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东方三大圣人思想录
64907100000003

第3章 人生需要多几分留白

人世间的世态变幻莫测,芸芸众生有万千种脸谱,到处都隐藏着令人猜不透的机心。所以人生才需要多几分留白,留白是一种智慧,也是一种境界。与其与人钩心斗角,不如弃智绝俗,少点计较心,少算计他人,生活自然能多一些快乐和坦然。

多面之人心不可测

《庄子·内篇·人间世》中讲到这样一个故事:

颜回想去卫国劝谏卫灵公,孔子语重心长地对他说,你冒昧前往,没有皇帝的诏书,王公大臣看到你这个年轻人,并且知道你是我的学生,妒忌心就来了,“必将乘人而斗其捷”,必然会乘机争斗你。接下来孔子为弟子勾勒了一幅生动的众生相,孔子说:“你一到卫国,卫灵公左右的人一定找机会跟你斗一下。”“而目将荧之”,每个人看到新来的,都用眼睛瞄他一下,表面上的样子还很好看,下来以后,大家就批评开了,成见就来了。

【悟在当下】

这里描写了社会上人与人之间相处的细节。处在人世间,庄子的白描,剥掉世俗的遮掩,即为世态人情。

这世间的人,仿佛都是戏台上的表演家,每个人都可以变换几种不同的脸谱。

人之所以要有这些脸谱,都是因为隐藏着机心,各种各样的机心就像不同种类的化妆品,涂抹在人的脸上,可能会使人看起来更漂亮,但是失去了自己的本色。同时,也让人与人之间更加隔膜、更加陌生,难以真诚相待。

千方百计,算来算去算自己

有一个名叫石的木匠,去往七国,来到曲辕,看见一棵被奉为社神的栎树。这棵树大到可以隐蔽几千头牛,树干有数百尺粗,树梢有山头那么高,树干几丈以上才分生枝杈,很多枝杈都可以做成小船。很多人都围着看,但是这个木匠却不瞧一眼,继续赶路。他的徒弟仔细看够了这棵树,赶上师傅说:“自从我和师傅学艺以来,就为看看这么好的木材,您却不肯看一眼,为什么呢?”木匠说:“那是没有用的散木。用它做船会沉,做棺材会很快腐烂,做器具就会毁坏,做门窗会流出汁液,做梁柱会生蛀虫。这样的木材没有一点儿用处呀!”

从这个故事我们就可以看出,每个人在看一件事物时,都会用一种势利的眼光去判断其有用无用。

杜甫诗云:“翻手为云覆为雨,纷纷轻薄何须数。君不见管鲍贫时交,此道今人弃如土。”你很会结交朋友,那你觉得和你相交的那些人都是没有目的,只有感情的吗?《庄子》中指出:“以利合者,迫穷祸患害相弃也。”这是讲,因利害关系相结合的人,在遭遇困难逆境时,很容易背弃对方。与此相反,“以天属者,迫穷祸患害相收”。“以天属者”是指彼此结合是建立在极为信赖的基础上,这种朋友关系即使在逆境中,也会禁得起考验,彼此相互帮助,同舟共济,患难与共。

长平之战前,赵王中了秦国的反间计,免除了赵国当时唯一能指挥军队抵抗秦军的廉颇的职务。这一免职的结果是,赵国痛失国之千城,廉颇喜得世态三昧。“失势之时,故客尽去。”然而天道轮回,不久,赵国为救亡图存,再次起用廉颇。“客又复至。廉颇曰:‘客退矣。’客曰:‘吁!君何见之晚也?夫天下以市道交,君有势,我则从君,君无势则去。此固其理也,有何怨乎?’”

【悟在当下】

以小人之眼看这个小人社会,看得很准。这位门客是小人,也是痛快人,一语点破了世态真相:这些所谓的朋友不过是因为你的利才依附你而已。

所谓“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许多人都隐藏着一颗势利的“机心”,这就是社会中真真切切存在的现实,他们“机关算尽”,巧舌如簧,千方百计,为达目的甚至不择手段,却不知,算来算计,最终却会算计在自己的头上。

