比伦城里的居民讲的远不止一种语言,《圣经·旧约》的作者也就很容易把“语言混乱”与上帝对建塔的惩罚相联系,编出上述的故事来了。

巴比他古城里最早的巴别通天塔,在公元前689年亚述国王辛赫那里布攻占巴比伦时就破坏了。

新巴比伦王国建立后,尼布甲尼撒二世下令重建通天塔。

他命令全国不分民族、不分地区都要派人来参加修塔。

尼布甲尼撒下令重建的巴别通天塔共有七层,总高九十米,塔基的长度和宽度各为九十一米左右。

在高耸人云塔顶上,还建有壮观的供奉马都克主神的神殿,塔的四周是仓库和祭司们的住房。

在五千多年前,人们能建起这样一座如此巍峨雄伟的通天塔,实在是人世间的一大奇迹。

遗憾的是,巴别塔如今剩下的仅仅是一块长满了野草的方形大地基的残迹了。

在波斯人彻底摧毁了巴比伦之后,人们对巴比伦通天塔仍然念念不忘。

公元前331年,当亚历山大大帝占领已经荒芜的巴比伦后,他曾经想重建通天塔。

但是,单单清除废塔的砖瓦就需要一万人工作两个月。

最后他只好放弃了这个计划。

千百年过去了,不知有多少人一直想找到巴比伦城的遗址。

1899年3月,一批德国考古学家,在今天巴格达南面五十多公里的幼发拉底河畔,进行了持续十多年之久的大规模考古发掘工作,终于找到了已经沉睡两千多年,由尼布甲尼撒在公元前605年改建后的巴比伦古城遗址。

考古学家们现在仍在巴比伦古城遗址上进行着发掘工作。

许多宫殿、神庙、街道和住房已经渐渐露出地面。

考古学家们正在和历史学家、艺术家们一起,根据发掘出来的文物,复制古城巴比伦大多数建筑物的原型,以便有朝一日能使这座人类宏伟的古城恢复旧观。

冈比西斯之谜不同于父亲居鲁士的神奇传说,波斯皇帝冈比西斯是以暴躁、疯狂而闻名于世,成为历史上少见的令人不堪忍受的一个国君。

试想如果一个国君,本身性格暴烈,再加上患有癫痫病,那么对于他手下的臣民来说,该会是怎样的一种折磨啊!不幸的是,历史给了冈比西斯这样一个折磨人的机会。

公元前529年,居鲁士在进攻马萨革泰人时作战阵亡,跟他的祖父同名的儿子冈比西斯即位,成了波斯的皇帝。

这位皇帝是怎样的令人不堪忍受呢?这群站在楼梯上的波斯人正在干什么?公元前525年,冈比西斯率大军占领了埃及首都孟斐斯,生擒了埃及法老。

为了显示战胜者的威风,在占领孟斐斯之后,他专门举行了一个庆祝胜利的仪式。

他把俘虏的法老和埃及大臣们集中在城外的一块空地上,让手下的士兵给法老和大臣们的女儿们统统穿上奴隶的服装,让她们拿着水桶去打水。

这些从小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公主怎能受得了这种侮辱?小姐们哭成一片,但是冈比西斯并不为之所动,依然下令让这些“伪奴隶们”去行使这种不可思议的事情。

波斯王国冈比西斯死于非命后,大流士用智慧夺取了王位,并在不长的时间内,把一个大帝国建立在了亚、欧、非三洲的广大地域内,被人们尊称为“万王之王”。

图为大流士之墓。

无可奈何的小姐们哭嚎着从她们的父亲面前走过。

埃及法老和那些埃及大臣们,见女儿受到这样的折磨,心如刀绞,又无可奈何,不由得也大哭起来。

一时间,空地上一片撕心裂肺的哀号,就连在场的一些波斯士兵也不忍再听下去。

冈比西斯在一旁却高兴的手舞足蹈,哈哈大笑!这是大流士一世宫殿的浮雕,图案十分生动精美。

冈比西斯在埃及期间,曾率大军向埃塞俄比亚发动了进攻,但并不顺利,最终损兵折将,大败而归。

回到埃及之后,他的癫痫病越发严重起来,整天情绪暴躁,不时发狂,当时身边的人无不为之心惊胆战,不知道这个疯狂的皇帝什么时候又会做出些疯狂的事情。

有一天,正好是埃及人的一个宗教节日。

埃及人欢天喜庆祝自己的节日,冈比西斯看见后,便认为这是埃及人在嘲笑他征服埃塞俄比亚的失败。

于是,他大发雷霆,竟然亲自率人将正在庆祝的埃及人赶走,而且还将埃及人最崇拜的圣牛当场杀掉,使在场的埃及人无不大惊失色。

这位暴躁的皇帝还生性多疑。

为了防止自己的亲兄弟巴尔迪亚争夺王位,他又派人返回波斯将其谋杀。

后来因为他的皇后规劝了他几句,他就暴跳如雷,拔出刀来将皇后也杀死!后世的文学影视作品中我们经常可以看见对这一情节的描述。

冈比西斯的神经总是处于十分的敏感状态,他特别忌讳人们说他有病,生怕手下人说他施政无方。

有一天,他问自己的大臣普列克撒斯佩斯:“你说波斯人认为我是怎样一个人,都在谈论我什么?”普列克撒斯佩斯小心翼翼地答道:“他们都在称颂陛下,但是……”“但是什么?”冈比西斯接着问道。

“但是……他们也说您喝酒有点太多了。”冈比西斯脸色立刻阴沉起来:“上次我问了几个人,他们都说我比我父亲居鲁士还强,只有一个人反对,他说我只有一点比不上我父亲居鲁士,因为我还没像他那样,有像我一样出色的儿子。

怎么他们现在又认为我有缺陷呢?”他愤愤地继续说:“我现在就要判定一下,是波斯人讲了真话,还是在说谎。”冈比西斯说完,便派人把普列克撒斯佩斯的儿子带到宫中。

然后对普列克撒斯佩斯说:“你的儿子就在门外,如果我一箭射中他的心脏,那就说明说我不好的波斯人错了。

如果我射偏了,那他们就说对了,是我失去了理智。”说完这番话,他便让士兵揪住那个孩子,拿起弓箭,一箭射了过去,正中孩子的胸膛,把孩子射死。

冈比西斯狂笑道:“我很清醒,是波斯人疯狂了。”在埃及的三年期间,冈比西斯的癫痫病越来越厉害,发狂的时候也越来越多。

许多大臣每天都是如履薄冰,小心翼翼的行事,生怕一不留神惹怒冈比西斯,将他们其中的哪一个杀掉。

就在冈比西斯在埃及胡作非为的时候,波斯国内出现了大乱。

在冈比西斯皇宫里,有一个叫高墨达的拜火教僧侣,利用波斯人对冈比西斯暴虐无道的不满情绪,假冒被冈比西斯杀死的王子巴尔迪亚的名义,于公元前522年3月,在首都爱克巴坦那发动了政变,宣布废黜冈比西斯,自立为波斯皇帝。

政变之后,高墨达又宣布,免去帝国境内所有人民三年捐税和兵役。

高墨达的这项措施大得民心。

大多数波斯人、米底人、巴比伦人、亚述人早就痛恨冈比西斯的暴政,因此高墨达的免征赋税和兵役的措施一颁布,人人都说新皇帝好,纷纷起来拥戴冒名巴尔迪亚的高墨达。

一些不满当地豪门贵族的百姓,也趁机揭竿而起,将那些经常作恶多端的富豪,杀死或赶走,把他们的家财分光。

冈比西斯得到国内大乱的消息后,急忙率领部队回国,准备夺回王位。

就在他上马准备启程时,他的佩刀刀鞘的扣子,突然弹开,刀从鞘中滑了出来,锋利的刀刃把冈比西斯的大腿割了一道血口,冈比西斯痛得从马上跌了下来。

波斯帝国的都城苏萨被人们称为敢与“宙斯斗富”的城市。

苏萨在当年究竟有多富有,从图中所示的这段色彩斑斓、建造精美的苏萨宫墙饰画中,便可窥知一二。

这样,冈比西斯只好暂时放弃了亲自杀回波斯的计划,派了一员亲信大将,带着一支部队先行赶回波斯。

但是这支部队在埃及的大沙漠中遇到了沙暴,全军覆没,长眠在沙漠之中。

后来,他们的木乃伊被现代考古学家们发现。

冈比西斯回到宫中后,癫痫病再一次发作,手下人都不敢靠近他。

由于天气炎热,加上裹伤的麻布没有消毒,他的伤口受到细菌感染,天天都要流出大堆的脓血,不到二十几天便一命呜呼了。

摆脱了冈比西斯的疯狂统治的臣民也终于松了口气,迎来的新的历史曙光。

大西国之谜几千年来,在欧洲、美洲、和非洲民间,广泛的流传着一个古老的传说:相传在那非常遥远的古代,地球上有一块独特而神奇的大陆,它原来是全世界的文明中心,叫做大西国。

那里气候温和,土地肥沃,森林茂盛,风景绮丽。

那里的人们过着富裕快乐的生活。

可是,大西国是否真正存在呢?如果存在的话,它是如何神秘的消失的呢?希腊大哲学家柏拉图在他的著作《克里齐》里提到了大西国,说这个国家曾经比利比亚和小亚细亚加在一起还要大,它的势力一直延伸到埃及和第勒尼安海。

这是历史上对大西国的事情的最早记载。

那么如此强大的大西国是如何神秘的消失的呢?柏拉图告诉我们,强大的大西国对埃及、希腊和地中海沿岸所有其他民族都发动过战争。

有一次大西国对雅典发动了战争,雅典人进行了殊死的抵抗,将大西国的军队击退。

不久,一场大地震使大西国沉没于波涛之中。

相传,大西国的创始人是波赛冬。

波赛冬娶了当时一位美丽的姑娘克莱托为妻,她为波赛冬生了十个儿子。

波赛冬便把大西国分成十个部分交给他的十个儿子分别掌管,他们就是大西国最初的十名摄政王。

波赛冬的长子阿特拉斯是大西国王位的继承者,最初的十名摄政王曾相约,彼此决不互动干戈,一方有难,各方支援。

大西国的海岸绵长、高山秀丽、平原辽阔。

大西国天然资源丰富,农作物一年可收获两次。

人民大多依靠种地、开采金银等贵金属和驯养野兽为生。

在城市和野外,到处是鲜花,大西国的许多人便靠提炼香水生活。

在大西国的城市中,人口稠密,热闹非常。

城中遍布花园,到处是用红、白、黑三种颜色大理石盖起来的寺庙、圆形剧场、斗兽场、公共浴池等高大的建筑物。

码头上,船来船往,许多国家的商人都同大西国进行贸易。

随着大西国越来越强盛,大西国的国王也变得野心勃勃。

在贪得无厌的野心驱使下,他们决心要发动更大的战争,征服全世界。

然而一场强烈的地震和随之而来的洪水,使整个大西国在一天一夜之间便无影无踪了。

大西国沉没的时间,根据柏拉图在另外一本书中所记载的说法推算,大约是11150年前。

柏拉图曾多次说,大西国的情况是历代口头流传下来的,决非是他自己的虚构。

据说柏拉图为此还亲自去埃及请教当时有声望的僧侣。

柏拉图的教师苏格拉底在谈到大西国时也曾说过:“好就好在它是事实,这要比虚构的故事强得多。”如果柏拉图所说的确有其事,那么这说明早在一万两千年前,人类就已经创造了文明。

