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悟空究竟是如何自投罗网,戴上那个该死的紧箍儿呢?当时的情况很值得回味。
当时,孙悟空与唐僧赌气之后跑掉,观音菩萨化成一个“老母”,给唐僧送来了这顶花帽和一领直裰。等孙悟空回来后,发现包袱里“光艳艳的一领棉布直裰,一顶嵌金花帽”,心生好奇。唐三藏便“顺口答应道”:
“(这)是我小时穿戴的。这帽子若戴了,不用教经,就会念经;这衣服若穿了,不用演礼,就会行礼。”
这到底是唐僧即兴的点子,还是早有预谋?不重要了,重要的是,这句话真的很有效果,正抓住了孙悟空贪玩、取巧的性格特点。孙悟空便央求师父:“把这花帽儿送给我吧。”唐僧还矜持着,说送是可以的,就怕长短不一,你先试试吧。
孙悟空一戴上,唐僧饭也不吃了,水也不喝了,赶紧默默地把那紧箍咒念了一遍,看到果真有效,孙悟空痛得打滚,他满意地放心了。
这就是“心猿归正”事件,取经史上一个重要的里程碑,孙悟空“猴生”的转折点。从此他身不由己,长恨此生非我有,好比吃了三尸脑神丹的岳不群……
讽刺的是,瞎话张口就来、说谎如此有天分的唐僧,常常挂在口边的一句话倒是:“徒弟啊,出家人不要说谎。”所以,每当看到有人说唐僧蠢,黑白不分,屡教不改,脑壳就像被夹过一样,我就想跳出来大喊:唐僧不蠢,他是装蠢!
唐僧岂止不蠢,用流行话说就是“精到内伤”。我也非常纳闷,唐僧从小在寺庙里成长,怎么那么懂得江湖规矩、世故人心呢?以下略举一二。
见悟空打死强盗,他谆谆教导:
你十分撞祸!他虽是剪径的强徒,就是拿到官司,也不该死罪;你纵有手段,只可退他去便了,怎么就都打死?这却是无故伤人的性命,如何做得和尚?出家人扫地恐伤蝼蚁命,爱惜飞蛾纱罩灯。你怎么不分皂白,一顿打死?全无一点慈悲好善之心!早还是山野中无人查考;若到城市,倘有人一时冲撞了你,你也行凶,执着棍子,乱打伤人,我可做得白客,怎能脱身?
这话里面的水很深,逻辑也很复杂。你一定要跳过“扫地恐伤蝼蚁命,爱惜飞蛾纱罩灯”之类的花花边边,才能看到唐僧的真正意思,他其实是教孙悟空要懂得判断形势,现在“山野中无人查考”还可以,要是在城市也是如此,你就完蛋了。但你完蛋不要紧,要紧的是,师父我,也要被你拖累了。
这个精明的道理隐藏在那些劝人为善的句子里,乍看起来好像唐僧在抒发他的慈悲胸怀,连孙悟空,白长一双火眼金睛,也未必明白唐僧的“真正教诲”。这是唐僧的“太极说话法”。说话绕来绕去,是唐僧的重要特点,周星驰以此诞生出一个悲剧:小妖被他啰唆得觉得生不如死,干脆自绝于人民,死了算球。
但是,同学们啊!唐僧何尝只是啰唆?他之所以要啰唆,只不过是不让自己的观点赤裸裸地呈现出来,务必用众多的语言丛林使它显得不那么引人注目罢了。他的啰唆,是绝妙的说话艺术,是自我保护啊!头脑不带转弯设置的人,譬如孙悟空吧,不容易领会他的精神。待到领会了,又被他的极品给吓了一跳。
请看第五十六回,悟空打死了两个抢劫的强盗后,唐僧给这两个强盗念的倒头经:
拜惟好汉(强盗一死,就成了好汉了。无非是怕人家阴魂报复,唐长老讨好起他们来了),听祷原因:念我弟子,东土唐人。奉太宗皇帝旨意,上西方求取经文,适来此地,逢尔多人,不知是何府、何州、何县,都在此山内结党成群。我以好话,哀告殷勤。尔等不听,返善生嗔。却遭行者,棍下伤身。切念尸骸暴露,吾随掩土盘坟。折青竹为香烛,无光彩,有心勤;取顽石作施食,无滋味,有诚真。你到森罗殿下兴词,倒树寻根,他姓孙,我姓陈,各居异姓。冤有头,债有主,切莫告我取经僧人。
猪八戒听不下去了,说:“师父倒是推了个干净,不过我和沙僧也没打他们,你得替我们声明一下。”唐僧又补充祷告:“好汉告状,只告行者,也不干八戒、沙僧之事。”
孙悟空听到这里,忍不住笑道:“师父,你忒没情义。为你取经,我费了多少殷勤劳苦,如今打死这两个毛贼,你倒教他去告老孙。虽是我动手打人,却也是为你……”
“忍不住笑道”,这“笑”显然是苦笑。孙悟空这种从石头里跳出来的、头脑简单的怪物,估计很少有机会见识人类社会的复杂性和俗世智慧吧。
另一个案例是孙悟空打死杨老头的儿子时,唐僧这样批判他:
你这泼猴,凶恶太甚,不是个取经之人。昨日在山坡下,打死那两个贼头,我已怪你不仁。及晚了到老者之家,蒙他赐斋借宿,又蒙他开后门放我等逃了性命,虽然他的儿子不肖,与我无干,也不该就枭他首……
唐僧的意思是,杨老头的儿子虽然很不肖,但与我们不相干,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管这个闲事干什么?另外再说,杨老头认识了我们,他哪里能放过我们?我也就被你拖累了!
到这里我们明白,唐僧劝孙悟空为善,归根到底,担心来担心去,都是担心自己被孙悟空拖累。
他这性格——怕吃亏怕负责任,追求“利益最大化”——若用在政界上,倒也许会有好一番作为。可惜在漫无人烟的取经路上,那几位徒儿哪里懂得欣赏?一会儿被孙悟空辱笑,一会儿被猪八戒打趣,一会儿被沙僧看热闹,唐僧的精明智慧,针样儿心思,似乎都没落个好,显得很寂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