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国学大师南怀瑾先生对于儒释道三家曾作过这样的比喻:儒家好比粮食店,为人们提供必不可少的精神食粮;佛家是百货店,日常用品,林林总总,一应俱全;道家则是药店,灵丹妙药,用以救人济世。儒家店必须光顾,圣人曰:“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佛家店则随时可以逛逛,有钱则购,无钱则望,其中应有尽有,为人生不可或缺之物。道家店则是无事不必登,有病必须看,否则病入膏肓,悔之晚矣。
可以这样说,儒释道三家的思想精华组成了汉学的基本哲学思想,就连西方学者也不得不承认这三者的地位——西方学者曾评出的“东方三大圣人”,第一是老子,第二是孔子,第三是六祖慧能,正好代表了中国的道、儒、释三家:以老子为代表的道家,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以禅宗六祖慧能为代表的中国佛家。
经过几千年的演变融合,儒、释、道三家已然相互渗透、相互同化,从某些角度看,已经“三教一体”了。嵩山少林寺有一个供奉释迦牟尼、老子、孔子的地方,对联是:“百家争理,万法一统;三教一体,九流同源。”少室山上还有一副对联:“才分天地人总属一理,教有儒释道终归一途。”概括精辟,点明了三家殊途同归的本质特点。
三家对于个人修养的观点说法不一,但大同小异,儒家是“齐家、治国、平天下”,释家是“见性、救世、通万有”,道家是“养生、遁世、穷万物”。儒家尽“人道”,释家求“佛道”,道家穷“天道”。儒家讲求“正心”,释家讲究“明心”,道家追求“炼心”。儒家重“治世”,佛家求“治心”,道家讲“治身”。
对于世界的解悟,儒家重视现世的修为,孔子说:“未能事人,焉能事鬼?”人们要先懂得生活,再谈论死亡,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佛家则讲“缘起性空”,四大皆空;道家讲的是“穷尽变化”,老子一直不厌其烦地为人们讲述万事万物的变化规律,让人们效法天道,顺应自然,在自然之道中学习为人处世之道。
儒家智慧是德行的智慧,通过礼乐教化、修身实践,尽心知性而知天;佛教智慧是解脱的智慧,无执无欲,破茧解脱,直悟生命的本真;道家智慧则既是心灵的智慧,也是处世的智慧,于自然中寻求和谐处世之道。
再从社会意义上来看,三家各有千秋。
儒学的精髓是积极入世。跟道家学派的师法自然相比,它少了一份潇洒脱俗,多了一份入世的使命感;少了一份出世避世,多了一份积极进取。跟佛教的清静无为相比,少了一份来世报应,多了一份今生责任;少了一份普度众生,多了一份责己修身。因此,儒家有烦恼:修身不完善,有志难施展……但更多的是乐趣:修身之乐,施展抱负后齐家、治国、平天下之乐,而这些正是儒学思想魅力不减、源远流长的内在原因。
佛家的精髓是从一种独特的视角解释了对人生的理解、宇宙的参悟。早在两千多年前,佛陀就说:“人生很苦。”时光流逝两千五百多年,今人和古人面临的人生课题在本质上依然没有改变。而佛家思想最大的智慧在于敢于正视人生的现实,而不消极躲避,指出人类自身可以从痛苦中得以解脱,运用智慧来达到人生的圆满。自佛学传入中国,几经流变在中土生根,形成多个宗派,其中以禅宗思想尤为贴近现实。它拉近了众生与佛的距离,昭示世人若要解脱烦恼、成就佛果,应直接向自己内心诉求,明心自可见性,富含亲切感,极大地提高了人们成佛的信念。
道家思想精髓高屋建瓴,从宇宙天地和人的完整生命的宏观角度思考人应当度过一个怎样的人生,超越了知识体系和意识形态的局限,站在天道的中心和人生的边缘来反思人生。深入人性,不一味固守冠冕堂皇的道德原则,为人们构建了一片朴素自然的自由天地,帮助人们在出世和入世之间找到平衡点,既取得世俗的成功,又不失去自我的精神家园。
这三家智慧都试图告诉我们这样一个道理:虽然我们不能改变周遭的世界,但我们可以改变自己。
由此可见,儒释道三家思想不但对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做出了重要贡献,对于华夏人文精神的树立更是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儒释道三家思想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当代人的思想行动,更能够提升人们为人处世的道德智慧。
有鉴于此,本书精选了400余个融合了儒释道三家思想精华的经典故事及公案,在解析诸家思想内涵的同时,结合现实人生的种种境遇,使得高深莫测、晦涩难懂的传统思想如同娓娓道来的家常话语,让人有所思、有所悟,找到解决生活难题的办法。另外,佛家思想自印度传入中国,本土化的最明显标志就是禅宗的产生,因而从另一个角度讲,禅宗就是中国式的佛学,它更贴近和体现国人的出世入世观念,所以本书特别将佛学故事和禅宗公案区分开来,以显示二者的相同及不同之处,帮助读者理解释道思想的精深之处。
衷心希望这些故事如同一脉脉清泉,汩汩流淌,给我们浮躁、喧嚣的生活带来一丝宁静;真诚地希望,这些智慧如同花瓣上滚动着的露珠,晶莹剔透,找回生活的灵性和生存的智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