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趣味中医一本通
6201700000029

第29章 中医绝技:学会一招终身益(15)

第三,修心也修身。孔子认为,人一生中有三件大事要时时警觉。“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意思就是说,年轻的时候血气尚未稳定,要警觉贪恋女色,要惜精保命,爱护身体,要有一个健康的身体。壮年的时候血气方刚,精力旺盛,要警觉争强好胜,不要为一些小事就吵吵闹闹,甚至拳脚相向,于己于人都不好。年老了血气衰退,应警觉贪得无厌,要常怀平常心,不计得失,经常保持心理平衡,心情畅快,精神愉悦,这样才能健康长寿。古代得道之人能够健康长寿的原因,当中的奥妙就是他们能及早树立节欲长生的观点,懂得爱护身体,爱惜精力,所以精力不会枯竭。

【杏林小讲堂】

大德之人,胸怀宽广,高风亮节,不贪不淫,具有崇高的追求和高尚的志趣。在任何情况下都自信自爱,不忘众生,这是长寿的一个重要因素。

庄子:形神兼养,少私多寿

庄子是战国时期的著名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是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老子哲学思想的继承者和发展者,先秦庄子学派的创始人。他的学说涵盖了当时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但根本精神还是归依于老子的哲学。后世将他与老子并称为“老庄”,他们的哲学为“老庄哲学”。

庄子不仅学识渊博,而且对养生颇有研究。他撰写了一篇专门讨论养生问题文章——《养生主》。那么,庄子讲了哪些养生的要领呢?

第一,要顺应自然。该篇开宗明义即写道:“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已而为知者,殆而已矣!……缘督以为经,可以保身,可以全生,可以养亲,可以尽年。”前半段的表面意思是,人们的生命是有限的,但知识的海洋却浩瀚无边,用自己有限的生命去追求无限的知识是危险的。既然如此,还要不停地去追求,那就会陷入更加危险的境地而难以自拔。这实质上是在告诉人们,不要过分积极地追求身外之物,它不仅是难以如愿以偿,而且会有损身心健康。因此,人们应当听从庄子的告诫:“缘督以为经。”意思是说,人们必须顺应自然的“中道”以处理人与外物的关系,不要拼命追求外物。紧接着他所讲的庖丁解牛的寓言故事也含有顺应自然之意,要求人们做任何事都要摸索事物的规律,以避开是非与矛盾的纠缠,因而“故事”的结尾说:“善哉!吾闻庖丁之言,得养生焉。”只要人们能顺应自然、“依乎天理”,就一定“可以保身,可以全生”,可以养心,“可以尽年”。

第二,要忘却情感。该篇在强调顺应自然的基础上又进一步劝告人们要忘掉情感。对此,它是以人们“吊唁老聃之死”而展开议论的。老聃死,“有老者哭之,如哭其子;少者哭之,如哭其母。彼其所以会之,必有不蕲言而言,不蕲哭而哭者。是遁天倍情,忘其所受,古者谓之遁天之刑。适来,夫子时也;适去,夫子顺也。安时而处顺,哀乐不能入也,古者谓是帝之悬解。”大意是说,老聃死后,为什么会有那么多人聚在一起哭丧呢?这是由于他们把生死看得太重,从而情不自禁地对死者哭诉起来。其实,生与死都是很自然的事,生是应时,死是偶然,有什么值得悲哀的呢?人们应当认识到,喜生悲死是违反常理的,只要安于天理和常分,顺应自然和变化,解脱生老病死的苦乐,那么哀伤或欢乐就不会进入人们的心怀了。第三,要不为物累,就是不要因贪图外物而损害自己。这里的“物”所指的范围是广泛的,可用名与利来加以概括。一个不为名利所羁绊的人,他就会获得健康而永葆青春。前述顺应自然与忘却情感两条养生要领,实质上也含有不为物累的意思,且三者是相辅相成的。

【杏林小讲堂】

若放下名利包袱,你就会发现健康就在身边,要想健康长寿,就要从思想和实际行动中做到不追名、不逐利,不患得患失,不斤斤计较。一个人,胸怀坦荡,内心清静,才能活得踏实,活得健康。

王羲之与“鹅掌戏”

王羲之,字逸少,号澹斋,原籍琅玡临沂(今属山东),后迁居山阴(今浙江绍兴),官至右军将军,会稽内史,是东晋伟大的书法家,被后人尊为“书圣”。

王羲之不仅书法好,而且注重养生。他爱鹅是出了名的,正是由于这一爱好,他创造了一套适合书法家锻炼身体的“鹅掌戏”,即一种独特的体操练习套路。通过练习“鹅掌戏”,不但使他的书法艺术更趋精湛,也使他晚年时身体更加健康。

