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餐厅可能是最地道的港式餐饮文化代表,也是香港的普罗大众、白领富豪、三教九流、各色人等出没之地。2004年9月,香港电台在网上举行“最能代表香港的设计”投票,茶餐厅居然名列首位,可见其在港人心中之分量。茶餐厅体现了香港人的精神取向和价值观--快速、效率、变通。说到港人善“变通”,同时获评“最能代表香港的设计”第六位的“鸳鸯”是绝佳例子。这里说的“鸳鸯”不是那种情切切的水禽,而是茶餐厅里中西合璧的“招牌饮料”,一种咖啡、红茶、牛奶和蔗糖混合而成,冷热饮俱佳的饮料。“鸳鸯”的精彩之处,在于它有一种无法形容的、充满美感的、浓烈的香味:一种咖啡、红茶与牛奶的混合香;也在于它那种充满性感的颜色:咖啡色和牛奶色这两种对立的颜色,在红莹莹的茶色后若隐若现;更在于它用双倍咖啡或红茶的刺激力量,年复一年地支持着那些终日劳力劳心的港人。早年在香港,咖啡被称为“西茶”。
这“西茶”与“中茶”的争斗,在别处,似乎永远是“既生瑜、何生亮”的问题。偏偏香港同胞极善融汇东西文化,非把这本来老死不相往来的两种植物饮料缀合在一起,让它们成就为恩恩爱爱的“鸳鸯”!在香港,港人变通的本事四处可见。比如说站名、路名、地名,中文英文可以大相径庭甚至风马牛不相及。比如铜锣湾英文叫Causeway Bay;跑马地英文叫Happy Valley。哈哈,你说你的,我讲我的!南辕北辙,莫以此为甚。想来也是,当初中华积弱百年,硬是被靠船坚炮利贩卖鸦片的英夷打翻在地又割占香港。当了百年殖民地臣民的港人,若非有如此变通的本事,怕是连母语都不会讲、汉字也不能写了。
想起不久前,我们的某些头脑僵化的权威人士还气势汹汹地以“涉及国家主权、民族尊严”为由,坚持中国的铁路、高速公路、地铁和航空港的指示牌、站名标识、甚至列车到站广播等必须用汉语拼音而不得用英文,闹出了来华洋人对着“Next Station is Huoche Dongzhan”(下一站是火车东站)、“Next Station is Lieshilingyuan”(下一站是烈士陵园)一头雾水的国际笑话,真叫人啼笑皆非。变通是弱者求存之道,亦是强者更强的利器。当初汉人如果非要不扎辫子,也许脑袋早被满清大兵砍个精光了。其实留了辫子又如何,最终大清皇上不是只会讲汉话,却不懂自己的母语了吗?再说当年不是邓小平先生掷地有声的一句“不争论”,也许我们还在被一群“理论权威”牵着鼻子,茫茫然地不知走向何方。绕开了“姓社姓资”的争吵,一心一意发展经济,实在是一个完美的变通。正是有了这个变通,我们才有机会坐在香港的茶餐厅,美美地喝一杯“鸳鸯”。茶餐厅里的“鸳鸯”,它温柔又甜美地向世人叙说何为变通之道,它还无声无息地证明了,即使是日常饮品,也符合“和则两兴、争则两败”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