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敦煌愿文的类型研究
62990100000001

第1章 序言

敦煌在中国汉唐时期是丝绸之路的连接重镇。“敦煌”一词最早见于《史记·大宛列传》,东汉应劭解释“敦者,大也;煌者,盛也”,意思是盛大辉煌之地。光绪二十六年五月二十六日(1900年6月22日),道士王圆箓在清理敦煌莫高窟第16窟时,发现墙壁后面有一个密室,洞内满是各种佛教经卷等文物,总数量约5万余件。这就是敦煌遗书。后来就衍生出被誉为20世纪“四大显学”的“敦煌学”。敦煌遗书,又称敦煌文献、敦煌文书、敦煌写本。目前分散在全世界,如大英博物馆、巴黎国立图书馆、俄罗斯科学院圣彼得堡东方研究所等。佛书占敦煌汉文文献的百分之九十左右,作品包括经、律、论、疏释、伪经、赞文、陀罗尼、发愿文、启请文、忏悔文、经藏目录等。

在敦煌遗书中,除传世文学作品和讲唱文学作品像变文、讲经文等外,最富于文学色彩的应用文,当属愿文了。在这些愿文中约占95%的内容是关于佛教的。愿文中,又以佛教徒的发愿文和非佛徒向佛菩萨祈求佑护的发愿文为多。大多数的佛教愿文,不管是俗人的还是佛教徒的,都具有诚恳情切的特点,因而其语言的运用多具有较强的文学艺术色彩。本书拟从厘清敦煌遗书中的佛教愿文类型入手,结合对愿文产生的社会历史背景,敦煌佛教愿文的文学艺术性色彩作较为详尽的分析。并对其文学因素进行了探讨,以及在文学史上的地位提出一些看法。

作者陈晓红,是西北师范大学知行学院中文系教师。长期致力于古典文学的教学与研究。早在2003年,作者在西北师范大学攻读古典文献学硕士学位时,就师从敦煌文献学著名学者伏浚琏老师学习敦煌文学。14年弹指一挥间,今天,这本《敦煌愿文的类型研究》能付梓出版,也算是晚到的对恩师的一个交代吧!

陈晓红

2017年5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