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健
业内人士常说:“新闻是易碎品”。意思是新闻作品容易时过境迁、味淡色褪。
前几天,邦邦传来了他的《新闻作品集》电子版,让我看一看,写篇序。我打开电脑看起来,觉得不少稿子读来饶有兴味,读着读着,不时引起对往事的回忆、对问题的思索,进而在回忆与思考中受到启发。为什么这些写在二十多年前,十多年前,晚的也是五六年前的新闻稿没有时过境迁、味淡色褪呢?
邦邦上个世纪70年代后期入伍,先在天津郊区一个坦克部队服役,后到原昆明军区机关,再后来到了驻滇某集团军,最后回到驻山西某集团军。从集团军新闻干事岗位上转业到山西日报社。我和他似乎打了个错转,先在驻滇某集团军,后到昆明军区,再后来到了北京军区。他工作过的那些单位我或工作过,或去采访过。到北京军区后我在报社当编辑,和邦邦一起采写过一些稿子。两人的这种经历,使集子里的一些稿子对于我来说具有独特的接近性,而接近性会使读者对某些新闻更有兴趣,这是应该承认的。
但是,细细想来不少稿子现在仍有味道,主要还在于比较真切、生动地反映了生活。你看,他写为周总理做过饭的部队老炊事员,写寻找奶娘的邓朴方,写为开国大典鸣放礼炮的老复员军人,写平型关伏击战的真实情况和“九一三事件”前后平型关纪念馆的落差,写卢沟桥头奋起抗日的国民党将军何基沣的孙子怎样成为解放军的“电脑团长”,写部队联欢会上同台演出的少尉儿子和兵爸爸……这类的稿子,占了不小的比重。这些稿子很独到,更重要的在于不管写作的对象是谁,都充盈着生活的情趣。这样的新闻总能引起读者的兴趣,怎么会“易碎”呢?
新闻不能不反映大事,特别是部队的新闻,不能不把政治教育、军事训练、后勤保障等中心工作作为报道的中心内容。但是,邦邦在写这些方面的稿子时,大多能从实际出发,写具体的人、具体的事,通过人和事来说明想说明的问题,也就是写出了生活。而不是从观点到观点、从概念到概念。让我们看看他是怎样写江泽民同志到部队视察工作的:
……
江主席接着来到新兵连宿舍,见到一连四班班长董敏正在组织全班学习理论。江主席招呼战士们坐在各自的马扎上,便和总后勤部长傅全有、军区司令员李来柱同坐在一张高低床上,与战士促膝交谈。江主席伸手接过新战士邵振江的笔记本翻阅,津津有味地念道:“不准交头接耳,认真听讲,认真做好笔记……”并夸奖小邵:“字写得不错嘛!”
江主席又问战士们:“晚上都有什么活动?”
“看电视”、“写家信”,大家争相回答。
江主席十分关心地问:“春节呢,有联欢吗?”新战士李永钢脱口而出:“有联欢,我们每个连队还有一部卡拉OK机哩!”江主席开心地笑了,他左手微握放在下额下比了个持麦克风的姿势问:“是这吧?”战士们乐了,无拘无束。接着又问战士们的生活情况。听战士讲,不但平时四菜一汤,而且每周五还有小会餐,江主席又笑了。
“想家吗?”江主席又问。
“过节都想家。”新战士李永钢老老实实地说。
“这是大实话,符合唯物论。”江主席夸奖着那位战士。他又讲:“想家是正常的,关键是要有干部、有老同志的关心,有大集体的温暖。”
说到温暖,江主席捏捏身旁那位名叫董敏的班长的上衣问道:“穿这么薄,冷不冷?”
