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昭君出生在三峡一个叫秭归的地方。虽然当时正值汉朝盛世,但这里却比较荒僻,因此王昭君的父亲带着两子一女,和妻子一道,耕种小得可怜的几块山坡地,种些杂粮维持生计,仍然过着勉强温饱的艰苦生活。有时,家人还要替溯江而上的船只拉纤贴补家用。
也许正是因为秭归这个地方人烟稀少,因此王昭君幼年时全家和乐,与世无争,始终保持先人的传统,没有忘记他们也曾是受人尊敬的诗礼门第。
由于王昭君是女孩,她又有两个哥哥,因此出力的活儿轮不到她。她除了跟着母亲娴习女红之外,更在父亲的督促下读书习字,虽然生长在穷乡僻壤,却饶有大家闺秀的风范。
当王昭君渐渐长至豆蔻年华时,汉元帝下诏征集天下美女补充后宫。王昭君是十里八乡出了名的美人,因此自然被选入宫。不过,从全国各地挑选入宫的美女数以千计,皇帝无法一一见面,只好让画工毛延寿各画肖像一幅呈奉御览。
能让自己家的女子入宫,这是多少家庭奢望的事情!所以,那些出身富贵人家,或有亲友支援的,莫不运用各种渠道贿赂画工。而王昭君家境贫寒,更自恃美冠群芳,既无力贿赂,也不屑于欺瞒天子,因此什么礼物也没有送。
毛延寿见自己没有拿到王昭君的贿赂,心中自然不快,不但把她画得十分平庸,而且更在面颊上点了一颗硕大的黑痣。等到汉元帝看到王昭君的画像时,嫌恶之余,更以为她是个不实在的女人。因此,5年过去了,她仍是个待诏的宫女身份。
王昭君原以为,自己一辈子只能如此,在凄凉和卑微中度过一生。然而,事实上命运总是“触底反弹”,王昭君也是如此。汉元帝竟宁元年,南匈奴单于呼韩邪前来朝觐,王昭君的命运无意间起了突破性的变化。
早在汉宣帝时,匈奴发生内乱,5个单于分立,相互攻打不休。其中有一个呼韩邪单于,被别的单于打败,逃到汉朝来,亲自朝见汉宣帝。呼韩邪单于是第一个到中原来朝见的单于,汉宣帝亲自到长安郊外去迎接他,为他举行了盛大的宴会。
呼韩邪单于在长安一住就是一个多月。等到他回去的时候,汉宣帝派了两个将军带领1万人护送他到漠南。这时候,匈奴正缺粮食,汉宣帝送去了34000斛粮食。呼韩邪单于非常感激。西域各国看见汉朝对呼韩邪单于这么好,也都争先恐后地同汉朝打交道。
公元前33年,呼韩邪再一次携带大批皮毛及骏马作为贡品来到长安,对汉元帝执礼甚恭。汉元帝大为高兴,大摆筵席,招待这位远道而来的“贵宾”。席中,呼韩邪提出“愿为天朝之婿”的请求。汉元帝乐得以此羁绊住呼韩邪,于是就答应了他的要求。
然而,该选谁去和亲呢?这让汉元帝犯了难。让公主去吧,自己非常舍不得,他不愿看到自己的妹妹去遥远的塞外生活。这时候,石显提出建议说:“后宫那么多女子,何不选上一个,赐给封号,着其和亲,岂不是好?”