“机心”正是人的痛苦源

杨修是曹操门下掌库的主簿。此人生得单眉细眼,貌白神清,博学能言,智识过人。但他自恃其才,竟小觑天下之士。

一次,曹操令人建一座花园。快竣工了,监造花园的官员请曹操来验收察看。曹操参观花园之后,是好是坏是褒是贬没说,只是拿起笔来,在花园大门上写了一个“活”字,便扬长而去。一见这情形,大家犹如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怎么也猜不透曹操的意思。杨修却笑着说道:“门内添‘活’字,是个‘阔’字,丞相是嫌园门太阔了。”官员认为杨修说的有道理,立即返工重建园门,改造停当后,又请曹操来观看。曹操一见重建后的园门,不禁大喜,问道:“谁知道了我的意思?”左右答道:“是杨修主簿。”曹操表面上称赞杨修的聪明,其实内心已开始忌讳杨修了。又有一回,塞北送来一盒酥饼给曹操,曹操没有吃,只是在礼盒上亲笔写了三个字“一合酥”,放在案头上,自己径直出去了。屋里其他人有的没有理会这件事,有的不明白曹丞相的意思,不敢妄动。这时正好杨修进来看见了,便堂而皇之地走向案头,打开礼盒,把酥饼一人一口地分吃了。曹操进来见大家正在吃他案头的酥饼,脸色一变,问:“为何吃掉了酥饼?”杨修上前答道:“我们是按丞相的吩咐吃的。”“此话怎讲?”曹操反问道。杨修从容地应道:“丞相在酥盒上写着‘一人一口酥’,分明是赏给大家吃的,难道我们敢违背丞相的命令吗?”曹操见又是这个杨修识破了他的心意,表面上乐呵呵地说:“讲得好,吃得对,吃得对!”其实内心已对杨修产生厌恶之情了。可杨修还以为曹操真的欣赏他,所以不但没有丝毫收敛,反而把心智用在琢磨曹操的言行上,并不分场合地卖弄自己的小聪明,从而也不断地给自己埋下祸根,最终因“鸡肋”事件被曹操诛杀。

【悟在当下】

《庄子·人间世》中有一段话:“且以巧斗力者,始乎阳,常卒乎阴,泰至则多奇巧。”意思是:再说,用智巧角力的人,开始时手段光明,最后常常使用阴谋,到了极点就诡计百出。最终还是会聪明反被聪明误。

一个人如果总是以“机心”去对待身边的人和事,迟早会遭到别人的打击报复,即使别人一时报复不了你,你也要殚精竭虑谋划保护自己的各种措施,以致劳神伤心。如果你想要的东西始终得不到,又会陷入欲望不能满足的泥潭之中。用这样的机心去对待身边的各种人和事,你怎么能不心生痛苦呢?

苏轼在其《洗儿》一诗中这样写道:“人皆养子望聪明,我被聪明误一生。唯愿孩儿愚且鲁,无灾无难到公卿。”苏轼对自己一生因聪明而受的苦真是刻骨铭心,以至于希望自己的儿子愚蠢一点,才能躲避各种灾难。“机心”实在是人的痛苦之源。

聪明累

尧的老师是许由,许由的老师是啮缺,啮缺的老师是王倪,王倪的老师是被衣。

尧请教许由说:“啮缺可以担任天子吗?我想通过王倪邀请他。”

许由回答说:“这样恐怕会危害天下呀!啮缺这个人,为人聪明睿智、机警敏捷,天赋过人,又能以人力去成就天然。他懂得去防堵过失,但却不能知道过失从哪里产生。要他担任天子,他就会凭借人力而摒弃自然。他将会以人为本体而区分人我,将会看中智巧而急着使用,将会被小事役使,被外物牵绊,四处张望而应接不暇,事事苛求完美,随着外物的变幻而不能保持常态。他哪有资格担任天子呢?”

【悟在当下】

人所依仗的聪明才智有时是工具,凭借它,或许在人生的旅途中能够走得更顺畅,但不要忘了,过分依仗工具,有时反而有害无益。

《道德经》中说:“绝圣弃智,民利百倍。”充分表明老子反对标榜圣人,反对卖弄世智辨聪的思想。老子认为:人们如果不卖弄聪明才智,本来还会有和平安静的生活,可是,平静的生活却总被一些标榜圣人、标榜智慧的“才智之士”所搅乱。世人都渴望聪明,但是他们不知道,有太多的人为聪明所累、所误。

绝圣弃智,安然度日

《庄子·杂篇·外物》中记载了这样一则寓言:

宋元君半夜里梦见有人披散着头发在侧门旁窥视,说:“我来自名叫宰路的深渊,我作为清江的使者出使河伯的居所,渔夫余且捕捉了我。”宋元君醒来,派人占卜,说:“这是一只神龟。”宋元君问:“渔夫有名叫余且的吗?”左右侍臣回答:“有。”宋元君说:“叫余且来朝见我。”第二天,余且来朝。宋元君问:“你捕捞到了什么?”余且回答:“我的网捕捉到一只白龟,周长五尺。”宋元君说:“献出你捕获的白龟。”白龟送到,宋元君一会儿想杀掉,一会儿又想养起来,心里犯疑惑。卜问吉凶,说:“杀掉白龟用来占卜,一定大吉。”于是把白龟剖开挖空,用龟板占卜数十次也没有一点失误。孔子知道后说:“神龟能显梦给宋元君,却不能避开余且的渔网;神龟的才智能占卜数十次也没有一点失误,却不能逃脱被剖腹挖肠的祸患。”

【悟在当下】

如此说来,才智也有困窘的时候,神灵也有考虑不到的地方。即使存在最高超的智慧,也匹敌不了万人的谋算。鱼儿即使不畏惧渔网也会害怕鹈鹕。

聪明虽然是一种先天的东西,人们总是羡慕聪明人的智商,但这种表面的光芒不一定能令聪明人成功,在现实中也确实存在着众多一事无成的聪明人。“聪明”这种天赋犹如水一样,可以载舟,也可以覆舟。

众所周知,在音乐的世界中,技巧很重要,但不是最重要的,过多的花哨技巧只会减弱情感的表达。人生也是如此,人人都玩弄聪明才智,只会让世界繁杂凌乱。绝圣弃智,才能朴实安然地生活。

短视之害,远视之德

春秋时期,一年夏天,鲁宣公兴致勃勃地把渔网撒在潭里准备捕鱼。正在这时,里革刚好从潭边路过,见到后立即把鲁宣公的渔网的绳剪断,并且把网拉上来扔掉了。

鲁宣公不知何意,正要发怒,里革忙解释说:“我主可曾听说过,古时候,春暖花开之际,万物复苏。这时候,鸟兽刚好怀胎,水中的动物却基本成熟,狩猎师就下令禁止用兔网、鸟网捕捉鸟兽,而只用矛等刺取鱼鳖,将它做成鱼干,以备夏天食用,这样做是为了促使鸟兽生长;到了夏天,鸟兽长成,水中动物又开始孕育,渔师在这时又下令禁止使用大小渔网捕鱼,只是设陷阱,在陷阱中装设捕兽的装置,捕取禽兽,这样一来,不论鱼虾鸟兽都能有休养生息的时候了。如此都是为了积蓄物力,补足国家所需。那个时候,人们不会为了眼前的利益而贪得无厌,一味索取。比如,人们在山上不会砍伐树木所生的新芽;在草地里,也不会随意割取未长成材的草木;捕鱼时,禁止捕捞有卵的鱼和小鱼;狩猎时,要等到那些幼鹿等小兽长大后再猎捕;抓鸟也要先等那些鸟卵孵出,小鸟长成;就是对可食的虫子,也要留下卵和未生翅的幼虫。这样各种植物、动物才能生息繁衍,人们也才能有源源不断的食物供给啊。如果古人为了一时痛快、一时的满足而不计后果,恐怕现在留给我们的就所剩无几了。现在鱼正在产卵,您不等鱼生长,又用这样的小孔网捕捞,大王这可是有些贪心不足啊。您是一国之君,如果下面的人效仿你的样子,更加贪婪,干脆把这潭水都抽干了不更可以把所有的鱼都捉到吗?但这样做以后这里还会有鱼吗?所以说,贪得无厌最终只会让自己和让子孙后代一无所获啊!”

【悟在当下】

道家认为天地是一大宇宙,人身是一小天地,地球也是一个有生机的大生命,就如人身一样。地球同样富有生机,是一个生命体,不可轻易毁伤它,不然,对人类的生存,有百害而无一利。因此,古人虽然早就知道有“天材地宝”的矿藏,也绝不肯轻易去挖掘。即使挖掘,也要祭告天地神祇,得到允许。人心即天心,人们的传统思想是如此,神祇的权威就起到了震慑之效。正因如此,地大物博的泱泱中华才能有幸将其丰富的矿藏保留至今,作为未来子孙们生存的资财。

迷途不知返,只会越走越远

孔子的徒弟子贡从南方的楚国返回晋国,经过汉水南岸时,看见一位老人在菜园中劳动。这位老人凿通一条地道到井边,抱着瓮装水过来灌溉,费了很大的劲,效果却很差。

子贡说:“现在有一种机械,每天可以浇灌一百块菜园,用力很小而效果很好,老人家不想要吗?”

种菜老人抬起头来看着子贡说:“怎么做呢?”

