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本章中我们分析了敦煌愿文产生的社会历史背景有三点:一是动荡不已的边地人民的苦难多、欢乐少的凄凉生活;二是佛教在敦煌的世俗化,三是中古儒释道结合的大环境下的敦煌民俗与三教合一的地方特色。其中较为详尽论述的是第三点中古儒释道结合的大环境下的敦煌民俗与三教合一的地方特色。我们从以下四个方面来说明此问题的。
1.尽管受到了佛教世界观的很大影响,忠、孝、节,义等儒家思想始终保持着优势地位。
2.道家与道教经典的写作范式深深地渗入了佛教发愿文中。
3.敦煌本地风俗在愿文中有突出的反映。在此项内容中又分为三方面来加以说明。首先是敦煌本地择吉日治病的风俗;其次传统的农耕方式对敦煌本地风俗的影响;再次是儒、释、道三教与敦煌民俗的结合。
4.敦煌处在当时东西方交融的枢纽之地。
一、动荡不已的边地人民的苦难多、欢乐少的凄凉生活
高国藩在《敦煌俗文化学》一书中写道:“敦煌,这一繁荣的绿洲,它的不幸便是那频繁的天灾和人祸,还有那四周荒漠的戈壁组成的客观环境。敦煌人民经历过数不清的苦难,异族入侵的血腥杀戮,战争造成的家破人亡,风沙扑灭了生命绿色。”作为丝绸之路重镇的敦煌,由于地理位置的重要性,受到了历代统治者的重视与开发,曾形成了五凉时期的繁荣与唐时的昌盛。由于社会的相对稳定时期在历史上断续出现,所以敦煌地区的统治者才具有开凿石窟、雕塑佛像、彩绘壁画、立功德碑、大量写经的财力、物力、人力。但是,敦煌的边地地位以及战略要冲地位,又常常使这一地区饱受分裂、割据、战争、异族入侵与残酷统治的苦难。同时敦煌又常常处于与中原地区分离的状态,例如吐蕃王朝的野蛮统治,各族各路军阀的你争我夺,张氏、曹氏的归义军家族小王朝的横暴统治,这些都给老百姓带来日复一日的苦难。这些事实已被许多敦煌史学家认真指出过,本书就不再赘述。同时恶劣的社会环境也使得当地统治者常常处在朝不保夕的惊恐中。可以这样讲,置身于敦煌边地的不同层次的人们,均较内地的民众多灾多难,他们的心理历程尤为坎坷而凄楚。
同时,从人生苦于生老病死、欢乐无常的角度来说,佛教的因缘果报、生死轮回的学说也对敦煌官民有非常大的诱惑力。
大乘佛教的“愿力”思想认为,只要一心念佛诵经,依戒修行,就肯定会得到佛菩萨的加持保佑。而发愿又是最易感动佛菩萨,消灾免难的快捷途径,这在许多大乘经典如《地藏菩萨本愿经》《妙法莲花经》《无量寿经》等中被广为强调。而这些经典在敦煌遗书中大量存在。
下面列举两篇例子。
第一篇 日本书道博物馆《妙法莲华经辛兴升题记愿文》
元年岁次壬甲正月庚午朔廿五日甲午成,弟子辛兴升南无一切三世常住三宝。弟子兴升,自唯(惟)宿行不纯,等类有识,禀受风末尘秽之形,重昏迷俗,沉溺有流,无明所盖。窃闻经云:大觉玄监,信敬大乘,果报无极。以是弟子兴升,国遣使向突贵,儿女在东。即率单情,咸(减)割身分之余,为七世父母、所生父母、妻子亲眷敬写《法华经》一部、《无量寿》一部、《药师》一部、《护身命经》一部。愿持之功,一豪(毫)之善,使弟子超缠群俗,形升无碍;托生紫宫,登阶十住。辨(辩)才无滞舍利弗,不思议力如维摩诘,行如文殊,得道成佛。又愿弟子儿女相见,现家眷、兄弟知识,子侄中表、普及弟子兴升儿女得还家。庆会值佛闻法,含生等同斯契。
在这篇愿文中,祈愿者“亲眷敬写《法华经》一部、《无量寿》一部、《药师》一部、《护身命经》一部”等四部经文。其目的是为了“儿女相见,现家眷、兄弟知识,子侄中表、普及弟子兴升儿女得还家”。可见,在动荡不已的敦煌,亲人们之间失去联络,流离失所是很普遍的。
第二篇 甲卷S.1137,乙卷P.2915《天兵文》
夫三乘演妙,功超色[相]之门;七觉明因,理出名言之际。佛日之日,悬大像于昏衢;天中之天,道(导)群生于净域。威神自在,示献无方;玄风被于大千,实际光于不二。法雄利见,其大矣哉!厥今霞(遐)敷宝地,广辟真□场;结金光明之坛,转如来之教;然香灯于中顶,散净食与生灵;献妙供于佛僧,舍珍财而恳愿者,为谁施作?则有我河西节度使尚书先奉为龙天八部,雍(拥)护疆场;四天大王;加危神力。次为国安人泰,万姓咸欢。尚书膺灵,延长宝祚。洪水摄伏,莫伤害人;似蝗飞兵,永散他国。霜雹莫降,散四季而及时;外寇狼烟,自参差而星散。公主吉庆,无[闻]怨切之音。夫人贵颜,共寿(受)千春之美。郎君、娘子,同花萼而芬芳。左右官僚,尽忠而清政,谷麦丰熟,疫疾消除;四塞廓清,歌谣乐业诸(之)福会也。伏愿我尚书承时契运,继业登皇;道迈百王,圣禹(逾)千佐;弯弓按剑,落日龙惊;万方献款而子来,日(百)蛮稽颡而臣伏。加以四人复业,一境丰登;妖星电扫于山川,云勿(物)效祥于近祉。故能倾心轸虑,大阐法延(筵);绕坛场而香气分(氛)氲,列胜幡而宝幢辉耀。柳塞虚空,相(想)龙天而骤会;天主梵王,震威光而必(毕)至;僧众齐供,经声洞晓于合城;五部真言,去邪魔之疫疠;蝗虫永散,不害于人民;瘴气漂除,息千门而快活。总斯多善、无疆胜因,先用庄严梵释四王、龙天八部:伏愿威光盛,神力昌,振婆娑,护法界,注(铸)剑戟,擗(辟)田畴;千秋无霜雹之灾,万国霸(罢)战争之业。又特持胜福,奉用庄严我尚书贵位:伏愿福而(如)海岳,无竭无倾;禄比贞松,恒清恒茂。长隆善教,作菩萨之人王;永保西关,为万人之父母。又持胜福,次用庄严公主、夫人贵位:伏愿体花永矅,质貌恒春;娘子、朗君琼词宝锷,永受千秋之宠,长居万代之荣。然后河清海晏,不闻刀斗(刁斗)之声;四寇除皆(降级),永绝烟尘之战;三灾殄灭,尽九横于海喁(隅);疫疠消除,送饥荒于地户。摩诃般若,利落(乐)无边,大众处(虔)诚,一切普诵。
第二篇的发愿人是河西节度使尚书,“千秋无霜雹之灾,万国霸(罢)战争之业”是他祈求的效果。在最后作者更是具体化地求出“然后河清海晏,不闻刀斗(刁斗)之声;四寇除皆(降阶),永绝烟尘之战;三灾殄灭,尽九横于海喁(隅);疫疠消除,送饥荒于地户”。他祈祷敦煌能够远离战祸、远离天灾、远离匪患、远离瘟疫、远离饥荒。
二、佛教在敦煌的世俗化
敦煌7—10世纪的社会生活,根据大多数敦煌学家的研究描述,在儒家思想(以忠孝为核心)仍占正统地位的同时,佛教的世界观、艺术等也确实渗透到了这个丝绸之路上的东西方相互沟通的重镇的每一个角落。世代相传的佛教成为敦煌地区占重要地位的意识形态之一,它不仅是敦煌人民信仰的精神需要,也是周围各民族信仰的精神需要。但同时,我们从大量的敦煌遗书与其他的历史资料中看到,敦煌并不是一个如阿育王的孔雀王朝那样的一个被佛教支配的社会。正如史苇湘先生早在1985年所指出的:
在古代封建社会的敦煌地方和同时期全国的封建社会一样,它的政治、军事、文化、宗教无不受到有限的生产力的制约。佛教只是整个社会意识形态的一部分,它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程度不同地影响着当时的敦煌地方,但它绝非是支配一切的思想。相反是世俗的政治经济生活随时支配着佛教不但支配着它的内容,而且支配着它的形式。按佛教的本义,是人间要出现一个佛教化的世俗社会,而历史的事实却是使敦煌地方出现世俗化的佛教。敦煌文化艺术宝库里的任何一件佛教文物都当看作是社会条件制约下的佛教意识形态;而不能认为敦煌地方是一个被佛教支配着的佛教社会。
同时,史先生还指出:
作为历史上人间的宗教、社会的宗教所产生的宗教艺术只能以人间的角度、社会的角度为着眼点去进行考察。佛教的历史就充分反映着同一范畴的两种目的,僧侣们的佛教信仰和世俗人对佛教的信仰存在着显著的区别。莫高窟佛教艺术就反映了这两种截然不同的目的。僧尼们在早期要入窟“观相”,通过观佛进入禅定。这种苦行所追求的是“累世修行”“成佛证果”。普通庶民不可能有很多的闲工夫去静坐观佛。水深火热的现实生活逼迫他们带着急切的目的,抱着“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的实用态度进入寺院,带着他们各自最紧迫的问题去过他们的宗教生活。例如《法华经》与《法华经变》,是十分社会化的大乘经典与壁画,其中的《观音普门品》特别受群众重视。莫高窟有许多写的、刻印的和画的《观音经》和《观音经变》。因为这种经典与变相,彻底针对世俗之人,是为世俗而说的,是为世俗人而画的。无论三十三观身,或者拯济诸种苦难,都是白衣在俗的事情,与僧尼们有何关系?出海贸易、长途贩运,会遇到黑风、强盗;触犯王法,遭受缧绁之苦,有被大辟杀头之危,还有火坑、坠崖。水溺种种厄难;此外,要想求男求女,凡此种种只消念一声“南无观世音菩萨”名号,即可“逢凶化吉,遇难呈祥”;即可“百事如意,如愿以偿”。在充满灾难的封建社会,对广大世俗信众来说,这是何等廉价,又何等实惠啊!