元帝闻之大喜,急忙与其他大臣商量。见大臣们也没有相反意见,于是就下了一道圣旨,命愿意和亲者自行请行。
一开始,当后宫宫女们听闻此消息,犹如鸟儿在樊笼,都争着想出去,但一听是去荒漠遥远的匈奴,一个个就像霜打的茄子垂头丧气,然而,王昭君却突然感到,自己的人生转机就要来了。于是,她不顾姐妹们的规劝和阻拦,慨然提出请求:自愿赴匈奴和亲,以加深两国友情。
王昭君的主动请缨,自然令朝廷万分激动。甚至,汉元帝当即召见了王昭君。当汉元帝见到王昭君后,立刻被王昭君的容貌惊呆了,他想不到居然在宫廷待了5年,竟然没有发现如此漂亮的女性!汉元帝心中怏怏地回到后宫,找出了待诏宫女图册,翻到王昭君的画像,只见画像与本人有天壤之别,而粉颊秀靥上,何曾有什么黑痣。
刹那间,汉元帝把失去王昭君的懊悔心理,转化成对画工毛延寿的愤怒,当即传命让人彻底追查,才知道都是毛延寿索贿不成,故意将王昭君的花容月貌绘成泥塑木雕的平庸女人,于是将毛延寿以欺君之罪斩首。
但是,汉元帝的泄愤,并不能将王昭君挽留。因为,他已经答应了匈奴呼韩邪单于。身为皇帝,怎能出尔反尔?而呼韩邪单于看到王昭君乃绝世美女,心中也大为高兴,整天饮酒作乐,并遣使致送大批玉器、珠宝及骏马,以报答汉天子的特别恩遇,甚至上书愿保境安民,请罢边卒,以休天子之民。
王昭君的历史功绩,不仅仅是她主动出塞和亲,更主要的是她出塞之后,使汉朝与匈奴和好,边塞的烽烟熄灭了50年,增强了汉族与匈奴民族之间的民族团结,是符合汉族和匈奴族人民的利益的。
抱得美女归,这自然令呼韩邪单于感激汉朝廷的慷慨大方。因此,在他在位期间,匈奴第一次结束了与汉族之间的敌对状态,改变了两族紧张而不正常的关系,使之转入和平、友好的关系,开创了汉匈两族团结合作的新局面。
不仅如此,依据王昭君的建议,呼韩邪单于还打破了旧传统,首开了我国北部地方政权接受汉朝中央领导的先河,促进了塞北与中原的统一。
呼韩邪单于的一系列举动,自然也得到了汉朝的支持,帮助他结束了匈奴20余年以来的分裂状态,为匈奴恢复社会生产和增长人口提供了前提条件。呼韩邪单于的政绩表明他是匈奴族的一位杰出首领,而这一切都与王昭君的努力分不开。
然而,王昭君真的幸福吗?答案自然是否定的。王昭君身为汉室女子,自然不愿孤身到塞北生活,但是面对现实的残酷,她又不得不做出如此选择。
所以,纵使王昭君的历史地位再高,也不能掩饰她个人悲情的一面。
悲情史
中国历史上的美貌女子,似乎都很难得到命运女神的眷顾。王昭君也不例外,即使当她嫁给呼韩邪单于之后。
到了塞外第二年,王昭君为呼韩邪单于生下一子,取名伊督智牙师,封为右逐日王。又过了一年,呼韩邪单于病逝了。这一年,王昭君才二十三四岁,正是风华正茂的年龄,并已生有一子。刚出塞才两年的她,举目无亲,既感到悲伤,又分外地觉得茫然无计。
偏偏在这个时候,按照胡人“父死,妻其后母”的习俗,她必须改嫁给丈夫的大儿子。而这一点,对于自幼受汉族传统伦理教育和知书达礼的她,是怎么也不能接受的。于是,她万般无奈,不得不致信汉朝廷,希望能得到朝廷的援助。然而,期盼已久所得到朝廷的回复则是:随胡俗。
面对汉王朝的如此答复,王昭君不得不含泪忍辱。为了国家的利益,她违背伦理道德,嫁给曾经是自己儿子的复株累新单于。这对于汉族来说,可谓最大逆不道的事情!稍值庆幸的是,与新单于婚后,感情还算不错,之后又生育了两女。
