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三千年来跌宕人心的英雄史与悲剧史
6245900000029

第29章 辞章传千古,悲壮志难酬——文豪篇(4)

然而就在这个时候,苏东坡的一个行为,把自己再次逼上绝路。当他看到新兴势力拼命压制王安石集团的人物及尽废新法后,认为其与所谓的“王党”不过一丘之貉,再次向皇帝提出谏议。他的这个做法,使自己既不能容于新党,又不能见谅于旧党,因而再度自求外调。

这一次,苏东坡以龙图阁学士的身份,再次来到阔别了16年的杭州当太守。苏东坡在杭州修了一项重大的水利建设,疏浚西湖,用挖出的泥在西湖旁边筑了一道堤坝,也就是著名的“苏堤”。也许杭州真的是他的福地,这期间他过得很惬意,自比唐代的白居易。

好景不长,到了1091年,苏东坡又一次被召回朝。但不久又因为政见不合,被外放颍州。1093年新党再度执政,苏东坡再次被贬至惠阳(今广东惠州市)。而后,他又被再贬至更远的儋州(今海南)。

流放至海南,意味着此生他与政治彻底无缘。因为在宋朝,放逐海南是仅比满门抄斩罪轻一等的处罚。后徽宗即位,调廉州安置、舒州团练副使、永州安置。

1100年,宋徽宗即位,大赦天下。当年的五月,苏东坡被赦免了流放之罪。但长期的劳顿困苦,他早已染病在身。

第二年六月,在回归的路上,苏东坡病逝于扬州,时年64岁。可怜一代大文豪,为后世留下了数百首诗词书画,却在政坛上总是郁郁不得志,以至于至死也没能回到四川老家。

评说台

苏东坡在文学上的建树,千百年来都被后人所敬仰。燮星期《原诗》说:“苏轼之诗,其境界皆开辟古今之所未有,天地万物,嬉笑怒骂,无不鼓舞于笔端。”

赵翼《瓯北诗话》说:“以文为诗,自昌黎始,至东坡益大放厥词,别开生面,成一代之大观……尤其不可及者,天生健笔一枝,爽如哀梨,快为并剪,有必达之隐,无难显之情,此所以继李、杜后为一大家也,而其不如李、杜处亦在此。”他的诗词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在艺术表现方面独具风格。少数诗篇也能反映民间疾苦,指责统治者的奢侈骄纵。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李白以后,古代大约没有人赶得上苏东坡这种“豪放”。

但反观苏东坡的仕途,却远没有他的文学道路来得显赫坦荡。由于他始终身处新旧党争的漩涡之中,而他处世立身,自有本末,不会以一己之私或政治好恶而有所趋附,以至于他一生之中总是充满了小人的讪谤与迫害。

不过,苏东坡却始终故我。在他身上充分地体现出了士大夫的人格力量与主体精神。诚如王国维所言:“即使无文学之天才,其人格亦自足千古。”对于世上的人,他相信他们都是好人,他以一颗善心看待世界,哪怕是政治上与他不和的人,私下里仍可成为朋友。

纵观苏东坡的政治路程,他可谓尽心尽力。对于百姓,他一刻也不曾忘过,无论是在京城、在杭州、在黄州,还是最后被贬海南,无论他有权力还是没权力,他都尽力为百姓做事,造福一方,自称是“伫立望原野,悲歌为黎民”。尤其是在杭州,他更表现出了强烈的爱民之心。他兴修苏堤,将水草变废为宝,还疏浚了运河,兴建我国第一座公办医院。正是他的努力,杭州西湖才有今天这样美轮美奂的面貌。

评价苏东坡的一生,也许这样一句话,最能体现后世对他的敬仰——宋代文坛一个光荣的名字,历史长河里一颗璀璨的明珠!

