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孔子为什么这样红
6323100000015

第15章 如履薄冰

做人做事一辈子,常常提心吊胆,就像双脚踩在薄冰上走路一样,战战兢兢、小心翼翼,不敢有瞬间的麻痹。时时提醒自己注意道德修养,就像家里有个刚会走路的小孩,做父亲的时时处处留意孩子,时时处处留意自己的言行,不能给正处于摹仿期的孩子带来一点不好的影响。“诸葛一生唯谨慎,吕端大事不糊涂”,诸葛亮这个人一生都谨小慎微,不敢出丝毫差错,而吕端呢?看上去嘻嘻哈哈,啥也无所谓的样子,其实每逢大事,那是一点也不糊涂。这个故事出自《论语·泰伯》,原文是,曾子有疾,召门弟子曰:“启予足!启予手!《诗》云:'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而今而后,吾知免夫!小子!”为什么曾子的话出现在《论语》里呢?因为曾子是孔子的学生,也是孔学的传人。曾子名参,比孔子小46岁。历史记载,曾子这个人比较鲁,就是拙,不是耍小聪明的人,为人非常老实,不太爱说话。就是这个比较拙的曾子嫡传了孔门道统,他著有《大学》。《中庸》是谁著的呢?是孔子的孙子子思。

有点侠气的孟子是子思的学生,孔子三传的弟子,孟子时代,已是战国了,群雄并起,天下大乱。颜回死后传承孔子道统的曾子,对学问和人生修养都有一套自己的经验谈。在论语的开篇曾记载曾子每天用三件事来反省自己的学养,哪三件呢?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曾子晚年,病得快不行了,大概知道自己不久于人世,就把弟子们叫到身边说,把我的脚和手摆端正,然后他引用《诗经·大雅》的句子赠送大家:“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曾子最讲孝,《孝经》也是他著的。孝经的开篇就说,“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可毁伤,孝之始也。”曾子为了保护身体不受损伤,耗尽一生的精力。曾子一生都是“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的样子。怎么样才能让父母放心?曾子说,就是看好你自己,别出事。平安就是福。保护好自己的身体,警惕好自己的内心的欲望。这话看起来简单,真正做好,很不容易,需要保护好自己的本心,一辈子平平安安。把自己保存完好,就得“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

一以贯之,意思是用一个根本性的事理贯通事情的始末或全部的道理。其近义词是,始终如一、有始有终、善始善终。反义词是,虎头蛇尾、有始无终。贯,意思是贯穿。这个故事出自《论语·里仁》,原文是,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曰:“唯。”子出,门人问曰:“何谓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孔子说,曾参,你要记住,一以贯之以“一”来贯通我所有的道。有人这样解释说,孔子的“道”就是孔子的思想学说,“一以贯之”就是其思想学说有一条主线来贯串,也不无道理。这条主线包括作为孔子思想学说核心和精华的“仁”之道、作为行“仁”之方的“忠恕”之道和作为确保实现“仁”德的“中庸”之道三个层面。曾子以“忠恕”来解释孔子“一以贯之”之道。曾子姓曾,名参,字子舆,鲁国南武城(今山东费县西南九里)人,小孔子四十六岁,与父亲曾晳都是孔子的学生。曾参说“唯”。唯,是对长上恭敬的应答之词。《礼记·玉藻》:“父命呼,唯而不诺。”“忠恕”怎么理解呢?朱熹《论语集注》是这样解释的:“尽己之谓忠,推己之谓恕。

”推己,谓推己及人。《论语·卫灵公》中有云:“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子贡问说:“有一个可以终身奉行的字吗?”孔子说:“那大概是'恕'吧!自己不喜欢的事情,不要加在别人的身上。”曾子以“忠恕”解释孔子之“道”,不能含概孔子思想学说之全部,但却得其要义,所谓“忠恕违道不远”(《中庸》)、“强恕而行,求仁莫近”。(《孟子·尽心上》)古往今来,人们对孔子的“吾道一以贯之”曲说繁解,聚诉不已。“道”是最高的理想或方法,因此它的内涵比较复杂。“道”是不可言说的,只能体悟。“孔子贵仁。”、“孔门之学,莫先于求仁。”“孔门宗旨只在求仁。”“儒家言道言政,皆植本于'仁'。”“孔子教人学为人,即为学仁。”这些都说明孔子心中最高的道是“仁”,而“忠恕”是通向仁道最基本可行的门径。“忠”是尽自己的全部能力,“恕”是推己之心来对人。“仁”是至高之德,不易晓解,而“忠恕”之道是学习者当下的工夫,人人可以尽力。因此曾子以“忠恕”之道来解释孔子的“吾道一以贯之”,应该是很适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