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清华人生规划
6181700000041

第41章 工作求职面试规划(2)

因材施教是教育工作的一个重要原则。清华大学从50年代起就重视因材施教,在教学实践中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探索,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在新的历史时期,学校把开展因材施教作为教育改革的一项重要任务,大面积、多层次、多规格开展因材施教,并逐步做到制度化,鼓励各种优秀人才脱颖而出,收到了好的效果。

校级优秀生的选拔和培养,是因材施教的一种好的形式。清华大学制定的《校级优秀生选拔与培养工作条例》规定:“校级优秀生在每届学生的第四学期末进行选拔,同时对已经确定的校级优秀生经过考核检查进行调整补充。凡学习能力较强,基础扎实,知识面广,思维敏捷,成绩优秀者以及在理论或实践某一方面有创见,表现出特殊才能者均可由各系推荐,经学校批准定为校级优秀生。”

对校级优秀生采取特殊的培养措施,为每一名校级优秀生配备一名学术造诣深、责任心强的指导教师,单独为他们制订培养计划,确定培养模式。每年为校级优秀生举办学术报告会和学习经验交流会,推荐优秀论文在有关杂志发表,为校级优秀生创造发挥聪明才智的“舞台”。在图书资料、计算机和实验设备的使用方面,为校级优秀生的成长创造好的物质条件。从1993年开始,在部分系新生中选拔一部分优秀学生,组成“基础强化实验班”(简称“实验班”),作为教学改革的“跨世纪工程”措施之一。成立实验班的宗旨是:“加强基础,注重能力,开拓思维,发展特长。”在注重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基础上,培养学生具有扎实的基础理论,较强的自学能力及计算机、外语的实践能力,敏锐活跃的学术思想,注重他们个性的发展。实验班采用“集中编班,单排计划,专聘教师,竞争分流”的方式,注重发挥非智力因素的作用,努力培养一批愿意献身科学技术事业,为我国现代化事业作贡献的优秀人才的后备队员。实验班全面实行学分制和导师制,实行两个搞活,两个放开,即,培养模式搞活,培养过程搞活;选课放开,专业放开。学生入学后,由学生原在系派出学术造诣较高的教师进行指导。两年后,回系继续实行因材施教。导师可根据学生的特点与意愿,不受专业教学计划的限制,单独制定培养计划,也可跨学科培养,并可与硕士、博士阶段衔接。几年来,选拔和培养校级优秀生的制度不断完善,逐步走上正轨,一批优秀人才脱颖而出。

建立双学士学位制,培养复合型人才,是清华大学因材施教的途径之一。品学兼优、学有余力的学生可以在攻读本科第一学位的同时攻读第二学位。设立双学位制的出发点是充分发挥学生的特长和志趣,在更广阔的学科领域中扩大学生的知识视野,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更好地适应现代科学综合发展的趋势,培养兼有工科与理科或文科知识的跨学科人才、具有不同大类工科知识的跨学科人才、工科专业兼有经济管理知识的复合型人才等。清华大学共设有7个第二学位专业,两个辅修学位专业。一般在本科二年级末确认双学位资格,每届招收双学位生200人,除了在本校招收双学位生之外,也在校外招收一定数量的双学位生。对双学位生的要求和管理非常严格,每届获双学位的学生仅占攻读双学位学生的30%~70%。

由于双学位毕业在拓宽了专业面向,从而增强了适应性,受到了社会普遍的欢迎。在毕业生招聘会上,双学位生成了用人单位争抢的对象。一些双学位的毕业生走上工作岗位后,较快地适应了工作,打开了局面,做出了成绩,显示出明显的优势。有的用人单位认为,在学科互相渗透日益加剧的今天,双学士学位学生的作用,在某种程度上胜过单学位硕士生。

3.做具有创新意识和创造力的人才

1994年日本SONY公司举办了国际“未来家庭娱乐产品概念设计大赛”。其主题是:“发挥您的创意,画出您的设计,从最简单的设计到最不可思议的想法,您可以尽情地设计、发挥,把您的理想、梦想,甚至幻想拿出来与世人分享。”参赛的国家和地区有澳大利亚、新西兰、新加坡、菲律宾、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印度、中国以及香港等。参赛者主要是大中学生,分为少年组(16岁以下)和青年组(16岁以上)。包括清华大学在内的北京8所高校和12所中小学的1366名学生参加了此项大赛。