但这个大西国它在哪里呢?千百年来人们对此一直怀有极大的兴趣。

到了20世纪60年代以来,在大西洋西部的百慕大海域,以及在巴哈马群岛、佛罗里达半岛等附近海底,都接连发现过轰动全世界的奇迹。

1968年的某一天,巴哈马群岛的比米尼岛附近的大西洋洋面上一片平静,海水像透亮的玻璃,一望到底。

几名潜水员坐小船返回比米尼岛途中,有人突然惊叫了起来:“海底有条大路!”几个潜水员不约而同地向下看去,果然是一条用巨石铺设的大路躺在海底。

这是一条用长方形和多边形的平面石头砌成的大道,石头的大小和厚度不一,但排列整齐,轮廓鲜明。

这是不是大西国的驿道呢?上世纪70年代初,一群科学研究人员来到了大西洋的亚速尔群岛附近。

他们从八百米深的海底里取出了岩心,经过科学鉴定,这个地方在一万两千年前,确实是一片陆地。

用现代科学技术推导出来的结论,竟然同柏拉图的描述如此惊人的一致!这里是不是大西国沉没的地方呢?1974年,前苏联的一只海洋考察船在大西洋下拍摄了八张照片——共同构成了一座宏大的古代人工建筑!这是不是大西国人建造的呢?1979年,美国和法国的一些科学家使用十分先进的仪器,在百慕大“魔鬼三角”海底发现了金字塔!塔底边长约三百米,高约二百米,塔尖离洋面仅一百米,比埃及的金字塔大得多。

塔下部有两个巨大的洞穴,海水以惊人的速度从洞底流过。

这大金字塔是不是大西国人修筑的呢?大西国军队曾征服过埃及,是不是大西国人将金字塔文明带到了埃及?美洲也有金字塔,是来源于埃及,还是来源于大西国?1985年,两位挪威水手在“魔鬼三角”海区之下发现了一座古城。

在他俩拍摄的照片上,有平原、纵横的大路和街道、圆顶房屋、角斗场、寺院、河床……。

他俩说:“绝对不要怀疑,我们发现的是大西国!和柏拉图描绘的一模一样!”这是真的吗?遗憾的是,百慕大的“海底金字塔”是用仪器在海面上探测到的,迄今还没有一位科学家能确定它究竟是不是一座真正的人工建筑物,因为它也可能就是一座角锥状的水下山峰。

苏联人拍下来的海底古建筑遗址照片,目前也没有人可以证实它就是大西国的遗址。

比米尼岛大西洋底下的石路,据说后来有科学家曾经潜入洋底,在“石路”上采回标本进行过化验和分析。

结果表明,这些“石路”距今还不到一万年。

如果这条路是大西国人修造的话,它至少不应该少于一万年。

至于那两个挪威水手的照片,至今也无法验证。

惟一可以得到的正确结论是,在大西洋底确实有一块沉下的陆地。

所以,如果大西洋上确实存在过大西国,大西国确实像传说那样,沉没在大西洋底,那么,在大西洋底就一定能找到大西国的遗迹。

直到今天,还没有任何一个考古学家宣布说,他已经在大西洋底发现了大西国的遗物。

所以直到今天,大西国依然是一个未解的千古之谜。

弥诺斯文明之谜希腊爱琴海有个不显眼的桑托林岛,面积七十八平方公里。

岛上有座桑托林火山,海拔五百八十四米。

公元前十七世纪,桑托林火山南边一百三十公里有个克诺索斯王国,位于克里特岛城镇周围,这里曾经有个灿烂的弥诺斯文明,它为后来希腊大陆文化的繁荣奠定了基础。

在许多弥诺斯的石碑、青铜器及象牙制品上,会经常看到这种情景:一位英俊青年在牛背上倒立,而边上会有两位少女手持牛角,张臂接住。

有专家分析,这可能是弥诺斯人的一种运动形式,也可能是一宗教仪式。

可借,公元前1470年前后桑托林火山的爆发,毁灭了克里特岛的一切,也淹没了弥诺斯文明,留给后世一个永久的遗憾。

弥诺斯文明是怎样的文明?它究竟藏于何处?这个长着粗壮有力的双腿、目露凶光的人身牛头怪物,就是传说中被雅典王子忒修斯杀死的恶魔。

在传说中,它吃掉了无数的童男童女。

在弥诺斯的发掘过程中,考古学家们发现了大量的以动物为模特的雕塑与绘画,学者们分析,这是弥诺斯艺术家们热爱自然的一种体现。

图中这只牙象质的蝴蝶便是其中之一。

克里特岛面积八千三百三十六平方公里,是爱琴海最大的岛屿。

公元前2000年前后,克里特岛发展到青铜器全盛时期,以岛北克诺索斯城为中心建立了统治全岛的奴隶制国家。

公元前1700年前后,克诺索斯毁于地震。

废墟上重建新城,弥诺斯王宫更加宏伟,而其中的迷宫更是闻名。

公元前1470年前后,桑托林火山大爆发,喷出物质六百二十五亿立方米,触发了一次骇人听闻的大海啸,巨浪横扫半个地中海,最大波高超过六十米!此后三千多年,地球上任何一次海啸都比不上它的凶猛。

这次海啸给地中海地区带来巨大灾难,希腊沿海及其岛屿的居民点均遭摧毁,桑托林火山南边一百三十公里的克里特岛上的村镇荡然无存,文明消失了,克诺索斯王国不复存在。

随着岁月的消逝,城市和宫殿的废墟逐渐被泥沙掩埋了。

后来移居岛上的居民,不清楚宫殿的位置。

倒是一些外国学者,从史籍的只言片语中,知道远古有个克诺索斯城,城中有座美丽而神秘的迷宫。

这个谜存在了三千多年,以各种神话和民间传说传播于世界各地。

英国一位考古学家为了揭开这个千古之谜,带了一支考察队到克里特岛。

经过考证,判定该岛首府伊腊克林南方七公里的克诺索斯地下掩埋着一座古城。

1900年开始发掘。

经过八年的工作,清出无数浮士,一座宏伟的宫殿出现在人们面前。

其中零散的出土文物,收藏于伊腊克林的考古博物馆内。

弥诺斯王宫基本完整,坐落于凯夫拉山麓,总面积两万两千多平方米。

主体为二层建筑,低坡地的东宫是四层楼,共拥有大小宫室一万七百多间。

支撑屋面的立柱都用整棵大圆木刨光而成,上下一般粗,极其整齐协调。

一千四百平方米的长方形中央庭院将东宫和西宫联成一体,各个建筑物以长廊、门厅、复道、阶梯连接。

国王宝殿、御寝、后妃居室、贮宝库、亭阁等等,巧妙配置。

千门百廊,曲巷暗堂,忽分忽合,前堵后通,神秘莫测,确实是座名副其实的迷宫。

宫内装饰有的保持原样,有的略加修补复原,让参观者重见三千多年前的辉煌场面。

在迷宫核心的国王觐见室,石膏造的御座相当完整。

它同现代常见的高背靠椅相差无几。

各个宫室和廊道上为数众多的壁画,集中代表了弥诺斯文化的水平。

几千年前留下的彩绘至今未褪,色彩相当鲜艳。

颜料都是植物、矿物和骨螺提炼的,且在泥壁将干未干时挥毫成画,色彩渗入墙壁,故能经久保存。

觐见室的壁画是三只鹰头狮身、带有翅膀和蛇尾的怪兽,伏在芦苇中虎视眈眈。

皇后寝宫描绘着舞女和海豚在水中游荡的图画。

长廊上有《蓝色的姑娘》、《持杯者》、《蛇神》等大幅壁画。

不少壁画表现弥诺斯王的武功和生活情景。

中央庭院南侧宫墙的《戴百合花的国王》,国王图像如真人一般大小,头戴缀有百合花和孔雀羽毛的王冠,过肩的头发往后飘拂,脖挂金色百合串成的项链,身着短裙,腰束皮带,风度翩翩地朝前走去。

西宫北墙的《斗牛》富于生活情趣。

那头黄牛同现代牛略有不同,正向前方猛冲。

一少年堵在牛前,用力按住牛角。

牛身后的少年双脚离地,双手扬起,将一名红装少女弹向空中,少女则稳稳地倒立在牛背之上。

如此杂技式的斗牛,比起现在那么血腥和恐怖的西班牙式斗牛,真是更富于美感呢!不知道历史上的火山、海啸究竟毁了多少如同弥诺斯一样灿烂的文明成果,也不知在未来的考古岁月中会发现多少个美丽的弥诺斯呢!弥诺斯之谜爱琴海的名称是怎么来的?迷宫里面也有文化?这要从远古时代的希腊传说说起。

