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家是中国思想文化中光辉灿烂的一道光环,每提及道家,则必说到老庄。老庄哲学历经几千年时光的打磨,历久弥新,陈香依旧。正是,老子骑牛,归去不知红尘滚滚,只求清静无为;庄生梦蝶,醒来谁见白衣翩翩,但愿逍遥一生。
说到道家的思想,它并不是虚无缥缈,让人不着痕迹。其实它涉及了人生诸多的课题,从生死、机心、名利、生活等方面凸显人生哲理,帮助人们安顿心灵,超脱现实世界的物欲之海、名利之场,过上一种合理节欲、有利身心的生活,提高人的生命质量;道家思想还通过修养、交际、进退、智愚等几个方面论述了成功真谛,为人们提供一些可以借鉴的处世经验和成功经验。
在这些道家的故事当中,充满了玄妙的立世之道,无处不显现道法的玄机。这些故事化作一缕缕甘泉,滋润了现代社会人们浮躁的心灵,帮助人们踏踏实实地走向成功,实现自己的梦想。
心有多大,世界才能有多大。一个人只有能够最大限度地扩大自己的心域,才能在繁华之中看见苍凉,在危急之时看见希望,在平凡之中看见伟大,在奔忙之中看见力量。在纷繁复杂的世态中,比别人看到更多更精彩的事物、更多更精彩的美丽。
跳脱浅薄,创新思考
据说,在很久很久以前,人类都还赤着双脚走路。
有一位国王到某个偏远的乡间旅行,因为路面崎岖不平,有很多碎石头,硌得他的脚又痛又麻。回到王宫后,他下了一道命令,要将国内的所有道路都铺上一层牛皮。他认为这样做,不只是为自己,还可造福他的人民,让大家走路时不再受苦。但即使杀尽国内所有的牛,也筹措不到足够的皮革,而所花费的金钱、动用的人力,更不知要多少。
虽然根本做不到,甚至还相当愚蠢,但因为是国王的命令,大家也只能摇头叹息。
一位聪明的仆人大胆向国王提出建议:“国王啊!为什么您要劳师动众,牺牲那么多头牛,花费那么多金钱呢?您何不只用两小片牛皮包住您的脚呢?”
国王听了很惊讶,但也当下领悟,于是立刻收回成命,采纳了这个建议。据说,这就是“皮鞋”的由来。
国王为了走路不硌脚发布了将国内所有道路铺上牛皮的荒诞命令,聪明的仆人另辟蹊径提出“用两小片牛皮包住您的脚”的建议。这就说明了一个深刻的道理:当一个问题很难解决时,不妨从另外一个角度去寻求解决之道。
【悟在当下】
路径窄时,不妨换一种思考方式,往往能突破原有的桎梏,找到新的解决方法。
在《庄子·逍遥游》的结尾部分,记载了这样一则故事:
惠子家里有一个大瓠瓜,他却因为它太大而发愁,因为他不知道拿它做什么用。庄子就批评惠子,把大瓠瓜晒干了挖空当作一条简易的船,可以方便出行。你还担心瓠瓜太大了没有用,真是“夫子犹有蓬之心也夫”!
庄子这一句话不仅骂了惠子,还骂了天下人。一个人心中空空,不懂得从另外一个角度去考虑问题,不善于利用资源,缺乏创新,就是一个十足的笨蛋。
任何一个有创造成就的人,都是战胜常规思维的高手,他们不会被过去的思维所困扰,能突破常规思维的束缚,取得创新硕果。
开阔你的心界,才能学会创新,创新思想不是那些专门从事开发创新的人的专有领地。谁有创新思想,谁就会成为赢家;谁要拒绝创新,谁就会平庸!一个有着创新思维的人,绝对拥有闪亮的人生!
