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说台
不可否认,岳飞生活在一个特殊的时代,特别是在降官如毛、溃兵似潮的逆流中,岳飞始终能保持卓尔不群的形象,以必胜的信念、顽强的毅力和高超的谋略,发展和壮大自己的队伍。
这个从20岁参军,到二十七八岁担任主将的军中豪杰,他按照自己的意图和风范,塑造了一支名震天下的抗金劲旅——“岳家军”。纵观岳飞的一生,完全可以用赤胆忠心、英勇善战、屡立战功来概括,他是一个当之无愧的民族英雄。
他为保卫各族人民免遭金兵的屠掠,为保卫南宋发达的经济文化事业,为收复中原失地和保住南宋政权等方面,都作出了杰出的贡献,受到了人民的敬重。
应当说,农家子弟出身的爱国将领岳飞是靠自身的能力才干,以及自己立下的众多战功而得到了提拔升迁的。他从一名普通士兵成长为统兵10万的著名大帅,30多岁时就已经位至将相,成为南宋首屈一指的杰出军事家。
岳飞不仅战功卓著、威名远播,而且还在南宋军民中享有崇高的威信,倍受尊崇。南宋朝廷曾经很倚重岳飞,当时对岳飞有所了解的很多南宋官员和将领,也都普遍认同岳飞的能力和才干。
就连岳飞的敌人金国女真人也对他钦佩不已,他们最畏服岳飞,平日往往不直呼其名,当他们得知岳飞风波亭屈死之后,个个在欢天喜地、酌酒相庆的同时,还大骂南宋政府的昏庸。甚至在金军中还流传着这样一句话:“岳飞不死,大金灭矣!”由此可见岳飞的影响力。
在岳飞遇害21年之后,从赵构手中接过皇位登上宝座的孝宗皇帝,在登基的第二个月就为岳飞平反昭雪,令人颇感意外的是,在岳飞遇害60多年之后,金国皇帝在诏书中也承认了岳飞战功卓著、威名远播。
由此,英雄受到敬仰是天下人的共识。由此可见,在岳飞生活的那个时代,不论是南宋的君臣将相以及平民百姓,还是视岳飞为大敌的金国女真人,对岳飞的评价普遍都比较高!
袁崇焕——国门柱石,竟遭千刀万剐
人物志
袁崇焕(公元1584年~公元1630年),字元素,万历四十七年进士。
天启年间,袁崇焕单骑出关,考察形势,还京后自请守辽,多次打退后金军的进攻,授辽东巡抚。后因宦官当政,被驱逐出朝。
崇祯初,袁崇焕被崇祯皇帝重用,任为兵部尚书,督师蓟、辽。崇祯二年,后金军进围北京,他星夜弛援,后误中皇太极的反间计,被崇祯帝下令捕之,随后斩杀于菜市口。
风云榜
袁崇焕,人称“明朝第一将军”,其骁勇善战,堪与“武圣”关羽相媲美。
明神宗万历年间,进士出身的福建邵武知县袁崇焕来京述职,在与朋友们交流时,众人谈及当时的辽东军事都忧心忡忡,可袁崇焕却语出惊人,对战局剖析得头头是道。御史侯恂认为袁崇焕是个军事通,就向朝廷力荐,这样袁崇焕便得以升任兵部职方司主事,处理防务事宜,后来升任兵备佥事。
当时,北方局势吃紧,袁崇焕便被安排到山海关做辽东经略王在晋的下属。袁崇焕查看地形后认为,要想保住山海关,就必须将防线北移,并在宁远筑城驻守。
但此一提议却不被朝中众大臣所接受,唯有大学士孙承宗沉默不语,他到关外考察后,确认袁崇焕的建议相当不错。后来,孙承宗便代替王在晋做了辽东主帅,他就安排袁崇焕和副将满桂驻守宁远。