在远古的时代,有位国王叫弥诺斯,他统治着爱琴海的一个岛屿克里特岛。

弥诺斯的儿子在雅典的阿提刻被人阴谋杀害了。

为了替儿子复仇,弥诺斯向雅典挑战。

在神的惩罚下,雅典正充满灾荒和瘟疫。

在弥诺斯的挑战下,雅典人向弥诺斯王求和。

弥诺斯要求他们每隔九年送七对童男童女到克里特岛。

这是弥诺斯王宫与神殿之间的一条小路。

专家们考证此路的修建应在公元前3000年左右,堪为欧州最古老的道路。

弥诺斯在克里特岛建造一座有无数宫殿的迷宫,迷宫中道路曲折纵横,谁进去都别想出来。

在迷宫的纵深处,弥诺斯养了一只人身牛头的野兽米诺牛。

雅典每次送来的七对童男童女都是供奉给米诺牛吃的。

这一年,又是供奉童男童女的年头了。

有童男童女的家长们都惶恐不安。

雅典的国王爱琴的儿子忒修斯看到人们遭受这样的不幸而深深不安。

他决心和童男童女们一起出发,并发誓要杀死米诺牛。

雅典民众在一片哭泣的悲哀声中,送别忒修斯在内的七对童男童女。

忒修斯和父亲约定,如果杀死米诺牛,他在返航时就把船上的黑帆变成白帆。

只要船上的黑帆变成白的,就证明爱琴国王能再见到自己的儿子忒修斯了。

忒修斯领着童男童女在克里特上岸了。

他的英俊潇洒引起弥修斯国王的女儿——美丽聪明的阿里阿德涅公主的注意。

公主向忒修斯表示了自己的爱慕之情,并偷偷和他相会。

当她知道忒修斯的使命后,她送给他一把魔剑和一个线球,以免忒修斯受到米诺牛的伤害。

聪明而勇敢的忒修斯一进入迷宫,就将线球的一端拴在迷宫的入口处,然后放开线团,沿着曲折复杂的通道,向迷宫深处走去。

最后,他终于找到了怪物米诺牛。

他抓住米诺牛的角,用阿里阿德涅公主给的剑,奋力杀死米诺牛。

然后,他带着童男童女,顺着线路走出了迷宫。

为了预防弥诺斯国王的追击,他们凿穿了海边所有克里特船的船底。

阿里阿德涅公主帮助他们,并和他们一起逃出了克里特岛,启航回国。

经过几天的航行,终于又看到祖国雅典了。

忒修斯和他的伙伴兴奋异常,又唱又跳,但他忘了和父亲的约定,没有把黑帆改成白帆。

翘首等待儿子归来的爱琴国王在海边等待儿子的归来,当他看到归来的船挂的仍是黑帆时,以为儿子已被米诺牛吃了,他悲痛欲绝,跳海自杀了。

为了纪念爱琴国王,他跳入的那片海,从此就叫爱琴海。

在20世纪初,一位英国考古学家在希腊克里特岛上的弥诺斯发掘了一组宫殿。

该宫殿壮观雄伟,真实地反映出三千五百年前琴海文明的鼎盛情景。

1900年,英国考古学家阿瑟·伊文思和他率领的考古队来到了地中海的克里特岛,他们想找出传说中有关迷宫的历史古迹。

经过三年的艰苦发掘,他们终于在克里特岛的克诺萨斯发现了弥诺斯王宫的遗址和大量文物,找到了迷宫。

迷宫坐落在克诺萨斯一座叫做凯夫拉山的缓坡上,占地面积有两万多平方米,有大小宫室一千五百多间,周围曾经古木参天。

迷宫由东宫和西宫,由国宝殿、王后寝宫、有宗教意义的双斧宫、楼房、贮藏室、仓库等组成。

占地一千四百多平方米的长方形中央庭院把东宫和西宫联结为一个整体。

位于高坡地位的西宫大部分宫室是三层建筑。

这些华丽的建筑物之间,有长廊、门厅、通道和阶梯相连,真是千门万户,曲经通幽。

这些建筑廊道迂回、宫室交替,一走进去特别难于找到出路,说它是迷宫,真是恰到好处。

直到今天,人们仍用“迷宫”这个词比喻错综复杂,难以找到明确方向的东西呢。

在迷宫的墙上,还有壁画。

这些壁画历经三千多年,但刚出土时,还色泽鲜艳。

墙上的壁画有斗牛戏的内容,这些也许和希腊神话中所说的南海迷宫和宫中饲养的吃童男童女的人头牛身怪物米诺牛的情节隐隐约约相符合。

在宫殿的长廊中,有表现国王、贵族活动和集合的壁画。

有一幅是塑造王国的,他戴的王冠是用百合花编成的,他脖子上戴着项圈,手上套着镯子,正在百花丛中散步。

有的壁画中,男子们拿着金银器皿,女子们穿着镶白边的黑裙,体态婀娜,神情栩栩如生。

在迷宫中,还发现了两千多块泥板,上面刻着许多由线条构成的文字。

在一些印章和器皿上也发现了一样的文字,后人学者称它为线形文字。

一直到1953年,才有学者破译了这些线形文字的意思,原来它记载着王宫财物的账目,其中有国王向各地征收贡赋的情况,计算法是十进位。

这些文字和古希腊使用的文字只有细微的不同,从中可以推算出也许克里特岛文化和希腊文化之间有密切的联系。

在迷宫的周围,还发现有豪华的住宅,里面居然有冷热水管俱全的浴室。

在豪华住宅的旁边,有极为简陋的小屋和茅舍,这显然是穷人和奴隶居住的地方。

由于地下迷宫的发现,人们发现了公元前15世纪曾有过的灿烂文明,这一文明被后人誉为“克里特文化”。

宙斯神庙之谜大家都知道奥林匹克运动会起源于希腊,但是作为举办运动会来祭祀的宙斯神的雕像,恐怕知道的人就不多了。

它可是世界奇迹之一呢!奥林匹亚最早期的建筑物是用木头和砖块建成的,但随着社会的发展,这些旧的建筑物已经逐渐倒塌,后来的建筑物多是用石块来砌成的,其中最为著名的石砌建筑物就是以宙斯本人名字命名的神庙。

宙斯神庙是神的圣庙,但建造它并非是为了用来收集朝拜者供奉的祭品,这种活动是在圣殿之外的巨大的宙斯祭坛上进行的。

当奥林匹克运动会进行到一半的时候,要在那儿宰杀并火烧一百头头公牛来献给宙斯。

与阿尔菲奥斯河水混合在一起的骨灰堆积在祭坛上,一个多世纪以来,已逐渐形成了一个巨大的土丘。

神殿建筑是为了保护神圣的祭祀过程免受自然的干扰,在宙斯神庙内深处那个神圣地方的画像向祭祀者展示了宙斯本人的形象。

随着时间的流逝,来到奥林匹亚的人们更主要的是为了来参观其宏伟博大的气势和悠久的历史,而并不是为了其神圣性,就像今天的许多大教堂一样,这座神殿也具有某种博物馆的味道。

在古希腊神话中,“宇宙之王”宙斯与欧罗巴生了三个儿子,其中一个便是弥诺斯王。

在这个神话中,宙斯是以一只白色公牛的形象出现的,故而克里特人对牛怀有无比的敬意。

这尊青铜像中所展示的公牛杂技表演,就是克里特人对公牛表示崇敬的一个活动情景。

在新的神殿建成后的许多年里,它肯定已收藏了某些古老的或令人崇敬的祭物,也许有一些是来自某个早期的较小的神庙,诸如一块奇形怪状的石块或木板。

但要想回到公元前15世纪那种盛行的神圣气氛中,需要一个具有非凡神力的令人难以忘怀日的形象。

祭司们为了找到一位能建造一尊充分体现众神之王威严的雕像做了长时间的努力,最后,他们选择了一位雅典公民查姆狄斯的儿子菲狄亚斯来完成这项伟大的使命。

在古希腊传说中,诸神之父宙斯在世界两端各放走一只鹰,两只鹰飞翔数日后,便在图中这块石头上相逢了,宙斯于是宣布这块石头就是世界的中心。

此石现收藏于雅典博物馆。

而花瓶上所绘的图案,就是宙斯之子阿波罗跟妹妹站立在中心石的两侧的情景。

此花瓶现收藏于大英博物馆。

菲狄亚斯的雕像虽被认为是非常出色的,但他本人在公元前438年或437年却因藐视他在帕提农神庙设计的雅典娜像而被驱逐出雅典。

他的一位伙计名叫梅农,指控他贪污了用于建造雕像的金子,菲狄亚斯似乎也不能提供出建造这尊雕像各个部分所用黄金的准确数字,他自己也情愿流放以免受公众羞辱。

但是事实上这项指控肯定是出于政治动机,菲狄亚斯是政治家伯里克利的朋友,伯里克利对平民的见解和个人威望是在重建公元前480年被波斯人毁坏的雅典光荣史中建立起来的。

伯里克利有一些政敌,他们总是抓住每个机会来诋毁他,他的朋友、雕刻家菲狄亚斯所受的羞辱就是这种低毁的牺牲品。

尽管受到这种指控,但其后不久菲狄亚斯就来到奥林匹亚,开始他的这项伟大的创作,菲狄亚斯被赋予了建造宙斯神像的重任标志着奥林匹亚议会对他的信任,也表明菲狄亚斯对雅典是清白无辜的。

还在雅典时,菲狄亚斯就发明了一种建造大尺寸黄金、象牙雕像的技术。

首先,在建雕像的地方竖起一个木制框架,其大小与要完成雕像外尺寸相同。

象牙薄片被雕刻用来装饰头、手、足处,贵金属片则做成衣饰和其他装饰,以后这些饰品也被用来装饰神像外部的其他地方。

每件饰品之间都要衔接好,每个衔接处都要经过仔细装饰,最后表现了一个有着坚固外形的雕像。

菲狄亚斯没有留下任何材料来告诉人们,他是怎样历尽艰辛及实现这样一件令人惊讶不已的工程的。

但在公元97年的奥林匹克运动会上,当演说家狄俄·克里索斯托姆应邀在宙斯神庙发表演说时曾公开宣称,就如菲狄亚斯本人所说的那样,这件作品与其所要表现的宙斯是极为相宜不悖的。

有一个流行的传说:当菲狄亚斯的一位亲戚兼合作者巴拿恩乌斯阿到他是怎样构思出宙斯的神像时,菲狄亚斯引用了诗人荷马的史诗中的一段来回答,该段描绘了一位庄严的宙斯,他摇摇头就引起了整座奥林匹斯山的震动。

狄俄·克里索斯托姆从修辞学角度解释说,这一段描绘使人联想起一切所知的宙斯的名称:“父亲与国王、城市的保护者、友谊之神、祈祷人的保护者、好客之神、增产丰收的赐予者……”他说,宙斯的所有这些不同的特性都能从神像上得到体现,并且它还体现了菲狄亚斯所要表现的众神之王的各种本质特性。

公元前1世纪,著名的罗马演说家西塞罗指出,在菲狄亚斯头脑中“有着一个非常美好的宙斯的形象,以致驱使这位艺术家能创造出一个栩栩如生、和蔼可亲的众神之王的形象”。

在这里,众神之王的威严表现在神像头部的各个方面,使得每一个相信自己来到了宙斯身旁的人从心底里产生一种敬畏感。

菲狄亚斯是怎样达到这种效果的呢?图为建造于公元前5世纪的奥林匹亚宙斯神殿遗址。

据说,神殿中的宙斯头像庄严而神圣,“摇摇头都会使奥林匹斯山为之震颤”。

这尊宙斯头像曾被运送到君士坦丁堡,后被毁。

从这座雕像建造完起,它就被称作古代雕塑黄金时代的杰作。

对雕像的保护据说是由菲狄亚斯的后代来负责的。

倾倒橄榄油的奇怪风俗,按波萨尼亚斯的说法,可能是因为神庙潮湿的环境引起象牙的严重开裂,这样可起到防裂作用。

到公元前2世纪中期,情况变得特别糟糕了,于是南部迈锡尼城的雕塑家达摩芬农应聘修理这尊雕像。

据说他干得很漂亮,可能就在此时安放了四根圆柱放在座位下面,以便撑住下面的雕像,使其不致因太重而倒塌。

大约与此同时,即在公元前167年前,塞琉西王国国王安条克四世献给宙斯神庙一块“用亚述的编织花样和腓尼基骰子装饰”的羊毛帘幕。

这块源于近东的帘幕可能挂在雕像的背后,其重要性已足以使波萨尼亚斯对它做出评论了。

正是这位安条克,他掠夺了耶路撒冷的所罗门神庙,并且下令将它改名为奥林匹亚的宙斯神庙。

在安条克从所罗门神庙中掠夺的财宝之中,一定有可能在室内张挂一巨大幔帐。

因此,断言这就是安条克献给他的奥林匹亚的众神之王的帘幕并不需要太多的想象力。

雕像一直引起那些崇拜宙斯的人们的敬畏与惊叹。

它建成之后过了四百五十多年,罗马帝国皇帝卡利古拉(37~41在位)按照那些劫抢希腊艺术珍品的罗马征服者之习惯,渴望在罗马拥有该雕像。

工匠们被派去设计运输此雕像的方案,但雕像“突然发出的大笑声震塌了脚手架,工匠们也被吓得四散而逃”。

卡利古拉传记的作者苏埃托尼乌斯喜欢把他所热爱的这位皇帝的故事与仇恨交织在一起。

但这座雕像却不能永久保持不受亵读,公元391年,基督教会赢得胜利,牧师们说服罗马帝国皇帝狄奥多西一世禁止异教徒举行朝拜宙斯的仪式并关闭了神庙,奥林匹克运动会也被勒令停办,奥林匹亚的这座伟大的圣殿也被弃之不用。

这尊有八百多年历史的供朝拜的雕像,最后被从神庙运送到了君士坦丁堡以装饰一所宫殿,菲狄亚斯的工作室也被一座基督教堂所取代。

大约在公元425年,神庙因大火而受到严重损害,公元6世纪,阿尔菲奥斯河改变其航道,整个奥林匹亚地区也遭到了山崩、滑坡、地震和洪水的破坏。

一千多年中,该遗址被厚厚的泥沙、碎石掩埋了。

迁移到君士坦丁堡的雕像虽幸免于这些灾难,但在公元462年,君士坦丁堡广场凶猛的大火烧毁了收藏宙斯神像的宫殿。

当奥林匹亚的这所圣殿由于受到冷落而毁于波罗奔尼撒之时,这尊非凡的雕像,已知的古希腊雕刻中最伟大的作品也在博斯普鲁斯海峡岸边被毁坏了。

卫城之谜几千年前,雅典人在小小的山丘上建造出了驰名世界、名垂千古的建筑杰作——雅典卫城,成为古希腊建筑的重要标志。

历史的变迁,使许多文明的遗址埋没地下,随着近代考古学的发展,古希腊雅典卫城失落何方也成为备受关注的一个未解之谜。

雅典卫城是雅典公民在希波战争的卫城废墟上重新建立起来的,无论是它的外部轮廓还是它的内部构造,在当时的建筑事件中都堪称是一个壮举。

古希腊传记作家普鲁塔克曾生动地描绘雅典卫城的修建状况:“大厦巍然而起,宏伟卓越,修容内美,不可企及,建筑者各尽其能,竞献其技,以求艺术美使他们的工作质量步步提高;建造迅速,更令人惊讶不止,这些杰作中的任何一件,人们都认为,不经历世世代代努力,就休想把它完成,但出乎意料,这种伟业壮举在一个朝代的鼎盛时期,一举建成告竣。”许多古希腊城邦在德尔斐逮造神庙,图中的圆形神殿是雅典人在公元前3世纪为女神雅典娜建造的。

