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聊斋的狐鬼世界(大家小札系列)
63607300000008

第8章 娇惰不能作苦

历朝历代,前往名山古刹学道的人,千千万万,真正学成,真正得道的,又有几人?像《崂山道士》里王生那样的人,还不能算在里面。首先他的动机就不纯,其次,气质不好,心态不好,所谓朽木不可雕也。他根本没有培养的前途,所以道士一直分配他干点粗活。人的外貌,固然有好看与不好看之分,但首要的是气质。眼睛、鼻子、嘴巴都长得很好,但气质不好,总是不美。一件事,能不能做好,心态很重要。运动员讲心态,所谓战胜自己。炒股也说心态第一,策略第二,技术只能排到第三。心态浮躁,急功近利,心理素质差,承受能力弱,十之八九要失败。王生的气质、心态,均一无是处,所以道士不爱理他。

题目虽是“崂山道士”,但小说主要写的是王生。作者对王生的心理活动,没有多少直接的描写,但是,王生学道的心路历程却表现得一清二楚。王生是故家子,祖上阔气过。故家子有各种各样的情况,当然不能一概而论,但其中不乏自小娇生惯养、不学无术而又不甘贫困的纨绔子弟。王生是什么样的人,作者没有急于下结论,他不愿意给读者一个先入为主的印象。王生的思想性格,是像剥笋一样一层一层地展现出来的。王生去崂山学道的动机是什么呢?作者用“少慕道”三字,一带而过。这个“慕”字用得非常好,很含蓄。清人的点评说:“慕字,书法,已见信道不笃。”

到了崂山,请求拜师学道,谁知道士一看王生的气质,就直言不讳地指出此人“恐娇惰不能作苦”。第一次见面,就没有留下好印象,对他有没有培养前途表示怀疑。“娇惰”二字,更是点破王生病根。王生的回答是:“能之。”表示自己有信心,有决心。既然王生有此表态,道士也就把他收下来,留待察看,以观后效吧。王生每天的事情,就是砍柴。道士不幸而言中,才过一个月,王生“手足重茧”,已经“不堪其苦,阴有归志”。失望动摇,知难而退,言行不一,没有经得起考验,这是王生学道的第一阶段。

眼看就要乘兴而来、扫兴而去,道士与两位朋友的聚会却使王生打消了回家的念头。一壶酒,师友三人,外加诸徒,“往复挹注,竟不少减”。这里有王生的心理活动描写:“七八人,壶酒何能遍给?”王生的第一反应是怀疑。于是,赶快抢着去倒,他的修养就是如此之差,生怕喝不着。小小一个圆纸片,贴在墙上,就变成了一个月亮,“月明辉室,光鉴毫芒”。一根筷子,竟化作月中嫦娥,载歌载舞。醇酒、明月、美人、仙乐,一会儿登月,一会儿下凡,看得王生心动神摇。“窃忻慕,归念遂息”,作者只用七个字,就含蓄地概括出王生学道第二阶段的心迹。“忻慕”是他的第二反应,“归念遂息”是他的第三反应。他那纨绔子弟的人生追求,逐渐地展露出来。作者的高明在于,并不直接去写王生的所思所想,而只是借王生的视角,借王生的感受,描写道士请客的情景,真所谓不写之写。直接写的是道士请客,目的却是为了写王生,而且写到了他的灵魂深处。

又是一个月过去了,“苦不可忍”,“道士并不传教一术”,真是令人非常失望。王生决心告辞,并向道士一发久蓄心中的牢骚,来了几个月,整天砍柴,不说学长生不老,哪怕是学一点儿小本事,也让弟子觉得不虚此行啊,我在家里可从来没有吃过这种苦。这些话憋了几个月,今天总算一吐为快。有趣的是,道士听了这番话,并不生气,而是笑着说:“我固谓不能作苦,今果然。明早当遣汝行。”因为道士早就把他看透,知道王生不是那块料,所以不和他啰唆。道士的笑,是一种不屑解释的笑。王生知道自己不在道士眼里,所以他也没有提出太高的要求,只想学一点儿“小技”。而王生想学的“小技”,竟是穿墙之术。至此,我们才知道,王生不但是娇惰不能作苦,而且心术不正。学什么不好,他偏要学穿墙之术。真是可气又可笑。有意思的是道士的态度:“笑而允之”。没有拒绝王生,也没有责问王生学习穿墙之术的可疑动机。道士的“笑”,是深知其人以后的轻蔑的笑。王生学穿墙,道士告诉他,动作要快,不能犹豫:“俛首骤入,勿逡巡!”王生鼓起勇气,果然学会了。“大喜”,不虚此行,两个多月的辛苦终于有了收获。天地自有公道,付出总有回报。但是,道士给他打了预防针:“归宜洁持,否则不验”,穿墙之术可以学。但是,你若是居心不良,法术可就不灵了。这是为后来王生的碰壁作铺垫,埋下伏笔,这可以说是王生学道的第三阶段。道士传授穿墙之术的过程写得很细致。王生先是不敢入,这很符合一般人的心理。接着的“及墙而阻”,畏惧心理难以祛除,最后才“去墙数步,奔而入”。在道士的鼓励下,终于豁了出去。穿墙本身是超现实的,但王生的心理反应非常真实。

学成回家,王生向妻子吹嘘,崂山之行,学到绝技,“坚壁所不能阻”。这是欲抑先扬,为下面的碰壁蓄势,兼写王生喜欢炫耀的浅薄。终于“头触硬壁,蓦然而踣”,“额上坟起”,添一大包完事,王生大骂道士没安好心。至此,作者以可笑的一幕,完成了人物刻画最后的一笔。王生之浅陋可笑,可鄙可哂,刻画得淋漓尽致。全部故事就在读者的大笑中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