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三千年来跌宕人心的英雄史与悲剧史
6245900000001

第1章 九五之尊气短,山河破碎心寒——帝王篇(1)

帝王虽早已绝尘远去,但其留下的光环却永远成为我们茶余饭后的话题。大多数人只是在欣赏帝王们所拥有的至高无上的威权,却不曾发现在其荣光的背后那些鲜为人知的故事。

一个高明的治国者,不但需要治国理政的高超技能,还需要化险为夷的博弈功夫。处在权力金字塔顶端的帝王,永远是个高风险的职业,一不留神就会成为权力的祭品。即便贵为一国之君,有时也要如履薄冰。事不遂人愿,悲剧就会上演。

赵武灵王——开疆裂土的改革君王

人物志

赵武灵王(约公元前340年~公元前295年),是赵国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改革家。

赵武灵王在位期间,不但先后攻灭中山国,攻破林胡、楼烦,国势大盛,还大力进行军事改革,改穿胡服,学习骑射,并把官吏和大夫的奴隶迁到九原,在边境开垦。

赵武灵王目光远大,思想敏锐,善于学习,取长补短,是我国历史上一位雄才大略的封建君主,是古代屈指可数的军事改革家,为赵国的强盛作出了极大贡献。

风云榜

历史上有不少年少成名的王侯将相,赵武灵王就是其中之一,自幼就显示出超人的禀赋。

公元前326年,赵武灵王的父亲赵肃侯去世,魏、楚、秦、燕、齐各派万人精锐部队声称前来参加葬礼。其实,这些国家来使都是他父亲过去征战过的仇人,目的是落井下石,趁机前来报仇的。

对于15岁的赵武灵王来说,父亲的葬礼无疑是一场严峻的考验,一招失策,赵国便会被五国联军消灭。在父亲托孤重臣肥义的帮助下,赵武灵王决定采取强硬措施,必须摆开张网以待的架势来迎接这些心怀鬼胎的“吊唁者”。

随即,赵武灵王就命令赵国全境紧急戒严,尤其首都邯郸及周边的重要城市,所有的部队均处在一级戒备状态。

然后,他又联合韩国和宋国这两个夹在秦、魏、楚、齐之间的国家,使赵、韩、宋三国形成品字型结构,将秦、魏、楚、齐4个国家置于腹背受敌的被动局面,并用重金赂越王无强,使之攻楚,先把楚国的注意力牵制到它的老对手越国身上。

同时,他还重金贿赂楼烦王攻击相对弱小的燕国。在去掉燕、楚两个对手后,魏、齐、秦集团实力大为削弱,对赵、韩、宋集团已构不成威胁。

与此同时,赵武灵王还命令来参加葬礼的五国军队不得跨入赵国半步,只许使者携带各国国君的吊唁之物入境,由接待大臣将他们直接送往邯郸。魏、秦、齐见赵国严阵以待,且赵、韩、宋联盟已成,特别是看到赵国精锐部队都云集邯郸,五国使者哪还敢有任何举动?只得参加完葬礼后匆匆离去。

赵武灵王的军事智慧,让魏惠王感到了事态的严重性,即开始弥补魏、赵关系裂痕。公元前325年,魏惠王带太子嗣到赵国祝贺赵武灵王正式即位。赵武灵王好像什么事情都没发生过一样,与肥义以礼相待。赵国的盟友韩宣惠王也与太子仓前来赵国祝贺。

初登王位的赵武灵王虽然很快找到了君临天下的感觉,但中山国的存在,是赵武灵王的心头之患。

中山国楔在赵国的中央地带,全境只有东北角一小块与燕国接壤,其余皆为赵国所包围,连赵国的代郡、邯郸、上党郡与旧都晋阳的4个重镇,都因中山国的阻隔而致交通困难。可以说,中山国是插在赵国腹地的一个钉子,而邻近的齐国、燕国又与中山相勾结对抗赵国。

赵国的几代君主,也都想在中山国的问题上有所突破,但都未能如愿。连英武有为的赵肃侯,虽然一再击败齐、魏、燕等强国,但也在中山国的问题上止步不前。赵武灵王正式即位后,就开始谋划解决中山国问题。

