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古城失落之谜(求知探索)
6180600000008

第8章 古罗马失落之谜

罗马城之谜“狼心狗肺”、“狼狈为奸”……在中国,狼这种动物似乎是凶狼、贪婪的代名词。

然而,同样以千年文明而备受世人关注的意大利,却把狼的图案印在了城市的徽章上,还把狼当做母亲、当做圣物来崇拜。

这是怎么回事呢?狼和意大利人之间有着什么特殊的关系吗?意大利首都和最大城市罗马,是全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和交通中心,距今已有两千七百五十多年的历史。

它是一座创造过辉煌文明的古城,不但是一座文艺复兴时代的艺术宝库,同时也素以悠久历史和绚丽风光名扬天下。

罗马城位于亚平宁半岛西部的台伯河畔,建在风景秀丽的七个山丘上,又称“七丘之城”。

它出现于公元前700多年,和中国历史文化名城苏州一样,已有二千五百多年历史。

如此古老而又繁荣至今的都邑,在世界上屈指可数。

谁能想到,早在一千九百多年前的帝国时代,罗马城就住有一百多万人,这里经济繁荣,交通发达,文化昌盛,人们生活相当富足,在世界上绝无仅有。

所以才有了“世界帝国首都”的称号。

这是出土于罗马附近的浮雕,上面讲述了古罗马人的建城故事。

有人说,罗马就是一座巨型的露天历史博物馆。

的确,凯旋门、万神殿、竞技场等世界闻名的古迹,向我们展示了古罗马文明的辉煌。

罗马不仅是古代最大的都会,它还是一座艺术宝库、文化名城,正如书上记载:“古城酷似一座巨型的露天历史博物馆”。

在罗马古都遗址上,矗立着帝国元老院、凯旋门、纪功柱、万神殿和大竞技场等世界闻名的古迹;这里还有文艺复兴时期许多精美的建筑和艺术精品。

此外,市政府前台阶旁边自古以来就安放在那里的兽笼,罗马城徽上的母狼形象,以及这座城市名称的由来等,都是一些神奇的谜。

罗马城的建成背后有一个动人的神话故事,相传罗马的创建人罗慕路斯是母狼养大的。

这座巴鲁米尼石造城堡是迄前保存最完整的史前建筑,约建造于公元前2000年。

也许,从这一块块叠错的巨石中,学者们可以探究到罗马人的祖先之谜。

传说,拉丁姆地区亚儿巴·龙加城的国王本来是努米托,但他的弟弟阿穆略使用阴谋,篡夺了王位,还杀了努米托的儿子们,只留下国王的女儿西尔维亚。

阿穆略强迫西尔维亚充任贞女塔的女祭司,要求她终身保持童贞,不得婚配;后来又将她囚于孤塔之中,不许外人接近。

阿穆略这样做的原因是他害怕以后被西尔维亚的子嗣报复。

然而,上天并不遂阿穆略的意愿,孤塔并没有能够阻止西尔维亚的爱情。

战神马尔斯来到塔中,和西尔维亚相爱,使她生下双胞胎罗慕路斯与勒摩。

阿穆略得知后,非常气愤。

他除了加倍迫害西尔维亚外,还命人将刚刚出生的孪生兄弟投入台伯河中。

战神马尔斯设法救走了西尔维亚,投入水中的双婴被冲到河岸边,所幸一只母狼喂乳汁养活了他们。

后来,双婴又被一位善良的牧人收养。

他们长大成人后,便杀死阿穆略,使努米托重登王位。

但他们不愿在亚尔巴·龙加继续生活下去,后来到他们在台伯河畔母狼喂养他们的地方建了一座新城。

新城建起来得有个名称,他们便以哥哥的名字罗慕路斯来命名,简称为罗马。

这就是罗马城的由来。

罗马城池的具体地点,自然是罗马七山中最靠近台伯河岸、也最靠近母狼哺乳处的巴拉丁山。

罗马城的创立与母狼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正因如此,罗马人将母狼视为“母亲之狼”。

为了表达特别的感念之情,罗马人精制了一个饲养着一只母狼的永久性兽笼,置放在市政厅前面最显眼的地方,他们还将母狼的形象镌刻在罗马的城徽上。

卡彼托林博物馆珍藏的“母狼”青铜雕像,更是被罗马人民视为圣物,因为这只母狼并非一般兽类,而是罗马人民的恩祖;经历也非同一般,它因罗马人为感恩而造,一直供奉在卡被托林大神庙中。