打碎心中的四壁
宋国有一户善于调制不皲手药物的人家,世世代代以漂洗丝絮为职业。有个游客听说了这件事,愿意用百金的高价买他们的药方。全家人聚集在一起商量:“我们世世代代在河水里漂洗丝絮,所得的钱不过数金,如今一下子就能卖得百金,还是把药方卖给他吧。”于是,他们把药方卖给了这位游客,游客得到药方后,来游说吴王。正巧越国发难,吴王派这个游客统率部队,冬天跟越军在水上交战。因为有了不皲手的药物,吴军大败越军,吴王划割土地封赏他。能使手不皲裂,药方是同样的,有的人用它来获得封赏,有的人却只能靠它在水中漂洗丝絮,这是使用方法不同的结果。
【悟在当下】
这就是我们生活中很多人的一个通病。如果不能打碎心中的四壁,即使给你一片大海,你也找不到自由的感觉。
只有把心放开了,把眼界放远,才能预料到前路的困苦与得益,才能在人生的路上走得更坦然,更舒心。
没路可走,只因心路太窄
一天,惠子对庄子说:“我有棵大树,人们都叫它‘樗’。它的树干却疙里疙瘩,不符合绳墨取直的要求,它的树枝弯弯扭扭,也不适应圆规和角尺取材的需要。虽然生长在道路旁,木匠连看也不看。现今你的言谈,大而无用,大家都会鄙弃它的。”
庄子说:“先生,你没看见过野猫和黄鼠狼吗?它们低着身子匍匐于地,等待那些出洞觅食或游乐的小动物。一会儿东,一会儿西,跳来跳去,一会儿高,一会儿低,上下蹿越,不曾想落入猎人设下的机关,死于猎网之中。再有那犛牛,庞大的身体就像天边的云,它的本事可大了,不过不能捕捉老鼠。如今你有这么大一棵树,却担忧它没有什么用处,怎么不把它栽种在什么也没有生长的地方,栽种在无边无际的旷野里,悠然自得地徘徊于树旁,自在地躺卧于树下?大树不会遭到刀斧砍伐,也没有什么东西会去伤害它。确实没有派上什么用场,可是哪里又会有什么困苦呢?”
【悟在当下】
庄子屡次拿自己的朋友惠子做标靶,向我们讲述他的道理。惠子为什么会觉得大树没有用呢?在庄子看来,那是因为他的眼光太窄太小,所以看不到大的事物的用处。用我们今天的话来说,就是一个人的心界的宽广度决定了一个人视界的宽广度。
然则心有多大,世界才能有多大。一个人只有能够最大限度地扩大自己的心域,才能比别人看到更多更精彩的事物、更多更精彩的美丽。如果你觉得你现在在生活中没有什么路可走,那么可能就是因为你的心界太窄了。
戴晋人的长远之计
魏惠王和齐威王订立过盟约,齐威王背弃了盟约。魏惠王恼怒了,派人去刺杀齐威王。将军公孙衍听说这件事情,感到可耻,就对魏惠王说:“君王是一个大国之君,不能派一个平民去报仇。我愿意领军二十万,为君王去讨伐齐国,俘虏它的人民,牵走它的牛马,然后倾覆它的国家,将大将田忌赶走,再打伤他的背部,折断他的脊骨。”魏臣子季子听到公孙衍的这番话,感到可耻,就对魏惠王说:“譬如筑十丈高的城墙,已经筑好了七丈,可是又把它毁坏,这是劳役们最痛苦的事情。现在已经有七年不打仗了,这是我们国家兴旺的基础。公孙衍是个昏乱的人,他的话是听不得的。”贤士华子听到公孙衍和季子的这番话,感到都很浅薄,就对魏惠王说:“花言巧语地说讨伐齐国的,是昏乱的人;花言巧语地说不要讨伐齐国的,也是昏乱的人;花言巧语地说讨伐和不要讨伐的都是昏乱的人。”魏惠王说:“那么,怎么办呢?”华子说:“君王只要追求‘道’就行了。”惠施听说这件事,就在魏惠王面前推荐了戴晋人。
