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I一直是一个与犯罪分子频频交锋的团队,经常会遇到疑难案件。但是,无论FBI面对的对手有多么强大,FBI总是能够从中找到突破点,进而使嫌疑人落网。而懂得心理操控术就是FBI能够做到这一点的原因。随着FBI的成功以及其知名度的提高,FBI的攻心智慧也被更多的人熟知,致使人们在关心FBI所做的事情的同时更加关注FBI在与嫌疑人周旋的过程中采用了怎样的攻心战术。在攻心战争中,FBI从来不会向对手投降,他们会在恰当的时候向对手发起攻击,以强硬的姿态逼迫对手就范,进而为自己赢得取得胜利的时机。
1.进攻心理才是上策
在世界上,“FBI”是一个无人不知、无人不晓的词,这主要是因为在美国的发展历史上,FBI创造了显赫的功绩:打击3K党,抓获破坏美国的间谍,打击众多犯罪组织和集团……随着FBI的业绩被广为流传,FBI攻入他人内心的智慧也成了无数人争相学习的对象。实际上,FBI能够破获许多案件的原因在于FBI独有一套充满智慧的攻心术。
可以说,每一个FBI的精英成员都是一个如假包换的“攻心专家”。据说,在某地有一个知名的“讨债专家”。他说,在世界上,有三种人的债最难讨,分别是民代政客、警察和黑道成员。不过,这位讨债专家却有一个十分聪明的办法,而这种办法使他足以从这些人手中讨回债款。因为这位专家深明对手的弱点:民代政客十分害怕丑闻,而警察则害怕成为被告,黑道成员则害怕人情。只要掌握了他们的这些弱点,就可以轻而易举地攻入他们的内心,达到自己想要达到的目的。实际上,这位“讨债专家”获得成功的办法与FBI如出一辙,那就是“攻心才是说服他人之本”。
其实,对“攻心术”感兴趣的人并非少数,但是很多人都对“攻心术”抱有一个错误的观点:若想说服他人,口才才是最重要的,只有那些口才流利、能说会道的人才能够成为谈判高手。其实不然,FBI的智慧告诉我们,只有懂得攻心术的人才能够在谈判中占据优势。如果人们懂得攻心术,其向往的事业、财富、爱情和幸福等往往都会手到擒来。那么,攻心术的重要性是否真的如FBI所说呢?不妨来看这样一个故事:
1971年,当时的美国斯坦福大学的社会心理学家辛巴多和他的学生正在进行一项刺激“犯人”的实验,实验地点就选在斯坦福大学的地下室中。按照辛巴多和他的学生的计划,这项实验大约要持续两个星期,而参与实验的人则分为“狱警”和“犯人”两个角色,而谁是“狱警”、谁是“犯人”,则要通过抛硬币的方式来决定。硬币抛完之后,实验者很快便进入了实验,而且他们还十分彻底地进入了他们在实验中扮演的角色。
随着实验的进行,“狱警”变得越来越像狱警,而“犯人”则更像犯人。因此,“狱警”逐渐像真正的狱警那样不断对犯人增加新的管制条例,甚至对他们的“犯人”进行侮辱、强迫、威胁和殴打。最初的时候,“犯人”也曾在遭受侮辱和殴打之后组织了反叛活动,但是他们的反叛活动却都被“狱警”镇压了。久而久之,“犯人”就变得对不公平的对待习以为常了,甚至像真正的犯人那样无助。最终,在这个实验中扮演“犯人”的人们越来越像真正的犯人,他们的行为渐渐失去了控制,竟然让人有些害怕。
后来,心理学家分析了这个实验。心理学家认为,由于参与实验的人长期在同一种角色下生活,所以这种角色渐渐深入了他们的内心,甚至占领了他们的心灵。因此,在实验中扮演狱警的人则越来越像狱警,而扮演犯人的人则越来越像犯人。从另一个角度讲,实验中的角色早已进入了他们的心灵,因此他们自然而然地按照实验中的人物的生活方式来生活。正因为实验中的角色占领了他们的内心,所以他们才改变了自己的生活。
由此可见,征服一个人最好的办法就是让自己的观点攻入其内心,这样人们自然就会得到希望见到的结果。正因为如此,FBI的精英经常表示,单纯凭借口才并不能说服一个人,而攻心才能够在说服一个人的过程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在美国联邦调查局,有一个十分优秀的探员,其主要工作就是专门预测罪犯的人格和心理。正是这个探员多次在侦破案件的过程中运用老道的手法突破罪犯的心理防线,进而使他侦破了许多重大案件。这促使很多记者慕名前来采访,而令这些记者意外的是,眼前的探员并不是他们想象中的能言善辩的人,而是一个不善言辞的人。在交谈中,记者惊讶地发现,虽然眼前的探员话语不多,但是字字有力,而且每个字都能够准确无误地攻入对手的内心。在交谈中,这名探员告诉记者,他并不是一个能说会道的人,如果仅仅凭借口才,在审讯中获胜的希望并不大。他的意思即是,他能够在审讯中获胜依靠的并非口才,而是攻心策略。实际上,无论面对怎样的对手,“攻心策略”始终都是战胜对手的最佳办法。因此,美国警察才可以在面对对手的时候不惊不慌,与其巧妙周旋,最终利用自己的攻心智慧直击对手内心,使得对手在自己的攻心智慧之下不得不低头认输。
FBI的攻心智慧告诉我们,当我们面对对手的时候,就可以把我们的话语当做子弹,而我们唯一的目标就是对手的心理弱点和需求。如果我们不能够准确地猜测到对手的内心,自然不会成功攻入对手的内心。如此一来,即使你妙语连珠,也只是浪费口舌,不会有丝毫收获。此时,你不妨重新制定策略,直捣对方内心。要知道,只有如此,我们才会获得最终的胜利。