公元1622年,袁崇焕到达宁远后便立即着手筑城,城墙筑成后便成为关外抗击满清的坚固的防御工事。经过袁崇焕和孙承宗的苦心经营,国防实力大增,并主动出击收复了一些失地,同时还把防线向北推进了几百里。袁崇焕也因治军有功得到提拔,由兵备副使升为右参政。
尽管边疆日趋稳固,但朝廷内部却纷争不断,宦官魏忠贤独揽朝政,他为排除异己,让自己的亲信高第代替孙承宗做了辽东主帅。然而,高第却根本不懂军事,更不敢驻守宁远,并要袁崇焕放弃驻守。
面对这样的要求,袁崇焕自然难于接受,他认为宁远战略要地绝对不可轻易放弃。但高第为了孤立袁崇焕,就下令把宁远周边的锦州等几个防守据点的兵马全部撤到了山海关。这样,宁远成了茫茫旷野里的一座孤城。
早就在寻找战机的努尔哈赤见此状况,亲率30万大军挥师南下。可作为军中统帅的高第却坐在长城跺口,以坐山观虎斗的悠闲心态,幸灾乐祸地等着宁远城的覆灭和袁崇焕的败亡。
由于高第的消极态度,陷入孤城的袁崇焕只得亲率一万守军独自迎敌。努尔哈赤由于接连拿下了锦州、大小凌河、杏山、连山、塔山等诸堡,气势正凶。并派人对袁崇焕劝降,并威胁道:“你袁崇焕要是识相的话,就赶快开城投降,我还能保留你的职位,免得兵戎相见,再说你孤城一座,能与我30万大军抗衡吗?”
袁崇焕仰天大笑,回答说:“作为军人,宁可战死,绝不投降!”为表达与城共存亡的决心,他还把远在山西的妻子儿女接入城内。
满清军队是一支骁勇善战的部队,在攻打宁远时也十分凶猛,可在这场并不对称的战争中却始终无法占据上风,竟被袁崇焕的军队一次又一次地打退。而努尔哈赤本人在攻城时也受了炮伤,不得不下令撤兵。
撤回来的努尔哈赤对诸贝勒说:“我自起兵以来,战无不胜,攻无不克,历时43年,却独独攻克不下宁远这座孤城,太窝囊了!”不久便在抑郁中死去。从此以后,满清军队对袁崇焕又敬又畏。宁远大捷的消息传至京城,朝野上下兴奋异常。高第也因没援救宁远而被革职,并由兵部尚书王之臣取代。
宁远一战,让袁崇焕打响了自己的名号,升为四品右佥都御史。随后,袁崇焕又乘胜追击,先后收复了高第所放弃的土地。
努尔哈赤死后,其子皇太极继位,建立了清朝。皇太极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雄才大略的皇帝,他调整了军事战略,放弃宁远,攻打朝鲜。在当时的背景下,袁崇焕提出与皇太极和谈,皇太极表示赞同,但明熹宗和许多大臣都坚决反对,认为满清从来都是附庸国,皇太极还不具备谈判的资格。
可随着皇太极打败朝鲜之后,他看到袁崇焕修城池,练兵马,势力越来越强大,若不加紧攻击,必将为患。况且求和不成,于是,皇太极就决定采用“以战求和”的战略。他亲率大军先后攻打了辽西的许多军事重镇,随即又攻锦州,却久攻不下,皇太极就又攻宁远,但依然惨败。皇太极又复攻锦州,仍毫无进展,不得不撤回沈阳。
就这样,在主帅袁崇焕的主持下,宁锦之役以明军大胜收场,袁崇焕的名气和威信也迅速攀升。但权倾朝野的魏忠贤怕袁崇焕的名气盖过自己,就故意利用各种手段打击袁崇焕。袁崇焕是一名武将,自然受不了这份气,只好辞职回家。
不久,熹宗皇帝驾崩,他的亲弟弟朱由检继位,改年号崇祯。这崇祯帝年纪虽小,却十分精明,用计除掉魏忠贤的“阉党”后,重新起用了袁崇焕,并与袁崇焕切磋辽东防务,袁崇焕以精准的形势分析和对时局的另类看法,博得了崇祯皇帝的高度认可,袁崇焕因此被任命为总督一职。袁崇焕的事业达到了巅峰,成为国人仰视崇拜的楷模。
