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成语词典》对这个成语的解释是:事先不进行教育,一犯法就加以杀戮。不教而诛在我国古代,是遭到大众谴责的不良执政行为。什么是“教”呢?怎么样才能是有“教”呢?那就是开放文化,提高国民的文化素养,达到人人知道自律。这就是文化的功效,也是人类社会与动物唯一的区别。不教而诛,欠缺礼法。“教”了以后,还犯再诛杀才合情、合理、合法。这个故事出自《论语·尧曰》,原文是,“不教而杀谓之虐。”一个领导人,一个老师,一个家长,如果没有教导好部下、学生、孩子,他犯了错,我们自己要负责的。教了以后,他不改,不听,才可以去处罚他。看《红楼梦》前80回,作者对袭人美誉有加,脂砚斋在作评时,也对袭人赞不绝口。袭人比不上晴雯风流俊俏,又喜欢教训人,最大的毛病就是她爱向主人告密、打小报告,这个人道德品质有问题,大家不喜欢她就是很自然的事了,就连宝玉也怀疑到袭人的恶劣行径。但是,宝玉的可爱在于他不是“不教而诛”之人。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因一过而否定一人,也有不教而诛之嫌。
所以,宝玉非但未追查到底,疏远这株罂粟,反而继续宠爱狎昵。说起“不教而诛”,我就是想起在报纸上看来的两则新闻:北京一位安徽籍民工杜宝良,开着卖菜的面的在同一地方违法逆行105次,被罚款一万多元。另一则新闻是,一个在甘肃敦煌打工的四川籍少年,因为想坐一次飞机,溜进机场藏到飞机起落架中,飞机起飞后他不幸摔死了。我已经在相关地方贴上了警示语,告知你们不能如何如何,你看不到或者不注意那就只能自认倒霉,只要我声明就能免责。--这是不折不扣的“不教而诛”。教育界流行一个口号:“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为了一切的学生。”这个口号虽然空,但还算比较靠谱。孔子早在两千多年前就提出了“有教无类”的观点,就是把自然属性的“人”,经过教育的“雕琢”变成真正意义上的人。学校就是从事这种“雕琢”的最好的地方。教育是干吗的?就是把“差生”变成“优生”的。一个班级,一个学校如果大家都是“优生”,那还要教育做什么呢?可是现在的学校都讨厌“差生”,好像“差生”就是分母,就是累赘,就是负担,这很不对。
从古到今教育是神圣的,因为教育首先意味着责任。教育史上有名的教育理论家极其重视学校教育的作用,甚至出现了“教育万能论”的说法,如18世纪的法国狄德罗等人都是这样认为的。有个老师从处于青春期的学生的口袋里发现了避孕套、避孕药,马上汇报给了校长,学校研究后劝该生退学了!这种粗暴的处理方式,不正是“不教而诛”吗?《荀子·富国》里说:“故不教而诛,则刑繁而邪不胜;教而不诛,则奸民不惩。”今秋开学,重庆有所中学尝试男女分班,在4个住读班中分出一个男班和一个女班来。该校老师表示,男女分班不是害怕学生早恋,而是为了管理起来更方便。为了预防早恋或更加方便地管理,难道就要回到男女分校的年代?男女混合,就容易“出事”?管理起来就不方便?这种简单的考虑同样是“不教而诛”。大家一定都记得老狼的那首著名的校园歌曲《同桌的你》吧:我也是偶然翻相片/才想起同桌的你/谁娶了多愁善感的你/谁看了你的日记/谁把你的长发盘起/谁给你做的嫁衣……男女分班,今后哪来“同桌的你”?学生连今后的人生那点美好的“回忆”也丧失了。
现在工商界竞争激烈,不少公司推行“末位淘汰”制度。“末位淘汰”是为了追求高绩效而所采用的一种极端手段。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末位淘汰”在全球企业界被普遍使用。为了应对日趋激烈的竞争,越来越多的国内公司也开始借用“末位淘汰”这一法宝。吴士宏在其著作《逆风飘扬》中谈到微软的“区分”制度时,形象地说:“铁篦梳过,无不遍体鳞伤。”“物竞天择,适者生存”,“末位淘汰”是企业为了应对竞争,为了整体生存的选择。对员工来说,“区分使人进步”,而且,“及早的区分是一种长远的仁慈”,对落后者予以及时的警示。“末位淘汰”当然有其积极意义,但它带来的负面影响也不可小视。比如说“教会徒弟,淘汰师傅”,再比如因特殊原因导致短期绩效差,如个人健康、家庭问题等,业绩排名偶然出现“末位淘汰”,如果管理者突然在这个时候告诉员工“你被末位淘汰了”,未免太残忍了。人性化管理的公司应帮助员工解决这些问题,不应该简单粗暴对待。“不教而诛,谓之虐”,这是虐待员工。读《韩诗外传》,深感先贤重教爱民之心。
其言曰:“若夫明道而均分之,诚爱而时使之,则下之应上如影响矣。然后俟之以刑。”(卷四,第十章)故,先以礼义教之;教而弗从,悖仁犯法者,方以刑教之。若君无教,而民有过,则究其罪责在君,其次在民。故,不教而诛者,法治也,非仁治也,是置百姓于网罗中也。今之法也如是。所以,对管理者来说,用道德还是用权术?这是一个问题。有的管理者善于用权术,故意“培养”一个人,让他把狐狸的尾巴露出来,再处理他,这样不厚道,不能真正服人,应该去感化才对。有人说,曹操培养了刘备和孙权,以便挟天子以令诸侯。有个著名的典故叫“说曹操,曹操到”。这个典故的来历是这样的:汉献帝在李催与郭汜火并时曾一度脱离险境,然而李、郭二人合兵后继续追拿汉献帝,有人献计推荐曹操,说他平剿青州黄巾军有功、可以救驾,然而信使未出时联军已经杀到,眼看走投无路之际夏侯惇奉曹操之命率军“保驾”成功,后将李郭联军击溃,曹操被加封官爵。故有“说曹操,曹操到”之说。虽然曹操是来护驾的,但是正因为曹操及时护驾,却从此实现了挟天子以令诸侯的阴谋,是比李、郭二人更险恶的人。所以这句话有时候可以带有贬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