然而,也许王昭君的命运注定是悲惨的。11年后,在王昭君大概35岁时,复株累单于又去世了。此时,她从16岁离开湖北秭归家乡,至此时已是近20年。思乡心切,梦牵魂绕的故乡和爹娘,时时困扰着她,她多么盼望能回家乡看看。
于是,她又致信汉朝,要求回乡省亲。但是,就是连这么一点儿正当的小小要求,竟然也遭到了汉王朝的拒绝。这更令她柔肠寸断,悲愤难平,倍觉孤独。之后的10多年间,她在思乡和悲愤中捱过。年复一年,老了红颜,华发早生。
王昭君身在塞外,却依然难逃政治的变幻莫测。由于王昭君为汉匈两族的和平共处立下汗马之劳,所以她身在中原的亲戚被加封晋爵。王昭君的哥哥被朝廷封为侯爵,多次奉命出使匈奴,与妹妹见面;王昭君的两个女儿也曾到长安还入宫侍候过太皇太后。
而这位太皇太后,正是汉元帝的皇后,她有个著名的侄子王莽,先谦恭下士博取虚名,后玩了一套所谓尧、舜、禹时代的“禅让制”,夺取西汉政权,建立“新”。
这件事,引起了匈奴族强烈的不满,认为王莽“不是刘氏子孙,何以可为中国皇帝?”于是边衅迭起,祸乱无穷。就这样,王昭君努力建立的汉匈友好关系,终于毁于一旦。
眼看自己创造的和平岁月灰飞烟灭,王昭君越来越忧郁悲伤。终于,在她50岁左右,一代佳丽在永不瞑目中逝去了,葬在大黑河南岸。王昭君的墓地至今尚在,在今内蒙古包头西南25公里的黄河岸边。据说入秋以后塞外草色丰卉黄,唯王昭君墓上草色青葱一片,所以叫“青冢”。
可悲可叹,为西汉政局稳定作出了极大牺牲的女子,竟然最终以这种凄凉的方式告别了自己的一生。
评说台
虽然王昭君生活的年代距今已有两千多年,然而,她却是最蜚声史简的女性历史人物。近两千年来,诗坛大家、史学巨擘乃至老一辈革命家都同她结下了不解之缘。这其中有杜甫、江淹、王安石、马致远等,在今人中有董必武、郭沫若、范文澜、翦伯赞、曹禺、吕振羽、翁独健等。文学家们选韵赋诗、擘笺觅句,要塑造出一个绮年玉貌的汉朝女子别乡去国、和亲匈奴的形象,讴歌那段民族融合的历史佳话。
除了文人墨客,史学界对王昭君的评价也很高。汉朝在立国之初,便与匈奴兵戎相见,烽烟蔽日,鼙鼓震空。“自从兵戈动,遂觉天地窄。”百姓流离,田园丘墟,北方边陲迨无宁岁。自昭君和亲后,双方化干戈为玉帛,铸刀剑为犁锄,北方边陲出现了“边城晏闭,牛马布野,三世无犬吠之警,黎庶无干戈之役”的和平景象。
1954年,在包头汉墓出土的“单于和亲”、“千秋万岁”、“长乐未央”等瓦当残片便是这一段历史的见证。秦汉之前,北方少数民族不受中原王朝管辖,“自三代之盛,胡、越不与受正朔”,自呼韩邪归汉开始,边疆王朝才置于中央王朝的领导之下,从而为祖国的统一打下了基础。这一切,都是王昭君的政治功绩。
史学家翦伯赞曾经这样评价王昭君:“比起历史上的大人物来,王昭君确实是个渺小的人物,她当时不过是汉元帝掖廷中待诏的一个宫女,但历史上往往有一些渺小人物,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王昭君正是一个扮演重要角色的渺小人物。”
的确,作为汉元帝掖廷中一个宫女,王昭君不过是封建专制皇帝脚下的一粒沙子,但作为一个被汉王朝选定的前往匈奴和亲的姑娘,她就像征代表了一个王朝、一个帝国、一个民族,并且承担了这个王朝帝国民族寄托在她身上的政治使命。
正是有鉴于此,老一辈革命家董必武才写出了“昭君自有千秋在,胡汉和亲见识高”的诗句。王昭君的形象与精神,从而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瑰宝!
