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宗教无死的金刚心
6263300000102

第102章 竹林精舍与杀人魔王

出关之后,麦哲巴派弟子陪琼波浪觉在王舍城游历数日。琼波浪觉发现,这城很奇怪,有两个城。问其故,有人介绍道,本来只有一城,因城中出产祭祀时垫坐用的香茅,亦名上茅宫城。因四周多丘陵,城居盆地,茅又易燃,故城中常常失火,往往是一家失火,便殃及邻里。频婆娑罗王发令:日后谁家要是失火,便要举家迁往城郊的尸林之中。没想到,此令发出不久,宫中竟首先失火了。频婆娑罗王便迁出宫城,在城郊的寒林中另建一城居住。这便是二城的由来。

琼波浪觉还参观了佛教史上有名的竹林精舍,在这里,佛陀演讲了许多真理。竹林精舍是由一个叫迦兰陀的富豪供建的,亦称迦兰陀精舍。竹林精舍建于丛林之中,十分幽静,宜修习禅定。印度有几个月的雨季,雨季来临时,居于野外的修道者生活十分不便,一是道中泥泞,乞食不便;二是路上多虫子,易为踩杀。所以,有了竹林精舍后,僧团就有了结夏时的栖身之所。

在佛教史上,竹林精舍大大有名,不仅仅是因为佛陀在此居住过十多个雨季,还因为它在当时引起过轩然大波。印度传统,修道者必须苦行,苦行者必居野外,不可住在房舍之内。行者多住在大树下,为了不使行者对大树心生牵挂,有的教派甚至规定不可在同一棵树下留宿三日。所以,佛陀一接受竹林精舍,就引起一些苦行外道的攻击,一时唾星如雨,似黑云压城。更不可思议的是,竹林精舍招来的,不仅仅是外道的攻击,更招致了僧团的分裂。佛教历史上第一次僧团的分裂与竹林精舍有一定关系。事情的起因是提婆达多想争夺佛教的领导权,遭到佛陀的呵斥。佛陀的呵斥很有艺术性,记录在《大正藏杂阿含经》中,内容是:“芭蕉生果死,竹芦实亦然。驴坐妊死,士以贪自丧。常行非义行,多知不免愚。善法日损灭,茎枯根亦伤。”佛陀的意思是自满和贪婪的人,多没有好下场。

受到佛的呵斥后,提婆达多开始分裂僧团,他和他的追随者,坚决不住竹林精舍,而行五苦行:尽形寿着粪衣,尽形寿常乞食,尽形寿奉行日中一食,尽形寿在野外居住,尽形寿不食鱼肉血味盐酥乳等。追随提婆达多的人很多,据说有六群比丘。在佛教传说中,提婆达多遭到恶报,生陷地狱,但在实际生活中,他的信徒竟然存在了千年,在玄奘大师西行求法时,他还见到过提婆达多的信仰者,可见其生命力之顽强。

提婆达多势力的强大源于阿阇世王的得势。阿阇世王本是频婆娑罗王的太子。在阿阇世王出世前,频婆娑罗王就算过一命,说他必死于亲生儿子之手。后来,阿阇世太子果然跟提婆达多勾结,将频婆娑罗王囚禁在石室之中。饿死其父后,阿阇世王便支持提婆达多,僧团出现了第一次大分裂。

琼波浪觉在朝拜灵鹫山时见到了囚禁频婆娑罗王的那个石室,石室不大,石墙上嵌有铁环,用以拴铐频婆娑罗王。石室外面,是个棒球场大小的广场,广场边上有石墙地基,墙很厚,约四五尺,眼见当年是坚固异常。那个曾强大无比的频婆娑罗王就被囚禁在小石室中,他的儿子执意要饿死他,幸好他的妻子总在沐浴后在身上涂以乳酥,才使他多苟延残喘了几日。

在无尽的沧桑中,我看到了石室中的频婆娑罗王,他骨瘦如柴,面黄如蜡,几根胡须上淋漓着泪水。他想不到他深爱的儿子却成了他命运里最大的违缘,想不到他广行供养却仍是躲不过那个可怕的预言。但他仍然很欣慰,因为他可以透过石室的窗口,看到每日午前从灵鹫山上下来乞食的佛陀。远远望去,佛陀那原本伟岸的身躯显得很小。只有在看到那身影的时候,频婆娑罗王的心里才会涌过一抹清凉。在囚禁于石室的最后岁月里,是佛陀的智慧教言给了频婆娑罗王灵魂的宁静。他明白,无论眼前的处境多么险恶,终究会成为过去。他甚至不恨自己的儿子。他只希望,儿子会在某一个时刻醒悟过来,像他过去那样,支持佛陀。

据说,比频婆娑罗王更痛苦的是他的王后,她夹在老公和儿子中间,生不如死。后来,为了解除她的痛苦,佛陀向她宣说了《观无量寿经》和《涅经》。

“阿阇世”的意思是“未生怨,无敌者”。他一生下来,就似乎跟父亲作对,父亲信仰佛教的时候,他信仰耆那教。后来,为了政治上的考虑,他又跟提婆达多合作了。在饿死他的父亲之后,阿阇世王支持提婆达多,为他提供了大量的供养。一些僧侣为了利养,就背叛佛陀,倒向提婆达多。

也许,那个时候,是佛教创立后面临的第一次大危机。那时,佛陀安顿弟子,说是非以不辩为解脱,好好修行。

在灵鹫山上的山洞里,禅定的佛陀凝若山岳。据说某一天,提婆达多发现了佛陀的禅定所在,他推下了一块巨石,擦破了佛陀的脚。这一行为,跟他打死莲花色比丘尼的恶行一样,成了他堕入无间地狱的一个恶因。

连佛陀那样伟大的人,竟然也会遭遇如此大的逆缘,可见人心之险恶。但同时,也正是有了提婆达多这样的恶徒,反倒衬托出了佛陀人格的伟大。后来,阿阇世王终于醒悟了,他忏悔了杀父的罪业,皈依了佛陀。

琼波浪觉朝拜完毕,走下灵鹫山的时候,灵鸽又追上了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