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迁作为长时间在汉武帝身边工作的人,他自然知道汉武帝的喜怒哀乐,也能够准确把握汉武帝的政治脉搏,更能借助手中之笔来讨好当朝执政者,故意用美化或者粉饰汉朝的先祖和当代的朝政,就可以累积他自己足够的政治资本来获取汉武帝的大力褒奖,可是,司马迁这个纯粹的文化硬汉,却把再现历史作为己任,不能拿歪曲历史作为个人的交易。
于是,当李陵事件出来后,他还是秉持一个史学家的道德良知,宁愿闯祸也要仗义执言,因为这是一个史学工作者必须坚持的道德操守和行为良知,这就为他导致奇耻大辱埋下了伏笔。司马迁始终认为,如果简单地将李陵投降的原因归结于其贪生怕死,根本让人难以信服。
作为近十倍强敌于己而能苦战近十日而毫无惧色的一代名将,不会因生死而变节。李陵之所以不死而受降,明明是被人算计,而功业不成,如此赴死于国事无补,他自己也难以瞑目,投降只不过是其权宜之计,更多的因素是诈降。可汉武帝见司马迁将矛头指向了他的内兄,就自然不容分辩,将司马迁打入大牢。再加上汉武帝后来又听信李陵攻汉的谗言,就把司马迁逼到了绝境。
即便是在这种情况下,完全可以借助自己的智慧,把身段放下,来博取汉武帝的同情,来避免奇耻大辱的“腐刑”,可是司马迁没有这样做,因为他一旦有求于汉武帝,就势必会在史书的书写上受到个人感情色彩的影响,因此,司马迁选择了“腐刑”,彰显了一代文人和史学家高尚的道德情操,也确保了史书的公正与权威。这正是一个史学家所坚守的底线。
虽然,司马迁接受了常人难以接受的“腐刑”,也招致了让人难堪的讥讽和挖苦,但他把这都变成了精神动力,终于向世人奉送了一部前无古人的史书,因而也赢得了史圣的美誉,这也许是司马迁最值得欣慰的地方。
苏东坡——虎落平阳的一代大家
人物志
苏东坡(公元1037年~公元1101年),本名苏轼,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词人、诗人,父苏洵、弟苏辙都是著名的散文家。
苏东坡是唐宋八大家之一、豪放派词人代表。其诗、词、赋、散文,均成就极高,且善书法和绘画,是中国文学艺术史上罕见的全才,也是中国数千年历史上被公认文学艺术造诣最杰出的大家之一。
苏东坡是宋仁宗嘉佑二年(公元1057年)的进士,官至翰林学士、知制诰、礼部尚书。曾上书力言王安石新法之弊,后因作诗刺新法下御史狱,遭贬。卒后追谥文忠。
风云榜
唐宋时期,中国诞生了一批伟大的诗人和词人,成就了一场中国古代文学发展的巅峰。苏东坡就毫无疑义地是其中为数不多的几座奇峰之一。
苏东坡自幼便在文学上有着过人的天赋。1056年,苏东坡首次出川赴京应举,次年与弟苏辙中同榜进士,深受主考官欧阳修赏识。从这以后,他的诗词创作进入了大爆发时期,行文风格自成一家。
与前人相比,苏东坡更强调文学的独创性、表现力和艺术价,提倡“有为而作”,崇尚自然,摆脱束缚,“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他认为作文应达到“如行云流水,初无定质,但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所不可不止。文理自然,姿态横生”的艺术境界。
正是因为苏东坡对文学有着独特的理解性,这让他的名气逐渐增大,与柳宗元和欧阳修在当时形成了“三家并称”的局面。而欧阳修对他有提携之恩,所以,他们两人的关系非常亲密。