武则天——开元盛世“奠基者”
人物志
武则天(公元624年~公元705年),汉族。贞观十一年(公元637年)被唐太宗选入宫中,唐高宗时为皇后(公元655年~公元683年),唐中宗和唐睿宗时为皇太后(公元683年~公元690年),后自立为武周皇帝(公元690年~公元705年),改国号“唐”为“周”,定都洛阳,并号其为“神都”。
称帝期间,武则天治理下的国家社会秩序安定,生产发展,虽比不上贞观时期,却为唐玄宗的“开元盛世”奠定了基础。同时,重视农桑,选拔人才不拘资历门第。
她极有耐心地经营了50年,终于打破皇位男性化传统格局,成为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
风云榜
在男性为主导的封建社会中,武则天犹如一道霹雳,让所有人都瞠目结舌。
武则天名媚娘,自幼美貌动人,而当时唐朝正值贞观之治,国内一片繁华安定。因此,唐玄宗也开始大招美女,为后宫增添佳丽。
借着这样的机会,贞观十一年(公元637年)春,14岁的武则天因美貌应召入宫,始为才女,赐号武媚。当时,武才人正是豆蔻年华,柔情缠绵,很会讨皇上喜欢。初幸之日,唐太宗便为之倾倒。此后,几乎夜夜召她侍寝,并把她安置在福绥宫,派出自己贴身的宫人前去服侍。
不过,因为种种原因,武媚娘虽打动了唐太宗,却终究未能晋位皇后。为什么会如此?这是因为她在宫中的12个春秋,没为太宗生养子嗣,自己也没有得到升迁。同时,深宫的生活也很寂寞,让她慢慢体味到宫廷生活的方方面面,这对于一个不安于现状的人来说,倒成了一种受用不尽的财富。
然而,就在武媚娘还未彻底考虑好自己的未来时,太宗突然驾崩了。太宗死后,她同其他未生养子女的宫人们一起被剃度落发,到了感业寺。从这之后,武媚娘开始了她的青灯古佛为伴的尼姑生涯。
虽然身居寺院,但是武媚娘的美貌还是没能被宫里的人忘记。当时,王皇后正与萧淑妃争宠,决计利用武媚娘的美貌,转移高宗对萧氏的厚宠。于是,她令武氏暗中蓄发,献给高宗,封为宸妃。
终于,武媚娘等到了回宫的机会。那一天,高宗特地置了一席丰盛的御宴,为她接风。王皇后更是把她当成知音,一有机会便在皇上面前夸奖她。在王皇后的协助下,不久皇上降旨册封武媚娘为昭仪,与此同时,对萧淑妃的百般恩爱也在消逝,宠极一时的萧淑妃尝到了失意的苦头。
王皇后原以为,自己的手段高明,除掉了萧淑妃就可以独领后宫,谁知她很快就发现,自己的良苦用心却换来一个新的对手。在入宫后的第二年,武媚娘生了一个儿子,高宗给他取名弘。武昭仪有子,高宗正式册封她为“昭仪”,地位仅次于皇后。这样一来,武媚的地位骤然上升了。
这个时候的武媚娘,已经对权力有所向往。她决定,要让自己的儿子当太子。不过她也明白,要想让自己的儿子能被立为太子,首要的是自己须登上后位。
也许是上天眷顾,武媚娘的皇后梦想很快就实现了。永徽五年(公元654年)十二月十七日,武媚娘为唐高宗生下第二个龙子,取名贤,封潞王。
潞王贤4个月的时候,有一天,高宗来看他的儿子。武昭仪亲自抱着孩子在宫门迎候,极尽殷勤。高宗见武媚娘美丽动人,同时又连为自己生了两个儿子,心中不禁大悦。公元656年十一月一日,唐宫举行了隆重的册后仪式。至此,武昭仪登上了皇后宝座。
这一年的武媚娘,年纪只有32岁,可谓正值黄金年龄。而她被册封皇后的第二年,高宗便开始疏于国事,实际上军国大事的处置权落在武后之手。至封后的第五年,高宗基本上不再过问朝政。公元660年,由于高宗身体渐弱,又患上了风疾,因此更加不理国事,让武后处理部分政务。
从此,武后参与朝政,处事都符合高宗之意。在此期间,出于天时、地利、人和等因素,朝政十分顺利,特别是在隋末唐初屡屡受挫的高丽战场,自显庆五年后频频告捷,唐朝疆域也得到扩大。
此时的高宗,身体也越来越差了,再也顾不得朝政的问题。因此,武媚娘独自处理朝政的机会越来越多,在朝廷上慢慢有了公开的势力,但这引起了唐高宗的不满。
麟德元年(公元664年),唐高宗和宰相上官仪商议对策,决定废掉武则天,这件谋划最后因为武则天反应敏捷、处理得法而流产了。
武媚娘自然不甘心放弃已经得到的权力,所以从这一年起,武媚娘开始垂帘听政。时人把她与唐高宗并称“二圣”。不是高宗愿意如此,而是他明白,武媚娘已经负责朝政多时,有了一定的经验与能力,朝廷离不开她;再说,自己已是病怏怏的身体,又怎么能管得了这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