然而,尽管FBI攻心的策略极富智慧,可是仍然有很多人认为说话妙语连珠的人才可能成为谈判高手。实际上,从FBI的攻心智慧的角度讲,当一个人话语过多的时候,他思考的时间就会减少。再加上他的话语太多、说话速度过快,对方根本没有时间接受。而这就意味着说话的人完全是在浪费自己的口水和力气。显然,这个过程对谈判结果没有任何有益的帮助。而FBI的攻心智慧就在于,FBI精英知道在与对手的谈话过程中巧妙利用自己的语言,同时融入攻心智慧,因此FBI的精英无须太多的语言就可以攻入对方内心。如此一来,FBI的观点就会在对方的内心牢固地占据一个位置,就像上文的“实验”。其意思就是说,对手在不知不觉中就接受了FBI的观点,并且按照FBI的意愿行动。如此一来,FBI自然就会得到他们想要的结果。
总而言之,在FBI与对手周旋的过程中,其攻心智慧是他们获胜的必不可少的关键武器。而所谓的攻心术实际上就是满足对手的心理需求或者利用对方心中的恐惧情绪等,通过一定的话语诱使对方改变自己的态度,进而使FBI看到自己想要的结果。而那些希望仅仅凭借出色的口才获得胜利的人并非就是攻心能手。而FBI的与众不同之处,就是他们懂得如何抓住对方的死穴、如何攻击对方心理,进而不浪费一枪一弹地从心理的角度占据优势,以最小的成本完成任务。而FBI的攻心智慧告诉我们的就是,在当前的社会环境下,攻心说服方法越来越重要。有时候,人们说错一句话就很可能导致自己一败涂地。相反,一句恰到好处的话往往可以使自己反败为胜、使危机变为转机。而正是凭借着这种攻心策略,FBI才能够破解一个又一个案件中的谜团,进而成为异常优秀的警察队伍。
2.适时改变战术,粉碎对手敌意
在多年的发展历程中,FBI也遇到过各种各样的顽固不化的对手。为了躲避FBI的调查,这些对手往往会通过伪装或谎言等渠道破坏FBI的思路,甚至软硬不吃,拒不认罪。这样的对手的确是FBI面对的一个令人头疼的问题。因为他们的谎言很多时候都天衣无缝,而他们的伪装往往也完美无瑕。此时,FBI若想找出一个破绽进而攻入对方内心就显得极其困难。但FBI会在此时重新审视自己的审问方式,及时调整自己的进攻策略,然后从一个新颖的途径中获得成功。
实际上,FBI破解谎言的方法非常简单,就是先把谎言看做人类生活中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然后再正视谎言。这种方法看似简单,却行之有效。更重要的是,这种方法有益于FBI在与对手周旋的过程中保护自己。而FBI的实践经历也告诉人们,如果我们在与对手交锋的时候能够存有戒心并且保持警惕的话,我们必然会识破大部分骗局。可是,道理简单,而实践起来却没有那么容易。有时候,一些顽固不化的对手会执著地反复说自己的谎言,丝毫不会落入警察的圈套。此时,改变战术就显得尤为重要。在二战期间,法国的情报机关就在改变战术的情况下逼迫着一个伪装成流浪汉的间谍显露了原形。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法国的情报机关的注意力被一个流浪汉吸引了。这个流浪汉自称是比利时人,但是情报机关却认为这个流浪汉的身份背景绝非这么简单。后来,为了安全,法国的情报机关毅然控制了这个自称为“来自比利时”的流浪汉。然后,法国情报机构将审讯这个流浪汉的任务交给了法国军官吉斯。
首先,吉斯军官并没有急于审讯流浪汉,也没有急于使流浪汉就范。当吉斯对这个人的面貌、语气、语调和动作等方面进行了仔细观察并对其进行了详细调查之后,吉斯确定了情报机构的判断:“来自比利时的流浪汉”绝对只是一个伪装的身份,而他真实的身份则是来自于德国的间谍。但是吉斯并没有确凿的证据来证实自己的推断,因此吉斯与这个流浪汉之间展开了较量。由于狡猾的对手对吉斯提出的问题对答如流,完美的过程让吉斯根本找不到任何破绽。屡屡碰壁的吉斯只好审视自己的行为。在对自己进行了一番审视之后,吉斯认为,通过语言来判断他的真实身份是一个比较不错的办法。
于是,吉斯立即对其展开了行动。最初,吉斯让这个流浪汉数数。结果,这个流浪汉不卑不亢地在吉斯面前用法语流利地数数。由于整个过程非常顺利,所以吉斯依然没有找到任何破绽。过了一会儿,吉斯派人在窗户外燃起熊熊大火,随即有人用德语喊道:“着火了!”吉斯认为,如果这个流浪汉在此时流露出惊慌的神色,他必然听得懂德语,因此吉斯就有了确凿的证据证明自己的推断。遗憾的是,流浪汉依然无动于衷。
吉斯并不甘心就此失败,他想到了一个好办法。第二天,吉斯命人把这个流浪汉带到审讯室。吉斯说道:“好了,你自由了,你可以离开这里了。”听到这句话,流浪汉扬起脸,露出了微笑,随后他长出了一口气,变得格外轻松。不过,流浪汉很快便发现吉斯的脸上露出了胜利的微笑。此时,流浪汉不再轻松,而是瞬间变了脸色。原来,刚刚吉斯是在用德语说话。由此,吉斯就彻底攻入了流浪汉的内心。在事实面前,“流浪汉”不能够继续撒谎,只好承认了自己的真实身份。
实际上,吉斯的案例就是一个改变战术进而取得胜利的故事。尽管对手一再强调自己的“比利时流浪汉”的身份,强调自己不懂德语,但是吉斯在几次更换应对策略之后,流浪汉终于招架不住,在一个简单的表情上露出了破绽。其实,吉斯最初审问“流浪汉”的时候遇到困难的原因很简单:吉斯以敌对的态度对待“流浪汉”,而“流浪汉”自然不会以友好的态度对待吉斯。因此,就在吉斯通过各种办法来证明“流浪汉”的真实身份的时候,“流浪汉”早已看透了吉斯的内心:吉斯的目的就是为证明自己的间谍身份。因为“流浪汉”清楚吉斯的目的,吉斯自然不会在这场较量中胜出。