王羲之从小就喜欢看鹅,时常逗鹅玩耍。成年以后,更嗜好养鹅。他觉得大白鹅浑身羽毛洁白,一尘不染;鹅掌鲜红,在绿水中轻快划动,好像一条小船,“哥儿,哥儿”地叫唤几声,又像和自己说话似的,十分可爱。所以,他就在院子里专门修建了两个水池,一个用来涮洗笔砚,一个用来养鹅。

王羲之院子里的两个水池,一个在东,一个在西。东边的那个称墨池,除非是刮风下雨的坏天气,王羲之都在池边上摆上书案,研墨练字或看书。传说王羲之“临池习书,池水为之尽黑”,指的就是这个地方。

当他写累了,手指酸疼了,就放下笔,走到鹅池边去看鹅,观察鹅的各种动作,有时一边看,还一边用手比画着。乍看起来,白鹅划水的动作似乎很简单,仔细观察,却并不简单,包括了收腿、屈肢、缩趾、伸腿、张趾、划动等许多动作。王羲之发现这些动作很美,不仅能扩胸,还能屈腕、伸掌,对于锻炼臂力、腕力和指力大有益处。

经过多年的实践和研究,王羲之编制了一套以鹅掌划水动作为主,并融汇大鹅行走、亮翅、觅食等动作在内的“体操”。这套操有的动作好像鹅在陆地上行走,左右摇摆,姗姗来迟,十分逗人喜欢;有的动作又如鹅在水中游动,扇动着翅膀互相追逐,显得活泼矫健;有的动作好像鹅在水中急速划行,引颈朝天欢鸣,显得十分敏捷。王羲之坚持练习,效果显著,直到晚年,他的身体仍然十分健康。

他曾进行了一次长途旅游。据文史记载,王羲之“与东土人士尽山水游,弋钓为娱,又与道士许辽共修服食,采药石不远千里,遍游东中诸郡,穷诸各山,泛沧海”。他在50多岁后,还能跋山涉水,划船钓鱼,游览了许多名山,还曾乘船渡海。在旅游千里后回到家里时,他高兴地说:“我卒当以乐死。”心态十分乐观。

他晚年时不仅经常爬山,有时还兴致勃勃地采摘一束束野花奇草,插在书房的花瓶里。他还有一个特殊的爱好,就是喜欢用扁石“打水漂”。他外出游玩,每到江河湖泊边上,总要挑拣许多薄石片,一片片地向水中投掷,不但投得远,而且能贴着水面泛起一串涟漪。有人说他太孩子气,竟然玩小孩子的把戏。他却认真地说:“可不能小看这抛石片的用处,这也是练习书法的基本功,可以增强腕力。”他甚至还约几个人同他搞了一次抛石比赛,看谁的石片抛得远,水漂打得多,多者为胜。结果,每次都是他获胜。于是大家用野花编织成花环,给王羲之戴在头上,他兴高采烈地返回住处。邻居们看到王羲之这样活泼好动,都说他是一个“年老的小小孩儿”。

【杏林小讲堂】

王羲之创编的“鹅掌戏”不仅可以活动四肢、增强体力,而且在锻炼臂力和腕力方面,更能与习练书法紧密结合。王羲之还是一个乐观的人,虽然年岁已大,却童心不泯,经常作出些像天真的儿童一样的活泼行为。这些对于养生是十分重要的。

孙思邈:爱气养气,益寿延年

孙思邈不仅是一位医药的旷世学奇才,而且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老寿星。有人说他活了104岁,也有人说是131岁,还有的说是141岁,具体活了多少岁我们不必去追问,但他的长寿是确实无疑的。在条件艰苦、科技水平不发达的古代,孙思邈有怎样的长寿秘诀呢?看看他的养生十三法,也许你会有所顿悟。

1.发常梳

将手掌互搓36下令掌心发热,然后由前额开始扫上去,经后脑扫回颈部。早晚做10次。可以明目祛风、防止头痛、耳鸣、白发和脱发。

2.目常运

合眼,然后用力睁开眼,眼珠打圈,望向左、上、右、下四方;再合眼,然后用力睁开眼,眼珠打圈,望向右、上、左、下四方。重复3次。搓手36下,将发热的掌心敷上眼部。这套动作可以纠正近视和懒视。

3.齿常叩

口微微合上,上下排牙齿互叩,无须太用力,但牙齿互叩时须发出声响。轻轻松松慢慢做36下。这套动作能加强肠胃吸收,防止蛀牙。

4.漱玉津

玉津即津液、口水。口微微合上,将舌头伸出牙齿外,由上面开始,向左慢慢转动,一共转12圈,然后将口水吞下去。之后再由上面开始,反方向做一下。口微微合下,这次舌头不在牙齿外边,而在口腔,围绕上下颌转动。左转12圈后吞口水,然后再反方向做一次。吞口水时,尽量想象将口水带到下丹田。经常做这套动作,可强健肠胃。