同时,两人的文学造诣又很高,所以他与欧阳修并称“欧苏”,是“唐宋八大家”之一。苏东坡是继欧阳修之后主持北宋文坛的领袖人物,在当时的作家中享有巨大的声誉,一时与之交游或接受他的指导者甚多,黄庭坚、秦观、晁补之和张耒4人都曾得到他的培养、奖掖和荐拔,称苏门四学士。这4个人后来在文学史上也留下了不朽的佳作,由此可见苏东坡的文学地位与能力。
真正让苏东坡扬名天下的,还是他的豪放派诗歌。苏东坡的豪放诗笔力纵横,穷极变幻,具有浪漫主义色彩,为宋诗的发展开辟了新的道路。豪放派特点大体是创作视野较为广阔,气象恢弘雄放,喜用诗文的手法、句法写词,语词宏博,用事较多,不拘守音律,然而有时失之平直,甚至涉于狂怪叫嚣。
它不仅描写花间、月下、男欢、女爱,而且更喜摄取军情国事那样的重大题材入词,境界宏大、气势恢弘、不拘格律、汪洋恣意、崇尚直率,使词能像诗文一样地反映生活,所谓“无言不可入,无事不可入”。
当然,由于苏东坡的仕途之路并不平坦,因此,他的诗词也呈现出了不同的特点。首先,在题材上,前期的作品主要反映了苏东坡的“具体的政治忧患”,而后期作品则将侧重点放在了“宽广的人生忧患”,嫉恶如仇,遇有邪恶,则“如蝇在台,吐之乃已”。其行云流水之作引发了乌台诗案。黄州贬谪生活,使他讽刺的苛酷、笔锋的尖锐以及紧张与愤怒全已消失,代之而出现的,则是一种光辉温暖、亲切宽和的识谐。醇甜而成熟,透彻而深入。
除了诗词方面,苏东坡在书法领域也有着极深的造诣。当时,他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他曾遍学晋、唐、五代名家,得力于王僧虔、李邕、徐浩、颜真卿、杨凝式,而自成一家。自云:“我书造意本无法”;又云:“自出新意,不践古人。”
苏东坡的书法成就,让与他齐名的黄庭坚也自叹不如。黄庭坚曾说:“早年用笔精到,不及老大渐近自然”;又云:“到黄州后掣笔极有力。”晚年又挟有海外风涛之势,加之学问、胸襟、见识处处过人,而一生又屡经坎坷,其书法风格丰腴跌宕,天真浩瀚,观其书法即可想象其为人。
人书并尊,在当时其弟兄子侄子由、迈、过,友人王定国、赵令畤均向他学习;其后历史名人如李纲、韩世忠、陆游,以及明代的吴宽、清代的张之洞,亦均向他学习,可见影响之大。
在绘画方面,尤其是对于画墨竹,苏东坡更是开创了自己的湖州流派。米芾说他:“作墨竹,从地一直起至顶。”余问:“何不逐节分?”曰:“竹生时,何尝逐节生?”同时,他也擅长作古木怪石,米芾又云:“作枯木枝干,虬曲无端;石皴硬,亦怪怪奇奇无端,如其胸中盘郁也。”均可见其作画很有奇想远寄。
其论书画均有卓见,论画影响更为深远。如重视神似,主张画外有情,画要有寄托,反对形似,反对程式束缚,提倡“诗画本一律,天工与清新”,并明确提出“士人画”的概念等,为其后“文人画”的发展尊定了理论基础。存世书迹有《黄州寒食诗》、《赤壁赋》、《答谢民师论文》与《祭黄几道文》等。存世画迹有《古木怪石图卷》;又近年发现的《潇湘竹石图卷》也系他的作品。
诗、文、词、书、画,在文学的各个领域,苏东坡都取得了登峰造极的成就,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文学和艺术天才。他的风云史,折射出了中国文学领域的朝气蓬勃与辉煌成就。不过,这样的一位大文学家,却在仕途之路上磕磕绊绊,又造就了他的另一段悲情史。
悲情史
苏东坡生活的宋朝,是中国历史上非常特殊的一个时代。、文人获得了极大的重视,进入仕途的机会大大增加,一大批寒士通过科举进入仕途。
正因为如此,众多文学大家本身就是各级官僚,官位甚至高至宰相,如文学大家王安石,就是当时的一品宰相,并以改革闻名史册。