可见,同一佛教内确实存在两种信仰,佛经里把信众称为“四众”(实际只有僧俗二众)。因此,对佛教艺术的用途。含义及对其“真、善、美”的要求和理解,是存在着显著差别的。不能把僧尼们在石窟内面对塑像、壁画进行修持“观相”看作解释佛教艺术的唯一途径。[10]
史先生的这番话,对我们认识敦煌佛教愿文大有启发。佛教的世俗化过程,在远离古代都城的边地更加容易加快速度。本土化、世俗化的趋势使得其自身变得越来越远离印度原始佛教的形式与部分实质内容。在敦煌,即便是正规的僧侣佛教也有了与中原地区不相同的一些表现形式,例如,郝春文先生曾指出古代敦煌地区的僧人在执行戒律时对印度原传戒律条文有很大的变通。[11]这大概是古代敦煌地区的佛教本地化、世俗化的一个典型表现。这些表现,在敦煌佛教愿文中得到了较为完全的印证。由于这个突出的特点,故敦煌佛教愿文也呈现多样化的局面。我们同时认为,其文学艺术性也随这一特点而呈丰富多彩的景象。
如甲卷S.2838,乙卷日本天理图书馆《维摩诘经高昌王女题记愿文》
廷寿十四年岁次丁酉五月三日,清信女稽首归命常住三宝。盖闻剥皮析骨,记大士之半言;丧体捐躯,求般若之妙旨。是知金文玉牒、圣教真风,难见难闻,既尊且贵。弟子托生宗胤,长自深宫,赖王父之仁慈,蒙妃母之训诲,重沾法润,为写斯经。冀以日近皈依,朝夕诵念。以斯微福,持奉父王,愿圣体烋(休)和,所求如意。先亡久远,同气连枝,见佛闻法,往生净土。增太妃之余算,益王妃之光华。世子诸公,惟延惟寿。寇贼退散,疫疠消亡。百姓被煦育之慈,苍生蒙荣润之乐。含灵抱识、有气之伦,等出苦源,同升妙果。
高昌王女是这篇愿文的主人公。她“托生宗胤,长自深宫,赖王父之仁慈,蒙妃母之训诲”,可见其出生高贵,且受到很好的教育与宠爱!她首先是祈愿她的父王“愿圣体烋(休)和,所求如意”,王位永固。其次是祈愿王族的妃嫔“太妃之余算,益王妃之光华。世子诸公,惟延惟寿”。最后才是祈愿“寇贼退散,疫疠消亡”,先家后国的层次等级观念十分明晰,这和佛教本来众生平等的教义相去甚远。
三、中古儒释道结合的大环境下的敦煌民俗与三教合一的地方特色
1.尽管受到了佛教世界观的很大影响,忠、孝、节,义等儒家思想始终保持着优势地位。
敦煌地方的人们,尽管受到了佛教世界观的很大影响,但是从总体来说,仍处在源远流长的中华华夏文化的深厚影响中,忠、孝、节,义等儒家思想始终保持着优势地位。如:现在的莫高窟十二窟里有修建于文德二年(889年)的《索法律铭》,在铭文中就有历数张氏家族“孝悌于家,忠贞于国”的家训。所以,其发愿文的主要写作方式和艺术形式深深植根于华夏文学作品的优良传统中。这从敦煌遗书中有大量的汉语言文学的传世之作抄本的事实中就可看出了。
列举愿文如下。
第一篇 北图8672《发愿文范本》
亦愿观音引路,万里无危;四大天王,双双围绕;人马平善,早达天庭;舞喜阶前,□愿满足;四路奉使,往来不滞于关山;内外和平,尊卑纳庆;病消疾散,风雨顺时;合群(郡)黎民,俱沾胜福;行香僚佐,并获胜因;应是倾心,灾殃殄灭。然后上通三界,傍尽十方;俱沐芳因,齐登觉果。
唯愿幽途业谢,长摧生死之轮;净土国成,常蹈莲花之座。唯愿百神助卫,无善福而不臻;千圣加威,有灭殃而并遣。然后一毫十力之善,将七代而俱荣;八难六取(趣)之潜,遇此同登彼岸。
唯愿心同朗月,春夏恒明;体似贞松,秋冬不变。然后七世父母,莲花化生;人异与非人,咸蒙吉庆。
唯愿随弥陀而生净土,逐弥勒再下阎浮;与父母同作善缘,弃今生爱别离苦。
唯愿出将入相,长为国下之重臣;宝子王孙,永作功(公)候之美质。行香僚佐,竭诚尽忠;随喜见闻,同增上愿。
伏愿灵神不昧,鉴照福门。愿使升降红莲,月登三会。又持胜福,次用庄严施主即体:唯愿禄荣高峻,如五岳而不隳;命等演深,比三光而恒照。然后尘沙蠢动,俱登觉路之因;国泰人安,永灭伤离之难。
唯愿三明备体,永登无畏之身;八解澄心,早证无生之理。愿使家盈七宝,长丞(承)五品之荣;宅溢八珍,常值登朝之宠。然后灰魂七祖,丞(承)斯目睹龙花;胎卵四生,并证真如彼岸。
愿官班日进,方延五鼎之尊;峻洽时迁,坐列万钟之禄。子孙昌盛,眷属骈罗;花萼芬芳,闺闱桂兰茂盛。然后合宅长幼,并沐清贞;过往幽魂,咸登觉道。
唯愿冰镜转清,瑶花挺秀;家荣国宠,弟(茅)土山河;惟孝惟忠,立功立事。然后家眷大小,并同碣石为居;内外亲因(姻),保宜江湘不竭;先亡远代,咸(衔)福并证红莲;蠢动含灵,赖此同超彼岸。
伏愿长守宝贵,永称其心;遐龄益而大昌,身力强而弥盛。家于有大小,并沐沐休宜;内外亲因(姻),咸蒙吉庆。
唯愿荡千灾,增万福,善业长,惠(慧)芽开;同种智之圆明,等法身而坚固。然后廓周法界,包括尘沙;俱沐芳因,咸登觉路。唯愿福同春卉,吐叶生牙;罪等浮云,随风变灭。然后三界六趣,有刑形无刑形,俱沐胜因,齐成佛果。
伏愿天禄弥厚,富宠日新;长为明王之腹心,永作法门之信士。
唯愿仙颜转母茂,日纳万祥;阖宅尊卑,千秋应庆。
唯愿出沉沦之苦海,乘解脱之舟船,离秽浊之阎浮,生极乐之国土。
唯愿金沙池畔,顶拜弥陀;龙花会中,瞻礼慈氏。唯愿永辞三界,长截四流;托宝殿而化生,座(坐)金莲而悟道。
唯愿神游柰苑,托质花台;逍遥十地之阶,纵赏九仙之位。宾钵(波)罗树下,长为禅悦之林;阿褥幸达池中,永涤尘劳之垢。
唯愿身腾六牙之象,长游兜卒之宫;足踏千花,永弃阎浮之境。
唯愿遨游净土,抚身叶(业)于七池;消散莲台,喜心花之八水。
唯愿神生净土,识座(坐)莲台;常辞五浊之中,永出六天之外。虽药食(石)屡施,竟无咸减;爰凭法力,用益身田;谨舍珍财,乞求加护。
第一篇中“内外和平,尊卑纳庆”“唯愿出将入相,长为国下之重臣;宝子王孙,永作公候”“愿官班日进,方延五鼎之尊;峻洽时迁,坐列万钟之禄。子孙昌盛,眷属骈罗”“伏愿天禄弥厚,富宠日新;长为明王之腹心,永作法门之信士”“内外亲因姻,咸蒙吉庆”等祝福语充满了儒家传统文化中积极进取、建功立业、阖家团圆等因素。
第二篇 S.4536《愿文》