辛弃疾——壮志难酬的悲壮词人

人物志

辛弃疾(公元1140年~公元1207年),字坦夫,改字幼安,号稼轩,济南历城人。他是我国历史上伟大的豪放派词人、爱国者、军事家和政治家。

辛弃疾的一生仕途颇为波折,多次被罢官。

1207年秋,67岁的辛弃疾身染重病,被任为枢密都承旨,令他速到临安(杭州)赴任。诏令到达铅山,辛弃疾已病重卧床不起。他带着忧愤的心情和没有实现的遗愿离开了人世,葬于瓢泉瓜山山后的阳原山。

风云榜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辛弃疾虽有这样的大志,但现实却很不如意。

辛弃疾的始祖辛维叶,曾任唐朝大理寺评事。高祖辛师古,曾任儒林郎。曾祖辛寂,曾任宾州司户参军。出生于这样的家庭,他自然对政治格外关注。

不过,在辛弃疾出生时,北方已沦陷金人之手,因父早亡,他自幼就随祖父辛赞生活。祖父辛赞虽在金国任职,但却向他不断灌输“不忘故国”的精神,希望他“投衅而起,以纾君父所不共戴天之愤”,辛弃疾也亲眼目睹了汉人在金人统治下所遭受的屈辱与痛苦,这一切都促使他在青少年时代就立下了“恢复中原、报国雪耻”的远大志向。

高宗绍兴三十一年(公元1161年),金海陵王完颜亮杀掉金熙宗自立为王,并亟欲统一南北,就亲率大军大举南侵。当金军抵达长江北岸的采石矶时,因遭到宋军的顽强抵抗而致兵败,在金军混乱之际,完颜亮被人杀掉。

这时,山东沦陷区的仁人志士就顺势而起,纷纷扯起抗金大旗,其中耿京的队伍声势浩大。可时年只有21岁的辛弃疾却有战略家的眼光,他认为各自为政的义军,很难与兵败但依然强大的金军抗衡,就不如整合各方抗金力量协同作战,于是就率领自己组织起来的2000余人的队伍投奔耿京,并担任掌书记。他趁机向耿京提出归顺南宋朝廷的设想。

耿京被辛弃疾的卓识和忠义所感动,就派遣他为特别代表,过江和南宋朝廷洽商。

南宋政权迫于当时的政治情势和辛弃疾的出色表现,很快地答应了辛弃疾提出的联合抗金的谈判主张。谁知当辛弃疾完成使命回到北方时,北方的形势已经发生了逆转,抗金首领耿京不幸被叛徒张安国杀害,而且部分义军也被张安国带走归顺了金国,张安国也因此成了金国要员。

辛弃疾认为事关重大,不宜迟疑,就决定必须采取断然措施,否则后果将不堪设想。于是在悲愤之余,立即集合了50多名忠义军,直驱叛徒张安国军营,将其生擒,并迅速控制了局面,紧接着就靠其出众的口才当场说服了上万士兵起而反正,投奔南方,并将叛徒押回南宋首都建康,交给朝廷处决。

辛弃疾在关键时刻所表现出来的惊人的勇敢和果断,造就了他传奇式的英雄壮举,从而名声大震。因而,这位初出茅庐的英雄,便给后人留下了“慷慨纵横,有不可一世之概”的美好赞誉。鉴于他的非凡建树,宋高宗便破例任命他为江阴签判,从此开始了他在南宋的仕宦生涯,而这时他只有23岁。

几次宦海沉浮,辛弃疾虽然最终未能实现他“恢复中原,报仇雪耻”的梦想。但他与命运抗争的精神,以及冒险闯敌营的豪迈壮举还是永远地定格在历史的坐标上,成为映照千古、矢志不移的一代英雄。

悲情史

由于南宋朝廷的目光短视,认为凭借长江天堑,金人不可能会再次渡江入侵,因此偏安临安。而从小就生长在沦陷区的辛弃疾,对金人一统南北的野心深有体会。

他就把“恢复中原”作为毕生的追求,因而屡次上书,主张武力抗金,并表明愿为国家效力的坚定决心。可惜这样原本正确的主张,却被南宋朝廷一次次否决。

由于辛弃疾秉性耿直、才情奔放,因此容易遭人嫉恨和陷害。而在现实生活中,他也逐渐体会到举朝上下皆已高枕无忧,绝无恢复中原之意,而且南北分离之势已渐形成,人人苟且偷生,个个讳言抗金。辛弃疾在心理上受到重创,无奈之下,只得借词抒怀,把现实中根本无法实现的壮志情怀寄托在文学创作中。