恰在这一年,魏相公孙衍发起五国相王的合纵运动,用来对抗秦相张仪拉齐、楚图魏的连横策略。赵武灵王就以赵国弱小,不具备称王资格而拒绝了魏国的请求,并自降一格为君。结果,“五国相王”运动落空,被楚国击败而割地求和。

公元前322年,中原群雄争霸,处在胶着状态。面对天下大乱,各国无暇干涉赵国内政,赵武灵王果断改变了父亲赵肃侯推行的逐鹿中原的南下战略,调整为北上,并在全国实行胡服骑射的法令。同时,他率兵大举进攻中山国。

其实,在全国实行胡服骑射之前,赵武灵王已经在赵国北部搞过试点。胡服骑射的起因在于赵国和中山国的宿怨,赵武灵王和中山国打仗,由于在■城几乎战败,所以为了雪耻而开始胡服骑射,但却遭到了许多人的强烈抵制。

但无论多少人的抵制,赵武灵王都坚持强行推进,目的除了能解决以代郡和邯郸为代表的两种文化、两种政治势力造成的南北分裂局面,还能建立一支能被国君牢牢控制的国家骑兵。

赵国经过赵武灵王对人力、物力的重新整合,军事实力得到了空前提高。公元前305年,赵国大举进攻中山国,从南、北、西3个方向合攻中山国都城灵寿。

然而,就在这时,赵武灵王却收到消息,说秦国的内乱以宣太后的胜利而结束。赵武灵王决定暂停对中山国的进攻,先解决秦国立新王的问题。

于是,赵武灵王向中山王索取四邑后退兵。赵武灵王听说宣太后战胜惠文后,要立次子泾阳君公子芾为新的秦王,便立即派使者通知宣太后,赵武灵王的意思是立宣太后的长子稷为新秦王。宣太后不得已,便接受了赵武灵王的意见,立公子稷为新的秦王。

公元前300年,赵武灵王再次发动战争,攻击中山国,并迅速夺取了中山与代郡和燕国交界的土地,把中山完全“裹”在赵国境内。而此时的北方游牧民族林胡与楼烦想与中山夹击赵国的代郡,遭到了赵武灵王的沉重打击,并失去了林胡和楼烦的大片土地,赵武灵王用这片土地建立了雁门郡和云中郡,迫使林胡和楼烦大幅度地向北迁移。为了巩固战果,赵武灵王又派人修建了两道长城,来阻止林胡和楼烦的南下。

在赵武灵王的主导下,赵国又实施了一系列改革措施,国力大增,使赵国很快成为战国七雄之一。赵武灵王为了炫耀国力,便在信都的信宫大会天下诸侯,这些诸侯迫于赵武灵王的威严,纷纷过来定期会晤。可以说,赵武灵王大会诸侯的时刻,正是他人生最辉煌的顶峰!

不过,与历史上的其他君王不同,赵武灵王在壮年时期,就把政权交给了太子何来打理,但他没有想到,这一标新立异的政治改革,却最终导致了一场噩梦。

悲情史

赵武灵王是一位铁血英雄,可就是这样一位足智多谋的大英雄,却没有处理好储君的废立问题,最终死在骨肉相残的悲剧中。

赵武灵王的长子章是他最信任的儿子,无论是相貌还是性格,都与赵武灵王最为接近,即便是这样,没有任何过错的章,还是被赵武灵王废掉了太子的称谓。

原因是赵武灵王有一位名叫吴娃的宠姬,也为赵武灵王生下一个男孩何,这位从来没有求过赵武灵王任何事的宠姬,却在香消玉殒前对赵武灵王提出立何为太子的想法。于是,赵武灵王便废掉了公子章,而改立何为太子。

于是,公元前299年,赵武灵王将王位禅让于太子何,并任肥义为相。他自己则号“主父”,只掌握一部分兵权,专心赵国的军事建设和对外战争,而国内政治、经济事务则全部交由赵何负责。赵何即位后,称赵惠文王。