罗马帝国灭亡后,这座大神庙及其各类神像都已荡然无存,这尊母狼像却因其哺乳之恩,在中世纪仍被罗马市民敬慕而幸存下来。

“母狼的传说”是一个动人的神话故事,是对古罗马城如何建造的神秘诠释。

在这个故事中,母狼被刻画成沉着、坚定与顽强的化身,这也与罗马人的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相吻合。

图中这尊母狼用狼奶哺育人婴的青铜雕像,被罗马人视为圣物。

人们今天所见到的这尊青铜像,在肚腹下还有两个吸吮乳汁的婴儿,原来母狼和婴儿本来是分开的,但文艺复兴时期佛罗伦萨艺术家波那尤奥略把母与子合在了一起,他这样做显然是为了使母狼哺育罗慕路斯兄弟的故事表现得更为完整。

关于这尊母狼雕像的制作,从青铜冶炼技术和形象的装饰风格看,它和伊达拉里亚文化仍有密切关系,可能制作它的仍是一位伊达拉里臣亚的匠师。

它的制作年代,一般相信大约公元前500年,或者说是公元前六世纪,距卡彼托林大神庙修建时间不远。

母狼的躯干四股精瘦有力,仅两串乳房略显鼓胀,暗示着它与哺乳传说的关系;前后肢筋骨突露,脚爪紧扣地面的姿态,像是在聚精会神准备应付某种可能突袭的危险。

初看之下这种姿态的富于气韵与全身鬃毛的卷纹图案似乎还欠协调,但却无形中加强了整个形象的紧张感。

母狼两耳竖起,嘴唇微张,半露牙尖,眼睛圆睁,眼神灵活而深邃,似乎带有人的灵性。

母狼的沉着、坚定、警惕、顽强,实际上成了罗马共和国初年在危机四伏、强邻压境的情境中奋力自强的民族精神写照。

母狼和它腹下的婴儿这两件相隔千年的艺术品,竟能配合得如此天衣无缝,浑然一体,叫人叹为观止!其实,据专家考证,罗马人属于拉丁族,他们迁入意大利后,开始时并不在台伯河岸居住,而是住在东南面的拉丁姆平原上。

比较靠近河岸居住的还有萨宾人,周围居住着其他几种语族的人口,他们之间早就有贸易联系。

在几条南来北往的商道中,有一条最重要的穿越罗马诸山,其渡口便位于巴拉丁山脚下。

拉丁人为了控制这个渡口,常年派人驻扎在这个地方,由此形成了一个货物交换和做马匹生意的市场,以后萨宾人慢慢加入进来,组成联盟,在河边设卡收费,在山坡筑堡防卫,人口越来越多,逐渐形成了具有一定规模的市镇——这大概就是罗马城的真正由来。

古罗马道路之谜“条条大路通罗马”这个谚语我们都知道,是用来比喻事物具备多种可能性的。

为什么条条大路是通罗马而不是其他的地方呢?这个谚语最初是怎样形成的呢?这件雕塑表现了在激战中负伤的罗马士兵被抬上“运输车”,从这辆造形优美的“运输车”上,不难想像当时的罗马道路,一定非常平坦。

古罗马保持最长久的纪念建筑之一就是它巨大的道路网,它们将罗马各行省编织在一起,为罗马帝国的强盛和繁荣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由于古罗马人崇尚法制,追求有序和规则,因此古罗马时代的交通运输网都有着宏伟的规模。

各交通大道一般都以罗马城为中心,呈辐射状向周围地区延伸。

公元前312年,为适应版图扩展和势力延伸的需要,在监察官阿庇乌斯的主持下,罗马人修筑了第一条高水准的罗马式道路——阿庇乌斯路。

这条大道从罗马南下直达意大利工业中心卡普亚,之后不久,罗马又修了一条北上的弗拉米乌斯路,直达亚得里亚海滨的北方重镇阿里米昂。

再从这条北上大道延伸至波河流域,就可与法、德、瑞士、奥地利等地相联,通达之途更为广阔。

到公元前2世纪,罗马陆续建成几条大道。

奥莱丽亚大道以罗马为起点,向西北直达热那亚;瓦莱里亚大道横贯亚平宁半岛;还有一条称为拉丁大道,沿着罗马地东南方向延伸,在卡普亚附近与阿庇乌斯路连接。

首都罗马用道路和意大利各地、英国、西班牙、小亚细亚部分地区、阿拉伯以及非洲北部联成整体,并把这些地区分成十二个行省,共有约三百二十条联络道路,总长达到七万八千公里,以维持帝国在该地区广大地区的统治地位。

