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一走就是几万里
64904900000007

第7章 一个法国故事和唐僧的联系

孙悟空打死了杨老头的儿子,唐僧第二次赶走了他。这个时候,孙悟空天上地下想了一遍,觉得在这个情况下最可投奔、最能收容自己的,还是观音菩萨。

到了菩萨跟前,第一件事是哭诉。翻译过来就是这么说的:你不知道唐长老是个脑残变态狂吗?我自从跟了他,吃了多少苦,受了多少罪,这些就都不说。最可恨的是,我这一辈子何曾受这个气来?就因为你任命他为我的领导,害我日日受气,随时受他赶,我到底是图个啥啊图个啥?

孙悟空所说,句句属实。说到他曾为唐僧所做的事,原文其实有文化得多,是这样说的:就如老虎口里夺脆骨,蛟龙背上揭生鳞。

显而易见,唐僧根本离不开他。六耳猕猴说的没错,唐僧离了孙悟空,连水都喝不上。这些,唐僧未尝不知道,但他为何还要三番五次赶走孙悟空?就算没赶他,也时不时要念一番紧箍咒折腾一下他。就算和平日子,风平浪静,他对孙悟空的嫌恶,也是不加掩饰。

这种表现,令众多的猴粉深感不平,加倍地憎恶唐僧。在周星驰的恶搞中,小妖精宁愿自杀,也不愿意听唐僧废话。可见,唐僧已经覆水难收地成为啰唆、窝囊和虚伪的代名词。

但如果站在唐僧的位置想一想,也怪不容易的。

智商都是比出来的

首先,这猴头习惯满嘴跑火车,吹牛、调侃、开玩笑,抓住一切机会嘲笑唐僧。他们师徒两位结合不久后,在鹰愁涧,落伽山山神土地送了些鞍辔给唐僧,慌得个唐三藏滚鞍下马,望空礼拜,孙大圣只在一边哂笑,风言冷语说人家已去得远了,听不见你祷祝,看不见你磕头,像他这个藏头露尾的,本该打他一顿,拜什么拜?!

闻此大不恭敬的取笑,唐三藏极是狼狈,只有直喊“不当人子、不当人子”。人生有两种情况,是最恨外人在场的,一种是说情话,一种是拍马屁。唐僧那么虔诚示弱地对山神土地行礼,被孙悟空一解构,完全就是拍马屁而且没拍上的节奏,你觉得他心里会好受吗?

取经路上,接待他们投宿的人对孙悟空、猪八戒的丑怪嘴脸感到害怕,悟空便说:“八戒,你把那丑也收拾起些。”唐三藏特别天真无邪地问:“相貌是生成的,怎么收拾?”行者嬉皮笑脸:“把那耙子嘴,揣在怀里,莫拿出来,把那蒲扇耳,贴在后面,不要摇动,这就是收拾……”师兄弟俩嘻嘻哈哈,为师那正经劲儿使这笑话变得更好笑。

人的智商,都是被比出来的。如果你身边有一个人,你的每个认真发问,他都作出最无厘头的回答,慢慢地你会觉得自己每个发问都是笑柄。唐僧,很显然老早就成为那两个逆徒心照不宣的笑柄。

“三打白骨精”那一节,悟空对化斋稍有厌词,照例受到唐僧义正词严的批评。孙悟空忍不住捂着耳朵来一句:“师父休怪,少要言语,我知你尊性高傲……”其讽刺意味更是深入人心,如果配上孙悟空和猪八戒对视一眼的插图,那就更加意味深长了。

总之,唐僧的窝囊形象,很大程度是拜孙悟空的放肆所赐。这师徒两人凑在一起,就有了漫画效果。

所以,唐僧在困难面前面如土色,“如雨淋的蛤蟆”,他不会恨自己丢脸,但一定特烦孙悟空作为一个旁观者,那不当一回事的狂劲。

古板者对散漫者的反感一向深刻

唐僧注重教条、伦理、规矩、秩序……所有这些看起来都是受到孙悟空蔑视的东西。孙悟空蔑视的姿态,其实就是在挑战唐僧的心理底线。如果说唐僧代表古板者,猴头就代表散漫者,需知古板者对散漫者的反感,一向十分深刻,这不仅是审美方面的原因,而且,散漫会令他们感到生活充满变数,充满不安定感,探到他们的心理底线。古板的人由衷地看重秩序,并在秩序里体会到一种价值。当这秩序被人为地制造出混乱,他们的价值观就受到一种轻侮。这对他们的心理,就是隐晦的伤害。