其实,吉斯的遭遇是每一个与对手打交道的人必然会遇到的情况:当你试图说服一个人的时候,他必然存在一些防备心理。就在你思考怎样才能够使对方就范的时候,你的对手也在思考你会用怎样的办法来对待他。这意味着,当一个人在分析对手的时候,他的对手也在揣摩这个人的心理。此时,对手将这个人的心理揣摩得越真切,对手的防备心理自然也就越强。如果人们在这个时候刻意劝说对手、影响对手或者给对手设计一个计谋,都不会取得令人满意的结果。而FBI清楚,在这种时候无意之举和无意之语则会带给人们意想不到的结果。因为如果人们在此时无意中的一句话,假装在不经意间告知对手某种信息,对手反而没有抵抗心理,也不会有所顾虑。在这个时候,对手会认为你根本没有操纵他、进攻他内心的意图,因此他自然就不会有所防范,而此时就是攻心的最佳时机。
在FBI看来,当人们遇上顽固不化的对手、种种攻心策略均告失败的时候,不妨尝试着改变战术,用“无意中的语言”攻破对方的心理防线。FBI认为,佯装在不经意间说出某句话或者让对方在无意中听到你所说的是一个不错的攻心办法。当人们与对手交锋的时候,如果对手察觉到人们的意图或者意识到人们在尝试改变自己的态度的时候,对手自然会产生种种怀疑,自然会以防范的心理对待你,而这些怀疑和防备恰恰是人们攻心的最大障碍。而与之恰恰相反的是,如果人们在无意中向对手传达某种信息,对手则会认为接受这种信息并不会使自己落入对方的圈套,他们自然就会接受信息。只要对手接受了人们发出的信息,那么人们就达到了攻心的目的。显然,吉斯与“流浪汉”交锋的过程就是这样的例子。
当吉斯坚定自己的信念——“眼前的比利时流浪汉就是德国的间谍”的时候,“流浪汉”也清楚地意识到了吉斯的意图。因此,此时的“流浪汉”处处防备着吉斯。当吉斯要求他数数的时候,“流浪汉”则很快意识到,这是吉斯的计谋,稍有不慎必然会让吉斯握住有力的证据。因此,“流浪汉”小心谨慎地用法语数数,整个过程毫无破绽。于是,吉斯改变了自己的策略,试图用“放火”的方式逼迫对方讲出实情。可是,“流浪汉”依然识破了吉斯的计谋。虽然外面“着火了”的德语呼喊声响彻天空,但这个“流浪汉”依然稳稳地坐在那里,于是吉斯再次失败。
第二次失败的吉斯再次改变了策略。这一次,吉斯彻底转变了自己的思路。在交谈中,吉斯并没有直接给“流浪汉”提出某种要求,而是佯装在无意中告知对方“你自由了,可以离开这里了”。然而,正是这句无意中的话让吉斯看到了自己意料之中的结果:“流浪汉”脸上露出了轻松的笑容,而正是这个笑容让吉斯掌握了证明对方是德国间谍的证据。因为吉斯刚刚是用德语告知对方“可以离开”了,而“流浪汉”放松的表情表明他听得懂德语,也等于默认了自己撒谎的事实。
因此,FBI提醒人们,在进攻他人内心的时候,一定不要让对方知晓你的企图。若想做到这一点,就要在与对手周旋的时候保持客观的态度。如果对手知晓你的内心,那么你攻心的行动必然会以失败结束。如果人们在攻击对手心理的时候屡次遭遇失败,不妨暂时隐藏自己的意图,改变自己的战术,重新攻击对方的心理。通常,这样做就会得到自己想要的结果。
此外,FBI还提醒那些试图攻入他人内心的人,不要在交锋刚刚开始的时候就企图说服对方,因为这样能令对方产生更严密的防范心理。
3.学会驾驭对方,破解对方防守心理
无论身处何时何地,任何一个人都有一定的心理状态和精神状态或精神享受。实际上,很多人并不喜欢他人来与自己分享物质上的享受,但是却十分乐于找到与自己志同道合的人来与自己分享精神上的享受。而FBI则由此发现了另外一种破解对手防守心理的方法,即从对方心理的角度出发驾驭对方的心理,进而攻破对方的心理防线。
除了FBI之外,许多攻心高手都清楚,若想拉近自己与他人之间的距离、进入对方的心里,就要融入到对方的心理状态中。在交谈的过程中,人们不妨暂时放弃自己试图说服对方的心理,转而赞扬对方的想法,当自己得到对方的认可之后再转而进攻对方的内心,这样往往可以轻而易举地达到进攻他人内心的目的。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作为一个参战国需要一批青年前往前线,但是就在征兵的过程中,美国遇到了一个难以解决的问题:大量的美国青年习惯了舒适的生活,十分担心自己到前线之后会在一瞬间丧命。于是,美国青年纷纷抵制官方发出的征召令。因此,前来应征的人门可罗雀。由于一时之间无法召集到满足美国需要的青年军人,俄亥俄州的地方行政长官多次被参谋长联席会议主席训斥得灰头土脸。这让这位行政长官觉得自己十分冤枉:自己每次都在竭尽全力地征召新兵,可是,尽管他每次都会说得口干舌燥,但是那些懦弱且固执的年轻人却丝毫不愿意报名参军,这令行政长官苦恼不已。就在他为了征召新兵的事情忙得焦头烂额的时候,有人向他提出了建议:不妨向一位赫赫有名的心理学家请求帮助。
受邀之后,经过一番精心准备,这位心理学家信心满满地来到征兵现场。眼前的青年人早已对一切说服他们的行为作好了准备,此时依然在台下东张西望,丝毫没有仔细听讲的表现。面对这样一群桀骜不驯的青年人,心理学家并没有与其他人一样直接地说服他们参军,而是先沉默了约五分钟。然后,心理学家开始用他浑厚的男中音演讲,他的第一句话却出乎行政长官的意料:“亲爱的孩子们,我与你们一样,十分珍爱自己的生命。”然而,正是这句话吸引了青年人的注意——在青年人看来,前来劝说他们的人虽然不少,但是能够这样公开支持他们的观点、理解他们的决定的人却不多,甚至完全可以说,眼前的这个心理学家是第一个与他们站在同一立场的人。