5.耳常鼓

手掌掩双耳,用力向内压,然后放手。重复做10下。双掌掩耳,将耳朵反折,双手食指压住中指,以食指用力弹后脑风池穴10下。这套动作每天临睡前做,可增强记忆和听觉。

6.面常擦

搓手36下,暖手后上下扫面,双手同时向外打圈。此动作可令脸色红润有光泽。

7.头常摇

双手叉腰,闭目,垂下头,缓缓向右扭动,直至恢复原位为一次,共做6次。反方向重复做一遍。此动作可令头脑灵活,防止颈椎增生。不过,注意要慢慢做,否则会头晕。

8.腰常摆

身体和双手有韵律地摆动。当身体扭向左时,右手在前,左手在后,在前的右手轻轻拍打小腹,在后的左手轻轻拍打命门穴位。反方向重复做一遍。最少做50下,做够100下更好。此动作可强化肠胃、固肾气,防止消化不良、胃痛、腰痛。

9.腹常揉

搓手36下,手暖后两手交叉,围绕肚脐按顺时针方向揉。揉的范围由小到大,做36下。这套动作可帮助消化、吸收,消除腹部鼓胀。 10.摄谷道

即提肛,吸气时提肛,即将****的肌肉收紧。闭气,维持数秒,直至不能忍受,然后呼气放松。这套动作无论何时都可以练习。最好是每天早晚各做20~30下。

11.膝常扭

双脚并排,膝部紧贴,人微微下蹲,双手按膝,向左右扭动,各做20下。这套动作可以强化膝头关节。

12.常散步

挺胸,轻松地散步。最好心无杂念,尽情欣赏沿途景色。

13.脚常搓

右手擦左脚,左手擦右脚。由脚跟向上至脚趾,再向下擦回脚跟为一下,共做36下;两手大拇指轮流擦脚心涌泉穴,共做100下。常做这套动作,可治失眠、降血压、消除头痛。

【杏林小讲堂】

闭口夜卧是保养元气的最好办法,而张口呼吸不但会吸进灰尘,而且极易使气管、肺及肋部受到冷空气的刺激。最好用鼻子呼吸,鼻毛能阻挡部分灰尘,鼻腔能对吸入的冷空气进行加温,有益健康。

白居易:达观生死,乐天知命

唐代的著名大诗人白居易,在当时的医学水平和卫生条件下,享有75岁的高寿是极不容易的,故后人称白居易为修性养生的楷模。那么这位伟大的诗人是如何养生的呢?

第一,心胸豁达乐观。白居易生逢乱世,命运坎坷。青年时期,因家境贫困而长期流浪。步入仕途后,又因得罪权贵而数次遭贬,以致年方四十就发白齿落,未老先衰。但是由于他充满乐观进取的精神,始终都保持淡泊名利与知足常乐的良好心态。他64岁时在《览镜喜老》一诗中写道:

“今朝览明镜,须鬓尽成丝。行年六十四,安得不衰赢。

亲属惜我老,相顾兴叹咨,而我独微笑,此意谁人知,

笑罢乃命酒,掩镜捋白髭,尔辈且安坐,从容听我词。

生若不足恋,老亦何足悲,生若苟可恋,老即多生时。”

这首诗辩证、乐观地论述了生命价值和生老观点,认为老是生的积累,人生既然可恋,老年则更珍贵,所以要珍视衰老,充分利用时间享受人生丰厚积累的快乐,不必悲天悯老。

白居易认识到了人的精神状态与健康关系极大,知足则乐,不知足则不能全生,能招致疾患灾祸。在《白香山集》里,诗人坦陈自己知足常乐的心境:

“人老多病苦,我今幸无疾。人老多忧虑,我今婚嫁毕。

心安不转移,身泰无牵率。所以十年来,形神闲且逸。”

他被贬杭州后,虽然失意于官场,但却寄情于山水,投身于大自然的怀抱,并轻松吟出“湛湛玉泉色,悠悠浮云身。闲心对定水,清静两无尘。手把青筇杖,头戴白纶巾,兴尽下山去,如我是何人”的千古绝唱。在那湛蓝、清澈的山水之间,他的心就像是悠然飘浮的白云;闲情雅兴之中,看着晶莹碧纯的泉水,自己也觉得心静如水,超然脱俗了。诗人陶醉在这迷人的景色中,是多么的恬然自得,诗人保持着这种富有朝气的生活方式,足以垂范后世。白居易这种豁达幽默的精神境界正是益寿延年的根本。

第二,重视“禅坐”。打坐参禅是白居易老年养生的重要方法。白居易54岁时初患白内障,后来又因坠马伤及足和腰,“腰痛拜迎人客倦,眼昏勾押簿书难,辞官归去缘衰病,莫作陶潜范蠡看”。

白居易58岁时辞官退隐香山寺,但他绝不让病痛所困,消极悲观厌世,而是积极地调整生活方式,探求心理恬静和安乐康复之道。正如他在《眼暗》一诗中所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