光脚的不怕穿鞋的。与唐僧相比,孙悟空这种稀松随便的人,就是个光脚的。这两种人相处起来,若有矛盾,当然是穿鞋的心理成本更高些。

所以唐僧很烦躁,看到猴头就烦躁。猴头越逍遥,他就越烦躁。千头万绪,只能化作一句无关痛痒的口头禅:“这猴头弄杀我也!”——若不是因为取经,在日常生活中唐僧和孙悟空相遇,肯定是远远避开彼此,免得各自添堵。

外行领导内行,最忌的就是内行没眼色

孙悟空另一让人不爽之处,是一直高声叫嚣自己很能,别人很无能。他这么叫嚣,观音姐姐是不会不爽的,因为观音姐姐对自己的实力有底气。猪八戒也不会不爽,因为猪八戒甘于无能。最不爽的人,就是唐僧。因为——真不巧,唐僧还真的就是太无能。

外行领导内行的合作模式,最忌的就是这内行没眼色。说起来,孙悟空对唐僧的保护,绝对是尽心尽力的。五庄观的镇元大仙,曾说了句公道话:“这泼猴,虽是狡猾奸顽,却倒也有些孝意。”可惜就是这点“孝意”,被他开口闭口说师父“脓包”、“忒不济”给抵消掉了。

何况,这样还会影响唐僧在其他人(包括其他徒弟、领导、对手,甚至敌人)面前的威信。唐僧可是“有身份的人”,也许隐隐知道自己在别人心里的分量经不起推敲,因而越是没底气,则越要强调。唐僧的心理压抑,孙悟空的不解人意要负一定责任。

相比之下,猪八戒就很聪明。唐僧偏爱猪八戒,理由是:“他两个耳朵盖着眼,愚拙之人,他会编什么谎?又是你捏合什么鬼话赖他哩!”这话真是看不懂,第一,猪八戒怎么就耳朵盖着眼了?第二,耳朵盖着眼怎么就愚拙了?第三,愚拙怎么就不会编谎了?——唐长老啊,你说话太没有科学精神了啊。

其实,要说猪八戒愚拙,那就是一种对唐僧来说“恰到好处”的愚拙,让人觉得安全,还唤起适当的怜惜。

所以,不要总怪唐僧对孙悟空的态度恶毒。比如救乌鸡国国王那一节,唐和尚将那“话儿经”连续念两遍,貌似听从了猪八戒的撺掇,事实是听从了自己潜意识里的怨恨。

有一个法国故事,因为被张爱玲写过而十分出名。现将张爱玲原文抄在这里:

法国人的小说,即使是非常质朴,以乡村为背景的,里面也看得出他们一种玩世的聪明。这一篇小说讲到阿尔卑斯山上的居民,常会遇到山崩、冰雹、迷路、埋在雪里,种种危险。一老翁,有一个美丽的女儿,翁择婿条件太苛刻,大家简直拿他没办法,有一个青年,遇到机会,救了老翁的命。他想,好了,一定成功了。另一个比较狡猾的青年,却定下计策,自己假装陷入绝境,使老者救他一命,从此这老者看见他就一团高兴,吻他、拥抱他、欢迎他,仅是他的存在就提醒大家,这老人是怎样的一个英雄。看看那一个有恩于自己的,却像见了真主似的,很不愉快,于是把女儿配给那狡猾的青年。

可惜孙悟空生在中国,没有看到这个故事,不然,或许对他有所启发,态度和策略都会有所改变。那样的话,唐僧的处境和心情都会好很多,也许就变得可爱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