根据大赛结果。1994《中国青年报》发表了一篇文章题目是《中国学生的想象力哪儿去了》。记者认为:中国学生明显落后的状况令人惊讶。

从大赛评审的结果来看,两个组的冠军、亚军和季军都被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参赛者获得,北京赛区的设计作品只有1项勉强入围,名列少年组8个获奖者的最末(纪念奖),而这项名为”宇宙旅行健身室”的设计在国内评奖时获第2名。

大赛组委会工作人员应记者的要求,出示了部分获国际奖的设计作品。与这些作品一比,中国学生的设计的确让人汗颜。一是视野狭小。中国学生的设计作品多是现有的家庭娱乐设施基础上增加一些功能,如卡拉OK、组合摄像机、双屏幕电视机等,缺乏未来眼光,不敢大胆想象。二是设计思路简单,缺乏全方位、奇异的构思,作品除了音频就是视频,技术除了卡拉OK就是遥控,与当今世界高新科技潮流的走向有很大距离。

相比之下,国外学生设计作品中所表现出来的奇思异想,却令人大开眼界、击掌叫绝。如获得少年组国际冠军的印度学生的作品,其对家庭娱乐产品概念的想象力早已超出了地球的范围,专家们称之为“宇宙思维”;其他获国际奖的作品无一不是其有大胆、独特的构思,其技术手段涉及卫星技术。半导体技术、仿生技术、多媒体技术等先进领域。

中国学生的想象力哪儿去了?

21世纪国际间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而人才的培养在教育。我们在为中国的教育基础扎实而骄傲的时候,不要忘了未来世纪最需要的是具有创新意识和创造力的人才。

其实,清华人一向具有奇迹的魄力和胆识。早在1933年春,为了支援正在兴起的抗日救国运动,清华工学院接受了张学良布置的代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北平分会制造8000具防毒面具的任务。在没有经验、没有设备、缺乏原材料的当时,敢于接受这项任务,确实需要非凡的魄力。

当时抗日前线所用的防毒面具都是国民政府从意大利购置的,所用的橡皮在北方寒冷天气下即开裂,不能用,而前方急需自制防毒面具。于是,在顾疏的带领下,清华工学院师生就决定“土洋结合”,尽量利用国产材料。经过研究,外表用上了橡皮布及洋铁罐,不但经济实用,而且可以鼓舞士气;活性炭原料,采自华侨捐赠的椰子壳,经蒸汽试验成功。此次为军分会制造8000具,1937年冬,又受绥远省政府傅作义主席委托,代制二万具,由顾亲送至绥远,为百灵庙大捷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新时代的清华人更是不甘落后,敢于创新,这在近几年的“创业计划”中得到了充分地展现。

创业计划又名商业计划(BusinessPlan),是高科技与风险投资浪潮兴起的产物,是一无所有的创业者就某一项具有市场前景的新产品或服务,向风险投资家游说,以取得风险投资。

商业计划竞赛在美国高校由来已久。美国已有35所高校举办过该项赛事,如麻省理工学院(MIT)、斯坦福大学(STANFORD)、哈佛大学(HARVARD)等。其中以MIT最为成功,从1990年至今已举办了9届,1990年仅有一份获奖的计划赢得了风险投资,但1997年的竞赛结束后,当年就有7家学生公司从中诞生。据MIT的一家咨询公司统计,在这个高技术公司云集的地方,表现最优秀的50家公司中有48%就出自MIT的创业竞赛。这些由创业计划直接孵化出的企业中,有的短短几年内就成长为营业额达数十亿美元的大公司。向著名的YA—Hool、Exeite、Netscape等公司就是在斯坦福校园的创业氛围中诞生的。一批批的创业者在比赛中得到锻炼和成长。

风险投资家们蜂拥而入校园,寻找未来的技术领袖。从某种意义上说,高校的商业计划竞赛已经成为知识经济时代美国经济的直接驱动力量之一。

中国的第一个创业计划大赛是1998年在清华大学举办的,由清华科技创业者协会发起,历时5个多月,共收到100多份参赛作品。麦肯锡等国内外大公司总裁对此予以高度评价。

第二届清华创业计划大赛于1999年3月份开始,它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支持认可,清华校方也推出了一系列有利于学生创业的新举措和政策。这次大赛诞生了像视美乐这样的一大批学生公司,清华大学为此专门开辟清华创业园供学生公司人驻。此后上海交大、浙江大学、华中理工大学及重庆等地高校纷纷举办创业大赛。