有这么多的高水准道路通向四面八方,所以也就留下那句“条条大路通罗马”的谚语。

整个帝国庞大的道路网,以二十九条干道为主体,工程技术标准和便于通行程度非常高,史学家认为,这种道路工程是罗马“最有特色的文化纪念物”。

就第一条大道“阿庇乌斯路”来说,它工程品质可靠,坚固牢实,“全天候”使用,无论雨雪风暴、翻山过桥随时都可以保证畅通。

平时的交通军旅以坐骑为主,货物则用军运,因此这种道路必须宽度划一,足容数队军骑来往通行,还要保持路线基本平直,上下坡度力求低缓,桥涵设施配套齐全。

“条条大路通罗马”俗话的形成是有根据的。

在古罗马城,街道整齐,路西平坦,排水工程井然有序,是古罗马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图中所示的即是古罗马人建于罗马城外的水道桥。

为适应行军需要,路面本身用沙石铺筑四层:最下一层是基础层,铺以泥灰或沙,并夯实,作为路基;第二层是石块与灰土混合铺筑,石块大约有拳头大小,用以充实路面、保证一定的高度;第三层是混凝土(或石灰),与下面一层粘牢,为路面提供牢实的基底;有时候工人铺设碎石或粗沙掺以泥灰,再用滚压机压平。

最后一层,也就是军骑直接接触的路表面,用平整的石块铺成,接缝处十分严密,石块整齐划一,每块约为一公尺至一点五公尺长。

路面中间稍稍隆起,形成小弧形,这样下雨的时候水就不会聚集,而是顺势流向边边,分散到两旁的下水道。

路边有石砌保护,有排水沟。

主要军用大道宽约十一、二公尺,路中间硬面部分宽约三点七至四点九公尺,供步兵通行,外侧为骑兵道,宽约二点五公尺。

这种建筑工程技术的标准是修筑阿庇乌斯路时拟定的,以后其他路的修筑都纷纷仿效。

铺设罗马大道要从异常精确的勘查开始,在开阔地带,道路是直的,在凹凸不平的乡间,则要穿过地势较高的地区。

必要时,需开凿隧道通过山坡,遇到沼泽地带时,堤道则把它抬高。

由于还没有电的发明使用,勘察人员经常靠点火调准路线,大部分在黎明和傍晚时分完成。

为了完成任务,他们还依赖各种不同的仪器:便携式日晷,以确定方位;量角仪——一根木杆上装有水平交叉横木,四端各用线垂一重物,用来测量直线和直角。

还有一个水准测量仪器,叫做地层仪,用来测定地形的剖面。

罗马大道后来被用于商贸往来,但最初是军队使用的道路,是帝国为了向外扩延势力,为了加快部队行进速度,以尽快到达前线动乱地点而建设的。

条条大路通罗马,在恺撒、图拉真等皇帝亲自监督下建造的罗马大道,建筑规范,管理有序,将千万个城乡紧密连接起来,极大的促进了罗马帝国的繁荣和强盛,为罗马文明的传播创造了无比优越的条件。

遍布帝国大地的交通道路网络,在中世纪的时候为全欧洲受益。

在铁路时代到来之前,罗马人这套伟大的建筑体系工程,为欧洲陆路旅行在方便快捷方面作出了无与伦比的贡献。

出生望族的萨比娜·波培娅是庞贝最美的人,有人这样公开赞美她:“愿你的美丽姿容长驻人间,波培娅,愿你永远纯洁无瑕。”波培娅嫁给尼禄皇帝后为恢复庞贝城竞技活动立下汗马功劳,是宠贝人心目中的女神。