但遗憾的是,袁崇焕与崇祯皇帝的蜜月期,并没有维系多久就出现了裂痕。
生性多疑的崇祯皇帝,在袁崇焕诛杀皮岛大将毛文龙的问题上产生重大分歧。于是,崇祯就凭借自己执政的行政资源优势,将袁崇焕打入了另册。加上皇太极的用计,袁崇焕不得不走上悲情之路。
悲情史
袁崇焕一生克敌无数,因此,他也功高震主。加上他本人一贯作风强势,因此自然会引起崇祯皇帝的不满。
尤其是袁崇焕在诛杀皮岛大将毛文龙之后,引起了崇祯的极大不快,这为袁崇焕的遇难埋下了伏笔。
皮岛是辽东南部海中的一个岛屿,战略位置十分重要。皮岛守将毛文龙在抗击满清时表现不俗,立下战功。但他为了趋炎附势,竟拜魏忠贤为干爹,还大肆贪污、横行霸道,尤其让人无法忍受的是,他竟写信给皇太极:“尔取山海关,我取山东。”
袁崇焕为了消除隐患,就请出尚方宝剑,将他一举铲除。可崇祯皇帝听后,却十分震惊,认为袁崇焕擅杀大将是别有用心,已经对他产生了一丝怀疑。
就在这时,皇太极也听闻了此事,他欣喜地意识到:自己的机会来了!既然崇祯不相信袁崇焕,那么为何不借崇祯皇帝的手,杀了袁崇焕呢?
皇太极是个很懂得打“心理战”的将领,他率兵10余万,绕开袁崇焕驻防的宁西,从西路直奔北京,攻进了长城,拿下了遵化,直扑京师。得知消息,袁崇焕以两昼夜300余里的速度紧急增援京师,并拦腰截断清军退路。
当袁崇焕的部队到达京城之外时,已经十分疲惫,想入城休息。这个时候,清军突然鬼使神差地出现了。此时,生性多疑的朱由检认为:“清兵正是袁崇焕带来的!袁崇焕已经叛变!”于是不准部队入城。袁崇焕又提出屯兵外城,崇祯仍不答应。在崇祯的催促之下,人困马乏的部队不得不与满清军激战。袁崇焕身穿铠甲,冲锋陷阵,并多处受伤,后来终于将满清军队赶出近郊,使得京城压力暂时得以缓解。
见满清军队暂时后退,崇祯皇帝又找到了袁崇焕,命令他乘胜追击,但袁崇焕认为当时还不是决战的最佳时机。这个行为,让崇祯皇帝的疑心更大了,认为袁崇焕是拥兵自重,要挟制自己,甚至有谋权篡位之心,因此心里便萌生了铲除袁崇焕的念头。
而此时,满清军队在城外远处仍大肆烧杀抢掠,使得京郊的百姓大受其害,而且崇祯身边的太监也多在京都置有田产,都深痛自己大破其财,于是便把所有的怨愤一股脑地泼在了袁崇焕的身上,说其是吃里扒外的“汉奸”,令崇祯疑心更大。
当皇太极获得了这一消息后,不由得意自己的计谋已经成功。他故意让活捉到的养马太监杨春脱逃,让其传播设计好的谎话:“这次撤兵,并非我们打了败仗,那是皇上的妙计,皇上和袁崇焕早有密约,很快就要大功告成了。”
逃脱后的杨太监,很快就把此信息转告给了崇祯。崇祯便立刻召袁崇焕进宫,并在宫中将其逮捕。3日后,传旨说袁崇焕以通敌谋反罪被捕,只问袁崇焕一人,余者不问。将士闻讯大哭,有的将士还破口大骂。尤其是袁崇焕的爱将祖大寿,心中极为悲愤,即刻率军回锦州,途中遇见驰援的袁军主力,得知情况后,也当即掉头而回。
崇祯大恐,他怕清军卷土重来,连忙派人让袁崇焕写信,召回祖大寿。但袁崇焕认为这种做法不合情理,不奉明诏,于狱中发书召兵回京,这无异于私人行为。后在群臣劝说下,袁崇焕才写信召回祖大寿。