据说,古希腊的高级女祭司们坐在神庙中,口嚼月桂叶,能与神灵相通,预测未来。

从走过的足迹来看,雅典卫城的命运真是多灾多难的。

它先是被东罗马帝国统治,大约公元五世纪,基督教进入雅典,渗透进古希腊文明的经脉。

供奉雅典娜女神的帕德讷神庙被改为基督教堂,玛丽圣母马利亚代替雅典娜成为其主人。

神庙的内部被改造,基督教徒的彩绘贴满四壁,统治者还命令在西面重新开了一个大门。

15世纪,随着东罗马帝国的灭亡,雅典又沦为土耳其帝国的领地。

1456年,帕德讷神庙又被改为伊斯兰教的清真寺,庙内一切有关基督教的东西全被拆除,更换为伊斯兰教的信物。

时光若苒,帕德讷神庙几经变迁,却依然坚固屹立着。

1687年,威尼斯人围攻雅典,坚固的帕德讷神庙被土耳其人用作火药库。

当年9月26日,威尼斯大军一炮命中帕德讷神庙,弹药爆炸后,灰飞烟灭,这座古希腊人的杰作就这样被无辜的毁掉。

当威尼斯军队的总司令来到残破的神庙前时,看到西山墙上的波赛冬雕像以及牵引雅典娜女神战车的奔马散落在废墟中,便命令部下将其带走。

可惜那个部下太过笨拙,一失手雕像跌落,摔得粉碎。

仅残存的文明遗物也未能保留下来。

历史上的多次事件证明,岁月的流逝、自然界的剥蚀对人类文明遗址来说无疑是一个破坏因素,但它们毕竟是有限的,而人为因素的毁坏则是无度的、是彻底的。

帕德讷神庙的毁坏并没有引起土耳其的关注,一年之后,土耳其人卷土重来,他们又在帕德嫩神庙的废墟上重新建立了一座清真寺。

几个世纪过去了,雅典卫城的遗址被埋没地下,悄无声息。

19世纪,考古学的兴起,对古希腊文明遗址的追寻引发了人们对雅典卫城的重新关注。

1801年,英国驻君士坦丁堡大使埃尔金来到雅典卫城,因为他收购了帕德讷神庙附近的两座民宅。

让他惊奇的是,工作人员在拆毁这两座民宅时,在其中一座里发现了无数的破碎雕像。

当地农民并不知道雕像的史料价值,而只是把它们用作石料来盖房子了。

像这种完整的石块存在还算深的烙印,他执拗地相信特洛伊是真实存在的;并发誓在长大后,一定要找到它!成年后的谢里曼不停地挣钱,他投资房地产,做军火生意,从而获得巨额利益。

1868年,他到了希腊和小亚细亚——这片荷马史诗中的土地,激动万分的他决定放弃生意,奋力去发现这传奇中的特洛伊城!图中所示的是德国商人谢里曼夫妇。

谢里曼夫人颈上佩戴的金饰据说是谢里曼从特洛伊挖掘出来的。

谢里曼坦白地说,这些珍宝是他夫人趁土耳其官员检查时,悄悄掩藏在披肩下才得以从发掘现场拿走的。

谢里曼首先来到了伊萨卡岛,这是希腊的一个岛,《奥德赛》中的主人公奥德修斯和他的妻子珀涅罗珀传说就住在那里。

他雇用了四个民工,在传说曾经是奥德赛宫殿的遗址上动工发掘。

当民工挖出两个装满灰末的罐子时,谢里曼心中大喜;他想:这是不是奥德赛和珀涅罗珀的骨灰呢?!他想马上找到证据以验证荷马史诗的准确性,于是他又赶到了土耳其爱琴海的另一边。

土耳其西北部的两个遗址早已和特洛伊传奇有着神话般的联系,这就是名叫布纳巴西的村落和称为西沙里克的小山。

谢里曼手捧着荷马史诗,在这两个遗址上进行着他的考察,他认定西沙里克小山更加符合他在《伊里亚特》史诗中所找到的特洛伊城的位置。

两星期后,谢里曼挖出了一段石墙,他坚信,这就是荷马在史诗中描写的特洛伊城墙!在西沙里克小山,谢里曼雇用了一百二十名民工,纵贯小山两端,挖出了一道一百三十英尺长的坑。

令人吃惊的是,他发现的不仅仅是特洛伊,而是埋在下面的一大片城市!一层一层的废墟一个压一个,一共有四十五英尺深!每一层代表着一个城市——一个在前一个废墟基础上建造的城市。

各层之间又有多层泥土相隔。

谢里曼对上面几层,不太感兴趣,因为他认为真正的特洛伊,即荷马史诗中的特洛伊,应该是在最下面或靠近最下面的地层。

所以,使后来的考古学家深感遗憾的是:谢里曼支使他的民工残忍无情地用大车拖走了成千上万立这项浩大的工程持续了一个多世纪,许多古遗址得到重点修复。

直到第二次世界在继续。

雅典卫城遗址的系统而有组织的挖掘工作让人们对其总体布局有了越来越多的了解,遗址出土的大量雕刻、铭文、陶器,为人们研究古希腊的艺术发展脉络提供了重要的线索。

迈锡尼之谜荷马史诗的广泛流传,让许多人梦想找到那个征伐特洛伊的希腊联军的统帅、国君阿伽门农的故乡——迈锡尼。

根据书中的描述,兴盛时期的迈锡尼是一个黄金富足的都市,曾以金银饰品名扬天下。

我们对迈锡尼文明的了解,多是从一些出土的艺术品及建筑遗址中得来的。

这只陶杯亭亭玉立,左右匀称,色彩优雅,纵是今天的工匠技艺,恐也难以与之比肩。

荷马史诗是否真实?究竟有没有近锡尼这样一个富庶的地方?1876年,德国商人、考古学家谢里曼继在土耳其西北部的希沙立克山丘上发现特洛伊古城之后,为了进一步证实荷马史诗的真实性,他来到了希腊南部伯罗奔尼撒半岛的一个山谷中进行发掘。

对荷马史诗的笃信,以及对公元2世纪希腊历史学家鲍沙利阿斯游记中有关迈锡尼的生动描述的深刻理解,使他很快便发现了荷马史诗中的另一名字——迈锡尼,并使之成为举世瞩目的中心。

这是一只制做于公元前120O年的陶器。

陶器造型优美,上面的绘画色彩艳丽,几位武士肩扛长矛,似乎正在开赴战场。

这只陶器向我们展现了迈锡尼时期工匠们的高超技艺。

迈锡尼文明渊源于公元前2000年左右的早期青铜器时代,大约公元前17世纪,希腊人的一支阿卡亚人在迈锡尼兴建了第一座城堡和王宫。

现存的迈锡尼城堡位于查拉山和埃里阿斯山之间的山顶上,平面形状大致呈三角形。

城墙由巨大的石块环山修建,高八米,厚达五米。

西北面开有一座宏伟的大门,门楣上立有三角形石刻,雕刻着两只站立的雄狮,虽然没有头,但仍然威武雄健。

这两只狮子雕塑是欧洲最古代的雕塑艺术,这种左右对称的雕刻形式显然是受到东方文化的影响,迈锡尼城堡的正门因而被称为“狮子门”。

“狮子门”内左边有一间小屋,估计是古代看门人的住所。

在“狮子门”内侧、独眼巨人墙以东发现有六座长方形竖穴墓,这些墓葬被包围在竖立的石板围成的圆圈中,直径约二十六点五米,称为圆形墓圈A。

在石圆圈中,谢里曼夫妇发现了五座坟墓,希腊考古学会派来监视他们的斯塔马太基后来又发现了第六座坟墓。

这六座长方形的竖穴墓大小深度不同,墓顶用圆木、石板铺盖,大部分已经坍塌。

六座墓葬中共葬有十九人,有男有女,还有两个小孩,这批古墓中有大量的金银制品。

同一墓中的尸骨彼此靠得很近,男人的脸上罩着金面具,胸部覆盖着金片,身边放着刀剑、金杯、银杯等;妇女头上戴着金冠或金制额饰,身旁放着装饰用的金匣,各种名贵材料做的别针,衣服上装饰着雕刻有蜜蜂、乌贼、玫瑰、螺纹等图案的金箔饰件;两个小孩也包裹在金片之中。

沐浴时)趁其不备将这位迈锡尼国君谋杀了。

于是,谢里曼认定墓中那些戴着金面具的死者就是从特洛伊战争中归来的阿伽门农和他的随从们。

可是,看起来黄金富足的迈锡尼本土并不出产金矿,那么这里的黄金又是从何处来的呢?1951年,即谢里曼发掘迈锡尼之后七十五年,希腊考古学家帕巴底米特里博士发现了第二个墓区,称为圆形墓圈B,这个墓区在“狮子门”以西仅百米之遥,发掘出来的珍宝完全可与谢里曼的发现相媲美,而且时代与前者基本相当。

古希腊人认为这里是阿伽门农的妻子克里泰涅斯特拉及其情夫和同谋者的墓地,因为古神话话传说谋杀阿伽门农的凶手是不配葬在城堡以内的。

事实上,这些长方形竖穴墓的年代约为公元前1600年至公元前1500年,早于特洛伊战争的年代约三四百年。

假使果真有阿伽门农其人的话,他应该是生活在特洛伊战争时期,即公元前1180年左右,而不是公元前1600年至公元前1500年,显然这些墓穴既不是阿伽门农及其随从的墓地,更不会是阿伽门农妻子与情夫等的葬身之所,而是迈锡尼王族成员的墓穴,墓圹中的死者也是陆续安葬进去的。

大约与希腊考古学家约翰·帕巴底米特里发现圆形墓圈B同一时期,英国考古学家韦思等在独眼巨人墙以西、狮子门之外的地区发掘了九座史前公墓,这些圆顶墓(因形似蜂房,又名蜂房墓)均属于青铜时代中期,大约相当于公元前1500年至公元前1300年。

考古学家们在墓中发现了荷马史诗中描述的建筑物、武器和器物,从而证实了荷马史诗的真实性,解决了历史上长期以来有关荷马史诗的争论。

在这些圆顶墓中,最大的一座即是著名的“阿特柔斯宝库”(“阿特柔斯”是阿伽门农之父)。

这座墓的门上有一个三角形的开口,形似蜂房,故而又称为“蜂房墓”。

令人惊奇的是,“阿特柔斯宝库”的石门梁重达一百二十吨,迈锡尼人是用什么方法将其安置上去的呢?迈锡尼人在没有起重机和千斤顶的情况下,却能将百余吨重的门梁准确地安置起来,不能说不是一个人间奇迹啊!这座墓室的四壁饰以壁画,长期以来,人们一直认为迈锡尼君主将他们的藏宝都收藏在里面,故称之为“宝库”。

这是在古希腊迈锡尼墓葬中出土的金面具,是按照死者面部特征和轮廊大小特别制作而成的。

虽然自公元前1100年至公元1453年之间,多利安人、罗马人、哥特人、威尼斯人、土耳其人先后占领希腊,光临过这座黄金之城,但奇怪的是,他们都未能发现埋葬在地下的古墓珍宝。