历经千余年的岁月洗礼,今天我们仍能随处看见罗马古道的遗迹,它们仿佛在向人们诉说着罗马昨日帝国的辉煌。

“条条大路通罗马”,这的确是个不争的事实!古罗马文明的缩影在远古,庞贝是一个相当富庶和开放的城市,工商业的发达以及艺术水准的高超令人惊叹。

庞贝城的食品、畜牧业和手工业是当时的支柱产业。

从出土的建筑物中,人们看到有不少的面包厂的工具,比如说灰黑色的石磨。

那是由奴隶用一根木柄转动,或者由奴隶赶驴子或马而转动工作的。

这是典型的磨面的工具。

畜牧业兴旺后,毛纺业也随之发达起来。

毛纺业一般由几个大家族控制,他们身边聚集起了一大批心灵手巧的的手工业者为其服务。

那些羊毛经过清洗、去油和梳理后,便绕在纺织工的纺锤上。

毛线织好后染上鲜艳的大红或橘黄色,再安放在经纬交错的织机上面。

织出的布要浆洗。

对任何织物来说,这都是一道重要而不可少的处理程序。

这些布料经过捶打、冲洗和干燥后,再进行梳理和硫熏处理,然后便卖出了。

庞贝城贸易的发达或许是当代人无法想像的。

在公元62年的大地震后,为了尽快能把城市重建起来,庞贝城的产业主加强了出口贸易。

他们把能产生较高利润的葡萄酒、鱼酱和农产品通过萨尔诺河源源不断地输出国外,再把所需产品从国外运到庞贝城。

公元1世纪,庞贝的葡萄酒已出口到了高卢,人们曾在东欧的克罗埃西亚一带发现庞贝的瓦片。

人们还发现当时的庞贝商人已经形成了包括整个地中海沿岸以及非洲、亚洲在内的较为绸密的交易网。

商业的发达使庞贝出现了不少的银行家。

1875年7月,考古工作者在斯塔比大街发现了银行家尤肯图斯的府邸。

他的府邸内有100多册银行备忘录,上面是尤肯图斯本人、佣人及借款人的笔迹,生动地记录了当时银行来往的真实情况。

尤肯图斯靠贷款给商人并从中收取一定的佣金,使自己成为一个富有的人。

颇为和谐有序的社会环境,使当初的庞贝城永远处于风平浪静之中。

这个城市甚至从未发生过阶级斗争,也没有种族歧视。

不论是自由民还是奴隶,都在为积蓄社会财富而努力奋斗。

在庞贝,即使身有残疾的人也不会饿死,他们走在街上便会很容易得到别人的施舍。

因此在庞贝20000人的原居民中,富人和穷人大都相安无事。

无论是希腊人、埃特鲁斯坎人,还是奥斯克人或罗马人,族群之间总是和睦相处。

庞贝妇女的解放可追溯到公元第一个世纪。

身心得到自由的庞贝妇女走出家门,购物或消遣,毫无顾忌。

她们的地位与男人一样。

萨比娜·波培娅出生于庞贝的一个有钱人家。

她有着闭花羞月之貌。

波培妊家中有两座豪华的府邸,一座是金色爱神邸,一座是米南德邸,全都装饰精美,富丽堂皇。

图中是她的一幢别墅,其豪奢程度令人咋舌。

追求者纷至沓来,可就在公元62年大地震的那一年,她嫁给了尼禄皇帝。

萨比娜曾请求尼禄皇帝帮助那些在地震中受灾的庞贝人。

也是因为她的说服,才使尼禄皇帝同意恢复竞技的娱乐。

这是维蒂邸的壁画。

两个小爱神打扮的铁匠正在作业,左边的爱神把夹着东西的钳子伸进火炉,右边的爱神则在修饰大金盘。

庞贝的竞技表演很有规模,大多为有钱有势的人来筹办。

一份记录显示,四月份的4、8、9、10、11、12、20日,以及五月份的2、12、13、14、16、31日都有竞技比赛。

对角斗竞技的狂热,在罗马帝国时代愈演愈烈,出现了许多专职的角斗士。

角斗士成为当时最令人羡慕的人,他们不但受到高官的喜欢,也受到青年妇女的青睐。

竞技场内不仅有角斗士的格斗表演,同时也有人与野兽、野兽与家畜搏斗等表演。

据分析,观众之所以喜欢这些竞技项目,是出于一种病态的狂热情绪。

禁止竞技娱乐是公元59年,那时尼禄是为了惩罚庞贝人在角斗场上屠杀了附近的诺卡拉人。

当皇帝宣布解禁后,整个庞贝城沸腾了。