此时,青年人见到这个人颇具学者风范,又十分理解自己的决定,于是便安静下来继续聆听他的讲话。接着,心理学家说道:“我首先要表明我自己的观点,热爱生命没有错误,因为每个人的生命都只有一次。同时,我与你们一样十分反对战争、恐惧死亡。如果政府要求我赶赴前线参加战争,我与你们一样会拒绝,甚至逃避。但是,当我们面对美国的这份征召令的时候,我却产生了另外一种侥幸的心理——假如我应征参军,上前线的概率只有一半,因为我也有可能留在后方。即使我到了前线,我作战的可能性也只有一半,因为我也许会成为某个长官的左膀右臂。如此一来,我就会留在某个安全的地方。退一步讲,即使我真的成为冲锋陷阵的士兵,我也不会担忧,因为我受伤的可能性仍然只有一半。假如我不幸挂彩,也未必会失去生命,因为轻伤不至于使我丧命;如果我不幸受到重伤,医生也可以帮助我逃离鬼门关;如果我不幸牺牲,亲人和朋友会为他们有一个为国捐躯的人而骄傲,而我的父母不仅可以得到一笔数量非常可观的抚恤金和保险金,还可以得到一枚象征着至高无上的荣誉的最高勋章。不仅如此,邻居的孩子也会把我当成偶像和英雄,而我则会以‘一个伟大的战士’的身份来到天堂,也许会见到令万人景仰的华盛顿将军。”
听完心理学家的话,原本十分抗拒参军的青年人都改变了自己之前的心理,纷纷表示愿意参军。而这些人中间,也许有人希望自己能够成为史册上的英雄,也许有人的家境不好,如果牺牲了,其家人自然会获得一笔巨额的抚恤金。就这样,这位心理学家用简单的一席话攻克了青年人内心的弱点,成功劝说了青年人去参军。
其实,这位心理学家之所以能够成功劝说这些青年人,正是因为他善于驾驭对方的心理、操纵他人的情感。在这个进攻他人内心的过程中,这位心理学家另辟蹊径,先顺应对方的意思、肯定对方的想法,然后再辗转表达自己的想法。而这样,心理学家就达到了攻入他人内心的目的。与其他攻心术不同的是,这种方法并没有锋利的语言,也没有直接的攻击,但是这种方法却能够使你成功驾驭对方的心理,进而破解对方牢固的防守心理,而这正是这种攻心策略的优势所在:先认定对手的心理,使对方的防备意识渐渐松懈,然后趁机说出自己的观点。此时,失去防备心理的对手就会仔细考虑你的观点,从而接受它。至此,你就达到了进攻对方心理的目的。
在多年与对手的周旋和斗争中,美国警察用这种办法成功驾驭对手内心的案例也不少。但是很多希望学习FBI攻心术的人却并没有真正重视这个方法。正如上文的心理学家,他清楚地知道自己此次演讲的目的——成功劝说拒绝参军的青年人,使他们心甘情愿地奔赴前线。但是,这位心理学家并不急于进攻青年人的心理,而是先承认他们的观点——生命很宝贵,不轻易放弃自己的生命的想法并没有错误。听到这样的话,青年人立即产生了一种特别的感觉——原来这个人与其他人不同,他并不是来劝说自己去参军的。此时,拒绝参军的青年人的防备意识最弱,而心理学家这时才转而进攻年轻人的内心。
回顾心理学家进攻别人内心的方法,有以下几个阶段:先瓦解对方的防御心理,然后掌握青年人潜意识中的心理需求。接着,心理学家就发挥自己的智慧,将年轻人一步一步引入自己早已设好的网络中。最后,心理学家彻底掌握并驾驭了青年人的心理、操纵了青年人的情感,轻而易举地使青年人自愿去参军。
不可否认,心理学家驾驭青年人心理的办法是高明的、充满智慧的。其实,FBI的攻心策略与这位心理学家劝说青年人的策略有很大相似之处。FBI认为,在与对手进行心理交锋的时候,如果你特别坚持自己的观点和主张,试图尽快使自己彻底击溃对方而占领上风,那么你的对手就会严加防范,决心与你对抗到底,结果就会适得其反。而当FBI和其他攻心高手遇到这种情况的时候,他们就会转变思路,首先肯定且认同对手的想法,顺应对方的意思,然后使对手在不经意间就陷入了你设的圈套。
在许多人看来,共同的兴趣、爱好和思想观念正是连接两个人的最佳纽带。如果两个人拥有相近的观点、思维和爱好,那么这两个人之间的关系自然就会十分紧密。因此,如果你想要进攻他人的内心,不妨先从对方的心理状态入手。在此期间,你要让对方知道,你与他有着同样的观点和看法。在与对手交锋的几十年时间内,美国警察利用这个方法成功冲破了对手的心理防线,进而自如地驾驭了对手的情感和心理。接下来,才是应该向对方发起强势攻击的恰当时机。这样,对手就会不知不觉地跟随着警方的意愿行事。如此一来,美国警察就获得了攻心战役的胜利。
FBI的攻心策略告诉人们,若想在攻心战中胜出,必须拉近自己与对手之间的距离,否则对手在面对你的时候必然充满了敌意。在这种状态下,其戒备心自然会极强。如果人们在此时发起攻击,对手必然会猜测到你的意图,因此人们很难成功进入他人的内心,而那些攻心高手则清楚,从相同或相似的观点、感觉或态度入手,则会让人们更快地进入对手内心。可是,与FBI不同的是,很多人并不懂得驾驭对手的窍门。因而在与对手交锋的时候,这些人总是以严肃的面孔示人,言辞犀利,可是这种攻击方法的效果却并不令人十分满意,其原因就是犀利的语言会招致很多人的反感,从而致使这些人并不会接受这种方式。此时我们不妨站在对方的立场上考虑问题,先认可对方的观点,使对方接受自己,然后巧妙运用智慧和语言攻破对方的心理防线,从而达到驾驭对方心理的目的。
由此可见,强势攻击固然有其优点,但是一味强势攻击不一定会给自己带来满意的结果。也就是说,锋利的语言并不会使人们成功驾驭对方的心理。其实驾驭对手心理的方法并不难,就是从对方的心理入手,承认对方所想,然后悄然扭转话题,向对方传达自己的观点,使对方的心理防线彻底瓦解,心甘情愿地改变自己的立场,与你站在同一条战线上,如此,你就能成功驾驭对方的心理了。