子贡说:“削凿木头做成机器,后面重前面轻,提水就像抽引一样,快得像沸水流溢。这种机械叫作槔。”

种菜老人面带怒容,讥笑子贡说:“我听我的老师说:‘使用机械的人,一定会进行机巧之事;进行机巧之事的人,一定会生出机巧之心。机巧之心存在于心中,就无法保持纯净状态;无法保持纯净状态,心神就会不安宁;心神不安宁,是无法体验大道的。’所以,我不是不懂得使用机械,而是因为觉得羞愧才不用的。”

子贡满脸羞愧,低着头不说话。

【悟在当下】

上面这则孔子的故事,其实是庄子所著的寓言。这则寓言并非像有些人所说的那样,是在反对科学,他其实是想通过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人若在机巧之路上迷途不返,就只会越走越远。就像一个追赶自己影子的人那样,自己跑得越快,影子也跑得越快,永远没有追到的一天。因此,一个人若想拥有一个幸福、快乐的人生,必须祛除机巧之心。

大智若愚,大巧若拙

曾国藩是中国历史上最有影响的人物之一,关于他,有一则有趣的故事。

曾国藩天赋不高,少时在家苦读,一篇文章不知重复多少遍了,还没能诵出。时下有一贼,潜伏在他的屋檐下,希望等他睡觉之后行窃,无奈听他翻来覆去地读同一篇文章,却无法记诵。贼人大怒,跳出来说:“这种水平还读书干什么?”随后将那文章背诵一遍,扬长而去!

贼人比曾国藩聪明,却依旧是个无名小贼,曾国藩一生以规矩之道为人处世,功成名就又全身而退,实乃真修道之人。

【悟在当下】

人们需要抛弃自己引以为傲的聪明机巧,抛弃自私自利的贪图之心,如果人人皆能如此,便不会有作奸犯科的盗贼,这就是老子所谓的“绝巧弃利,盗贼无有”。而人本身,也便因此而进入了“见素抱朴”的人生至境。

在“见素抱朴”四个字中,“见”指见地,观念、思想谓之见;“素”乃纯洁、干净;“朴”是未经雕刻、质地优良的原木。见素抱朴正是圣人超凡脱俗的生命情操,佳质深藏,光华内敛,一切本自天成,没有后天人工的刻意造作,如此才能凸显大智慧,得大道理。

阿谀之害

学习真诚不佞,避免阿谀献媚,历史上有一位标杆似的人物,即唐朝一代直臣魏徵。在中国历史上,唐太宗无疑是最善于纳谏的封建帝王之一,而魏徵也是最善于进谏和敢于进谏的名臣之一。

魏徵喜逢唐太宗这一知己之主,竭诚辅佐,知无不言,言无不尽,加之性格耿直,往往据理力争,从不委曲求全,唯唯诺诺。一次,唐太宗向魏徵问道:“何谓明君、暗君?”魏徵回答:“君之所以明者,兼听也,君之所以暗者,偏信也。以前秦二世居住深宫,不见大臣,只是偏信宦官赵高,直到天下大乱,自己还被蒙在鼓里。隋炀帝偏信虞世基,天下郡县多已失守,自己也不得而知。”太宗对这番话深表赞同。

贞观元年,魏徵被擢升为尚书左丞,有人奏告他私自提拔亲戚为官,唐太宗立即派御史大夫温彦博调查此事。结果,查无实据,太宗派人转告魏徵:“今后要远避嫌疑,不要任人唯亲,以免惹出同样的麻烦。”魏徵当即面奏说:“我听说君臣之间,相互协助,义同一体。如果不讲秉公办事,只讲远避嫌疑,那么国家兴亡,或未可知。”并请求唐太宗要使自己做良臣而不要做忠臣。唐太宗问及忠臣和良臣的区别,魏徵答道:“使自己身获美名,使君主成为明君,子孙相继,福禄无疆,是为良臣;使自己身受杀戮,使君主沦为暴君,家国并丧,空有其名,是为忠臣。以此而言,二者相去甚远。”唐太宗听了也点头称是。

魏徵进谏之时,常常不顾自己的实际利益乃至名誉性命,直言进谏,决不苟且偷安、沽名钓誉。魏徵死后,唐太宗对他思念不已,曾对左右大臣言道:“人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见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魏徵没,朕亡一镜矣!”