法身凝寂,非色明相之可观;实智圆明,岂人、天之所闻。不生不灭,越三界已以居尊;无去无来,运六通而自在。皈依者,□□咸出苦海;回向者,唯离盖缠。大圣魏魏巍巍,名言罕测者矣!厥今□□佛日,虔敬福门,割其珍财。造银翻(幡)而满会、度□□□□者,为谁施作?时则有圣天公主先奉为龙天八部,雍(拥)护疆场;梵释四王,安边静塞。当今帝主,圣寿克昌;将相百僚,尽邦刑国。司空鸿寿,同五岳而治河煌湟;内外宗亲,比麻姑而受荫;天公主已躬吉庆,慈范以利苍生;合家小娘子安和,百病不侵于玉体。道路开泰,五谷丰盈;更无不顺之声,行路有歌遥(谣)之乐之福会也。伏惟圣天公主驰声兰蕙,洽懿德于坤仪;闱逾温柔,夹嘉声于异秀。故德(得)母仪腾曜,溢理播于七州;女范肃宫,芳名传于帝族。加以倾心三宝,摄念无生;凭福力以安邦家,建神翻(幡)荡除灾励(疠)。倾心数日,今已毕功。悬宝殿以焚香,就金田而启告。其翻(幡)乃龙驹高曳,直至于梵宫;宝刹悬垂,似飞鹤而持彩。游丝扬于霞外,连翻(幡)散于云天。一转,龙王之位自生;再转,福超尘界。以斯造翻(幡)功德、庆赞回向福因,先用奉资梵释四王、龙天八部:伏愿威光盛运,千秋无虫冷之灾;福力弥增,万性(姓)有丰盈之喜。又持胜福,次用庄严我府主贵位:伏愿福同海岳,无竭无倾;命等松筠,长光大业。四路伏首,八表倾心;万理(里)来归,城煌(隍)泰乐。又持胜福,次用庄严天公主贵位:伏愿福禄之道为益增益峻,寿命之海为唯广唯深。长为社稷之深慈,永作苍生之父母。诸郎君等出将入相,长为人主之股公(肱);万□千使,来做河西之柱石。又持胜福,次用庄严□□□诸小娘子贵位:伏愿闺颜转茂,四德含彰;四大伏(休)宜,六根调浪(朗)。病消疾散,长闻欢喜之声;贵体安和,日有歌遥(谣)之乐。故得东西路泰,使人不滞于关山;夏顺秋调,浓(农)夫贺两歧之乐。同心荣(营)造,各获福田;随喜见闻,亦一(沾)小分。然后上通三界,旁括十方;俱沐胜因,齐登佛果。摩诃。
第三篇 P.2058《发愿文》
厥今敷佛像衣(于)四门,结净坛于八表;中央建悲之场,释众转《金光明》之部。设斋五晨,雅(牙)佛延僧,有谁作焉?时则有我河西节度使曹公先奉为龙天八部,维护河湟湟;圣主回蛮銮,再安宇宙。次为我令公已躬日抽纳应祥,公主、夫人长保休庆之所作也。伏唯我令公天从(纵)英雄,神假灵智;才光即启,得(德)美骤吴。运滔(韬)略而镇五凉,受圣牟(旄)而清雨两路。呼吸则风云动,威努(怒)则戎敌摧;建虎节于龙步(部),降双由(酉)于紫府。故得虔恭像教,□法院心;建福护(禳)灾,宣传海藏。遂所使经开龙藏,句句谈不二之章;呪赞秘方,声声唱无为之理。降十方贤圣隐迹,来会于虚空;八部龙神尽临,齐臻于合境。总斯多善,莫限良缘,先用奉资梵释四王、龙天八部:伏愿威光炽盛,福力弥增;兴运慈悲,救人护国。又持胜福,次用庄严我河西节度使令公贵位:伏愿南山作受(寿),北极标尊;长为菩萨之人王,永应如来之付(嘱)。又持福行,次用庄严则我天公主贵位:伏愿光韵转茂,若桃李之芳;宋氏夫人长保贞松之美;郎君俊折(哲),负忠孝以临人。然后天下定,海内清;无闻征战之名,有赖雍夷之化。摩诃。
从第二篇发愿文中我们看到“当今帝主,圣寿克昌;将相百僚,尽邦刑国。司空鸿寿,同五岳而治河煌湟;内外宗亲,比麻姑而受荫;天公主已躬吉庆,叶慈范以利苍生;合家小娘子安和,百病不侵于玉体。道路开泰,五谷丰盈;更无不顺之声,行路有歌遥(谣)之乐之福会也”。发愿者无一遗漏地把当今帝主、将相百僚、司空鸿寿、内外宗亲、天公主与合家小娘子按照尊卑次序,男女之别分别进行了祝福。
从第三篇发愿文中我们看到“为令公已躬日抽纳应祥,公主、夫人长保休庆之所作也。伏唯我令公天从(纵)英雄,神假灵智;才光即启,得(德)美骤吴。运滔(韬)略而镇五凉,受圣牟(旄)而清雨两路”。充满了儒家文化对权利的膜拜敬畏之情。就连令公的妻子儿女也是“夫人长保贞松之美;郎君俊折(哲),负忠孝以临人”。
可见,尽管受到了佛教世界观的很大影响,忠、孝、节,义等儒家思想始终保持着优势地位。
第四篇 P.2058《愿斋文》
盖闻法身空寂,保之者莫侧测其源;佛性幽玄,思之者罕知其意。不生不灭,与庶品而作津梁;即色即空,拔郡群生于彼岸。澄心净域,开八万四千之法门,入五浊而救苍生;分身百亿,睹三千之大地如观掌中,历万劫而旬不离方寸。致使浩浩荡荡,现无边之法身;妙有妙无,隐真如之法海。自非十方雄猛,是三界特尊;大圣巍巍,名言难可恻(测)矣!厥今座前斋主某乙公悟未来之有果,预造桥梁;识先世之无因,修兹白业。故于今日,请佛延僧设斋之所建也。斋主某公乃后代后德,英明哲良;治(至)孝居身,天知礼乐。常以信舍为念,虔仰释门;含君子之风怀,敬重福田。托三宝而作皈依,率一心而崇万善。所以年常发愿,每岁献僧;保护家门,无诸灾障。于是庭罗百味,还皎映于天厨;炉散六铢,近芬芳于绮席。总斯多善,无限胜因,尽用庄严斋主合门居眷、表里姻亲等:唯愿香风拂体,法水盈襟;洗荡尘劳,铭空景位。菩提妙药,灌注身心;般若零(灵)津,解除烦恼。千殃电灭,万善扶身;诸苦不侵,功德圆满。合宅无横,同居欢喜之园;大小平安,共住弥陀佛国。四天赞念,堂轮七珍;八部流恩,永离灾障。举足下步,恒访道场。然后七世父母,莲花化生;人及非人,齐登佛果。摩诃般若。
第五篇 S.2832《愿文等范本》
常闻或夭或逝,圣哲不能易其年;有短有续,田地不能促其寿。阴生阳谢,代山无再返之期;日往月来,地户有长归之魄。于是哀动神理,倾心福门者谁云云。大哉皇觉!光临瞻部。亿千垂化,慈惠利生无等侣者,其唯大悲观世音菩萨焉!有真言,号广大无碍。悲心诵持,功德福利,不可量也。厥有捧炉瞻仰尊颜者谁?即有比丘建斯会者,奉为诵真言终毕,答诸佛菩萨之恩也。惟阿师子乃一闻妙句,喜跃心虚;发意诵诗,专精不倦。一句未毕,诞闻告终,悬河迅流,瓶写倾注。若非九久远亲近,安可见闻。故知生生习而愈增,世世修而益广,□不虚也。愿即事后,众圣潜卫,戒月常悬;法镜朗于心台,意珠照于昏域,檀那远绕,鸾凤翔集;镇作人、天之师,永为法王上足。
桃李当年,适奉君子;欢娱未展,琴瑟犹乖。遂乃红粉落于镜前,啼痕点于席上。片玉沉泉,一珠落浦;红颜绝迹,香阁无声。
朗君二龙并驾,则双珠曜于掌中;一雁辞行,乃片(月)孤明于台上。贤女素质凝霜,清心洗玉。翠眉不画,则柳叶天生;红颊未妆,而桃花自吐。贤新可美,四德兼芳;全其礼则家风益清,佐其夫则人义增敬。一门俱善,长幼同贤。
时也,孟春之首,万物庆新;全园设齐,奉献诸佛。法鼓隐隐而出途息苦,鱼梵寥亮而雄彻九天;感上界而众生心,知下方而庆作诸福。总斯胜利,先益国家,八表常清,寰中无事。州牧悬宰,荣禄克昌。伏愿履新岁以长寿。
第六篇 S.2832《愿文等范本》