4.立威造势,控制有术
在多年与犯罪分子交锋的过程中,FBI之所以能够屡破案件,主要是由于FBI总结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攻心策略。FBI十分清楚自己的对手是怎样的人——这些对手蓄谋已久,狡猾老练,为保证自己的计划万无一失,并能够逃避警方的追捕而不惜一切代价。而FBI的任务就是在找到确凿的证据的同时,用一套行之有效的攻心策略逼迫对方,使对方无路可走,进而承认自己的罪行。在这套攻心策略中,树立威势就是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
很多攻心高手都懂得,若想在与对手的交锋中获得优势、让对方按照自己的意愿行事,必须要在恰当的时候给自己树立威势。让对手认为你给他指明了一个正确的方向,如果对手按照你指明的方向走,必然会让自己更安全。此时,你在攻心战中就占据了有利的位置,也意味着你离胜利的曙光也不远了。
在FBI多年侦破案件的过程中,他们就曾经用这种方法成功地攻入了犯罪嫌疑人内心,从而破获了许多的案件。
1982年下半年,芝加哥地区发生了一系列奇怪的案件:一些居民莫名其妙地暴亡。接到报案之后,芝加哥警方迅速对这起案件展开了调查,并且很快找出了受害者的死因——他们无一例外地服用了羟苯基乙胺胶囊,一旦羟苯基乙胺胶囊在人体内溶解,人就会立刻死亡。而且明显这起案件是有人故意投毒。
当警方接到相关信息之后,立即对此事展开了调查。而芝加哥的主管特工还立即组织成立了专案组,后来此案成了联邦调查局中代号为“胶囊谋杀”的案件。
然而在调查开始后不久,调查人员就遇上了一个问题,这就是投毒犯罪的随机性。原来,在这起案件中,调查人员既没有发现投毒者的特定目标,也没有发现在案发现场留下的痕迹,因此如果按照常规的侦破思路,调查人员不会有任何发现。尽管如此,调查人员仍然产生了一种感觉:他们与这个隐藏在暗处的投毒者似曾相识。这时候,调查人员找到了一项调查结果,这个调查结果表明,一些销声匿迹、滥杀无辜的狂徒作案的动机往往都是为了发泄自己内心的愤怒。因此,调查人员认为这个投毒的人一定有某种心理缺陷,可能曾经患过很严重的忧郁症,而且还是一个一事无成的人。
后来,调查人员决定扭转自己的侦破思路,不再探求投毒者选择羟苯基乙胺胶囊的原因,而是从作案者的心理下手——多年的侦破经验告诉调查人员,若想侦破这个案件,就要对作案者施加压力,但是却不能让对方产生对抗情绪。因此,联邦调查局的调查人员想到一个办法:借助媒体的力量进攻投毒者的内心。
之后,警方与媒体取得联系,鼓励他们发表文章,但要注意的是,一定要在这些文章中把投毒者描写成有血有肉的性情中人,因为警察认为作案者会把受害者“非个性化”,例如强迫作案者看一个被害死的12岁的小女孩的脸,他就会产生犯罪感,进而会彻底交代他的罪行,这样做的目的就是对作案者进行攻心战争。但重要的是,警方应该按照一定的步骤向媒体公布关于这起案件的信息——首先就是对案情进行描述;还要简单介绍警方对案件的分析;另外,就是要在文章中表明警方侦破案件的决心。
联邦调查局的破案精英认为,他们应该在媒体中表明自己侦破案件的决心,强调“联邦调查局在州政府和地方当局的帮助下正在全力进行侦破案件的工作,即使花费毕生的时间,也一定要将真凶缉拿归案!”不可否认,正是这句话给犯罪分子以震慑的作用。后来,美国警方在不断侦破中,抓获了一名投毒案的犯罪嫌疑人,虽然警方没有足够的证据来证明他的谋杀罪。不过,令人们高兴的是,自从这名嫌疑人入狱之后,芝加哥地区就再也没有发生过投毒案件了。不可否认,在侦破“胶囊谋杀”的案件中,“立威造势”的方法给联邦警察破案带来了很大帮助。
在生活中,很多人都有这样的经历:当一个人信心满满、威势十足地对另一个人宣传他的观点的时候,另一个人很容易就会受其影响,从而放弃自己的主张或观念,转而迎合这个人的观点甚至按照对方的思维行动。可以说,那个威势十足的人此时就达到了进攻他人内心的目的。
有时候,人们在写文章或者证明自己的观点的时候,也会引用名人的言论来证明自己的观点的正确性,实际上这也是利用了“立威造势”的方法。在普通人看来,名人的言论是不可置疑的权威,而引用名人的言论就会给自己的观点“立威”,从而增加可信度。事实证明,这种方法能够轻而易举地攻入他人的内心,并且往往能够收到非常好的效果。比如,很多商家都会聘请一些“明星”或“专家”来代言,帮助自己推销商品,其道理也是如此——在“明星”或“专家”的宣传和推销下,自己的产品就会无形中在消费者的心中树立威信,自然会吸引大批消费者购买。用FBI的话来讲,立威造势是一种效果明显的心理控制术,而这种方法能够帮助你彻底攻占对方的内心。
FBI的经历告诉我们,在你与对手进行攻心战的时候,“立威造势”是一个不错的办法。但是,值得注意的是,那些攻心高手在使出“立威造势”这一招数之后,会及时强调自己观点的正确性。换句话讲,就是及时告知对方你的“威势”属实。
很多时候,对手为了达到攻心的目的,往往会在攻心战术中使用“我们”一词,其目的就是告诉你,你的对手是一个庞大的团体,很多人都在密切注意你的行动,其目的就是用一个“庞大的、实力雄厚、能力超群的团体”在谈判中协助他在你的心中树立威势。如果在这个时候你真的被对手蒙蔽了眼睛,进而相信对手的话,放弃了攻心的计划,那么很遗憾,这表明你在这场攻心战中失败了,而对手则利用“立威造势”的方法赢得了胜利。