这一时期,他写了《美芹十论》、《九议》等大量作品,分析了对金人作战的重要意义,同时还利用职位有限的影响力为百姓做了大量的工作,并树立了朝廷的威望。可没想到,这同样也会遭人嫉妒,说他是“奸贪凶暴”,可不辨忠奸的朝廷就听信谗言,将他削职为民。这一罢官就是10年,10年之中,辛弃疾虽置身山水,却始终没有忘记家国之忧,并广泛涉猎诸子百家,寻找“雪耻图强、光复神州”的治国之道,可他看到国家正处于风雨飘摇之中,常常心急如焚、耿耿难眠。

后来朝廷终于良心发现,邀请他第二次出任官员,但因他性格倔强,依然没有受到重用,即便是这样,可为官不到3年,还是被再次罢免,这一退又是8年。

但对他打击最大的不是官场的沉浮,而是志同道合的至交——陈亮的突然去世,因为从此他再也没有了共鸣和弦的神交。但祸不单行,恰在这时,他上饶的住所又被一场大火化为灰烬。心灰意冷的辛弃疾无奈之下就搬到了铅山期思市之瓜山下,过着居无定所的艰难日子,饱受生活的蹂躏。

但苍天似乎再次开眼,朝廷第三次招辛弃疾任镇江知府,年迈的词人精神为之一振,虽年事已高,但斗志尚在,依然想努力把握这最后的机会,来实施恢复中原的夙愿,甚至常常以廉颇自比。但老英雄曲高和寡,应者寥寥,心情再次遭受打击。

面对自己的报国无门,辛弃疾真的有些心灰意冷了,在登临北固亭时,凭高望远,抚今追昔,感慨万千,就写下了他的千古名篇《永遇乐》,该词通过怀古的形式,把自身坚决抗金而反对冒进的主张刻意地表露出来,发出英雄失意的无限感慨。

没想到,亦是暮年的老英雄依然还遭人嫉妒诽谤,于是就愤然辞职。两年后,虽被朝廷征召,但未上任便因病而亡,直到临死前还大喊杀贼,在悲愤和遗憾中走完他不同寻常的一生,享年67岁。

评说台

辛弃疾作为热血男儿,当愿望在现实中屡屡碰壁,他就拿起文学创作这个犀利的武器,借词言志、挥洒豪情,虽然没能从根本上改变南宋腐败朝廷的态度,但辛弃疾的屡屡回召,就表明他在统治者心目中的地位。

也正是辛弃疾的桀骜不驯的性格、玉树临风的才气和宦海沉浮的感慨,才造就了他挥洒自如、气吞山河的词坛大家地位。

纵观辛弃疾的作品,抗金复国是其作品之主旋律,其中不乏英雄失路的悲叹与壮士闲置的愤懑,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还以生动细腻的笔触描绘江南农村四时的田园风光、世情民俗。其词题材广阔,又善化用前人典故入词。风格沉雄豪迈又不乏细腻柔媚之处。在苏轼的基础上,大大开拓了词的思想意境,提高了词的文学地位。后人遂以“苏、辛”并称。其诗文亦有足称道者,特别是其文“笔势浩荡,智略辐凑,有权书衡论之风”。

辛弃疾的仕途无疑是失败的,他多次被贬,多次复用,却很难实现自己“收复失地”的梦想。但也许正是这份波折,让他在文学领域取得了傲人的成绩。假如,辛弃疾没有经历如此多的、诡柔多变的人生磨难,那么就会缺少辛氏荡气回肠、喷涌磅礴的豪迈之气,中国词坛将会大为逊色。

因此说,辛弃疾是屡遭磨难的文化英雄。是生活的残酷、人生的失意才成就了他名垂千古的辉煌篇章,才给浩如烟海的文化中多了酣畅淋漓的精神快餐,从这个角度讲,应该感谢生活的磨难。

因为,中国历史上虽然少了一个顶天立地的大英雄,却多了一个享誉世界的词坛大家。辛弃疾的政治生涯也许会被我们逐渐淡忘,但他的激昂诗词却永远留在人们的心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