窃闻佛日挥□,照幽冥而开实相;如来分身,百亿演化。历十方而遍满大千,布慈云而法雨腾滋,洒甘露而□星沾润。设三乘教纲,群生遇以心开。广演五部之众经,六趣闻道。大悲之力,旋转无穷,难可称与者哉!伏唯我今皇帝道合乾坤,德过尧舜;布三皇之风,垂五帝之泽。加复躬行十善,等赤子于群分;自运慈舟,总苍生而普济。悲增愿力,权为粟散之王;圣德临轩,应此生而化物。伏惟尚书性禀孝慈,量含沧海;能臣能子,匡国匡家。蕴机神之智,垂泛爱之心,布君子之风,偃安人民之草泽。行军负山岳之志,抱人子之心;于国尽竭力之功,在家怀孝悌之力。恩沾道俗,声满大邦。伏惟中丞凛凛丈夫,雄雄大士。弯弓即桂月将坠,鸣弦乃塞雁不飞。尽心怀千里之谋,德负寒霜之志。威摧白刃,使夷狄以魂惊。立策前途,变通云日。侍御史及诸判司等心清水镜,志烈孤霜;学海名流,衣冠鼎族。军将三军等皆是秀骨天生,气量豪爽;叱咤得飞苍落雁,鸣弦即走兽咸惊。县宰扇百里之风,怀登□之气;亲垂天泽,歌谣帝乡。乃有三异之德人对,五行之则上顺;帝心下人,望诸贤慰。公等济济英贤,落落君子;怀仁报义,立策尽身。故能稽首灵山,归心净刹。割所爱之珍帛,远降清凉;舍无价之名衣,崇斯妙供。其山也,叠嶂千重而孤峰万仞,轻罗挂月而青松偃蹇;红花色类而异种难名,缘草芬芳而香满岩谷。其所也,孤峰耸刃,上接红虹霓;渌水潺湲,潜通□泽。前望天城兰若,如观掌上之文;回顾诸峰,似对庵摩勒果。是也,韶光向尽,朱夏初临;百花竞秀于岩间,芳草腾香于邃谷。时也,献千般之美膳,万圣降临;设无价之名餐,龙神以集。更有他方菩萨,来此会中,异国真僧,咸兹应供。用斯福佑,广济群生。先以资熏我今皇帝:伏愿长居帝阙,永为大国之王;福寿万龄,镇作苍生之主。尚书以清心奉国,早坐庙堂。中丞天书曲临,北门永镇。侍御及诸公等赤心佐国,常简帝心;忠孝永兴三宝。众多施主愿福若春山之树,清风拂而红花乱生;身如孤岭之□□云,秋月照而片片常翠。
从第四篇至第六篇三篇引用的发愿文中我们似乎看到了一副从上至下等级森严的儒家文化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纲常关系。“斋主某公乃后代后德,英明哲良;治至孝居身,天知礼乐”;“含君子之风怀,敬重福田”;“总斯胜利,先益国家,八表常清,寰中无事。州牧县宰,荣禄克昌”;“贤新可美,四德兼芳;全其礼则家风益清”;“能臣能子,匡国匡家”;“尚书以清心奉国,早坐庙堂。中丞天书曲临,北门永镇。侍御及诸公等赤心佐国,常简帝心;中忠孝永兴三宝。”可见,尽管受到了佛教世界观的很大影响,忠、孝、节,义等儒家思想始终保持着优势地位。
2.道家与道教经典的写作范式深深地渗入了佛教发愿文中。
由于敦煌处在边境地区,战乱频仍,并且在较为落后的经济条件下,人的健康与寿命状况非常不好,因而,道家“长生久视”“顺应自然”“无为而无不为”等思想与道家长生术等修炼方法在敦煌地区也盛行不衰,加上道教在当地也有很大影响和许多信徒。这些情况都使得道家与道教经典的写作范式深深地渗入了佛教发愿文中。
这里,还需要特别指出的是中古时期,流行与敦煌的所谓“道教八戒”,名为道教,实则是佛、道及敦煌民俗三者的结合。其具体内容如下:
(1)不得杀生以自活;(2)不得淫欲以为悦;(3)不得盗他物以自供给;(4)不得妄语以为能;(5)不得醉酒以恣意;(6)不得杂卧高广大床;(7)不得普习香油以为华饰,(8)不得耽著歌舞以作倡伎。
毫无疑问,前五点就是佛教五戒中的“杀、淫、盗、妄,酒”,连排列顺序乃竟完全吻合,不过是佛教五戒在内容上更为丰富一些。如第四点的“妄”,道教只是要求量力而行,不逞能而已;佛教在这一点中具体为“妄言、绮语、两舌、恶口”四点要求,即不得说谎话、不得巧言令色、不得乱嚼是非、不得恶语伤人等诸多方面。这也是各个宗教在戒律上融会贯通的一个最好证明。第六点是提醒人们精进,不可以因安逸而荒废了求道进取之心,这也是道教的养生之说。第七、八两点则是针对当地民俗中擦脂涂香,追慕华服,听歌看舞,奢侈享乐而言的。
举愿文例证如下:
第一篇 S.2832《愿文等范本》
尘事不染,逍遥清居;踵爱道前踪,继莲花叶心。随佛日问合识,含智月以澄清;脱屐嚣銮神。常御云楼,永登香阁;鹦鹉林下,振像王城。度未度人,解未孙者。
穹沧浑源,日月贞其廓;傍□发象,山河壮其固。故得银函东度,金牒南飞;摩腾来传,竺兰斯记。似得沧海之骊珠,亦似□山之□□。是知牒之义不殊,折金之理斯在。戒《法华经》,□□与垢衣殊相;秽土净土,阜峻将宝地分形。不然者,曷得天下英豪,诵沾于寰宇?是知甘露之门,明珠满藏;旃檀之苑,香象成群。时则花摇瑞日,叶吐香风,宝殿出于云霄,洪楼俯临日月。美哉德钦!曷可丹记。伏唯我皇帝龙德在天,大明御极,悬舜日于乾坤,喷尧云于六合;道极寰中,恩沾率土。使三边伏威,四夷消丧。伏惟尚书运遇千年之圣,莫不五百之贤。岌嶷如金山,傍倚大调;彻若秋月,乍临碧海。挥袖则出于风云,开怀则同于水镜。故行恩光于郡府,抚俗遍于闾阎;作万里之长城,布天心于域外。行军亚尹,沧溟未足比其量,松篁无以比其操。嶷如断山,禀凛然有难犯之色;总统中权,□威外域,实可谓月照寒江,晴光彻底。幕府诸公等才也俊秀,华岳三峰未足其高;量也洪深,北溟未足穷其济。凛凛然寒山带兵,皎皎如秋天桂月。成词含怒,则长河鼎沸。畏之则三军胆慑,爱之则行路欣歌。故得侥讹隔心,清风满寒。县宰门传七贵,祖习袭五侯;青松比德,白日为心。调弦百里风生,制锦一壶冰结。是也,景色澄廓,风无织□;河草初暖而抽黄,夜冥讶寒而未绿。□□□□,□施翠屏;周回锦茵,上下华盖。于是吹蠡会众,坐磬饭僧;香烟吐翠而夜际云,莲影花开而空中见。复愿以此功德。
是日也,月近珠明,春深柳暗。□幡也,帝东在目;热炉也,云烟满空。严道场,跪饭贤,种种圣佑,隐隐福田。
我们来罗列第一篇中出现的道教常用意象如下:逍遥清居、青松比德、北溟、乾坤、宝殿等。
第二篇 S.6417《愿文》
夫法身空寂,湛妙质于灵山;圣主无生,应身形于法界。然则灭而不灭,四相之所莫迁;生所未生,八苦莫之能辨。唯我大师种觉,号为常乐之原、解脱法身、清胜彼岸。力名坚固,贤者合侧;具十力以降天魔,现六神而摧外道。大哉牟尼,难可精称矣!厥今跪双足、捧金炉、焚宝香、转经舍施启嘉愿者,有谁施焉?时有坐前信士先奉为龙天八部,拥护郡国;次为先亡父母,承永生净土;三为施主己躬,合家保愿平安之福会也。惟施主乃信珠皎洁,智水澄清;仁义立身,终立成悟。浮泡之患体,怀质而非常;虔念三尊,□□□□。于是年年启愿,遮九横如常安;日日倾心,愿□□灭。然则积善匪懈妙果,恳求既冀族康强;□□□□,□□吉已。蒙佛慈悲,法力冥加;拂花宇如延筵,焚宝香以陈清供。唯愿以兹转经舍施功德、焚香设斋胜因,总用庄严梵释四王、龙天八部;伏愿威光转盛,福力弥增,兴运慈悲,救人护国。遂乃行行贯穿玉,句句□连珠。又持胜福,次用庄严某先亡父母者:唯愿化身宝殿,游历金台;不历三涂,无经八难。舍阎浮之促寿,获净土之长年;弃有漏之微躯,悟无生之乐果。当来道世,还至孝等作菩提着属;莫若今生,爱别离苦。又将功德,伏用庄严家中所有病患之者:唯愿药王、药上,洒甘露以□□;观音、妙音,施醍醐之妙药。身病心病,即日消除;卧安觉安,起居轻利。若有难月之者:唯愿灵童启胤,□子归门;状若空里之分星,一似披莲如用而涌出。子无□□之响,母无痛恼之忧;母子平安,早得分离。施主己躬□为合家保愿平安之者:唯愿门来善瑞,宅纳吉祥;天降奇珍,地开伏藏。然后四方晏静,五稼丰登;灾障不侵,功德圆满。摩诃般若,利乐无边。