在20世纪70年代,美国联邦调查局破获了一起恐吓性质的案件——某人给一个银行行长打去了恐吓电话,告诉对方前几天西南贝尔公司派去银行的技术人员是他的人,这个人在行长所在的银行中安置了一枚炸弹。打电话的人告诉行长,他只要用遥控器就可以将炸弹引爆。为了恐吓行长,这个人告诉银行行长,他已经控制了行长的妻子,并要求行长给予他一大笔金钱才不引爆炸弹。听到自己的妻子处于危险中,行长惊恐万分,立即让秘书给自己的妻子打电话。可是,家中并没有人接电话,于是,此时行长相信了这个恐吓电话的内容。
后来,联邦调查局在破案的过程中了解到,这个人在给行长打电话之前就给他的妻子打了电话,谎称自己是西南贝尔电话公司的。这个人告诉行长的妻子,这里经常有人投诉说“接到骚扰电话”,而他们正在跟踪这个人,所以在当天中午12:00到12:45之间不要接听任何电话,以帮助他们抓捕打骚扰电话的人。行长的妻子深信不疑,果然没有在这个时间段接听电话,而行长接到恐吓电话并且打给妻子的电话正是在这个时间段。由此可见,这个人根本没有控制行长的妻子,也没有派遣任何人给银行安装炸弹,他的目的就是让行长相信他的话,并且逼迫行长答应他的要求。实际上,这个讹诈者所用的计策也是被FBI深深追捧的“立威造势”的方法。他知道,当他告诉银行行长“安装炸弹”、“控制其妻子”的时候,银行行长必然会惊慌不已。为了安全,银行行长不得不在这些条件之下答应自己的要求。这样,讹诈者的目的就达到了。如果事实果真如此,这个讹诈者无疑是这场攻心战争中的胜利者。可是,由于联邦调查局及时介入,并成功运用了一套更高明的侦破手法,很快便揭穿了这个人的谎言。显然,在这里联邦调查局才是真正的攻心胜利者。
以上的案例告诉我们,“立威造势”的确是在攻心战争中屡试不爽的策略,因为很多人在听到威势十足的话语之后都会放弃自己原有的主张或信念,转而迎合对方的说法,这样他们自然会被说服。此时,攻心者便达到了占领并且控制他人心理的目的。
5.必须拖过三分钟热度,然后才能够谈及胜利
很多人在与对手周旋、斗智斗勇的时候都会感觉到攻心异常艰难。因为人们常常要面对异常固执的对手。无论人们用何种方式与他们谈话,这些人都能够巧妙应对,丝毫不露破绽,此时这场攻心战似乎到了相持阶段,如果一方不肯认输,那么这个过程就要持续下去。但是,那些谈判精英却不畏惧这样的对手,无论对手表现得多么镇静自若,这些谈判高手都会找到一个合适的契机向对方发起攻击,逼迫对方不得不就范。而在这种时候,拖延办法就是改变战局的最佳方法之一。
在工作或学习的时候,“三分钟热度”是人们最常听到的一个词语。没错,无论人们做什么事情,最初的阶段都是人们精力最充沛的时候。如果人们长时间工作或学习,久而久之,最初的旺盛精力就会减少,甚至消失殆尽,而这就是人们常说的“三分钟热度”;如果你挑战一个刚刚开始某项学习或工作的人,那么你很难在竞争中胜出;可是,如果你在一个人对某项工作或学习失去热情的时候再去向他发起挑战,他就会很容易败在你的手下。而FBI也由此得出了一个进攻他人内心的有效的策略——拖过三分钟热度。
FBI的这种攻心智慧告诉人们,在很多时候,势头猛烈的攻击并不一定会让人们在言语交锋中胜出,而拖延在这时则是能够让人们胜出的技巧之一。FBI的攻心精英认为,当你在攻心的过程中遇到一个固执的对手的时候,应该考虑“拖延办法”。遇到一个固执的对手并不意味着你在这场交锋中一定会失败,但是你一定要清楚,此时只有拖过三分钟热度,你才可以接近胜利。
不可否认,FBI的拖延办法有其科学之处,人们在生活中的表现也可以证明这一点。其实,很多人都有这样的体会,当人们决定做某件事情之后,最初的时候都是信心满满,一心一意地想将这件事情做好。因而此时的人们斗志昂扬。可是,如果在这个时候人们恰好遇到了另一件更着急的事情,就不得不将原本决定好的事情暂时搁置一边,一段时间过后,当人们再次着手做这件事情的时候,就会发现自己早已失去了热情,而这就意味着,人们此时已经过了“三分钟热度”。
实际上,很多时候,人们都不是通过某种特定的方法解决问题的,而是利用拖延的办法解决问题的——很多事情都是在拖延中不了了之的。例如,两个人之间因为一点小事情发生了矛盾,其中一个人十分生气,信誓旦旦地要与另外一个人理论一番,给他一个教训。可是,一段时间之后,他的怒气就会消失不见,而这个人的态度也会发生转变——“这件事情就到此为止吧!”其实,这也是一种拖过了“三分钟热度”的表现。
在生活中,人们常常用“三分钟热度”来形容一个没有恒心的人,此时“三分钟热度”是一个贬义词,而FBI则从这句话中获得灵感,发明了一个进攻他人心理的好办法,这就是“拖过‘三分钟热度’”,其利用的就是人们在从事某项工作的时候的最初的热情。没错,任何人在做任何事情的时候都有“三分钟热度”,在这“三分钟热度”中,人们针对某件事情的想法和行为很主动,一旦过了“三分钟热度”的时候,人们的思想和行为就会变得十分消极被动,而这时则是攻心的最佳时机。
许多攻心高手在向他人讲述攻心秘诀的时候,都会讲述这样的案例:
在20世纪80年代,位于硅谷的一家电子公司生产出了一个新产品,即一种新型的集成电路。但是,在这家公司刚刚把这种新产品推向市场的时候,却遭遇了意想不到的困难——尽管产品很新颖,但是公众却并不能接受其性能,而公司恰好在此时负债累累,面临破产危机。如果能够成功将这个集成电路销售出去,必然会给公司带来起死回生的希望。