苏东坡也不例外,除了文学家的身份,他还有一个身份就是“官员”。不过,他的仕途之路并不轻松,一生在政治上备受打击。
1056年,只有20岁的苏东坡第一次参加了科举考试。他才华横溢,以一篇《刑赏忠厚之至论》获得主考官欧阳修的赏识。然而,欧阳修误认为这是自己的弟子曾巩所作,为了避嫌,使其只得第二。就这样,原本属于自己的第一名,就与苏东坡擦肩而过。“开门不利”,也许这已经暗示了他的未来并不会顺利。
1061年,苏东坡应中制科考试,入第三等,为“百年第一”,授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他以为,自己的辉煌时期就要来了,因此不免兴奋不已。然而就在这个时候,他的父亲于汴京病故,他不得不忧扶丧归里。这一回乡,就是8年的时间,他把最好的官场发展时机耽误了。
直到1069年,苏东坡终于服丧期满,回朝廷仍授本职。这个时候,北宋已经出现了政治危机,繁荣的背后隐藏着没落。
而宋神宗即位,又任用王安石支持变法,让朝廷一时纷乱无比。苏东坡的许多师友,包括当初赏识他的恩师欧阳修在内,因在新法的施行上与新任宰相王安石政见不合,被迫离京。朝野旧雨凋零,苏东坡眼中所见,已不是他20岁时所见的“平和世界”。
苏东坡见自己的友人与恩师被贬,自然对王安石颇有意见。加上在返京的途中,他又见到新法对普通老百姓的损害,因此更加不同意参知政事王安石的做法,认为新法不能便民,便上书反对。然而他没料到的是,这样做的结果,便是像他的那些被迫离京的师友一样,不容于朝廷。毕竟,王安石已掌握了朝廷的大权,怎可能容忍异己者存在?
见自己的上书没有效果,苏东坡就自求外放,调任杭州通判。从此,苏轼终其一生都对王安石等变法派存有某种误解。苏东坡在杭州待了3年,任满后,被调往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知州。在这些地方,他政绩显赫,深得民心。
在各地奔波的这段日子内,苏东坡度过了较为平静的一段时期。然而到了第十年,他遇到生平第一祸事。当时李定等人故意把他的诗句扭曲,以讽刺新法为名大做文章。1079年,苏东坡到任湖州还不到3个月,就因为作诗讽刺新法,网织“文字毁谤君相”的网罗罪名,被捕入狱,史称“乌台诗案”。
在狱中,苏东坡一共待了103天,期间险象环生,几次濒临被砍头的境地。幸亏,北宋在太祖赵匡胤年间即定下不杀士大夫的国策,苏东坡这才算躲过一劫。出狱以后,苏东坡被降职为黄州(今湖北黄冈县)团练副使。这个职位相当低微,并无实权。
面对这样的境地,苏东坡一时间心灰意冷,对政治失去了兴趣。到任后,他以旅游来放松自己的心情,曾多次到黄州城外的赤壁矶游览,写下了《赤壁赋》、《后赤壁赋》和《念奴娇?赤壁怀古》等千古名作,以此来寄托他谪居时的思乡感情。闲暇之时,他还带领家人开垦城东的一块坡地,种田帮补生计。“东坡居士”的别号,便是他在这时起的。
1084年,苏东坡再次离任,前往汝州任知府。黄州与汝州距离遥远,因此一路波折很多,他的幼儿也不幸夭折。汝州路途遥远,丧子之痛,让苏东坡更加悲伤,于是上书朝廷,请求暂时不去汝州,先到常州居住,后被批准。
就在苏东坡还未到常州时,神宗驾崩。年幼的哲宗即位,高太后听政,以王安石为首,新党被打压,司马光重新被起用为相。就这样,苏东坡的仕途明朗了起来,以礼部郎中的官职被召还朝。在朝半月,升起居舍人,3个月后,升中书舍人,不久又升翰林学士知制诰(为皇帝起草诏书的秘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