戴晋人对魏惠王说:“有一种叫作蜗牛的东西,君王知道吗?”魏惠王说:“知道。”戴晋人说:“有在蜗牛的左触角上建立国家的,名字叫作角氏;有在蜗牛的右触角上建立国家的,名字叫作蛮氏。两国经常因为争夺土地而发生战争,死在战场的尸首就有几万具,他们追赶败兵,十五天才能够返回来。”魏惠王说:“哈!这大概是谎话吧。”戴晋人说:“我愿意为君王证实这件事情。依君王的意思说,在天地四方上下之中,有没有穷尽呢?”魏惠王说:“没有穷尽。”戴晋人说:“如果心神遨游于无尽的境域之中,再返还到四通八达的各国之间,就感到似有似无的一样,君王知道这个道理吗?”魏惠王说:“知道。”戴晋人说:“四通八达的各国之间有个魏国,魏国之中又有个梁邑,梁邑之中有个君王。这个君王和蛮氏相比,有没有分别呢?”魏惠王说:“没有分别。”戴晋人走后,魏王不知所措,如同丢了什么东西似的。
【悟在当下】
魏惠王因为他和齐威王之间的私人恩怨,就想发动一场声势浩大的战争,很多大臣都用不同的方式劝谏,最后,神秘人物戴晋人在惠施的推荐下隆重登场,化解了一场战争。戴晋人通过把魏惠王的心界拉高、拉远,使魏惠王站在更高的层次上看待这场战争和恩怨,最终使得“魏王不知所措,如同丢了什么东西似的”,一场浩劫就此化解了。
“故夫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其自视也,亦若此矣。”庄子说,一个人的眼界随着他的心界而不断扩大,“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就是一个不断拓展眼界、不断获得成就的过程。
自己绊住自己
一天,庄子在一个栗园里游玩,忽然看见一只不同寻常的鸟飞了过来。
那只鸟的翅膀张开有七尺,眼睛长达一寸。它停落在树上,尾巴几乎快触及庄子的额头。
庄子觉得很奇怪:“这是一只什么鸟呢?它长着大翅膀却不飞走;眼睛很大,却连我都看不见。”
于是,庄子轻步向前,拿起弹弓准备射它。
这时,一只蝉正在为得到一段悠闲的时光而得意忘形。蝉的背后有一只螳螂在悄悄靠近,正举起双臂准备捕蝉,眼看就要得手,它也得意忘形,根本不知道危险也在向它靠近。而那只奇怪的鸟正注视着螳螂,它也忘记了自身的安全。
庄子看见了这一切,忽然醒悟:“哎呀!世间万物本来就互相牵连,任意两个事物之间也会互相吸引。”
他放下弹弓,回身准备离开。这时恰巧管园子的人看到了他,以为他偷了栗子,便追赶着辱骂他。
庄子回家后,三天不出家门。
弟子们问:“先生为什么忽然不再出门了呢?”