祖大寿仍迟疑不决,后其母劝说:“如果你不回京,只能加重袁督师的罪名,如果你回去打一些胜仗,或许能解救袁督师出狱。”祖大寿就率师返京,沿途攻陷了清军占领的两座城池,切断了清军的两条归路。
皇太极得知袁崇焕下狱的消息后,士气大增,连破明军4万多人,擒获和斩杀了明军的一些高级将领。但一听说祖大寿率兵返回,又怕归路被截,便写信议和,领兵从山海关撤退。
清兵一退,崇祯顿感安全。这时朝野、军队为袁崇焕申冤求情的人极多,袁也在狱中写信,让部下安心抗敌,半年之后,明军就把清军赶到了关外。
所有人都以为,此时袁崇焕一定会被释放。然而,敌情排除之后,崇祯却更加坚定了杀袁崇焕的决心。崇祯皇帝是个心胸狭小的人,他认为袁崇焕已经失去了原有的利用价值,竟然还有那么多的人为他喊冤,足见袁崇焕的存在已经成为大明江山稳固的负资产,必须尽快铲除,否则其功高震主的威力发挥之后,将无法收拾。就这样,崇祯已在自己的心里对袁崇焕发出了密杀令。
公元1630年,明朝的中流砥柱袁崇焕却以“大汉奸”的罪名,在北京西市被处以“凌迟”。所谓“凌迟”,就是要割一千刀,在最后一刀才将人杀死,多一刀或者少一刀,刽子手就要以自身来抵罪。行刑的刽子手先从剥皮开始,而不伤及血管等要害部位,否则受刑者就会倒地身亡。袁崇焕即使遭受了如此酷刑,直到第三天才彻底咽气,其内脏也被众百姓一抢而光。
正当崇祯为自己的高明之举而暗自庆贺的时候,清军便趁大明军队群龙无首发动了疯狂的反扑,长驱直入山海关,明朝基业也随即崩溃。
也许崇祯到死都不明白,为何杀了一个袁崇焕,大明就如此快速灭亡。事实上,正是因为袁崇焕的被杀,中国北方才失去了牢不可破的“万里长城”,满洲人才迅速挥师南下,并建立起两百多年的大清王朝。
袁崇焕虽然屈辱而死,但他从心底发出的诗:“一生事业总成空,半世功名在梦中。死后不愁无勇将,忠魂依旧守辽东。”却永远地镌刻在后人的心中。
评说台
应当说,袁崇焕是一位罕见的军事天才,他和努尔哈赤正面交锋时,正值满清兵势巅峰时期,而明朝的政治与军事却正处在腐败颓废的状态。袁崇焕在这样不利的局面之下,却与一个纵横无敌的满清大英雄对抗,创造了三战三胜的辉煌战果,足见袁崇焕是何等的英雄,这在整个人类史上都是罕见的。
可是这位功高盖世、威震敌胆的大英雄,却在外敌被赶走之后,背着“大汉奸”的罪名死在了极端暴力的酷刑之下,不由得让人扼腕叹息。其实,袁崇焕被凌迟处死,这正是历史的死穴,既是大明的悲剧,更是崇祯的悲剧。一般认为,袁崇焕之死是崇祯中了皇太极计策的结果,但事情并非如此简单。
因为崇祯是一个刚愎自用的人,他不想看到一个手握重兵、威望极高,且有时又不心甘情愿听他命令的臣下。因而袁崇焕的存在,被他视为政局不稳的心腹大患,这就注定了袁崇焕的一生必定蒙上悲剧色彩,而皇太极的计策只不过是一个引子而已。遗憾的是,崇祯自毁长城的蠢事,不但致使袁崇焕含恨九泉,也为自己掘好了一个毁灭大明的坟墓,为大明的彻底崩溃敲响了丧钟。
虽然袁崇焕死得不清不白,但是,历史还是为袁崇焕讨回了公道,南明政府前后3次为袁崇焕平反,后世更是把他当做民族英雄。试想,如果袁崇焕可以生活在另外一个时代,那么他就会创造出更大的历史奇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