迈锡尼雄踞高山上,易守难攻。

对于山城来说,最重要的是粮食和水源。

如果储备了充足的粮食,决无断水之虞,在城东部的侧门内附近有暗道通向一秘密水池,可供守城部队在被围困时使用。

然而,令人费解的是,迈锡尼城壁垒森严,固若金汤,那这座著名的山城为何屡屡被攻破呢?迈锡尼在公元前1400年至公元前1150年左右的青铜时代末期发展到鼎盛时期。

这只壶上绘有古希腊的战争场面。

迈锡尼王宫位于城市中心的制高点,有大厅、后厅、走廊、侧室、浴室等遗址。

迈锡尼人修建了独眼巨人墙、狮子门和暗道门,王宫中有表现车马等题材的壁画。

考古学家们还在不远处的埃里阿斯山巅上发现了嘹望塔的遗址。

早期诸王墓地被人们用石板围起来,里面有镌刻着马拉战车的墓碑,以及水井状的圆祭台,这样祭祀动物的鲜血就可以直接流入墓室里,供奉长眠在地下的英雄们任意享用。

若干年过后,山坡上冲刷下来的泥土,将这些墓葬掩埋起来。

值得注意的是,迈锡尼文明已经产生了一种为王室、官吏和平民所共同使用的文字系统——线形文字B。

线形文字B属希腊语,是一种音节文字,是由克里特岛的线形文字A发展而来的,公元前13、14世纪在希腊各地流行,后随着迈锡尼文明的衰落而被人们遗忘。

这种文字系统在1952年由英国建筑师文特里斯释读成功,证实了迈锡尼文明是古希腊人的一支阿卡亚人创造的。

令人困惑不解的是,当时的人们甚至用线形文字B来写货物清单,可是他们为什么不在墓碑上刻上死者的姓名和业绩呢?埃及人、腓尼基人都在其坟墓墙上刻下了文字,后来的希腊罗马人也树有文字的墓碑;而迈锡尼偏偏没有,这究竟又是为什么呢?大约在公元前12世纪,迈锡尼倾国出兵,远征小亚细亚富裕的城市特洛伊,围攻十年方才攻陷。

这场旷日持久的战争消耗了迈锡尼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从此国势一蹶不振。

公元前12世纪末,来自希腊北部的多利亚人征服阿卡亚人,一代名城迈锡尼就这样被摧毁了。

迈锡尼墓葬掩埋在荒寂的山峦下长达几千年之久。

几千年之后的今天,我们又能解读多少关于这个文明城市的秘密呢?苏萨之谜在历史之父希罗多德的书里,我们可以看到这样一句话在希腊人中广为流传:“谁要是占有苏萨的财富,就可以和宙斯斗富。”苏萨是什么地方?为什么说这里的财富比得上天地之王宙斯的财富呢?苏萨是伊朗文明最早的发祥地。

一般来说,都城的历史要比国家的历史短。

但是,在伊朗却有一座古城,它的历史比伊朗国家还要早几千年,它就是苏萨城。

这座城市距今已有八千多年的历史,大约比伊朗人建立的国家要早五千三百多年。

而在此之前,它作为伊朗土著居民埃兰人的都城,也有两千多年之久。

埃兰时期苏萨的宫廷,在城市西北部的卫城之内。

这座卫城建立在由人工建造的土丘上。

它背靠卡尔黑河岸,比河岸高出三十三公尺,比市内其他地方高出六公尺,是一座十分坚固的城市。

不过,这样坚固的卫城也没能抵住亚述人的凶猛进攻,王宫曾多次被亚述人毁灭。

古波斯帝国建立之前,苏萨就已成为波斯的都城。

居鲁士大帝时期,苏萨是帝国四大都城之一,并开始在城内兴建宫殿。

这是因为埃兰人是伊朗最有文化的民族,波斯人需要埃兰人的才能来帮助他们管理国家。

当时政府的行政官吏,特别是王室经济管理人员,几乎都是埃兰人,埃兰楔形文字作为官方文字使用了上百年之久,才逐渐被阿拉米文字代替。

苏萨的宫廷建筑,是在大流士大帝时全面展开的,他下令建筑苏萨宫廷的命令,一直保留到现在。

这个诏令用三种文字(古波斯、埃兰和巴比伦文字)写成,内容如下:“……这就是我在苏萨建立的宫殿。

其材料来自远方,其地基挖得很深,直达岩层。

地基挖好之后,再用碎石填满。

部分地基深四十埃尔(约合十九公尺),部分深二十埃尔。

宫殿就建筑在这个地基上。

凡挖地基、填碎石、做砖坯,都是由巴比伦人完成的。

雪松是由黎巴嫩山区运来的。

亚述人把它运到巴比伦之后,卡里亚人和爱奥尼亚人再把它由巴比伦运到苏萨。

柚木是由犍陀罹和克尔曼运来的。

这里使用的黄金是由萨地斯和巴克特里亚运来的。

这里使用的贵重青金石和光玉髓是由索格底安那运来的。

这里使用的绿松石是由花拉子模运来的。

白银和扁木是由埃及运来的。

这里使用的装饰宫墙的材料是由爱奥尼亚运来的。

这里使用的象牙是由努比亚、信德、阿拉霍西亚运来的。

这里使用的石柱是由埃兰阿比拉杜斯地方运来的。

那些加工石料的战俘是爱奥尼亚人和萨地斯人。

那些制造金器的金匠是米底人和埃兰人。

那些制造木器的人是萨地斯人和埃及人。

那些做砖坯的人是巴比伦人。

那些装饰宫墙的人是米底人和埃及人。

大流士王说:在苏萨,凡是已经下令要建立的那些雄伟建筑,那些雄伟建筑就建成了。”苏萨人的生活水准是很高的,对衣着华美很注重。

这副从苏萨出土的耳环工艺精致、形态优美,是苏萨人极为平凡的一件饰品。

在这个短短的诏令中,提到宫廷建筑使用的材料来自十五个地区,从遥远的中亚和印度,直到埃及和希腊世界。

参加宫廷建筑的工匠,至少有五个民族的人,这还不算运送材料的那些地方的居民。

明确提到的建筑材料有十二种,其中多数来自远方,只有碎石和砖坯大概是就地取材。

可以说,为了建筑苏萨宫廷,大流士一世几乎动用了当时帝国的全部人力、物力和财力。

萨宫廷的主要建筑工作是由巴比伦人完成的,因为他们具有丰富的建筑经验,善于建筑台基式的雄伟建筑。

大流士一世的宫廷,就建筑在巨大的人工台基上,面积约三万七千五百平方公尺,其中有一百一十个房间、走廊和大殿,面积约两万平方公尺。

苏萨宫廷的全貌,今天已无从得知。

现代考古发掘证明,它的雄伟壮丽远胜于大流士一世昭令所说。

仅大流士一世的接见大厅,面积就有一万平方公尺,大殿的屋顶,由六列高达二十公尺的柱廊撑起,柱廊顶部装饰着牛头。

根据最新发现的诏令,这个大厅使用了二十二个地区的人力、物力才得以建成。

在苏萨宫廷的宫墙上,镶着精美琉璃砖浅浮雕,内容大多为王室侍卫、各种动物和神奇的怪兽。

这种琉璃碑浅浮雕,就是中国古代典籍中所载的壁琉璃,它在当时是一种最高级的装潢艺术。

犹太人曾经记载了公元前483年波斯国王薛西斯在苏萨王宫举行的一次盛宴,参加者有波斯、米底和各省的权贵、首领:“他为一切首领和大臣摆设宴席,把他荣耀国家的富足,他美好威严的尊贵,展示给他们观赏了多日。

他又为所有住在苏萨的大小人民,在王宫的院子里摆设宴席,大吃大喝了七天。

有白色、绿色、蓝色的帐篷,用细麻绳、紫色绳从银环内系在白玉石柱上。

有金银的床榻,摆在红、白、黑、、黄玉石铺成的石地上。

用黄金的器皿赐酒,器皿各不相同,御酒很多,足显国王的厚意。”大流士统治的波斯帝国十分强大,周围的许多国家和地区都要向他纳贡。

这些都是向波斯纳贡的人。

从他的描述中,我们可以看出苏萨宫廷真可谓极尽豪华。

如果他的记载属实,那么,薛西斯的这个宴会,可以算是世界历史上最盛大的宴会。

因为当时苏萨宫廷大小官吏就不下几万人,全城大小人民少说也有几十万人。

这么多人在王宫中大吃大喝一星期,真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开创了宴会史上的世界之最。

苏萨宫廷经过大规模扩建之后,一直是古波斯帝国的王宫。

国王大部分时间都在苏萨。

政府机构也集中在这里办公。

波斯帝国的赋税大概也交规苏萨的国库收藏。

因此,在希腊人的眼里,苏萨肯定是世界上最富裕的城市,所以,希罗多德才对他们发出了由衷的感叹:“谁要是占有苏萨的财富,就可以和宙斯斗富。”波斯帝国灭亡之后,苏萨在很长的时间里仍然是伊朗最重要的城市之一,并且取得了城市自治权。

苏萨时期,苏萨居民起义反抗苏萨统治,因而被苏萨国王下令彻底毁灭。

苏萨的宫廷和居民住宅一起,都被化为瓦砾,掩埋在黄土之下。

这座曾经富庶繁华的城市,直到近代才被西方考古学家发现。

犹太人流浪之谜在世界历史上,有两个到处流浪的民族总是引起人们的无限同情。

一个是以能歌善舞、善于预测未来而闻名于世的吉普赛人,他们从来就没有祖国,一直到处流浪;另一个则是灾难深重而又坚强不屈的犹太人,他们曾经有过祖国,但是由于强邻的侵略和压迫,又被迫离开祖国,到处流浪。

为什么犹太人有着如此悲惨的流浪史呢?在非洲和亚洲中间,有一片叫做阿拉伯的大沙漠。

四千年以前,一个被叫做“塞姆族”(又被称为“闪族”)的游牧民族为了寻找水草,赶着他们的羊群在这片沙漠中到处寻找牧场。

他们看到,在大沙漠的北方,有一块特别富饶的土地。

它的形状像一弯新月,被称为“新月形沃土”。

塞姆人把这里看作天堂,他们特别想在这里放牧生活。

可是每当塞姆人赶着牛羊来到这里的时候,当地人便把他们赶走。

经过无数次的进攻,也经过多次的失败后,塞姆族人终于占领了这个地区。

塞姆族中有一支叫做希伯来人的部落,他们的宗教信仰和当地人有些不合,被迫再次迁移。

在“新月形沃土”中有一条狭长地带,被希伯来人叫做“流着奶和蜜的地方”,也就是今天的巴勒斯坦,在这里生存的是迦南人的部落。

希伯来人为争夺这块土地,又同迦南人进行了许多年的战争,可惜的是,最终被英勇的迦南人打败。

这下子,希伯来人陷入了何去何从的两难境地。

全族的人聚到一起,商议部落今后的出路。

一个老人说,在一个遥远的地方,有一个遍地羊群,年年五谷丰登的好地方。

到过那里的人都将它称为“天堂”,它就是埃及。

如果想要希伯来人过上幸福的生活,只有去那里。

全族人最后一致同意老人的意见,离开巴勒斯坦,前往埃及。

大约在公元前1700年,旅长以色列带领所有的希伯来人离开了巴勒斯坦,经过千难万险,来到了尼罗河三角洲东部的草原,并在那里定居下来,正如老人预言的,希伯来人在埃及幸福而安定地生活了几百年。