赵惠文王在肥义的教导扶助下,很快就进入了君王角色。3年的听政,赵何已完全懂得了治国之道。但是,赵武灵王看到自己曾经疼爱的公子章在朝见弟弟赵何时表现得萎靡颓废,让他十分痛心。

公子章比赵何年长10岁,性格强悍,体魄健壮。赵武灵王攻伐中山国时,不到15岁的公子章就被委以统率中军的重任,在父亲的亲自指挥下,取得了攻打中山国的大胜。此后,公子章多次跟随赵武灵王出征,屡立战功,为国人称颂。

赵武灵王封公子章为安阳君,并派田不礼任相,辅助公子章,他对公子章的不幸遭遇深表同情。田不礼本是齐国的失势贵族,总想东山再起。在出任废太子章的相后,田不礼认为机会来临,便经常用立长乃天经地义的说辞影响公子章。就这样,原本对王位已心如死灰的公子章,禁不住田不礼的煽风点火,再次萌生了继承王位的想法。

与此同时,赵武灵王也经常与公子章居住在一起,衣食住行均命人准备两份,公子章的仪仗用度与赵何的几乎一样。

赵武灵王对公子章的厚爱,让赵何虽感到不痛快,但他又不便明言。肥义也认为此事不妥,但他了解赵武灵王的心情,便也不做计较。朝中许多大臣见公子章又受到了赵武灵王的厚爱,以为赵武灵王又有新的打算,便暗中与公子章来往。公子章见朝中大臣都向自己示好,因而夺回王位的想法逐渐升腾。

公元前295年,赵武灵王打算把代郡分给公子章,让公子章也称王。其实,这个想法的背后是赵武灵王要收回赵何的实权,重新亲掌朝政。

而此时的赵武灵王毕竟是正值46岁的壮年,尤其是在攻灭中山、赶走林胡、消灭楼烦后,他又有了新的打算。因当时的赵国没有参与中原逐鹿,而齐、秦、韩、魏、楚由于连年混战,已不是赵国对手。赵武灵王在成为北方草原的霸主后,又萌发了做中原霸主的雄心。

赵武灵王要想实现这个伟大的理想,必须夺回王位。在自己主动将王位禅让给赵何后,赵武灵王就逐渐失去了往日的中心地位,权力与名位的失落让他十分痛苦。潜意识中,赵武灵王重新扶植公子章的根源越来越明晰,其目的就是要夺回曾经放手的权力。

一日,赵武灵王同肥义说了欲立公子章为代王的想法,肥义坚决反对。起初,肥义认为立公子章为代王是赵武灵王的过分溺爱,但很快他就洞察了赵武灵王的真实意图。肥义认为自己既然是国相,就要为国家负责。平心而论,肥义的治国能力的确很优秀,在过去的4年里,他精心辅佐赵王何,已经为赵何建立了一个稳定的势力范围,因此他不愿看到权力纷争导致国力下降。

同时,赵何也是个与他父亲一样渴望荣耀的人,如果赵国再出现一个王的话,他绝对不能容忍,那时赵国必将有一场血战。而王权不稳,国家必乱,这已经不再是个人的荣辱问题。

因此,肥义对赵武灵王虽很有感情,但国家大义却不允许他支持赵武灵王——那样就等于将赵国分成了三块。所以肥义断然拒绝了赵武灵王,并暗示赵武灵王重新执政想法的危险性。

肥义在送走赵武灵王后,就立即把整个事情向赵何作了汇报。赵何明白了事情的严重性,便与肥义商议对策,迅速联络了公子成与大臣李兑、赵豹等亲信人马,以防不测。

赵武灵王本以为自己替公子章讨封必成,不想却被肥义拒绝。无奈之下,他将这件事告诉了公子章和田不礼,意在激公子章与赵何争斗,自己再以调解人的身份重新执掌朝政。公子章与田不礼果然怨恨赵何与肥义,决定采取报复行动。

由于赵豹对邯郸防卫严密,公子章与田不礼无法对赵何下手。与此同时,赵何对赵武灵王的兵权也开始严格控制,这激起了赵武灵王的无限反感。面对如此对待自己的儿子,赵武灵王已经感觉不到亲情,而是把他当做最大的对手。