第三篇 P.2058《发愿文》
夫调御称尊,独标天上;法王利见,厥号能仁。广运慈舟,济苦海之沉溺;高悬佛日,朗法镜于昏衢;天中之天,岂言之可测!厥今青阳告蓼,严佛像于六街;花散南枝,结真场于巷陌。请诸如会坐,渴仰虔恭。列香馔、求名僧、殷勤发(路)者,为谁施作?时即有合坊押衙、信士等乃见夷中灾疠,疾病相仍;掩殁恒时,人心怆切。侍凭佛力,故发胜心之福会也。惟之诸公乃并是间生英俊,文武全才;于家有清训之能,奉国竭忠贞之节。故得八关在念,喜舍为怀;劝率邻坊,抽减自己。昨者时疾每去起,死相分飞;疫疠大行,是众生之共业。千门罢眠,万户无安;不逢流水之医,何以济图凋疾?故我令公轸处虑,大阐法门;绕城郭而香气氛氲,列佛像而宝幢辉焕。柳塞虚空,想诸佛而赴会;五部真言,弃邪魔而静难;慈悲理物,不害于人民;障沴休行,悯苍生而安泰。总斯多善、无疆胜因,先用庄严释梵四王、龙天八部:伏愿威光盛,神力昌;镇娑婆,护法界;□剑戟,开田畴;使千秋无衰变之忧,万岁罢战争之业。灾殃务廓,疫疠消除;合境咸欢,歌谣肃穆。四王护世,挥宝杵以摧魔;大圣观音,垂悲愿而拔厄。冤家债主,舍结济生;行病鬼王,摄心罢怒。国王保寿,与彭祖而同年;举郡黎民,比麻姑而延荫。行香僚佐,永获胜因;务供倾心,莫闻忧苦。然后灾风荡尽,人修十善之因;夏顺秋调,储满九年之宝。摩诃。
第二篇中“悟无生之乐果”;第三篇中的“王保受寿,与彭祖而同年;举郡黎民,比麻姑而延荫”鲜明地表达了道家长生久视的观点。
第四篇 P.2058《结坛发愿文》
窃以三乘演妙,功超色相之门;七觉明因,理出名言之际。佛日之日,悬大像于昏衢;天中之天,尊群生于净域。威神自在,示现无方;玄风被于大千,实际光于不二。法雄利见,其大矣哉!厥今置净坛于八表,敷佛像于四门;中央建随求之场,缁众转《金光明》之部。遂得香烟合务交驰,气霭于八隅;玉句连□□之声,骤降十方之净土。昼陈百味,献佛像及水陆生灵;夜请真身,佛声以与深云争响。如斯恳仰,谁之作为?则我节度使曹公先奉为龙天八部,拥护疆场;四天大王,荡除灾孽。当今帝主,常坐莲叶;十道争驰,誓心献款。以次为我河西节度使令公宝位延长,公主、夫人长承大荫之所建也。伏唯我令公天假英雄,神资灵智。总怀圣计,德美孙吴之俦;怗静西戎,量越田韩之兽。故能留情像教,望慈善以增修;渴仰虔恭,启洪门而恳切。是时也,三冬才毕,正岁初临;僧徒课诵于八台,灌顶神方于五日。总斯多善,莫限良缘,先用庄严梵释四王、龙天八部、散诸大将、护界善神:伏愿威光炽盛,神力弥增;兴运慈悲,救人护国。遂使年消九横,月殄三灾;万姓绕丰乐之祥,合境无伤人之厄。当今帝主圣寿克昌,将相百僚尽邦形国。又持胜福,次用庄严河西节度使令公贵位:伏愿敷弘至道,济育苍生;宝位与干像而不倾,遐寿共神仪而不易。又持胜福,次用庄严常尚书、郎君贵位:伏愿金柯益茂,玉叶时荣;磐石增高,维城作固。天公主助治,以与秋月而长圆;夫人应祥,保闺颜而永春;郎君俊哲,忠孝成名;小娘子贞明,芳姿皎洁。四方开泰,使人不滞于关山;垄亩嘉禾,竞唱《南风》之雅韵。灾殃务廊,障沴消除。辜命负财,领兹福分;行香僚佐,竭诚尽忠;随喜见闻,同增上愿。然后河清海晏,不闻刁斗之声;四寇降级,永绝烟尘之战。三灾殄灭,尽九横于海域;疠疫消除,送荒饥于地户。摩诃。
第五篇 P.2058《发愿文》
厥今冬临秋末,黄叶竞凋;敷佛像庆设香延筵,列幡花歌钟隘路。八音妙韵,如天乐再降人寰。恳切焚香,同弥勒兜率天降下。采兰山之大忧,立万丈之长竿;一齐置制于莲宫,福德遍临于诸寺者,有谁施作?时有我河西节度使令公先奉为龙天八部,愿降临护莲府苍生;梵释四王,伏魔军而摧邪显正。遐澄迩肃,四方无灌火之虞;社泰稷安,八表有输琛之款。当今帝主,宝祚长隆;十道三边,竞来献贡。令公已躬延寿,应钩陈之永昌;天公主夫人保贞祥而吉庆,郎君小娘子岳石齐坚,宅内宗枝共迎宠渥之嘉会也。伏唯我令公龙沙秀异,玉塞英奇;为文习七步之能,对敌善七擒之美。京西跪伏,瀚海来宾;六蕃跪膝于阶廷,五郡皆来启稽颡。故得留心像教,虔欲敬释门;渴仰修崇,无不华丽。其幡竿乃青松万丈,上侵于霄汉之中;香木仇狼,下连于幽冥三之界。龙头灌铁,名声振于天边;丹绘嘉纹,祥翻幡飞腾于云际。风摇一匝,百种罪垢而清除;竿递萧宫,千般灾殃而荡尽。福事已竟云云。
第四篇中“悟无生之乐果”;第五篇中的“王保受寿,以与欢呪彭祖而周同年;举郡黎民,比麻姑而延荫”鲜明地表达了道家顺应自然的观点。
3.敦煌本地风俗在愿文中有突出的反映。
首先是敦煌本地择吉日治病的风俗。
当地风俗也在敦煌佛教愿文中有突出的反映。例如,敦煌有一个重要的风俗就是:择吉日治病。在P.3403《雍熙三年(986年)历书》中,就有敦煌民间择吉治病的概况及它所安排的“治病时间表”。其中规定每一个月择吉规定四到五天是治病的时间,人们平均每星期找医生看一次病。这对生产力低下、生活环境艰难的边地人民来讲是有益而无害的。和尚们得了病,往往是去求神拜佛,并不遵循民间择吉中的治病时间表。然而,敦煌的佛教徒们,既遵循民俗,又祈愿神佑。
第一篇 P·3153《四分戒一卷》
其大致内容是说在敦煌有一个佛教徒索清儿,患了热病,他就在愿文中写道:
乙卯年四月十五日,弟子索清儿为己身忽染热疾,非常困重,遂发愿写此四分戒一卷。上为一切诸佛、诸大菩萨、摩诃萨及太山府君、平等大王、五道大神、天曹地府、司命司录、土府水官、行病鬼王疫使,知文籍官院长、押门官、专使可啖官并一切幽冥官典等,伏愿慈悲救护,愿疾苦早得痊平,增益寿命,所造前件功德,唯愿过去未来见在,数生已(以)来所以冤家债主,负财负命者,各领受功德,速生得升天。
索清儿在向民间医生治疗的同时,又虔诚地向佛菩萨忏悔,求佑身疾顿失,平安益寿。这是民俗与佛教在敦煌和谐的统一。
其次传统的农耕方式对敦煌本地风俗的影响。
敦煌作为边地,独特的地理位置,恶劣的自然气候,以及传统的中原式的农耕方式都促使了本地的独特民俗风情的产生。
下面这篇愿文中就有关敦煌自然时序的内容。
第一篇 S.2832《愿文等范本》
十二月时景兼阴晴云雪诸节
正月七日 甲子所始问,孟春初建。今年迟景,入韶序以未深;去岁残冰,带雪而上(尚)在。
中旬 年光初启,淑序新登,暖气未深,寒风尚切。
下旬 □行苍陆,斗建责(青)阳。去年才隔于两旬,今日欲攀于一月。
二月上旬 深春仲月,日在上旬,气景渐暖,园林欲变。
中旬 仲月虽深,诏(韶)光上尚浅。桃花灼灼,未吐金红;柳叶依依,才舒半绿。
下旬 仲春将暮,丽景弥暄;看处青苔之前,绿树不吐红花。
三月上旬 月在暮春,景临迟日,娇花似笑,言鸟如歌。
中旬 淑景甚暄,暮春将半。家家□桑,绕碧砌以垂帷;片片落花,扫碎锦而洒夜。
四月上旬 三春才终,四月惟(忧)夏;新树转绿,残花上(尚)红。