庄子回答说:“我追逐奇怪的鸟,但是忘记了自己的身体。我在浊水里看得很清楚,到了清水里反而迷失了自己。况且我听人说过:‘到了别的地方,就要遵守那里的规矩。’现在我在栗园游玩而忘记了自己的身体,就像那只奇怪的鸟也因为有利可图,忘记了它的本性。管园子的人也因此辱骂我,所以我羞愧得不敢出家门了。”
【悟在当下】
追本溯源,庄子之所以挨骂,都是他自己造成的。这正应了那句俗话:世上本无事,庸人自扰之。阻挡自己前进的障碍往往并非道路的艰险,而是人自身。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人们所遇到的最大障碍往往不是所处的环境和条件,而是自身过多的“思考”和“常识”,以及由此产生的种种顾虑和猜忌。过分在意的心理会把自己的内心牵绊住,阻碍自己的发展。
只有认清和克服了“自我障碍”,我们才有可能专注、高效地投入工作,轻松愉快地生活。
成功诀窍在于一味求知
隋朝人李密,少年时候被派到隋炀帝的宫廷里当侍卫。他生来好动,在值班的时候,左顾右盼,被隋炀帝发现了,隋炀帝认为这孩子不大老实,就免了他的差使。
李密回家之后,有些懊丧。他左思右想,发誓一定要出人头地。于是,李密开始发奋读书,决定做个有学问的人。有一回,李密骑了一头牛,出门看朋友。在路上,他把《汉书》挂在牛角上,抓紧时间读书。此事被后世传为佳话。经过多年努力,李密终于成为一位博学之士,后成为一名起义军领袖。
李密成功有什么诀窍吗?有,那就是努力读书。
学习在某种程度上说,是人生的第一要务。一个不求知的人,只能永远生活在愚昧之中,只有不断学习、不断求知的人才能有一个美好的前程。
【悟在当下】
在很多人的心目中,都有这样一个先入为主的观念,那就是认为庄子是反对学习知识的,其实不然。庄子并不反对求知,他反对的是学习那些无用的、低俗的,为获取名利而不择手段等方面的知识。而一个人要成为他所说的“真人”“至人”“圣人”,必须求知。《庄子·养生主》中的“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正表达了他的这层意思。
泥里匍匐怎及一飞冲天
班超是我国西汉时期杰出的军事家和外交家,他从小勤奋好学,胸怀大志。然而,他并不是一生下来就是大家,他青年时期的工作不过是给官府抄文件和给私人抄书籍。
当时,北方的匈奴时常侵犯汉朝边境,班超特别愤慨;同时,他又看到西域各国与汉朝的交往已断绝了五十多年,心中非常忧虑。班超抄了一段时间的书之后,整日处在苦闷之中,他觉得自己的人生不应该是这样的,他决定投笔从戎,去干一番大事业。
班超投笔从戎之后,随大将军窦固出兵攻打匈奴。由于他作战勇敢、足智多谋、屡立战功,最终威震西域各国,重新打通了丝绸之路,成为我国历史上杰出的外交家,名垂青史,万古流芳。
班超投笔从戎,建下千秋功业,正在于他把自己的境界提升到为国立功的高度。如果他仅满足于抄抄字,安稳度日,能有那样的成就吗?
【悟在当下】
《庄子·逍遥游》中对境界的大小做了这样一段论述:“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奚以知其然也?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此小年也。楚之南有冥灵者,以五百岁为春,五百岁为秋;上古有大椿者,以八千岁为春,八千岁为秋。而彭祖乃今以久特闻,众人匹之,不亦悲乎!”
这就是境界大小的差别,境界小者绝对不能体会到境界大者的生命境界。一个人若不能提升自己的人生境界,就只能满足于在泥地上匍匐,终生碌碌无为。
秋水之道
在《秋水》一章中,庄子这样描述:
秋天里山水按照时令汹涌而至,众多大川的水流汇入黄河,河面宽阔,波涛汹涌,两岸和水中沙洲之间连牛马都不能分辨。于是河神欣然自喜,认为天下一切美好的东西全都聚集在自己这里。河神顺着水流向东而去,来到北海边,面朝东边一望,看不见大海的尽头。于是河神方才改变先前扬扬自得的面孔,面对着海神仰首慨叹道:“俗语有这样的说法,‘听到了上百条道理,便认为天下再没有谁能比得上自己’,说的就是我这样的人。而且我还曾听说过孔丘懂得的东西太少、伯夷的高义不值得看重的话语,开始我不敢相信,如今我亲眼看到了你是这样的浩渺博大、无边无际,我要不是因为来到你的门前,可就真危险了,我必定会永远受到修养极高的人的耻笑。”
海神说:“井里的青蛙,不能跟它们谈论大海,是因为受到生活空间的限制;夏天的虫子,不可能跟它们谈论冰冻,是因为受到生活时间的限制;乡曲之土,不可能跟他们谈论大道,是因为教养的束缚。如今你从河岸边出来,看到了大海,方才知道自己的鄙陋,你将可以参与谈论大道了。
“天下的水,没有什么比海更大的,千万条河川流归大海,不知道什么时候才会停歇,而大海却从不会满溢;海底的尾闾泄漏海水,不知道什么时候才会停止,而海水却从不曾减少;无论春天还是秋天不见有变化,无论水涝还是干旱不会有知觉。这说明大海远远超过了江河的水流,不能够用数量来计算。可是我从不曾因此而自满,自认为从天地那里承受到形体,并且从阴和阳那里秉承到元气,我存在于天地之间,就好像一小块石子、一小块木屑存在于大山之中。我正以为自身的存在实在渺小,又哪里会自以为满足而自负呢?想一想,四海存在于天地之间,不就像小小的石间孔隙存在于大泽之中吗?再想一想,中原大地存在于四海之内,不就像细碎的米粒存在于大粮仓里吗?号称事物的数字叫作万,人类只是万物中的一种;人们聚集于九州,粮食在这里生长,舟车在这里通行,而每个人只是众多人群中的一员;一个人比起万物,不就像是毫毛之末存在于整个马体吗?五帝所续连的,三王所争夺的,仁人所忧患的,贤才所操劳的,全在于这毫末般的天下啊!伯夷辞让它而博取名声,孔丘谈论它而显示渊博,这大概就是他们的自满与自傲,不就像你先前在河水暴涨时的扬扬自得吗?”
【悟在当下】
这是何等高远绝伦的境界,这是何等的气概。一个人若达到这样高远的生命境界,人间的那些小小的矛盾和俗事,又怎么能够羁绊得住他呢?
人生天地之间,若想不被凡尘琐事所干扰,达到幸福而圆满的人生境界,就必须不断扩充自己的人生境界。如果你的眼睛里只有柴米油盐、蝇头小利,你又怎么能够获得内心的幸福呢?
把你的心域拉到无限远,你就能在繁华之中看见苍凉,在危急之时看见希望,在平凡之中看见伟大,在奔忙之中看见力量。这时你就会有一种“天高任鸟飞,海阔凭鱼跃”的感受,你的生命境界就会得到进一步的升华,你在现实生活之中就会体验到一种解脱的大自由。
不求一鸣惊人,只求循序渐进
一日,一个老道碰到一个拿着木棍的小叫花子,老道告诉小叫花子怎样画一个方框,并告诫他勤加练习,他日有缘,再相见时就可不必要饭了。老道走后,小叫花子闲来无事,便用木棍刻画那个方框,极尽方框之变化。
时隔不久,老道又碰到一个放牛的牧童,告诉他用那木棍从上到下拉那么一下,若能勤加练习,日后有缘,也就可以不用放牛了。于是牧童山间放牛闲散之余便用那木棍在地上或宽或窄、或疾或徐拉那一画。
四十年后,老道临终前,把这两个人叫到了一起,合写了一个“中”字。
这个“中”字便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地成就了书法史上两位传奇人物。
【悟在当下】
不管做任何事,想要获得成功,就需要下功夫。投机取巧的事是不会长久的,即使是窍门或捷径,也是功夫和经验积累达到熟能生巧的结果。
我们的学习贵在每天持之以恒的坚持之中,贵在日复一日、月复一月、年复一年勤勤恳恳的背诵之中。一步登天做不到,但一步一个脚印能做到,急于求成、一鸣惊人不好做,但永远保持一股韧劲,认认真真完成每天该做的事,就会不断提高。
成功来源于诸多要素的几何叠加。比如,每天笑容多一点点,每天行动多一点点,每天创新多一点点,每天的效率高一点点……假以时日,我们的明天与昨天相比将会有天壤之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