为了重新夺回权力,赵武灵王以在沙丘选看墓地为名,让公子章与赵何随行。赵何无奈,只得在肥义、信期等人的陪同下随行。到沙丘后,赵何居一宫,赵武灵王与公子章居一宫。田不礼劝公子章先杀赵何,然后再控制赵武灵王,继而以奉赵武灵王之命的名义称王。

于是公子章便借用赵武灵王的令符请赵何到主父宫议事。肥义感觉蹊跷,要替赵何前往,并让其加强防卫,说自己不归即为事变,必须立即通知公子成与李兑前来增援。

肥义到主父宫后,果然没有见到赵武灵王,只见到公子章和田不礼,便意识到预料的事情即将发生。而公子章与田不礼见赵何不来,便知道赵何已有所准备,即刻怒杀肥义,并再遣使者调赵何。赵何见使者又至,而肥义未归,便知事态严重,经过逼问使者,才得知肥义早已被杀。信期怒斩使者,并率军前往主父宫,与公子章和田不礼及其党徒展开激战。

李兑与公子成也很快率军赶到参与平叛,并控制了局面,公子章与田不礼战败,田不礼逃亡宋国,公子章则退到了主父宫。信期、李兑、公子成将主父宫团团围住。李兑想向赵何请示处置之法,被公子成制止。公子成分析认为,若此时请示赵何,其很难下达赶尽杀绝的命令。那样围主父宫,赶杀公子章就会成为他们的罪过。若不请示,自己处置,赵何必定会接受这个事实。

公子成的决定,得到了所有人的赞同,于是公子成派兵攻入主父宫,诛杀了公子章及其党羽,并不许赵武灵王出宫。赵武灵王欲拼死一战,但公子成等人只围不战,因无人敢担刺杀主父的罪名。

就这样,赵武灵王被围在内宫里,一时间竟被软禁。接着,公子成又对赵武灵王断粮断水,前后达3个月之久,叱咤风云的一代霸主赵武灵王竟被活活饿死。

评说台

作为先秦重要的改革家,赵武灵王对赵国走向功不可没。可是,这位英明一世的赵武灵王却被其改革的成就冲昏了头脑,违背了权力运行的规律,做出壮年禅让、再立再废的重大失误。

不可否认的是,赵武灵王的初衷没有错,他原想既可以实现王权的顺利交接,又可以让他集中精力统率部队扩展疆域,同时还可以规避因他征战万一遭遇不测而使权力陷入真空状态,这对于频繁征战的国家来说,不失为一种英明的选择。

可是正值壮年的他,却最终耐不住权力旁落的心理失衡,尽管接替权力的还是他亲手选定的儿子,尤其是在他选定的接班人羽翼丰满并代替他成为赵国一号人物,且对他的权力有所约束的时候,他又萌生了重回权力中心的强烈愿望。

而他所能做的,就是废掉已展君威的何,再重立长子章为王。这样就可以让两个儿子产生对抗,他就可以坐山观虎斗、坐收渔翁之利,这样作为裁判的他自然就重新回到了权力中心。这对他个人来说,不失为一着妙棋。可遗憾的是,如此重大的决策,赵武灵王竟将其告知何的死党,这无异于打草惊蛇,最终让自己困死于宫廷之内。

公正地讲,赵武灵王是一位有作为的国王。在其15岁刚即位的时候,就能在肥义的帮助下,镇定地逼退五国联军,足见其非同寻常的智慧与胆略。同时,他从赵国的实际出发,通过以胡服骑射为标志的一系列措施,对赵国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领域进行了一场声势浩大的改革,使赵国彻底消除了分裂的内在隐患,并在人力、物力上得以优化配置。

尤其值得大书特书的是,赵武灵王在位期间不但消灭了心腹大患中山国,还消除了赵国分裂的外在威胁,使赵国从经济结构到精神状态都达到了空前的盛况。

除此之外,赵武灵王还赶走了林胡,消灭了楼烦,夺得了大片好牧场,修筑了长城,成为北方草原的一代霸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