人们在墙上刻上“圣裁万岁!皇帝和皇后的裁定万岁!波培娅皇后万岁!”的字样。

也许是皇帝的圣德感动了上苍,公元64年的那不勒斯大地震,尼禄皇帝幸免遇难,庞贝市民还为皇帝的安康举行了盛大的庆祝活动。

在古庞贝城,妇女们大多从事商业、旅馆业,但也有一些妇女从事色情业。

庞贝城的妓女大多在深巷之中具备特殊服务的色彩灰暗的小酒店里。

小酒店的墙上刻着从事色情服务的女人的名字。

她们以低廉的价格出卖色相。

浴室可谓庞贝的一大特色。

或许古庞贝人已经知道了运动后泡澡堂对健康有益的道理,不大的庞贝城里有三个大浴场,而且都集中在市中心。

每座用一个锅炉统一烧水,将热水温水分导到男部和女部各浴室。

浴室的天花板砌成圆拱形(故而没有压塌),室内的蒸汽上升到天花板凝成水滴后,顺圆拱缓缓流下,不会滴到浴客身上。

这些浴场的中间部分都设有热水浴室、温水浴室和冷水浴室。

在斯塔比浴室,女浴室是和男浴室隔开的。

当时必须用日晷来排定男女浴室的开放时间。

浴室内有大量的服务人员,他们或者为沐浴者冲洗,或者协助有身残的人进入澡池。

客人们洗完澡自会享受到化妆师或按摩师的服务。

这在那个时代,简直是神仙般的生活,自然让庞贝人乐此不疲。

1865年,英国著名文学批评家泰纳在参观了庞贝的浴室后感叹道:“(这里的)公共浴场也同样给人健康自然的印象,在冷水浴室的檐饰,雕满活泼可爱的小爱神。

或骑在马背上,或牵引着马车。

浴场大厅的建筑更是赏心悦目,穹窿上面布满极其精致的小浮雕,无浮夸或过分修饰的感觉。

对照现代浴室里庸俗而无力的裸体像,做作而淫荡的图画,对比是何其鲜明!”庞贝人热爱艺术,戏剧则是他们钟爱的一种。

而罗马悲剧诗人塞内加的戏是剧场的常演不衰的节目。

剧本中浮夸的情节、华丽的词藻以及暴力性倾向使他们津津乐道。

在喜剧中,他们喜欢古希腊剧作家米南德的风俗喜剧。

人们还为这位才华横溢的剧作家建了一所府邸,称作米南德之屋,在这所屋里,悬挂着有米南德造型的壁画。

泰纳在回忆有关庞贝的剧场时这样写道:“剧场在一座小山顶上。

一级级的阶梯座位,全是用希腊帕罗斯岛上产的大理石做的。

对面是大海和维苏威火山,每大早上闪烁着耀眼的白光。

剧场仅仅以一块布幕作为屋顶,而且常常连这点儿遮掩也没有。

和我们的夜间剧场作个比较吧!煤气灯照得通明,场内充满难闻的气味,人群挤在五颜六色的包厢内,就像在一排排吊挂的笼子中。

念及此,你不禁会感觉到一种着重锻炼体魄,活跃在大自然的生活,与裹着黑色大礼服,处在人工环境的生活,两者真是有天壤之别。

阳光下雄伟的竞技场,给人的印象也是如此,只不过这里也是古代社会的一个污点,罗马时代的血迹仍历历在目。”绘画在庞贝也大受欢迎。

从古城的挖掘现场,人们看到各个时代的具有庞贝独特艺术个性的美术品。

这些作品的大部分都已搬到那不勒斯的博物馆了。

1871年,英国作家司汤达抵达那不勒斯,企图接近庞贝。

当他进入波蒂西的古画陈列馆,看到了从庞贝和赫库兰尼姆运过来的作品,评价道:“它们色彩单调但不灰暗,构思平庸,技巧则相当有水准。

有两处我特别喜欢,一是伊菲果涅在陶里斯认出弟弟俄平庸,技巧则相当有水准。

有两处我特别喜欢,一是伊菲果涅在陶里斯认出弟弟俄瑞斯忒,另一个是雅典青年感谢提修斯把他从人身牛头怪的手中救出来。

这两幅的风格都很朴素,丝毫没有夸张做作的气息,水准类似意大利画家多米尼齐诺的次级作品。

不过,仔细观察之后,就会发现,画中有一些画法上的错误,是这位画家不会犯的。

波蒂西所收的壁画大多是小块的,有五六块大型护壁画,大小和拉斐尔的圣塞西差不多。

这些壁画后来不过是赫库兰尼姆一座公共浴场的装饰,只有愚蠢无比的学者,才会认为这些画比15世纪的作品还要好”司汤达在意大利时,对当地的风土人情感兴趣,对古文物则不那么热衷。