中旬 孟夏将半,炎光渐盛;新花向□,百果将繁。
下旬 孟夏将终,啼莺语燕。尚绕残花,绿叶新果。
五月上旬 中夏初登,炎光已盛,白云片片,叶作奇峰;绿树垂阴,低成曲盖。
中旬 畏景悬空,融风绿物;长街广陌,少有行车;万户千门,恒摇团扇。
下旬 炎风荡沼,不觉微凉;非惧非惊,唯知流汗。
六月上旬 年当季夏,景在上旬;吴牛喘月之时,溽暑焦山之日。
中旬 赤日如火,云周若峰。一点风来,即知深暑;纤毫树影,便欲纳凉。
下旬 赤道欲穷,未(朱)明将热(热);风来树下,弥觉气炎;日色门前,倦摇团扇。
七月上旬 火德新登,急金停事时当孟秋之际,弥觉渐凉;辞季夏以非遥,尚多余热。
中旬 孟秋新半,残暑未除;凉风时来,余热尚在。
下旬 金风渐高,露将一变;一叶将落,何草而不黄。又,凉风转切,百嫁(稼)将登;平失西成,九畏有望。
八月上旬 秋半新暑,浮凉转切。窗前日度,不足赫义;树下风来,已多萧索。
中旬 秋秋碧色,秋水绿波;凉风吹断归雁之声,落叶□动愁人之思。
下旬 木落穷秋,鸿飞季月。凉风飒至,惊汉帝之词;坠叶纷纷,动安仁之思。
九月上旬 三秋欲暮,九月仍初。兼(蒹)葭苍苍,白露为焱(霜)之日;鸿雁肃肃,流火受衣之时。
十月上旬 素秋才谢,玄律初升;霜霰重以若铺,圆(园)林森其一变。
中旬 十月之交,是称阳月;寒风渐励(厉),岚气弥深。
下旬 孟冬将暮,寒律渐深;已见瓶中之冰,足知天下之冻。
十一月上旬 岚气惟严,祁寒正初。
下旬 仲冬欲暮,玄律正严;凋阴冻寒,岂唯穷谷;层冰积雪,只尽炎炉。
十二月上旬 冬季初应,寒气正凝;风利如刀,冰坚似石。
中旬 季冬将半,煞气正凝;风和(如)严水才(以成)冰,风暂来而似箭。
下旬 玄各(冬)欲谢,青陆将回;寒惧退以弥严;冰夏(忧)半而俞(逾)昨。
岁日 月正元日,律应新年;四时别(起)于三春,万物更添一岁。
十五日 初入三春,新逢十五。灯笼火树,争燃九陌之时;舞席歌延(筵),大启千灯之夜。
二月八日 时当二月,景在八晨,在菩萨狷王宫之时,如来逾城之日。是以都入(人)仕女,执盖悬幡。疑□白饭之城,似访朱聪(踪)之迹。
二月十五日 仲春二月,十五半旬;双林入灭之时,诸行无常之日。人、天号哭,自古兴悲;□□虚空,千(于)今上(尚)痛。
三月三日 暮春上巳,禊事良辰;三月重三,水神捧水心之日。
四月八日 时属四月维八,如来诞时。七步莲花,既至于是日;九龙吐水,亦在于兹长。
五月五日 节名端午,事出三周(闾);既称长命之辰,亦为自忝之日。
七月七日 属以蝉方澡(噪)树,鹊正填河;牵牛渡银汉之长,织女昂针楼之夜。
七月十五日 盂兰大启,宝供宏开;罗卜请三尊之时,青提免八难之日。故得家家烈(列)馔,处处敷延(筵)。生千种之花,非开(关)春日;陈百严之味,正在香盆。
续表
九月九日 将菊初繁,香英正嫩;桓景登高之日,潜蓠(篱)下鞠(菊)之辰。
冬至 晷移长庆,气改周正;复卦别生于一阳,黄钟更纵于甲子。
腊月八日 时属风寒月,景在八辰;如来□温室之时,只试(树)浴众僧之日。故得诸垢已尽,无复烦恼之痕;虚净法身,皆沾功德之水。
腊日 嘉事□□,惜腊居辰;良(词)贵石之时,野折来之日。
岁除日 □铜浑欲改,玉律将移;明年只在于明辰,今岁唯残于今夜。
春初雨雪 和风入律,膏雨应时;树未绿而光发,□带黄而以(已)润。
春半后 雪由云四起,甘雨载零;点万叶而垂珠,落千花而洒玉。
我国的古代社会有很丰富的农耕文明的经验,他们遵循四季更替、四时轮回的规律安排各种农业生产活动。在这篇愿文中发愿者不但详尽地描写了四季时景,依次为:暖气未深;气景渐暖,园林欲变;桃花灼灼,未吐金红;柳叶依依,才舒半绿;下景临迟日,片片落花,啼莺语燕;融风绿物;炎风荡沼,吴牛喘月赤道欲穷,尚多余热;残暑未;金风渐高;秋半新暑;秋秋碧色;凉风飒至;兼蒹葭苍苍;玄律初升;岚气弥深;孟冬将暮;祁寒正初;层冰积雪;寒气正凝;气正凝;各(冬)欲谢,青陆将回。
作者不但将十二月分别分为上旬、中旬与下旬,而且还添加了腊日、岁除日、春初雨雪和春半后雪的描述。这是十分难得的有关农业生产的愿文,其指导实践价值很高。
下面再列举同样内容的另一篇愿文,以飨读者。
第二篇 S.2832《愿文等范本》
正月南雁告归,东风解冻;树变春色,旁生绿枝。和气收寒,冰开碧沼;阳风入树,花动绿枝。
二月南林风暖,北浦犹寒;柳□欲舒,梅花半坼。
三月离(梨)花聚空,灼灼涵日;嫩柳吐□,珊珊动风。燕飞入户,莺声满林;嫩草半茸,花落扑地。
四月俄初三春才毕,庭前新果,尚未推花;林上黄莺,深藏密叶。
五月炎光灼烁,蒸蒸逼人;密叶森阴,重重作盖。
六月气在三秋,日晨流光,炎风送暑。
七月蝉生聒树,秋色动林;凉风初生,飒然入室。
八月玉雾团(卓)草,百谷将来;金风动林,一叶初落。
九月胡风拂树,黄叶将飞;菊花金花,霜凝若露。拂树秋声,黄叶乱下;满园霜色,菊秀丛开。飒飒秋风,惊林拂树;丛丛黄菊,映叶初开。
十月日照寒林,风扫枯叶,霜露野草,雁叫长空。
十一月风扫枯林,霜露野草;满目凝萧(肃),寒色仓(苍)然。
十二月阴风剑扬,寒色凝空;雪点清山,冰坚沟渠。
再次是儒、释、道三教与敦煌民俗的结合。
关于儒、释、道三教与敦煌民俗的结合,这在敦煌学研究中业已颇多。例如下列12篇。
儒家文化是以儒家思想为指导的文化流派。儒家学说为春秋时期孔丘所创,倡导血亲人伦、现世事功、修身存养、道德理性,其中心思想是恕、忠、孝、悌、勇、仁、义、礼、智、信,其核心是“仁”。儒家学说经历代统治者的推崇,以及孔子后学的发展和传承,使其对中国文化的发展起了决定性的作用,在中国文化的深层观念中,无不打着儒家思想的烙印。
道教是中国唯一的土生土长的宗教,是中国国人文化催生的,道教集中国古代文化思想之大成,以道学、仙学、神学和教学为主干,并融入医学、巫术、数理、文学、天文、地理、阴阳五行等学问。内容讲求长生不老,顺应自然。
佛教自从东汉传入我国以来,就逐渐呈现出中国本土化的佛教特征的。因果轮回、众生平等是其主要的教义。
第三篇 P.2976《呪愿新女婿》
夫妻之道,天地齐生。承家继嗣,守节怀贞。伏愿母(某)郎:夫妻和睦,兰桂同荣;子孙昌盛,进士明经;衣朱拖紫,三公九卿;保宜上下,敬重亲情;仓储山积,金帛丰盈;奴仆罗列,车马纵横;吉庆千年万岁,覆荫六亲宗盟;荣盛与王凤并贵,富饶等石崇齐名。所求皆得,所愿必成。今日结亲以后,恒愿鸾凤同鸣。
愿某郎:忠孝两全,文武双美;花萼芬芳,金章益贵;一门宠南国之荣,二亲庆北堂之喜;家积珍珠,庭绕侍义(仪);敦煌播礼乐之风,墨沼揖清真之志;室娉吴姬,同荣桃李;琴瑟克谐,子孙盛矣;福禄穰穰,功名不坠;藉甚洋洋,保其终始。庭前池水,今(金)木为兰(栏)。积(借)问姑妇,体内平安?
庭前池水,龙鱼共居。借问刺史,体内何如?