果然,一家来自欧洲的公司慧眼识珠,派遣三名代表前来洽谈转让事宜。看起来,欧洲的公司十分有诚意,但是在交谈中,对方提供的价格却只有研制费用的三分之二。面对这种情况,电子公司的代表只好站起来说:“先生,今天先到这里吧!”结果,在谈判开始的三分钟之后,这次谈判就结束了。但就在当天下午,欧洲公司的代表就要求重新谈判。这次,对方的态度明显缓和了许多,因此电子公司以一个较高的价格转让了生产新型集成电路的权力。
这个案例就是一个利用“拖过‘三分钟热度’”的方法获取胜利的案例,可是很多人对此十分不解:既然电子公司面临着破产的危机,那么其公司代表为什么没有急于出售自己的生产权呢?而这正是电子公司在这场谈判中胜出的原因:电子公司的这种做法可以让对方知道自己的决心不可动摇。谈判代表知道,欧洲人千里迢迢地飞来此地谈判,绝对不会在花费三分钟的时间后就打道回府。因此,电子公司的代表这种打破常规的做法起到了让对方丢掉以便宜的价格收购其新型集成电路生产权的幻想的作用。其实,电子公司的代表在这场谈判中的取胜法则正是FBI攻心智慧中的“拖过‘三分钟热度’”,而FBI的智慧之处正在于此——能够突破常规,利用“拖延办法”取胜。
通常来讲,人们提倡按时完成任务,绝不拖延,但是在FBI看来,有时候拖延也是一种智慧,但是这种“拖延”并非是消极、被动的拖延,而是要利用拖延的时间搜集对自己有益的信息,然后仔细分析自己遇到的问题,这才是战胜对手的方法。但是,如果在无法战胜对手的时候消极等待,那么结果必然会是失败。
因此,FBI提醒那些希望学习攻心术的人,当你最初与对手交锋的时候,都会遇上精力非常旺盛的对手,可是一旦你的对手失去了“三分钟热度”,你再对他发起攻击,对手则更容易屈服。从这个角度讲,有时候,采用拖延办法让对手失去“三分钟热度”,也是一个制胜的秘诀。
6.斩断对手后路,FBI逼迫对方说出实情
很多攻心高手在有了多年与对手交锋的经历之后都有这样的体会:有时候,成功进攻他人的内心并不难,只要斩断对手的后路就可以将对手逼迫得无路可走,进而使其承认事实或者根据你的意愿行动,而这就需要攻心者从事实出发,只有在掌握一定事实的情况下才能够对对方发起攻击。因为有时候即使在你掌握了很多攻心策略的基础上说得口若悬河也不容易得到人们的认可,更不会使对手就范,而相对来讲,人们往往愿意相信事实也不愿意相信他人最具道理的解说。这就与攻心高手常用的“斩断对手后路”的方法极为相似。
1979年12月,佐治亚州罗马市的常设办事处遇上了一件棘手的案件:一个星期之前,一位名叫玛丽·弗朗西斯·斯托纳的漂亮直爽的小姑娘像往常一样乘坐着小车回家,整个路途很平常。可是,当玛丽·弗朗西斯·斯托纳在她家附近的车道口处下车之后,就莫名失踪了。玛丽一家居住在阿黛尔斯维尔,距离罗马市只有半个小时的车程,而她的家距离公路也只有100公里。然而,就在这样的环境下,只有12岁的玛丽·弗朗西斯·斯托纳却神秘失踪了。
一段时间过后,一对年轻的夫妇在布满了树木的小径散步的时候发现了玛丽的尸体。首先引起这对夫妇注意的就是玛丽的脸——玛丽的脸上蒙了一件黄色的外衣。这对夫妇保护了现场,立即报告了警察。这对夫妇认为,在这种情况下,保护现场是最重要的事情。经过检查,警察认为,玛丽的脑部曾经受到钝器的重击,而这正是玛丽死亡的原因。警察在案发现场发现了一块血迹斑斑的大石头,这块石头就在玛丽的脑部附近。后来,法医的验尸结果也表明,玛丽的颅骨正是在大石头的敲击之下才破裂的。此外,细心的警察还在玛丽的脖颈处发现了一处伤痕,这意味着有人试图从背后将这个小女孩掐死。随即,警方立即展开了调查,以求获得与玛丽相关的情况。
在调查中,所有人都对这个不幸丧命的小女孩感到惋惜,人们称赞她对人热情友好、善于交际、讨人喜欢。在众人的印象中,玛丽天真无邪,十分可爱,从没有混乱的性行为,也从不沾染毒品和酒类。而验尸结果也表明,在遭遇强暴之前,玛丽仍然是处女。综合种种情况,美国联邦调查局认为玛丽就是警察经常描述的“在低风险环境下的低风险受害者”。在研究了案情资料和现场照片之后,警察认为这是一起随机性的奸杀案,并指出这起杀人案件并非有预谋的行为。
经过仔细观察,警察发现,尸体上的衣物凌乱不堪,这意味着玛丽是在逼迫之下无奈脱下自己的衣服,而在遭遇暴行之后又被允许穿上衣服。在现场调查的时候,警察发现,玛丽的背部、臀部和脚上都没有杂物,这证明玛丽遭受暴行的地点并非发现尸体的林地上,而是在车子里。经过仔细观察和分析,美国联邦调查局的精英弄明白了事情发生的经过,甚至可以想象案件发生的全过程。根据这个推断出的案发过程,美国联邦调查局认为凶手一定是一个做事有条不紊、具有强迫性格的人,而这类人通常都对深颜色的汽车爱不释手。
随后,警察与其他警局取得了联系,希望获得更多的线索。其中,某个警局的警官说:“你描述的凶手的类型十分像我们刚刚放走的一个嫌疑人。”根据该警局提供的资料,调查玛丽遇害案的警察抓获了一个叫达雷尔·吉恩·德维尔的白人男子。这个男人24岁,有两次婚姻经历,当时,这个男子正与其第一任妻子同居。在抓获了嫌疑人之后,警察中有人建议对他进行一次测谎检查,但是很快有人提出异议:达雷尔·吉恩·德维尔有一次入狱的经历,除了玛丽遇害案之外,该市的另外一起一个13岁女孩的遇害案也把达雷尔·吉恩·德维尔列为嫌疑人,因此警察不会从测谎检查中获得任何有价值的信息,相反测谎检查只会令嫌疑人应对审讯的能力更高。果然,在进行测谎检查之后,警察毫无收获。