然而好景不长,大约在公元前1300年左右,由于埃及的法老拉美西斯二世要建造两座巨大的宫殿,希伯来人被当做了奴隶,他们被迫开山挖石,服各种苦役。

拉美西斯二世去世后,埃及受到来自四面八方的野蛮民族和海盗的入侵。

希伯来人的首领摩西乘机带领全族人越过红海,逃出了埃及。

在逃离埃及的行程中,希伯来人受尽苦难,他们缺水少食,风餐露宿,每天行走在大沙漠中,有不少人想返回埃及,宁可重新当奴隶,也不愿再受这种路途之苦。

摩西看到他的族人对命运失去了信心,十分的痛苦。

一天,当他们经过西奈山麓的时候,摩西爬上山顶。

在山顶,摩西呆了足足四十天。

下山后,他说,他见到了耶和华(希伯来人敬奉的神),并得到他的圣谕,有了它希伯来人就能交好运。

后来,摩西成了犹太教的创始人。

逃出埃及后,摩西对希伯来人说,只有回到迦南,才是惟一的出路。

但是大多数希伯来人没有勇气同勇猛强悍的迦南人进行战斗。

摩西只好带着希伯来人到处流浪。

四十年过去了,摩西已经成为一个衰弱的老人。

过了不久,摩西去世了。

接替摩西领导希伯来人的是约书亚。

这时希伯来人的新一代已经成长起来。

经过长期艰难生活的磨炼,年轻的希伯来人个个成为强悍勇敢的战士。

约书亚带领他们经过无数次的战斗,终于渡过了约旦河,在迦南定居下来。

约书亚之后的希伯来人的首领,是一位名叫参孙的勇敢的战士。

参孙的力气非常大,能空手撕裂猛狮,据说曾经用一块驴肋骨打死了一千个敌人。

参孙死后,希伯来人仍旧生活在动荡之中。

而且当时的希伯来人还分成了许多小部落,其中较大的部落,一个叫以色列,一个叫犹太。

由于一直没有能够使所有希伯来人佩服的人出现,有很长时间希伯来人的各个部落没有统一的领袖。

在西奈山上,摩西接到了上帝为犹太人订下的戒条,后世人称之为“摩西十诚”。

图为先知摩西塑像。

正当希伯来人处于分裂状态时,来自地中海沿岸岛屿的一个叫做腓力斯丁人的强大部落,向希伯来人发动了进攻。

希伯来人没能抵挡住腓力斯丁人的进攻。

连本族的圣物“约柜”,也让腓力斯人抢走了。

就在犹太民族四分五裂的时候,有一个名叫扫罗的勇敢的年轻人,在一次迎击敌人的进攻中表现得十分勇猛、机智和果断,成了全体希伯来人尊敬的英雄。

全体希伯来人一致推选他为希伯来的新王,为他举行了希伯来人最隆重的涂油圣礼,把油涂在扫罗者的身上,承认他为希伯来人的最高首领。

后来,扫罗王因为在一次战斗中失败而自杀了。

扫罗死后,一个曾经当过强盗头、有勇有谋、名字叫大卫的青年登上了王位。

大约在公元前1000年,大卫率领犹太人将腓力斯丁打败,并从腓力斯丁人手中夺回了圣物“约柜”。

不久,大卫的军队又攻下迦南人的一个叫耶路撒冷(意思是“和平之城”)的小城市。

因为大卫出身犹太部落,他就把他建立的国家称为犹太王国,并把首都建在耶路撒冷,将圣物“约柜”供奉在耶路撒冷的神殿中。

大卫还在在耶路撒冷大兴土木,修建宫殿和神殿,自己也过上了豪华的帝王生活。

大卫死后,他的儿子所罗门继承了王位。

所罗门是一个很聪明的国王。

我们都听说关于所罗门判定“谁是孩子的母亲”的故事吧!内容就是说有一天,一名官员带着两个妇女和一个孩子到所罗门那里。

他对所罗门说,这两个妇女都说孩子是自己的,他无法判定,因此他只好将她们带到这里。

所罗门稍想了一下,就对手下人说,既然无法判定谁是孩子的母亲,那就用剑将孩子劈成两半,两人各得一半。

这时,其中的一个妇女大哭起来,向所罗门请求,她不要孩子了,只求不要伤害孩子,另一个妇女却无动于衷。

所罗门哈哈一笑,对那个官员说:“现在你该知道,谁是那个孩子的真正的母亲了吧!任何一个母亲都不会让别人伤害自己的孩子的。”所罗门统治时代是犹太人历史上最繁荣的时代。

所罗门同时也是一个比他父亲更加追求享受的国王。

他下令继续修建许多的宫殿和神殿,其中最宏伟的是位于耶路撒冷小山上的宫殿和犹太教圣殿。

耶和华的“约柜”也被送到新落成的圣殿中。

在许多世纪中,这个圣殿成了犹太人团结的象征。

公元前586年,随着巴比伦王国的日益强大,犹太国被巴比伦灭亡,耶路撒冷全城的犹太人都成了俘虏,开始了史称“巴比伦之四”的苦难时期。

犹太人有着坚定的宗教信仰和宗教组织。

他们虽然身在巴比伦,却有着自己的社区组织,彼此之间的联系十分紧密。

六十年以后,巴比伦又被波斯征服了。

波斯王居鲁士释放了囚禁在巴比伦的犹太人。

但是,犹太人在回到耶路撒冷之后,并没有过上和平的生活,不时的遭到外族的侵犯。

历经了太多磨难的犹太人,仍然相信“弥赛亚”(救世主)会降临人间,帮助他们重建家园。

这种思想后来称为流浪世界各地的犹太难民的精神力量。

公元1世纪,在罗马的残酷统治下,犹太人又被迫离开了耶路撒冷,散落到世界各地。

有的甚至来到中国,居住在开封等地。

一直到第二次大战之前,犹太民族仍然是一个没国家的民族。

哈马丹之谜在中国古代,黄金就有华贵极顶、高不可攀的意思,要不怎么说“金屋藏娇”、“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呢!但是,古代的伊朗人却告诉世界,在他们的国家里有一座用黄金做成的城市,这就是伊朗人最初的国家——米底帝国的都城哈马丹。

历史上真的有这样金贵的城市吗?那么现在它还存在吗?据“历史之父”希罗多德告诉我们,哈马丹城的建立者是米底王国的创立者戴奥凯斯。

关于戴奥凯斯这个人是否真实的存在,过去人们一直抱有怀疑的态度。

即使后来人们在亚述文献中也发现了这个名字,学术界仍然有人坚持说此戴奥凯斯非彼戴奥凯斯,亚述文献中记述的与希罗多德所说的并不是同一个人。

不过,多数学者倾向认为这两个人实际就是同一个人,即米底国家的创立者戴奥凯斯。

据说戴奥凯斯本来是部落首领的儿子,自幼就十分聪明,长大后的他为了取得僭主地位,努力在本部落中主持正义,被选为仲裁者。

他的美名后来逐渐传遍四方,所有的米底人都同意选举他为国王,给他修筑了一座与国王身分相配的宫殿,建立了一支禁卫军。

随后,他又强迫米底人给他建造了一座城市作为自己的新都,它就是今日的哈马丹,希腊人也称为厄格巴丹。

哈马丹的建立,是米底帝国的开始,戴奥凯斯自然也就被认为是这个帝国的创立者。

从这一点来看,它的出现很可能要大大早于戴奥凯斯时期。

关于哈马丹城的情况,在希罗多德的书里也有详细的描绘。

他说哈马丹城墙厚重高大,是一圈套着一圈地建造起来的。

每一圈里面的城墙都比外面一圈要高。

由于城市建筑在平原上,这种结构对防御外敌进攻大有帮助。

据给希罗多德介绍情况的伊朗人说,哈马丹的城墙共有七圈,最外面,一圈城墙为白色,长度与雅典城墙大致相等。

第二圈是黑色的,第三圈是紫色的,第四圈是蓝色的,第五圈是橙色的,第六圈是白银包着的,第七圈是黄金包着的。

戴奥凯斯的王宫,就在镶着黄金的城墙之内。

世界上怎么还有这样奢侈的城市呢?竟然用尊贵的黄金来装饰城墙!所以希罗多德关于哈马丹有七圈城墙的说法,听起来就像个神话传说,特别是说最后两道城墙包上了白银和黄金,就更像是海外奇谈,令人不敢相信。

不过既然是在文学作品中出现这样的描述,夸张必然不可避免,况且那个时代的西方人大都喜欢把东方描绘成人间乐园,好像那里黄金遍地,财富无穷。

希罗多德就曾经这样告诉过希腊人:“谁要是占有苏萨的财富,就可以和宙斯斗富。”而当时的苏萨城,绝对算不上西亚最富裕的城市。

根据同时代巴比伦人留下的楔形文字资料,以及后来的《亚历山大远征记》等的记载,我们知道,哈马丹城和两河流域城市一样,并没有七道城墙,也更没有什么金墙、银墙。

历史上的哈马丹在伊朗语中有“聚汇之地”的意思。

因为,它不仅是米底帝国的政治中心,也是古代伊朗交通要道的中心,它维持着东西方繁荣的国际贸易,著名的丝绸之路就经过这里。

尽管没有任何文字资料,但是我们从亚述宫廷浮雕中还是可以看出米底王国一般城市的大致情况。

它们都有坚固的城墙,高耸的塔楼。

城墙外有护城河,足以抵抗强大敌人的进攻。

哈马丹作为米底最大的城市,也是米底反抗亚述的起义中心,理所当然应当更加雄伟坚固。

同时,我们从希罗多德所说的得知,米底王宫离城墙很近。

这与其他国的都城,如尼尼微和巴比伦情况相同,那里的王宫与城墙也很接近,或者说城墙本身就是王宫防御体系的一部分。

这是13世纪中叶法国《圣经的道德教谕》一书的插图,描绘了人类的缔造者上帝的形象。

米底帝国灭亡之后,哈马丹又成了古波斯帝国四大都城之一。

古波斯历代帝王,每逢夏季都要来哈马丹的夏宫避暑。

后来,哈马丹又成了塞琉西王朝在东伊朗的统治中心。

安息时期,哈马丹一度是安息的都城,并且是丝绸之路中段的重镇之一。

哈马丹在伊朗历史上繁荣了二千七百多年之久,直到今天,它仍然是伊朗最主要的城市,并且是伊朗农牧业生产的中心。

根据米底王国初期的情况判断,哈马丹城里可能是分部落或种族而居,每个居民区之间可能有围墙加以隔开,就好像中古伊朗城市的居民区一样,也是按部落居住的。

哈马丹的这些围墙加上宫墙和外城墙,总数可能正好是七道。

当然,古代哈马丹城的街区也可能就和今天的情况一样,居民区就像蜘蛛网一般,一圈又一圈,围绕王宫形成了七个包围圈。

不过,由于古波斯帝国时期的哈马丹遗址至今还没有进行任何发掘,因此,古代哈马丹城的情况,今天仍然笼罩着一层神秘的面纱。

不知什么时候才能揭开这层神秘的面纱,还哈马丹一个真实的本色?伊甸园消失之谜《圣经》里面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上帝用黏土创造了第一个人,据说是亚当。

亚当在希伯来语中就是人或者男人的意思。

上帝把气吹进了亚当的鼻孔里,他就成了有灵性的活人。

上帝在亚当沉睡之时,从他身上取来一根肋骨,用这根肋骨造成女人,这就是夏娃。

然后,上帝又在东方的伊甸建立了一座花园,它就是伊甸园,也叫乐园、天堂或者天国,上帝让亚当和夏娃在里面无忧无虑地生存。

花园中长满了各种各样令人赏心悦目的树木,树上的果实香甜可口,四季不绝。

花园中还有两颗大树,一颗是生命之树,另一颗是知善恶树或智慧之树。

伊甸园里还有一条大河灌溉着花园……可是,伊甸园究竟在什么地方?几千年来,人们总是想解开伊甸园之谜,找到它的确切位置。

传说它在古代的美索不达米亚。

有些学者说它在伊拉克南部,甚至有学者认为它在更远的南部——波斯湾的海底。

从尼普尔遗址出土的楔形文字泥板表明,苏美尔神话与《圣经》中的故事颇有渊源。

苏美尔神话讲述了一片光明的净土,那里没有疾病和死亡。

水神恩奇给这个宁静的王国注入淡水使园中的植物生长茂盛。

地母女神宁霍萨格毫无痛苦地为恩奇生育了三位女神。

随后宁霍萨格造出八种珍贵的植物,却全被恩奇吃掉了。

女神勃然大怒,宣称恩奇必死无疑,尔后抛弃了他。

但恩奇身体的八个部位患病后,一只聪明的狐狸说服她去救水神的性命,女神最终来到水神身旁,为他的每个患病部位造出一位痊愈女神,其中包括肋骨部位。

在苏美尔语中“肋骨”一词为“梯”,治愈肋骨的女神后来被称为“宁梯”,它有两种含义,即“肋骨女神”和“给予生命的女神”。

希伯来语中没有这一双关语,但“肋骨”一词却出现在伊甸园的故事中,并在人类之母夏娃即“给予生命的女神”身上得到体现。

有意思的是,楔形文字中也有“伊甸”和“亚当”这两个词。

“伊甸”意为“未耕耘的平原”,“亚当”则为“平原上的定居点”。

除文学作品和语言外,尚有地理上的证据表明伊甸和苏美尔之间的联系。

正如引《旧约全书·创世纪》中叙说的,“从伊甸流出来的那一条河滋润着园子,并从那里分为四条支流。”其中一条是幼发拉底河,一条是底格里斯河。

至于另外两条河——基训河和比逊河,长期以来学者们一直弄不清它们的具体位置,密苏里西南大学的尤里斯·扎林斯认为,发源于伊朗、最终注入波斯湾的库伦河就是以前的基训河,而沙特阿拉伯沙漠中一道干涸的河床曾容纳比逊河,按扎林斯的说法,伊甸园位于波斯湾地区四条河流的交汇处。