1999年10月30日,清华大学举办第M届创业计划大赛决赛活动。经管学院报告大厅,意气风发的清华大学学子们组成的“经理人”,将自己的作品一个个公司,向在座的嘉宾们一一展示,台下来自企业、投资界、学术界的评委们组成了裁判团。他们中有国际著名咨询公司、电脑公司,最多的是投资公司的老板们。

国内外数十家知名投资公司老板亲临现场,既为评判也不失为找项目的好机会。台上侃侃而谈,从市场、销售到资金回报。台下咄咄逼问:市场多大?资金需求是不是小了些?如何做到技术保密?提问最积极的莫过于投资公司的老板们。

从1998年清华成功举办第一届创业计划大赛以来,清华园内掀起了学生创新创业的热潮。第二届七赛收到的参赛作品56份,最后进入决赛的前5名上起了评委们的广泛兴趣。这5个项目中有已被媒体广泛报道的视美乐的大屏幕投影仪,网贝小组的商务模型,慧声小组的便携式听力诊断仪,迈齐小组的微医系统和博创小组的生物医疗成型仪。其中4个参赛队伍都已落户清华创业园,成为中国第一批创业公司的优秀代表。

清华大学教务长吴敏生介绍清华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业精神,推动科研成果的转化,发挥高校人才和技术优势对首都经济建设特别是中关村科技园区发展的推动作用。继1998年以来,清华出台了一系列倡导创业精神鼓励学生创业的政策,如允许学生保留学籍休学创业。1999年8月,清华创业园开园,为学生创业公司提供从物业管理到引资咨询等各种支持。在校生做推销、当家教已被视做小儿科,接手几千上万元项目的事情也并不稀奇,毕业后开公司,自己做老板不给别人打高级工,刚刚成为流行的口号就被另外一种潮流冲击。在中国高校中,尤其是在清华,没毕业就当老板正成为一种潮流。更有一批校使者,他们没出校园,就已经开始创业。他们不再仅仅将“自己当老板”作为终极目标,对他们来说,需要的不仅是做老板的独立意识与实干精神,更包括对产业、科学与经济社会的深层思考,开拓新领域,开发新产业的大勇气与大智慧。

毫无疑问,良好的创业氛围,正令一批学生富翁在校园内悄悄崛起,此次参赛的数家公司已落户清华园,尽管一些公司的发起资金并不多,随着社会、企业关注程度的加大,一些公司学生老板资本已从几十万迅速升值。正像来自美国NASDAQ的中国首席代表黄华国先生所说:硅谷之所以腾飞靠的是斯坦福的学生,我们清华的学生并不比他们差。有了好的项目,有了优秀的人才,我们会有更多的创业者,更多的富翁。

创造力来源于脑,人脑不仅是贮存知识的场所,同时也是智力的源泉。要开发人脑的智力,必须重视培养合理的思考习惯。读R学习,不能读而不思,应当从书本中发现道理,抓住问题,养成以逻辑方式加以整理的习惯。随后对这一问题提出自己的想法与看法,通过进一步的研究,运用自己思维的创造力,去解决问题。要培养创造思维的能力,就必须正确处理好下面几个关系:

同异对比关系。要摆脱片面性,不妨采用同异对比法。要集思广益,不要限制自己的视野,打开思路要用对比,看出异中之同,又找出同中之异。在比较中,对别人的意见,有所吸收,有所批判,有所增删,不被偏见束缚手脚,从一些看来不搭界的事物中发现某些相通之处,就会孕育并创造出成果。

顺道互变关系。学习有两条思路,一是顺向学习,从事实中形成概念,组成判断,进行推理。二是逆向学习,通过相等时,使人完全相信,光就是电磁波,电磁波也是物质,即光子,从而把电、磁、光看来不相干的事物合并成为统一物,产生惊人的创造力。

面体延伸关系。思考问题,从点到面,又从面到体;既思前因,又想后果。扩大思维,不断突破,才能产生新境界。要有目的、有条理、有步骤、有秩序从多方面来扩大创造思路。如对电话的发展,从有线电话到无线电话,从耳听电话到眼看的电视电话,从声音输出电话到文字输出的自动记录电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