庞贝城的人对神极为崇拜。

每家每户都在规定的时间祭拜祖先。

他们崇拜的首要之神为赫克力士、巴库斯和维纳斯。

他们认为赫克力士是庞贝的创造者,而维纳斯则是庞贝城的守护神,因为维纳斯和酒神都是掌管农业的神祗。

人们不仅在家中的神龛中把维纳斯神像放在重要的位置,而且还专门在人流涌动的公共场所修建了供奉维纳斯的神庙。

在庞贝,任何形式的维纳斯都受到崇拜。

不但有庞贝的维纳斯,还有体态丰满、以裸体示人的蚌壳中的维纳斯、赋予色情意味的壁画中的维纳斯……罗马宗教并不排斥外来的神,庞贝人外出做生意如认识可供奉的神祗,还把这些神请到庞贝城来。

来自埃及的女神伊西斯便是庞贝人开放式宗教崇拜的结果。

对伊西斯的敬仰首先来自民间,后来逐渐渗透到庞贝的上层社会。

久而久之,官方开始接受伊西斯并倍加敬仰。

考古专家在庞贝遗址上挖掘到银行家尤肯图斯的府邸,发现150册记事本。

这些资料透视出当时庞贝银行业的发达水平。

尤肯图斯把钱贷给商人,从中收取佣金,每天的交易额相当可观。

这充分说明当时庞贝城的货币流通出现了不小的革命。

图为银行家尤肯图斯青铜头像。

英国文学批评家泰纳1865年对庞贝最初及最持久的印象,便是“一座灰红色的城市,部分已倾颓废弃;山丘上堆满石块,一列列厚厚的墙壁,一块块青灰色的石板,在耀眼的阳光下发白发亮。”“山顶上全是神庙,祭祀的是正义女神,是维纳斯,是奥古斯特,是墨丘利。

欧马希雅家的雄伟府邸也在山上,另外还有些未完工的神庙。”庞贝角斗士大多是职业性的。

出身于特殊训练学校的优秀角斗士,很受庞贝人的喜爱。

然而,庞贝人崇拜皇帝的程度还是超越了其他的神祗。

在他们看来,地上惟一的神就是皇帝,而皇帝具有一切神性。

为什么这么说呢?他们认为,皇帝是维纳斯的后裔,而维纳斯则是战神玛尔斯的情人,玛尔斯又是罗慕洛的父亲,所以,皇帝身上自然拥有了这三者的神性。

古罗马帝国灭亡之谜在地球上,曾有一个赫赫有名的帝国——罗马帝国。

它经常入侵周边国家,然而,不知是在什么时候,也不知是何种原因,这个强大的帝国灭亡了。

庞贝面包师和他的妻子。

油画。

庞贝人对面包格外喜爱,城市初期一般人家都自制面包,后来城中中产阶级的面包店比比皆是,才结束了自制面包的历史。

面包和鱼酱后来成为庞贝的两大食品业。

贵妇人正在浴场中享受着沐浴的快乐:一位公仆精心地给女主人梳理着头发,另一位公仆则给女人按摩着小腿,还有一位女仆正在把香精瓶示意给主人看。

这幅雕在银器上的生活场景把古罗马人喜欢沐浴的习惯刻画得生动极了。

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了古罗马的灭亡和古老文明的消失呢?曾有历史学家认为,古罗马帝国亡于铅的污染。