这里在三万两千年前气候宜人,但到公元前1500万年却变得干旱起来,那里的牧民被迫迁往别处。

在公元前6000年至公元前5000年间,这里的气候又一次发生变化,沙特阿拉伯东北部及伊朗西部地区再度繁荣起来。

牧民们返回这一地区,与早期的农夫——苏美尔人的祖先欧贝德人发生冲突。

扎林斯推测,牧民们结束游牧生活定居下来从事农业生产,肯定经历了一段艰难的适应期,他们很可能就在这一时期流传下来一个千年之前失去伊甸园的故事——以前人们无须耕作即可依赖土地生活。

然而,伊甸园最终是怎样沉入波斯湾海底的呢?扎林斯认为,在最后一次冰川纪之后,冰川逐渐融化造成海面升高,伊甸园大约在七千年前没入海中。

特洛伊城之谜历史上很少有故事能像“特洛伊战争”的传奇故事那样流传至今!公元前8世纪,希腊吟游盲诗人荷马写下了两大史诗:《伊里亚特》与《奥德赛》,它们讲述了发生在特洛伊的两场残酷的战争。

在古希腊文明的全盛时期(前700~前200),特洛伊战争被视为希腊人早期的一段历史,阿基里斯和阿伽门农都是古希腊文化中的英雄,特洛伊也被誉为古希腊人获得辉煌胜利的地方。

那么,这座不朽的城市特洛伊到底存在不存在?成为考古史上的千古之谜。

据说,亚历山大大帝在公元前334年进军攻打波斯人的途中,在特洛伊城作短暂停留,为曾经帮助希腊人战胜特洛伊人的神灵献祭。

像他那个时代的其他人一样,亚历山大大帝把荷马史诗中的每一个故事情节都视为史实。

后来,当罗马人兴起而统治了地中海沿岸国家时。

他们对特洛伊故事十分感兴趣,还兴建了一个叫新特洛伊的城市,该城位于现在的土耳其境内。

然而在公元6世纪时,罗马人已经离开后,这座城市就已经废弃不用了。

所以迄今为止,没有人能确切知道特洛伊在当时究竟位于何处。

岁月的流逝消磨了历史的真实,到了19世纪,《伊里亚特》和《奥德赛》虽然仍被视为文学的初期经典之作,但是没有西方人真正相信它们是真实的了。

特洛伊和特洛伊战争也被视为模糊不清的神话或传奇,学者们甚至开始怀疑究竟有没有荷马这个人。

1822年,考古学家谢里曼在德国出生,七岁时谢里曼读到了特洛伊战争的故事,这在他幼小的心灵上打下了深深的烙印,他执拗地相信特洛伊是真实存在的;并发誓在长大后,一定要找到它!成年后的谢里曼不停地挣钱,他投资房地产,做军火生意,从而获得巨额利益。

1868年,他到了希腊和小亚细亚——这片荷马史诗中的土地,激动万分的他决定放弃生意,奋力去发现这传奇中的特洛伊城!谢里曼首先来到了伊萨卡岛,这是希腊的一个岛,《奥德赛》中的主人公奥德修斯和他的妻子珀涅罗拍传说就住在那里。

他雇用了四个民工,在传说曾经是奥德赛宫殿的遗址上动工发掘。

当民工挖出两个装满灰末的罐子时,谢里曼心中大喜;他想:这是不是奥德赛和珀涅罗珀的骨灰呢?!他想马上找到证据以验证荷马史诗的准确性,于是他又赶到了土耳其爱琴海的另一边。

土耳其西北部的两个遗址早已和特洛伊传奇有着神话般的联系,这就是名叫布纳巴西的村落和称为西沙里克的小山。

谢里曼手捧着荷马史诗,在这两个遗址上进行着他的考察,他认定西沙里克小山更加符合他在《伊里亚特》史诗中所找到的特洛伊城的位置。

两星期后,谢里曼挖出了一段石墙,他坚信,这就是荷马在史诗中描写的特洛伊城墙!在西沙里克小山,谢里曼雇用了一百二十名民工,纵贯小山两端,挖出了一道一百三十英尺长的坑。

令人吃惊的是,他发现的不仅仅是特洛伊,而是埋在下面的一大片城市!一层一层的废墟一个压一个,一共有四十五英尺深!每一层代表着一个城市——一个在前一个废墟基础上建造的城市。

各层之间又有多层泥土相隔。

谢里曼对上面几层,不太感兴趣,因为他认为真正的特洛伊,即荷马史诗中的特洛伊,应该是在最下面或靠近最下面的地层。

所以,使后来的考古学家深感遗憾的是:谢里曼支使他的民工残忍无情地用大车拖走了成千上万立方码的泥土和石头,使这座遗址小丘上面几层具有考古实证价值的地层,在他大刀阔斧向底层鲁莽发掘下丢掉了!这次大规模发掘的高峰一直持续到5月底,此时的谢里曼已经发掘出了考古学家所能发现的最不平凡的遗址之一:普里阿摩斯国王的黄金宝藏!他发现大量的黄金饰物一个紧挨一个存放着,好像它们之前是放在木箱里,而木箱随后又腐烂掉了。

后来,在坑的顶部的一个小室里,谢里曼又发现了许多金、银器皿,还有一些银锭和工具。

但是,最令人瞩目的还是黄金珠宝饰物,包括三件头饰,六十只耳环、六只手镯及近九千颗黄金珠子(谢里曼后来用这些珠子打成一条异常珍贵的金项链),这是当时考古学上最有价值的发现。

这是画家勒卢瓦描绘的行吟诗人荷马正在向人们讲述特洛伊之战的情景。

有不少考古学家正是在拜读了《荷马史诗》后,才萌动了寻找克里特岛的念头的,从这个意义上说,《荷马史诗》不仅是一部优美的文学作品,还是一具引领考古学发展的明灯。

然而,普里阿摩斯宝藏却给谢里曼带来了麻烦。

虽然宝藏是在土耳其发现的,但是谢里曼却准备把他交给希腊;但希腊政府慑于土耳其的威力,不敢接受这笔财富。

最后,谢里曼只有把它们送到德国,存放在柏林一家国立博物馆中。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国的艺术珍宝(包括特洛伊的黄金宝藏)被统统打包,藏进了地下碉堡,以避不测。

在大战结束的一片混乱中,取胜的俄国和美国军队占领了德国,许多珍藏品便不翼而飞,特洛伊的黄金宝藏也从此消失!历史学家们哀叹这样的损失,担心这批稀世文物是不是已经被熔铸成了金锭?至此,普里阿摩斯藏宝的命运又成为现代考古学的最大秘密之一,考古学们甚至开始怀疑谢里曼所描述的寻宝经过是否真实?谢里曼是“如何”与“何时”发现这批藏宝的细节可能永远也不会有人知道了,但这批藏宝到底流落何方?1993年,俄国政府揭开了谜底:谢里曼所发掘的藏宝在大战后就转移到了莫斯科。

由于土耳其、希腊、德国、俄国在这批藏宝的所有权上展开了激烈争论,所以珍宝在1996年才在莫斯科展出。

这是藏宝出土半个多世纪后第一次公开亮相。

据现代考古学家推断,“普里阿摩斯主藏”发掘的地层,形成于公元前2500年至前2200年;这比传奇中的特洛伊战争年代要早一千年。

看来,谢里曼错认了特洛伊。

他雇佣来监督工程的威廉·多朴菲尔德专家根据各地层所属年代的考察,发现出土黄金的整个废墟遗址从下往上由九个不同地层构成。

特洛伊Ⅰ可追溯到大约公元前3000年;特洛伊Ⅱ(谢里曼认为的特洛伊),形成于公元前2500年至前2200年;特洛伊Ⅲ,则是公元前13世纪,也就是《伊里亚特》史诗中所描述的年代;特洛伊Ⅵ,是亚历山大大帝在公元前4世纪所来到的这座希腊城市;特洛伊Ⅴ,为最上地层,是古罗马的新特洛伊城。

20世纪一位名叫卡尔·布勒根的美国考古学家,在谢里曼和威廉所遗留下的,未被发掘过的小丘地区,获取了大量关于特洛伊Ⅲ、Ⅳ、Ⅴ的资料;他把威廉划分的9个地层进一步分成46层。

他断定:特洛伊Ⅶ地层当中的一层最有可能是传奇中的特洛伊。

考古学家们已经着手对特洛伊的史前遗址进行考察,但迄今为止几乎没有任何新的进展。

与谢里曼不同,今天的考古学家们把特洛伊视为具有悠久而曲折复杂历史的名城。

特洛伊无疑是古时一大强国。

它位于海岬之上,俯视着欧亚之间的重要贸易通道,即地中海与黑海之间的航道:处于这样一个贸易与旅游交叉路口的城市,特洛伊极易卷入战争并受到攻击,这类型的冲突就可能为数世纪的人所记忆,并代代相传,从而给荷马的传奇故事增添了更多渲染力量。

今日的西沙里克已经完全不是1870年谢里曼开始发掘的那个泥土覆盖的小山丘了,它就像一个采石场,被打成许多的孔洞和壕沟,还有崩破的石墙。

遗留下一摊面目全非的城市痕迹。

它目前是土耳其的主要文化景观之一,每年吸引着三十万观光者来到这里。

“欧洲”名字的来历之谜欧洲被看成先进文化的代表,西方现代文化成就也举世瞩目,当我们回顾历史的时候,我们会发现欧洲历史的另一面。

欧洲这个名字的来历就是一个例子。

在那不勒斯国家博物馆里,珍藏着一幅庞贝古城壁画。

画面讲述了一个有关欧洲来源的美丽故事。

画面上的欧罗巴,一个美丽的腓尼基也就是现在的黎巴嫩国王的女儿,深深吸引了宙斯。

于是为了征服美丽的公主,宙斯变成了一头雄壮的公牛,把她劫持到了腓尼基海边,然后又把她带到了神秘的小岛克里特岛。

在那里,她与宙斯结合,她成为了王后,给宙斯生了一个儿子,那就是弥诺斯。

自然,她成为了弥诺斯王朝几位国王的母亲。

在历史学家看来,这段富有浪漫诗意色彩的传说描述了一种历史的演变,它把西亚的殖民部落和文明因素从东方移往西方,从东方的闪米特人的近东移向无名的大陆。

实际上,当时的中东文明和文字已经非常发达,而希腊文明还没有发展,可以说仍然相当野蛮,是否应当把这段历史看作是以另一种方式,即神话的方式再现文明和文化从中东向希腊转移呢?欧罗巴这个名字首先出现在公元前8世纪希腊诗人赫西奥德的一篇著作里。

到目前为止,我们找不到为什么采用这个名字的理由,哪怕是非常偶然的理由。

就这样,我们接受了这个名字来命名一大大陆。

古希腊最著名的历史学家,被成为历史编纂学之父的希罗多德也没有给我们任何线索。

就像阿美利哥(韦斯普奇用自己的名字给美洲大陆命名一样,我们觉得这同样是一个偶然,毕竟我们没有更加合理的解释来说明原因。

在基督教传入欧洲以前,欧洲人的信仰与崇拜一直是学者们研究与探讨的问题。

也许这尊出土于爱尔兰的女性石像可能与古人的生殖崇拜有关。

虽然说它是偶然的命名,可是大家都几乎没有疑虑地统统接受了这一称呼,没有人因为使用这一名称而受到什么影响,造成什么问题。

虽然,欧罗巴是一个来源不明的词,并且在历史上有不同的含义。

欧洲作为地理概念,是随着对于这个大陆的准确认识而渐渐得到明晰的,欧洲在一个大的环境里是包含很多小的环境,形成了不同的语言和文化,他们之间既有界限又互相吸收交流,共同促成了欧洲文明。