第四篇 P.2976《呪愿新郎文》
今择良辰吉月日,会合诸亲。从贵至贵,福禄千春。千奴万婢,果报自遂。锦彩常罗千重,饮食常餐百味。济济苍苍,快乐胜常。鬓如桃李,玉面胜妆。仙人为伴,玉女同床。紫袍金带,曜日辉光。衙笔当深执,不善内外贤良。善神齐心加被,日胜曰月昌。师子门前吼唤,百兽率舞迎将。内外明珠照耀,至暮不用灯光。东阁西厅看客,延引绝胜孟常。大儿持之旌节,小子身任太常。兄弟皆沾敕墨,京兆二郡称扬。奴婢双双驱走,并有知库园莽。金银年年满库,胡奴枪(检)校牛羊。斤(筋)脚如(奴)扶鞍接镫,强壮奴使力耕荒。孝顺奴盘鸡炙旌,谗勋奴点醋行姜。端正奴拍箜篌送酒,丑掘婢添苏酌觞。细腰婢唱歌作舞,矬奴擎短食床。每日音声娱乐,更如北方。从今以后,合家大富吉昌。并愿同修十善,不善波斯匿王。呪愿主人,自矜良,未知赏何疋帛?亲家翁母,早来为将。贵方千秋永固,重赏莫辱文郎。
第五篇 P.3350《呪愿新妇文》
门前四德,六礼亲迎。仪容窈窕,素知轻盈。似恒娥之下月,如织女之离星。点新妆于罗帐,进玉步出闺庭。展舞延引设拜,趋奉即亦须行。人间无比,彩画难成。莫用轻罗遮玉面,令看桂树不分明。得者开花却扇,遣新妇承亲情。自从□□天地开辟,置□阴扬阳,□即(下残)。
第六篇 P.3893《呪愿女婿文》
天地初开,则生配偶。结刻之际,援(爰)有婚媾。某氏两家,秦晋匹也。男年始冠,女有初算。绸缪束薪,三星在户。玄缠奠雁,擗两衙之锦障;华灯焜耀,□□□□星汉。金鞍玉勒,□□厥妇。女嫁韩侯,未足为喻;敬仲卜妻之地,尚可同年。双凤立于庭中,五马伴于□□。□□□□,□□咸诉。从兹以后,景福推辛唯新。怀□□□,□□□□。□□既解,箕箒习勤。夫为国相,□□□□,□□□□,□□育女,皇位后嫔。新郎百拜已后,□□□□□□。
第七篇 P.3909《呪愿新郎文》
呪愿新郎文
呪愿新郎,愿新郎日胜千强。开辟天地,则有婚姻。阴阳道洽,正合二仪。纳亲之后,已过吉期。从此以后,万善百福相宜。弟一保寿尊长,次乃叶复千枝。子孙尽封侯伯,朱门列戟光辉。车马骈阗塞路,富贵荣禄相随。尚书早受旌节,威名海内咸知。新郎天生贵子,绍继百嗣巍巍。男为卿相刺史,女拜本州郡君。夫乃班齐□□,□□□□□□。□□□□李芳茂,四时礼□□□。□□□□□□,□□□此无为。新(下残)。
从第一篇至第五篇是五篇敦煌的新婚祝福愿文。这些愿文在内容与形式上有着极大的相似性。开篇都是道家的顺应自然之道:如“夫妻之道,天地齐生”“天地初开,则生配偶”“开辟天地,则有婚姻。阴阳道洽,正合二仪”等。接下来发愿者就极力赞美夫妇的门当户对、郎才女貌:如“承家继嗣,守节怀贞”“今日结亲以后,恒愿鸾风(凤)同鸣”“人间无比,采(彩)画难成”“紫袍金带,曜日辉光”等。最后是对夫妇未来美好生活的祝愿:如“琴瑟克谐,子孙盛矣;福禄穰穰,功名不坠;藉甚洋洋,保其终始”“从今以后,合家大富吉昌”“从兹以后,景福推辛唯新”等。从中可以明显地看出儒、释、道三教与敦煌民俗的结合。
第八篇 甲卷S.343,乙卷P.2915《愿文》
夫玉毫胜相,超十地以孤游;金色流晖,夸万灵而独出。权机妙用,拔朽宅之迷徒;感应遐通,道昏衢于惑侣。皈依者,苦原皆尽;回向者,乐果斯深。大哉法王,名言所不恻测也。厥今敷法座、列尊容、捧令金炉陈愿者,有谁施之?时则有坐端斋主保愿平安之所建也。惟公乃禀质英灵,夙标和雅;资神庭(挺)秀,气识淹凝;信义满于乡闾,礼节逾于伦党。于是信珠久净,心镜先明;知(泡)幻之不坚,悟浮生之难保;每惊二鼠,常惧四蛇。是知红颜易念念之间,白发变须臾之际;有心内发,坛会外施;今生植来世之因,即(日)种后身之福。于是幡花布地,梵响陵天;炉焚六殊,餐资百味。以是功德、广大善因,先用庄严座前斋主:唯愿三千垢累,沐法水以云消;八万尘劳,拂慈光而永散。功德宝聚,念念滋繁;福智善牙,运运增长。官班日进,宠禄逾昌;大小休宜,尊卑纳庆,男芳兰桂,女曜珠辉;俱延鹤闻之休,共袭龙光之庆。合门居眷,同荫福云;内外姻亲,各沾滋润。然后上通三界,傍括十方,并沐良缘,摩诃般若。
第九篇 甲卷S.343,乙卷P.2915《愿文》
愿驾一乘之惜(楫),游八正之门;广六度之舟,截四流之海。然后坐边(莲)台如(而)听法,入宝殿以安详。辞死生之泥犁,到涅槃之彼岸。愿永食天禄,常简帝心;鸣佩趍锵,珪璋□□。列管隐隐,与碧海而齐深;德望峨峨,等孤峰而回秀。布恩义而荡荡,正真性而滔滔;振玉响而八方,播金声于四海。夫人堂堂之美,济济之仪,比朗月之长明,并神珠之永照。愿灾殃解散,若高风之建白云;业障消除,等涅槃而荡轻雪。不扶人启,望上天心;切功名共山岳齐高,福禄以与烟霞并远。官荣日进,方延五鼎之尊;峻洽时迁,坐列万钟之禄。子孙昌盛,眷属骈罗;花萼芬芳,闺桂兰晟茂盛。
第十篇 甲卷S.343,乙卷S.4992《呪愿小儿子意》
小儿子则五神扶卫,持六艺于龙门;小娘子则八臂护持,传四德于凰阁。男则如金如玉,荣国荣家;女则如芳如兰,仁(依)行依教。官报(保)龄遐寿,共春(椿)鹤而俱长;显识重名,与台鼎而参烈(列)。万神扶卫,千圣冥资;福益日新,智随年积。娘子神衿颖悟,仪范端严;餐法喜而无烦,惠慧命不断金之术。
从第六篇至第八篇中发愿者建立在儒释道三教基础上的世俗化倾向十分明显。如“信义满于乡闾,礼节逾踰于伦党”“官班日进,宠禄逾昌;大小休宜,尊卑纳庆,男芳兰桂,女曜珠辉”“合门居眷,同荫福云;内外姻亲,各沾滋润”“愿驾一乘之惜(楫),游八正之门;广六度之舟,截四流之海”“男则如金如玉,荣国荣家;女则如芳如兰,仁(依)行依教”“官荣日进,方延五鼎之尊”等,完全是在佛教大旗之下对现世荣华富贵、功名利禄赤裸裸的期盼之意。
第十一篇 甲卷S.343,乙卷P.2915《愿文》
都河玉女娘子文
天威神勇,地泰龙兴。逐三光而应节,随四序而骋申;陵高山如(而)掣电,闪霹雳如(而)岩崩。吐沧海,泛洪津;贺驾云辇,衣霓裙。纤纤之玉面,赫赫之红唇。喷骊珠而永涨,引金带而飞鳞;举牛头而角圣,跨白马而称尊。邦君伏愿小娘子炎光扫殄,春色霞鳞。都河石堰,一修永全;平磨水道,提坊(堤防)峻坚。五稼时稔,百姓丰年;天沐高(膏)雨,地涌甘泉;黄金白玉,报赛神前。十方诸(佛),为资胜缘;神龙八部,报愿福田。
盍闻大雄寥廓,浩瀚无边;量等虚空,体同无极。纳须弥与芥子,坼大地以于微尘;吸巨海于腹中,缀山河于毛孔;摧天魔于舍卫,伏外道于迦维;击法鼓于大千,振鸣钟于百亿;演金言于灵鹫,敷宝座于奄罗;发毫相于东方,布慈云于西域。敬述如来功德,寂默难测者哉!然今此会焚香意者,惟男远行之所崇也。惟男积年军旅、为国从征,远涉边戎,虔心用命。白云千里,望归路而何期?青山万重,思顾故乡而难见。虑恐身投沙漠,命谢干戈。惟仗百灵,仰凭三宝。故于是日,洒扫庭宇,严饰道场,请佛延僧,设斋追福。又舍净财,造某功德,并已成就。谨因此晨辰,用申庆赞。所有设斋转经、种种功德,总用庄严行人即体:唯愿观音引路,世(势)至逢迎,三世千佛,一一护持;四大天王,双双围绕;恒沙菩萨,供共慈悲;百亿释迦,常为覆护。愿早回还,平安相见。
第十二篇 甲卷S.343,乙卷P.3259《患文》
某公染患已来,经今数旬,药食(石)频投,未蒙诠(痊)损。所以危中告佛,厄乃求僧;仰托三尊,乞垂加护。其患者乃自从无使旷大劫归来,至于今日,造十恶业身三四□意三业道,广造诸罪。谨因今日,对三宝前,披肝露胆,不敢□□覆藏,尽皆忏悔,原罪消灭。某日已来,□□□□□转大乘经典金石微言,舒卷则无明海□□□□□清,披诵则智慧泉涌。以斯殊胜功德,回向患者:此世他生,或有冤家债主、负财负命者,愿领功德,发欢喜心,[解怨舍结],转生人道天中,莫为酬(仇)对,放舍患儿,还复如故。又患者即体:耆婆妙药,灌注身心;般若神汤,恒流四大。诸佛益长年之算,龙天赠不死之符。又持是福,即用庄严。
盖闻十号灵觉,道观百王;三界独尊,分身百亿。所以现兜率,质王宫,示金色之真身,吐玉毫之实相。行即莲捧足,坐乃宝承躯,则帝释引前,如即梵王从后。演《涅槃》地陆振动,说《般若》天雨四花。百福庄严,如满月(之映)芳林;千花晃耀,如盛日之照宝山。狮子一吼,外道崩摧;法鼓永鸣,天魔稽首。巍巍荡荡,难可称为!凡有皈依,皆蒙利益。
恭闻觉体潜融,绝百非于实相;法身凝寂,圆万德于真仪。于是金色间容,掩大千于日月;玉毫杨彩,辉百亿之乾坤。然而独拔烦罗,独现双林之灭;孤超象尘累,尚辞丈室之屙。况蠢蠢四生,集大火风而为命;忙忙六趣,积地水以成躯。浮幻影于干城,保危形于朽宅。假八万劫,拒免沉沦;时但刹那,终归磨灭者。
夫金镜西照,律教东流。摩腾肇白马之净园,僧会应赤乌之嘉岁。八藏传汉明之首,《四分》译姚兴之时。散笔彩于觉明,振云风于北魏。英哲继著、律焰增明者谁?即有律座当矣!