“不冷,首长。我就穿这么多,一点不冷。”小董爽快地回答着。江主席又问大家:“站岗时是不是每个人都有大衣……”情深,爱厚,这就是我们共和国的主席!这就是我们党的领导人!笔者与战士一样,双眼被泪水模糊了……
举目环视,窗明几净,战士的被子个个如刀切,似方砖。江主席连声夸赞:“被子方方正正。”
转身来到二排五班,代理排长杨建民是个上士班长。小伙子按捺不住内心的激动,向江主席行礼,和江主席握手。他向江主席汇报理论学习情况,江主席关切地问道:“累不累?”
“不累。其中有讲解、讨论,谈个人体会和整理笔记。”小伙子回答得干脆利落,不失军人风度。江主席问到战士们的文化程度,当他得知绝大多数是高中毕业时说,这样就好,坦克兵的文化程度相对要高些。并鼓励大家要不断学习,不断进步。
江主席一行来到坦克一连的伙房,察看了战士们的餐桌、餐具,并在副食库里弯腰揭开缸盖,看战士们亲手腌制的咸菜。这里有糖醋蒜、尖椒、酱大头菜、酱芥菜等15种。伙房值日员讲,这些菜有的特别可口,有的辣得过瘾,可有味啦。
在伙房操作间,江主席和炊事员们一一握手。当他看到伙房里四菜一汤备料已好时,不禁问道:“是不是因为我来,才弄这么好?”炊事班长孙继祥回答说:“这是按食谱做的。”
江主席满意地笑了。问寒问暖,拉拉家常……字字句句像暖流,似甘泉,涌进官兵的心田……
我这里引用了一大段原文。这段写的是党的总书记、国家主席、军委主席视察部队的大事,却写得如此生活化!这样的新闻是不会因时间的流逝而味淡色褪的。
这不由得让我想起歌德的名言:“生活之树常青,而理论总是灰色的。”邦邦的新闻作品,对“生活之树常青”再次作了印证。它告诉我们,贴近生活、反映生活的新闻是不会枯萎的。
“新闻是对新近发生的重要事实的报道。”事实是客观的,报道则是新闻人对客观事实的采写,是主观的行为。确定采访对象、采访、确立主题、选材剪裁、篇章结构、遣辞造句均见仁见智、各不相同。一百个记者采写同一新闻事件,会写出一百篇各不相同的新闻稿,有的甚至相去甚远。因此,新闻是主观与客观结合的产物。写新闻,既是写客观世界,也是写主观世界,既写别人,也在写自己。
水管里流出来的是水,血管里流出的是血。要写出充满生活激情的新闻稿,记者必须对生活充满激情。一个对生活漠然置之的人,断然不可能热爱生活、深入生活,写出充满生活激情的新闻。
邦邦的新闻作品里充盈生活的激情,最根本的原因在于他对生活充满激情。邦邦热爱生活。从自然地理到人文历史,从琴棋书画到烹饪品茗……他离开云南十几个年头了,每次我们见面,他对滇边风情依旧津津乐道,对戍边官兵的战斗、生活仍然念念不忘。他供职于山西日报社后,忙里忙外。但是每次上他的办公室,等他把工作忙完,他总是主动讲起办公室外的事情。他讲山西的人文历史,讲山西的经济发展,讲山西治理污染,讲山西大学,讲晋祠,甚至一场喜雨、一桩民事纠纷,都会引起他的关注。他是个平常的人,但他不是平庸的人,他总是以极大的热情关注生活、投入生活。
哲人说:“人是一切的中心,是世界之轴。”当然也是生活的中心。而邦邦对生活充满激情,最集中的还体现在对人一副热心肠上。他诚恳待人,对老朋友如此,对新朋友也如此。他怎么想就怎么对别人讲;别人有什么心里话,也都愿跟他讲。别人有什么难事,找到他,总会得到他的尽力帮助。正是这样一种基本的对人对生活的态度,使他满腔热情地去采写人和事,满腔热情地为读者奉献一些东西。
也正因为如此,邦邦的这本新闻集子中,有不少作品是常青的。
读着邦邦的新闻集子,我几次对自己说,热爱生活吧!也几次想对新闻同行们说一句:生活之树是常青的。
2011年5月6日 于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