古罗马人喜欢用铅制的器皿储存糖浆和酒,贵族们用铅管引水入室,妇女喜欢用含铅的化妆品。

他们制作葡萄酱时还要加进铅丹(即四氧化三铅),使酱的颜色既好看又没有酸味。

这种酱是他们日常生活中的一种调味品。

这样,天长日久,罗马帝国普遍发生了铅中毒,尤其是那些用铅较多的贵族。

铅中毒能引起死胎、流产和不育,即使生下的婴儿成活了,也往往是低能儿。

这样,罗马帝国还能不衰亡吗?考古学家大量的理化分析结论,证明历史学家的论断是有一定科学道理的。

他们在发掘古罗马贵族、王公的墓葬时,发现这些千年古尸的尸骨上常有一些十分奇怪的黑斑。

经分析,原来这是沉积于骨骼中的铅与尸体腐烂时产生的硫化氢生成的硫化铅黑斑。

一些学者认为,将一个帝国的衰亡归结为一种元素的污染,未免言过其实。

有些学者提出了另一说法:公元5世纪,疟疾致命性爆发导致了罗马帝国崩溃。

生物学家则从DNA的角度提供了有关“古罗马毁于疟疾”这一说法的线索。

在罗马的北部,考古学家发现了一具墓葬于一千五百年前古罗马时期的小孩尸骨,从小孩骨头中提取的DNA分析揭示出,小孩受到了能导致疟疾的寄生虫的感染。

领导这项研究的曼切斯特大学的萨拉利斯博士认为,小孩死于疟疾是相当肯定。

研究人员指出,人类历史上第一次有了基因证据,表明古罗马文明是因为遭到疟疾瘟疫的袭击而毁灭。

这项研究是在曼切斯特大学的生物分子科学系进行的。

该系主任布朗教授指出,考古历史学家和古代历史学家已经对疟疾是否导致古罗马文明毁灭的争论已经有相当长时间了。

他说:“我们知道古罗马和希腊一样是突然毁灭的,但是否由于疟疾爆发而导致则一直有争论。”他指出,基因分析已经得到中世纪疟疾发生的多个案例,但对远到古罗马后期还是第一次。

“疟疾”也就是我们所说的瘟疫,这个称谓来自意大利语,本来意思是指坏的空气,也称罗马发烧。

疟疾是非常古老的疾病,据认为史前人类就遭受疟疾的袭击。

现在,每年有三到五亿的人口由于疟疾而致病。

在非洲、印度、东南亚以及南美每年有数百万人死于疟疾。

早在公元541年到公元591年期间,古罗马帝国曾发生过四次可怕的瘟疫,《圣徒传》的作者兼历史学家约翰见证了第一次瘟疫,而教会历史学家伊瓦格瑞尔斯亲身经历了这四次瘟疫。

在第一次瘟疫中,古罗马帝国的人口减少了三分之一,在首都君士坦丁堡有一半以上的居民死亡。

伊瓦格瑞尔斯记载到,“在有些人身上,它是从头部开始的,眼睛充血、面部肿胀,继而是咽喉不适,再然后,这些人就永远地从人群当中消失了。

有些人的内脏流了出来。

有些人身患腹股沟腺炎,脓水四溢,并且由此引发了高烧。

这些人会在两三天内死去。”约翰的记叙更为详细,《圣徒传》里记载瘟疫流行时,到处都是“因无人埋葬而在街道上开裂、腐烂的尸体”;四处都有倒毙街头、令所有的观者都备感恐怖与震惊的“范例”。

他们腹部肿胀,大张着的嘴里如洪流般喷出阵阵脓水,他们的眼睛通红,手则朝上高举着。

尸体叠着尸体,在角落里、街道上、庭园的门廊里以及教堂里腐烂。

“在海上的薄雾里,有船只因其船员遭到了上帝的愤怒的袭击而变成了漂浮在浪涛之上的坟墓”;田地当中“满是变白了的挺立着的谷物”,却根本无人“收割贮藏”;大群已经快要变成野生动物的绵羊、山羊、牛以及猪,这些牲畜已然忘却了耕地的生活以及曾经放牧它们的人类的声音”;在君士坦丁堡,死亡的人数不可计数,政府当局很快就找不到足够的埋葬地了。

“由于既没有担架也没有掘墓人,尸体只好被堆在街上,整个城市散发着尸臭”。

罗马共和国时代的公民塑像。

“有时,当人们正在互相看着对方进行交谈的时候,他们就开始摇晃,然后倒在街上或者家中。

当一个人手里拿着工具,坐在那儿做他的手工艺品的时候,他也可能会倒向一边,灵魂出窍”。

“一个人去市场买一些必需品,当他站在那儿谈话或者数零钱的时候,死亡突然袭击了这边的买者和那边的卖者,商品和货款尚在中间,却没有买者或卖者去捡拾起来”。

陆地的墓地用完之后,死者就被葬于海中。

大量的尸体被送到海滩上。

成干上万具尸体“堆满了整个海滩,就如同大河上的漂浮物,而脓水则流入海中”。

虽然所有船只穿梭往来,不停地向海中倾倒它们装载的可怕货物,但要清理完所有死尸仍然是不可能的。

因此,查士丁尼皇帝决定采取一种新的处理尸体的办法——修建巨大的坟墓,每一个坟墓可容纳七万具尸体。

“由于缺少足够的空间,所以,男人和女人、年轻人和孩子都被挤在了一起,就像腐烂的葡萄一般被许多只脚践踏。

接着,从上面又头朝下扔下来许多尸体,这些贵族男女、老年男女、年轻男女以及小女孩儿和婴儿的尸体就这样被摔了下来,在坑底摔成碎块”。

“每一个王国、每一块领地、每一个地区以及每一个强大的城市,其全部子民都无一遗漏地被瘟疫玩弄于股掌之间”。

伊瓦格瑞尔斯说,“每个人感染疾病的途径各不相同,根本不可能—一加以描述……也有一些人甚至就居住在被感染者中间,并且还不仅仅与被感染者,而且还与死者有所接触,但他们完全不被感染。