【悟在当下】

读史学做人,真诚不佞,即便点头称是,也不是唯唯诺诺;阿谀献媚,即便是自作聪明的批评,也是虚伪的变相奉迎。

老子曾经讲到道德最高修养的标准。他说:“唯之与阿,相去几何?善之于恶,相去若何?人之所畏,不可不畏。”“唯”与“阿”两字,是指人们讲话对人的态度,将二者译成白话,在语言的表达上都是“是的”的意思。但同样一句话,“唯”是诚恳接受,“阿”是阿谀逢迎。这就告诉我们,人在接收别人的观点时可以婉转,但是面对真理时却不可以讨价还价,如果唯唯诺诺,乃是小人之举。

有一句谚语说:阿谀这东西,虽然没有牙齿,可是骨头也会被它啃掉。说得正中肯綮,要知道,被阿谀啃掉的是“阿谀者”和“被阿谀者”双方,这两种人,谁都逃脱不掉被伤害的命运。

阿谀之害,更甚于洪水猛兽。在生活中,我们应该与阿谀彻底划清界限,既不接受他人的阿谀,也不阿谀他人。

自己动手,自给自足

有一天列子带季咸来为自己的老师壶子看相,季咸见了壶子后,出去对列子说:“你的先生动静不定,我无法为他看相。等他平静下来我再看吧。”列子进屋把这句话转告壶子。壶子说:“刚才我显示给他看的是太虚无迹之象,他大概是看到我神情平衡的生机了。鲸鱼盘旋之处形成深渊,止水之处形成深渊,流水之处形成深渊。深渊有九种情况,我在此显示了三种。再请他来看看。”第二天,两人又来见壶子。季咸还未站定,就慌忙逃走了。壶子说:“快去追他。”列子追出去,已经来不及了。他回来报告壶子,说:“不见踪影了,不知去向了,我追不到他。”壶子说:“刚才我显示给他看的是完全不离本源的状态。我以空虚之心随顺他,使他不知我究竟是谁,一下以为我顺风而倒,一下以为我随波逐流,所以立刻逃走了。”经过这次事件,列子才明白自己什么也没学会,就告辞回家。他三年不外出,帮助妻子烧火做饭,对于世间事物毫不在意,抛弃雕琢而回归朴素,超然独立于尘世之外,在纷扰的人间守住本性,终身如此。

列子后来回到家中,在日常生活中修行自己,坚持了“平常心是道”的原则,也向世人说明了“规矩做人”的大道理。

【悟在当下】

做人难,难做人,是规规矩矩、认认真真做人,还是在人生的舞台上做出一个个高难度的杂耍技巧?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无论世事怎样变化,多少沧海变为桑田,生活会将正确答案告诉你,只有时间能证明一切。做人、做事的道理长篇累牍,并且都有其屹立不倒的理由和根据,但褪尽浮华,你会发现,做人之道其实只有四个字:规规矩矩。这一出自《庄子·内篇·应帝王》的故事正印证了这个道理。

无须界定美丑的标准

东施效颦的故事,大家都耳熟能详,《庄子》外篇《天运》中讲述了这则寓言:春秋时,越国有个名叫西施的姑娘,容貌娇丽,举止动人。西施素来有个心口疼痛的疾病,犯病时总是用手按住胸口,紧皱眉头。在旁人眼中,她的病容却别有一番韵味,惹人怜爱,楚楚动人。邻里有个丑姑娘叫东施,一次在路上碰到西施,见其手捂胸口,紧皱眉头,路人交口称赞其美貌。她想,难怪人们都说西施漂亮,原来是要做出皱眉抚胸的姿势,于是她便模仿西施的病容。结果人们见原来就丑的她,现在变成这种疯疯癫癫的样子,仿佛见了鬼一样,赶紧把门关上。

【悟在当下】

其实,美丑、善恶没有绝对标准。建立一个善的典型,善便会为人利用,成为作恶多端的挡箭牌;建立一个美的标准,便会出现“东施效颦”的陋习。“善之为善,斯不善矣”,引申开来便是庄子所说的“为善无近名,为恶无近刑”。与其信奉“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不如祈求“愿天常生好人,愿人常做好事”。

老子提出,如果天下人都知道了怎样是美,那么,丑便会随即产生;如果天下人都知道了什么是善,那么恶也就不可避免地出现了。从原本的无美丑善恶之分到有美有丑、有善有恶,人们其实渐渐被一种人为的标准所左右。老子的告诫,并非混淆视听,自始至终,都是要人勿作祸首、莫为罪魁的教示。与其为真善美设立一个评定标准,不如坚持本性中纯朴的东西,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不执着于种种限制,方能体会“道”的本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