作为一个政治概念,也是随着时间而发展变化的。

由于不同地区之间的交通发展,来往频繁和快捷,人员接触和贸易流通也越来越容易,这样使本不相同的社会差异保持了协调和一致。

实际上,欧洲的地形、疆界也决定了交通大道的路线,这些大道既是商业贸易之路,又是外来入侵的通道。

这一点对于东欧来说非常明显。

亚洲的入侵者蜂拥而来,其中包括公元前2世纪起源于印欧语系的凯尔特人,现在许多欧洲语言里仍然有他们带来的影响。

公元2世纪,日耳曼人越过莱茵河,到5世纪时又越过高卢到达西班牙。

匈奴人、保加利亚人、阿瓦尔多人、马扎尔人、蒙古人都曾经从东方大平原深入到欧洲。

有些入侵者和当地的居民融合而定居下来,其他的人又回到东方。

所有这些情况,这种民族大迁移浪潮通过居民混杂,成为欧洲文化的一个基本因素。

凯尔特人之谜凯尔特人是早期古代欧洲历史上存在的民族,但是欧洲人对于凯尔特人的兴趣颇浓。

那么,为什么凯尔特人被欧洲人追忆呢?这尊由石头塑成的雕像距今已有五千年的历史了,它的形态颇为奇特,眼睛似鸟,而肢体似人,而且还穿了一件女人的长裙,这是在西班牙南部发掘的。

在欧洲辉煌的史前文化中,凯尔特人所起的作用不可忽视。

从公元前500年起,他们的部落就开始强盛起来,而他们也有如冉冉升起的太阳,照亮了整个欧洲大陆。

19世纪末,凯尔特人热潮席卷整个欧洲,并由此引发了一场轰轰烈烈的文学与文化上的大变动——浪漫主义运动。

在许多浪漫主义者的眼睛里,凯尔特人是一群充满了神秘色彩的原始民族,他们称其为天生的贵族,当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对凯尔特人神秘的宗教和宗教仪式赶兴趣的时候,全欧洲的妆藏家也开始了搜寻凯尔特财宝的行动。

慢慢的,这些寻宝人的行为发展到了歇斯底里的程度,从石器时代的古墓到古罗马的城堡,他们找遍了整个欧洲北部,只要找到了什么东西,就被认为是凯尔特人的。

这种状况一直持续到19世纪后半叶,随着考古学的进步,凯尔特之谜才逐渐揭开。

有一幅1816年的画面呈现了成群的凯尔特人拥向巨石阵进行朝拜,当时欧洲正处于一片凯尔特热潮当中。

实际上,这个巨石阵始建于公元前2000年,比凯尔特人的出现还早上100年,而且凯尔特人从来也没有朝拜过类似的石阵。

从某种意义上说,凯尔特人可以被看成是今天的爱尔兰人、威尔士人、英格兰人、法国人、西班牙人、瑞士人、奥地利人、北部意大利人以及其他西欧和中欧人的祖先。

今天我们眼中的凯尔特人大都是通过口头传说、当代希腊罗马著作、欧洲的考古挖掘以及前罗马帝国中经过修复的凯尔特手工制品来了解的。

把凯尔特人称为“天生的贵族”也许有几分贴切。

你看,这只一千多年前的铜杯多么精致,而这,仅是凯尔特人家中常备的日用品而已。

凯尔特人还留下了另一种语言文化遗产:在一些原凯尔特地名中往往以dun为词尾,它的意思是“堡垒、要塞”,比如伦敦。

在欧洲的中部和西部还有许多河流湖泊都是凯尔特人名的,莱茵河就是其中的一个。

而实际上,直到16~17世纪,学者们才意识到古老的凯尔特人的语言与一些现代语言形式如爱尔兰语、威尔土语,以及一些地方的方言,如法国、西班牙、意大利北部的地方方言,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拜占庭王朝覆灭之谜在黑暗时代和中世纪,拜占庭是一个非常强盛并且持久的优秀文明。

在罗马灭亡之前,古罗马帝国由两部分组成:西罗马帝国以意大利为中心,东罗马帝国则环绕着整个土耳其和黑海区域。

当罗马遭到野蛮民族进攻,最终四分五裂之后,帝国的西半部分一直保持着昔日辉煌的荣誉称号。

而从公元15世纪到中世纪的末期,帝国的东半部分定都在拜占庭,这一称号的始创者是14世纪古罗马的君士坦丁大帝。

从那时候起,拜占庭王朝所面临的最大问题,就是如何应付那些处于黑暗时代的野蛮民族的疯狂进攻。

按照有关学者的说法,Byzantine一词是从原本的Byzantium演变而来,后者是古希腊的一座城市,靠近博斯普鲁斯海峡(Bosphorus),是连接黑海与爱琴海的重要通道。

当整个罗马帝国崩溃于野蛮民族的入侵时,君士坦丁堡倚仗着固若金汤的防御工事和便捷的海上通道而幸免于难。

在那个时代,任何其它文明都无法与拜占庭王朝的舰队相抗衡,即使陆上的补给线被土耳其、波斯和一些东部的野蛮民族完全切断,拜占庭仍然能够通过海上通道获得所需要的一切物资。

这一特殊的地理位置使得拜占庭能够通过海上贸易积累大量的财富,而且这还是当时西方与中国之间惟一的贸易通道,Nomisma,一种拜占庭的货币,在地中海区域流通了将近八百年。

拜占庭的海军能充分保证贸易航线的自由畅通,许多阿拉伯的舰队都被其彻底击溃。

拜占庭的海军使用着在当时西方比较先进的希腊火器。

除了强大的海军之外,拜占庭人还拥有一支训练有素、纪律严明的陆上部队。

拜占庭的军队里。

有来自罗马、希腊、哥特和中东地区的士兵,他们都受过很好的训练,装备了精良的武器,拜占庭的陆军是当时最出色的军团一。

历史上的拜占庭王朝,一直努力着想恢复昔日古罗马帝国的荣耀时代。

最初的尝试者是查士丁尼一世,拜占庭王朝的第一任统治者。

他的将军,贝利萨留统率着那一时代西方最强大的军团,贝利萨留曾经在意大利打败了奥托哥特人,在东方击退波斯帝国的入侵,并将拜占庭的势力范围扩大到了北非,这使得拜占庭的周边国家都心甘情愿地向其俯首称臣。

然而阿拉伯势力的进攻,使得这些辉煌的胜利逐渐蒙上阴影。

在公元7世纪和8世纪,阿拉伯人先后攻占了埃及、北非和西班牙不断侵蚀着拜占庭王朝的领土,就连小亚细亚也在公元11世纪初被攻克了,这使得拜占庭王朝失去了最重要的食物与马匹的供给来源。

同时,拜占庭王朝还要应付意大利盟友的突然叛变。

罗马波斯战争是萨珊波斯同罗马帝国为争夺东西方商路和小亚细亚霸权而进行的长达四百年的征战。

这场旷日持久的战争几乎同萨珊波斯共始终,它是古代西方势力同东方势力千余年冲突的一个缩影。

战争的结果是拜占庭帝国(东罗马帝国)日趋衰落,萨珊波斯遭到惨败,不久便在阿拉伯帝国的铁蹄下灭亡。

正当波斯帝国日渐衰落之时,希腊出现了胸怀灭波斯、建三洲帝国之志的亚历山大国王。

公元前334年,年仅二十二岁的亚历山大率精锐之师渡过赫勒斯滂海峡踏上亚洲土地便大败波斯大军。

经伊苏斯、高加米拉大会战,终于在公元前330年消灭了波斯帝国。

与此同时,公元前247年建立的安息王国迅速崛起,到公元前1世纪时已成为可以同罗马帝国抗衡的西亚帝国。

公元前65年,罗马将领庞培与安息交战,不分胜负,两年后罗马统帅克拉苏斯在东侵安息时全军覆灭,身首异处。

东方民族的反侵略斗争总算为斯巴达克起义的奴隶们报了一箭之仇。

此役后,罗马东侵扩张之势基本受到扼制,安息西境基本保持在幼发拉底河以西邻接叙利亚一线。

安息抗衡罗马长达数百年,为西亚大部分地区的平稳发展,特别是萨珊波斯和伊斯兰文明的发展创造了条件。

公元324年,君士坦丁大帝在拜占庭建立了历时千年的拜占庭帝国,并把基督教正式规定为国教,这也使他的名字永远地铭刻在了历史中。

这尊宽六英尺的君士坦丁头像被装点在了基督教堂内。

公元224年,波斯贵族阿尔达希尔灭安息王国,建立萨珊新波斯帝国。

萨珊波斯继承了安息与罗马抗衡的传统,在亚美尼亚、小亚、叙利亚边境与罗马展开针锋相对的斗争。

231年,阿尔达希尔一世致书罗马皇帝塞维鲁,要求罗马势力退出亚洲,长达400年的罗马波斯战争正式开始。

拜占庭帝国延传了千年辉煌,诞生了八十八位帝王。

在拜占庭人心中,皇帝就是太阳的化身,是决策的主宰。

图中这幅石雕表现的就是一位拜占庭皇帝的形象。

232年,萨珊波斯同罗马交锋,打败罗马军队,并通过和约获得亚美尼亚。

260年,萨波尔一世同罗马帝国军队交战,大败罗马军,并俘虏罗马帝国皇帝瓦勒良。

至今在帕赛波利斯附近仍留存着纪念这次胜利的摩崖石刻,它以巨幅浮雕表现瓦勒良跪着为萨波尔一世骑马上鞍垫脚的情景。

这次战争后,萨珊一度占有小亚东北部的卡帕多细亚。

但萨珊与罗马之争一如安息王国时期呈拉锯之势。

罗马帝国皇帝戴克里先、君士坦丁等都曾率军远征波斯,但未取得显著战果。

286年,罗马煽动亚美尼亚起事,萨珊被迫撤退,以后又丧失底格里斯河以西之地。

375年以后,罗马帝国忙于应付哥特人等日耳曼蛮族的入侵而无暇东顾,波斯也因抵御匈奴人的侵扰无力继续向罗马挑战。

476年,罗马帝国为蛮族所灭,东罗马帝国以君士坦丁堡为都城,继续占有巴尔干半岛、小亚细亚、亚美尼亚、叙利亚、巴勒斯坦、上美索不达米亚、埃及、利比亚等地区,是一个横跨三大洲的大帝国。

487年,萨珊波斯的科巴德一世上台执政,他好大喜功,梦想再现其远祖的辉煌。

他指挥由波斯人、匈奴人和阿拉伯人组成的联军从拜占庭帝国手中夺走了上美索不达米亚和亚美尼亚。

502年,联军又围攻阿米达城,经八十天鏖战,攻陷该城,后又连续击败拜占庭军队的反击。

505年,双方媾和,拜占庭以一千磅黄金为代价复得阿米达城,双方维持原有边界,处于和平状态二十年。

527年,拜占庭皇帝查士丁一世去世,其外甥查土丁尼继位,即有名的查士丁尼一世。

为恢复昔日罗马帝国的版图,他对内厉行改革,加强中央集权,对外积极向东、西两个方向举兵扩张。

他向东方的征讨重开了罗马波斯战争。

在以后的100多年内,拜占庭与萨珊波斯之间先后进行了五次大规模的争霸战争。

620年,巴尔兹从埃及赶到卡尔西顿,参加对君士坦丁堡的围攻。

在海上攻势受挫后,双方达成休战协定。

利用休战之机,拜占庭皇帝希拉克略做好了各种准备。

622年,他亲率大军避开正面敌人,乘军舰出其不意地在小亚细亚的伊索斯港登陆。

波斯军慌忙派军火速赶往伊索斯。

双方在卡帕多西亚遭遇。

拜军大败波军,乘胜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