夫大雄一觉,吼法鼓而惊天;四智齐明,擂法螺而括地。演一音而应随类,无盲不开;展三教而诱四生,无幽不嘱。快哉大士,唯我释迦,凡有皈依,咸蒙利益。
第十三篇 甲卷S.343,乙卷P.3259《患文》
武言亡男女文
厥今坐前施主所申意者,奉为亡男某七追福之加嘉会也。惟亡男乃天生俊骨,秀异超伦;神假英灵,孤标挺特。年方炽盛,妙智新生;文全七步之才,武及啼猿之妙。将谓久居人代,报父母之颜;何图玉树先凋,金枝早折。奄从风烛,恨桂芳落秋霜;弃背人寰,怨颜子短终之苦。每泣蟾光之影,犹掌失珠;洒血哀伤,难捐湘璧。无踪再会,唯福是凭;故于此辰,设齐追念。是日也云云。
无女文
厥今所申意者,奉为亡女追七设供诸之福会也。惟亡女乃芳年艳质,绮岁妖妍,脸夺红莲,眉分柳叶。纤容窈窕,若巫岭之行云;淑态逶迤,比洛川之回雪。始欲桂枝盛茂,皎皎于晨昏;蟾影方辉,澄澄于水面。何图珠星匿曜,宝务沦辉;埋玉貌于黄泉,殒红颜于灰抔。所以母思玉质,断五内而哀悲;父忆花容,叫肝肠而寸绝。无门寻告,唯福是凭。故于某七良辰,设斋追念。于是清宅第,列真仪,炉焚海岸,无疆胜因。
第十四篇 甲卷S.343,乙卷P.3259《患文》
亡兄弟文
号同前。厥今坐前斋主所申意者,奉为兄弟某七追念之嘉会也。惟亡灵乃夙标勇悍,早擅骁雄,七德在心,六奇居念。更能弯弓射月日,应泣长空;举矢接飞,猿啼绕树。故得位显戎班,荣参武列。将欲腾威四海,启四弘以驰诚;严诫六兵,凭六通而稽首。何图逝水洪波,漂蓬逐浪。福祸分金药,哀伤四鸟之悲;夭折玉芳,哽咽三荆之痛。每恨盈盈同气,一去九泉;穆穆孔坏(怀),忽焉万古。意千年永别,首目顿亏;稀万世难逢,股肱俄断。趋庭绝训,瞻机案而缠哀;生路无踪,望空床而洒泪。无门控告,惟福是凭。故于此辰,设斋追福。是日也,请三世诸佛,敷备清宫;邀二部净人,弘宣妙偈。厨馔香积,炉列名香;幡花合(匝)而盈场,领(梵)洪鸣而满室。总斯多善、莫限良缘,先用奉资亡灵去识:唯愿弥陀楼前,将居净土之宫;慈氏会中,先为龙花初首。然后三宝覆户,众善庄严;灾障不侵,功德圆满。摩诃般若。
从第九篇至第十二篇中发愿者是针对具体对象所发意愿。他们分别是:都河玉女娘子、染患的某公、武言亡男女和已亡兄弟。发愿者恳切地表达出对逝者的哀悼,对幽冥世界的期盼,对活着亲人的护佑之情。从中更是体现出儒、释、道三教与敦煌民俗的结合的特征来。
4.敦煌处在当时东西方交融的枢纽之地。
在敦煌这一历史舞台上,曾有羌、氐、鲜卑、卢木胡、吐蕃、回纥、吐谷浑、党项、吐鲁番、蒙古族相继在这里活动。东来的源源不断的中原影响与持续不断的西来潮流,都在这里轮番上演了一出出壮剧。西域各民族和西南大族——吐蕃的文化对敦煌佛教愿文的影响轨迹随处可见。这在敦煌佛教愿文中有很多的民族交往的历史遗迹。例如,在黄征、吴伟编《敦煌愿文集》中就有一些涉及吐蕃统治者赞普、节儿等的篇目。
第一篇 P.2255《设坛发愿文》中有:
公俊骨天资,聪灵神假;威容挺特,纵辩流珠。
第二篇 S.2717《愿文》中有:
惟公乃文生灵德,夙负英雄;望高朱紫之风,族重琳琅之贵,幼闲弓马,久抱沉谋;扇七德之宏才,蕴六机之俊杰。
第三篇 S.2832《愿文等范本》中有:
伏惟公骨气朗然,天和冲虚;外扬烈光,内秉清洁。于家怀竭孝之诚,奉国尽忠贞之节;名高千里,位列百城;忠孝两全,文武兼济。公当仁不让,为国之忧。正政化临人,如风靡草;苍生从教,若影随形。甘棠树下,霜威肃然;听讼阶前,寂焉无事。奸邪屏迹,秦镜之当轩;正直无欺,丽刀之出匣。外户不闭,囹圄皆空;路不拾遗,里无诤讼。是知才当济事,志在忧民。
伏愿公官□□随日长,禄逐时增;常为圣代之肱股,永作明时之爪臣。伏愿夫人、诸郎君文章逾远,乘宝马而参朝;小娘子则蕴丽闺璋,驾珠轮而入帝室。合门家眷。
唯愿寿逾□□,永堡(保)闺璋;庆逐月兴,灾随日遣。
唯愿道增福茂,命□遐延;开五眼而离十缠,净三轮而圆六度。
唯愿道牙增长,法鼓长鸣;开解脱之门,照长年之福。
唯愿罪花凋落,福树兹(滋)荣;用大地之金银,服长生之妙药。
唯愿六根积恶,乘念诵以消除;三业善因,应五殊而雾集。
唯愿病刀落刃,疾树摧锋;二鼠延长,色身坚固。
唯愿道镜微销,疑生石碎;珠明空水,花秀禅林。
唯愿戒珠日益,恒为三友之堤防;定水澄明,永作四生之道。
唯愿戒珠圆净,德业清高,八敬恒遵,四仪无替。
第四篇 P.2044《愿文范本》
伏惟太保相公登上将之任,握元戎之权。吐曲逆六奇,韬钤冠古;军运黄石三略,机谋映今。可以宣七德,咸感四夷。韩彭孙吴,何足比廉;李卫霍马,焉能与俦!细柳屯营,识亚夫之军令;燕然勒石,掩窦宪之战功。加以信以守礼,敬以好谦。乐子路之盟言,抱季布之承诺。秉清慎而克己,守忠贞而律身。虔虔而臣节不亏,兢兢以夕惕若励。今虑星神行运,分野为灾;氛祲炽兴,戈铤再起。所以严修佛事,虔稽缁流。登郡城之洁楼,持诸佛之真言,秘教所希。皇道永昌,兵戈长戟。龙神垂佑,霈泽应期。万姓无灾,三军安泰。城隍社庙,护疆界而不起烟尘;土地灵祗,保乡关而常无灾疠。野有如云之稼,家积蓄廪之储。鼓腹齐歌,咸欢尧化。相公寿同衡岳,崇崇而永固南山;禄比沧溟,渺渺而长镇西塞。纳百川者,其惟沧海;作群圣之首者,唯我调御能仁。由是位极金轮,尊超粟散。虽碧殿紫微之贵,咸居影响之中;凌空缩地之流,俱在刹尘之内。至哉我佛之力,难可赞扬者矣!公节已轮忠,孝能反哺。礼贯五常之首,义倾万里之心。文逸九流之书,武纵七擒之德。可谓春兰独秀,松生寒谷者哉!加以振扬清化,大阐熏猷;家传万石之符,门偃五侯之驾。早振金声,夙怀玉润。翰苑散朝霞之彩,词林摇春树之晖。鹰处谷而羽已成,鹤辞卵而声自远。是可谓名驰日下,不亚荀公之才;奏美云间,时振陆士之德。□□衣锦,□□有兰狄之德,立功有萧曹之能。亲承视礼,来葺雄军;改职辞班,分忧共理。由是三军□美,将士钦风;边方静而月弓不张,虏塞游而魔邪不现云云。于是吴延推志,刘宠护贤,美誉传于三边,声华闺于六合。于是东皋稼穑,南亩绝忧;风不鸣而林木自敷,雨不骤而川原□息。昔居他邑,宪隔岁年,文绝音书,驰诚每积。将谓贵至纳庆,永沐康宁;秦奈何哀信忽临,转祸祈福。灵山杳莫,汉漠逍逗(遥);有去无来,魂游不返。瞻去时之路,痛切于心怀;悲念旧游,哀缠骨内。冀而不返,大夜同归;神理何亏,魂飞不睹!为灵峰峨峨,片玉先坠;绿水□□,一珠忽沉。每怀侍老之言,永绝问《诗》之训。念生前之人仁孝,雨泪此时,创(怆)没后之余踪,恐悲缠骨游逝水。念天之运如,不可智谋;人之分离,起(岂)能准定云云?南瞻片月,思鸾凤以分飞;北望女星,想银河而夜渡。萱兰各秀,琴瑟异邦;塞天连一片愁云,关山分两边忧悒。预传香于此日,毕果愿于今晨(辰)。既蒙两处康宁,合家清吉;可为(谓)缠绵枕席,已历岁年!珍味琼浆,无心可乐。琉璃枕上,泪乐(落)数行;百花座前,千般启愿。遂使男心忧惧,室女惊忙。是知佛作医王,法称良药。诸大德达(建)息灾道场,严持香花,召请龙天八部;真言不坠,六时克念,上通于三界。感梵王帝释,降于法筵;密迹金刚,潜来加护。结契而四魔窜,振金(杵)而鬼魅消(除)。圣众咸临,然灯祁(祈)福。花艳玲珑,明月相续,彻见铁围山内。
以上均是对赞普或是“惟太保相公登上将之任,握元戎之权”的节度使等敦煌统治者的溢美称赞之词。因为文中反复陈说他们绝非一般之凡人,而是可以与“韩彭孙吴,何足比廉;李卫霍马,焉能以与俦!细柳屯营,识亚夫之军令;燕然勒石,掩窦宪之战功”来相提并论的。
综上所述,敦煌独特的社会历史原因,它的佛教愿文就呈现出与内地佛教愿文不同的特色来。关于这一内容,将在下一章中有详细的论述。这里不再赘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