还有人因为失去了所有的孩子和亲人而主动拥抱死亡,并且为了达到速死的目的而和病人紧紧靠在一起,但是,仿佛疾病不愿意让他们心想事成似的,尽管如此折腾,他们依然如故。”古罗马人的祖先最初就是在这条河畔定居并繁衍发展起来的。

这里水路交通发达,有利于贸易往来,是罗马经济昌盛的主要因素。

图中的小桥是古罗马的第一座石桥遗址,始建于公元前179年。

约翰说:“用我们的笔,让我们的后人知道,上帝惩罚我们的数不胜数的事件当中的一小部分,这总不会错。

也许,在我们之后的世界的剩余岁月里,我们的后人会为我们因自己的罪行而遭受的可怕灾祸感到恐怖与震惊,并且能从中得到启迪而变得更加明智,从而能将他们自己从上帝的愤怒以及未来的苦难当中解救出来”。

曾经有人说:“每当人类处于危险境地的时候或者是被历史淘汰的时候,都是人类道德极端败坏的时候。”难道罗马帝国的辉煌真的是到了尽头了,所以命中注定要有一场厄运来结束这个文明?不论天灾还是人祸,究竟是什么缘故导致古罗马帝国消亡的?至今仍是个不解之谜。

罗马人祖先之谜维纳斯,在我们现代人的眼里,是美神与爱神的象征,世界各地充斥着她年轻美丽的复制品。

然而,两千多年前的罗马帝国时代,人们还亲切地把她当做祖奶奶一样崇拜。

维纳斯与罗马人之间有什么关系?罗马人为何这么崇拜维纳斯?恺撒,古罗马帝国的一代枭雄,不可一世的贵族大帝,他甚至宣称自己是神的后裔,是维纳斯的亲戚。

公元前68年,他曾在其姑姑的葬礼上宣称:姑姑朱丽亚的家族从父亲方面来说,是神的后代,所以罗马帝国的朱丽乌斯家族其实是爱神与美神维纳斯的后裔。

为什么恺撒会着样讲呢?他是根据什么来判定罗马人与维纳斯之间的传承关系呢?随着恺撒大帝的被刺身亡,人们也无从知晓他是根据什么讲这番话的。

后来,奥古斯都时代的著名诗人维吉尔,在其长篇史诗《埃涅阿斯纪》中,艺术地解释了恺撒与维纳斯的承袭关系。

在希腊史诗中,有这样一个记载:特洛伊城守军与希腊联军大战十年,双方都涌现了许多英雄豪杰,特洛伊王子埃涅阿斯更在其中有突出地位,因为他是美神维纳斯的亲生兄子,特洛伊城破后,只有埃涅阿斯得以背负老父携带妻兄出逃……恺撒宣称自己是神的后裔,是维纳斯的亲戚。

一群密谋者,在恺撒步入元老院时,突然发难,将他刺死。

维吉尔在他的长诗中,续写了上面的故事:埃涅阿斯逃出后,几经风险才渡海到达意大利,可是这时他的父亲、妻子皆已亡故,他便娶意大利王拉丁努斯之女拉维尼亚为妻,并建立了拉维尼亚城,——这便是拉丁族的起源。

埃涅阿斯死后,其子朱利乌斯(又名阿斯卡尼亚斯)在拉丁坶建立亚尔巴·龙加城,开启了罗马人所属拉丁支系的嫡派,而朱利乌斯以后又是罗马最重要的一个氏族的名字(恺撒即出自此族)。

亚尔巴·龙加王位历经数代而传至努米托,努米托的女儿是西尔维亚,正是她生下罗慕路斯——罗马的开国始祖。

于是,透过维纳斯——埃涅阿斯——罗慕路斯这条线,罗马人不仅和希腊人攀上了亲戚,还成为希腊天神的后裔。

当然,诗人的艺术想象是美丽的,不排除虚幻成分。

但是贵族气浓重的罗马人却从此认定了维纳斯是他们的祖先奶奶,是他们的佑护天使这个传说。

这也难怪罗马人为什么这么尊崇维纳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