但是,聪明的美国联邦调查局的警察很快便想到了另外一个办法:既然嫌疑人能够自如应对测谎机器,那么另外一种方法一定会逼迫对方就范。于是,警察决定在晚上单独审讯达雷尔,地点就设在警察局。警察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他们认为这样可以使嫌疑人更容易暴露其薄弱环节。审讯开始后,警察严肃地说道:“在钝器致伤或持刀伤人的案件中,凶手必然会沾上被害人的鲜血。吉恩,我们知道你身上沾上了别人的血,你的手上和衣服上都有他人的鲜血,我们并不是要问你‘这是你干的吗’,我们知道这件事情就是你做的,我们要问的问题是,你为什么要这样做?我认为我们也知道你做这件事情的原因,而且我们能够理解,你只要告诉我们,我们是不是弄对了就可以了。”
在说完这段话之后,联邦警察发现,面前的吉恩开始坐立不安了。很快,达雷尔·吉恩·德维尔就对他奸杀玛丽的行为供认不讳,此外他还交代了他在一年之前在罗马市犯下的另一宗罪行。最终,吉恩被判处死刑,并且在1995年5月18日在佐治亚州的电椅上被处死。此时,吉恩被捕已经16年了。
实际上,在FBI对达雷尔·吉恩·德维尔审讯的过程中,警察就采用了“斩断对手后路”的办法。在审讯开始之后,美国警察并没有利用其他方法先与吉恩进行攻心战术,也没有暂时谈论其他问题以使吉恩放松警惕,而是直截了当地谈论与案件相关的问题。在交锋的初期,美国警察就明确地告诉吉恩,警方已经掌握了确凿的能证明他奸杀玛丽的证据,而这样就使得吉恩失去了反驳的机会,也毫无退路可言,因此,吉恩只好承认了自己的罪行。
不可否认,在审讯吉恩的过程中,FBI的“斩断对手后路”的办法确实起到了加速侦破案件的作用。首先,警察向吉恩讲述自己已经掌握足够的证据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向吉恩发出信息:警察是严肃认真的,也是忠于职守的。在得到这样的信息之后,对手就会明白,这一次并不是放松的机会。其次,美国警方告知对方“自己已经掌握足够的证据,并且从这些有力的证据上推断出案件发生的全过程”的时候,对手也会敏锐地意识到,此时自己的确毫无退路可言。因为无论他怎样辩解,警察都会用确凿的证据将他的言论推翻。
在FBI看来,当你在进攻对手内心的时候先用“斩断对手后路”的办法,就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震慑对手:我已经掌握了充足的证据,此时你任何口若悬河的辩论都不会使自己逃脱。在这种情况下,对手自然会暴露出其薄弱环节。
在审讯吉恩的过程中,FBI清楚地意识到,他们需要营造一种氛围,这种氛围一定要让吉恩产生“如坐针毡”的感觉。为了让这种方法的作用更明显,审讯现场一定要有一点带有神秘性的微弱的灯光。此外,警察必须在审讯刚刚开始的时候就向吉恩作出暗示:“我们已经掌握了凶手的情况,同时我们也知道你就是这个凶手。当然,对于你现在正在思考什么问题、承受什么压力,我们也十分清楚。”美国联邦调查局认为,在采用“斩断对手后路”的方法进攻对手内心的时候,不管自己感觉如何,都必须及时地向对手说出自己的看法,并且告知对手自己已经掌握了证据。只有这样做,这种方法才会起到震慑对手、使对手放松警惕的作用。
其实,FBI在运用“斩断对手后路”的方法时极为注重寻找对手的薄弱环节——只有这样才能够保证自己在与对手进行心理战术上的交锋的时候彻底斩断对手的后路,进而逼迫对手说出实情。换句话讲,从对手的薄弱环节入手来斩断对手后路,这种方法才会起到最明显的作用。后来,FBI在侦破案件的过程中广泛应用这种办法,无论侦破侵占公款案还是政府部门的贪污腐败案,也无论FBI在侦破销赃案还是受贿案时,都会考虑应用这种办法。此外,在FBI的攻心智慧中,无论与对手在何种环境下展开攻心战争,都应该找到对手的最薄弱环节,然后通过“斩断后路”的办法引他上钩。最主要的是,一定要在攻心战争中让对手知道,你已经掌握了确凿的证据来证明他的行为,此时一切反抗和辩驳都是徒劳。
在FBI的攻心智慧中,若想采用“斩断对手后路”的方法进攻他人的内心,就要找到对方的薄弱环节,因为这就是你攻心的突破口。
美国警察在对付一些非暴力犯罪的嫌疑人的时候,往往会在审讯室的置景上花费很多精力。当他们在进行一起大规模的调查工作的时候,警察会将现有的所有资料集中在一起,其中很多并非是关于他们正在调查的案子的资料。FBI认为,在对嫌疑人进行攻心战术的时候,对审讯室的布置也是一项不可忽视的任务。有时候,美国警察在会议室内审讯嫌疑人,在审讯开始的时候,特工、警方人员都会出现在这间会议室中,同时还会把案情档案放在桌子上,而这种布置就起到了“斩断对手后路”的作用。因为这种布置可以让嫌疑人知道警方对这起案件的重视程度。同时,装饰墙壁也是一项很重要的工作,例如先放大几张照片或资料图片,然后将其挂在审讯室的墙上,这样就会显示出这次调查的正式性和规模大的特征。如此一来,FBI自然就会达到进攻他人内心的目的。
一名曾经供职于FBI、名为约翰·道格拉斯的人曾说,他在审讯犯人的时候最常用的方法之一就是在墙上悬挂一张图表,图表上显示的内容就是制定罪名的标准以及所应受到的处罚。在约翰·道格拉斯看来,这种做法并没有深远的意义,但是他却能够给嫌疑人制造压力,进而提醒嫌疑人要在与美国警察周旋的时候注意切身的利害关系。如此一来,美国警察在审讯尚未开始的时候就在嫌疑人的心中给自己树立了威信,这必然会增加FBI在攻心战中胜利的希望。
通过FBI的经验,我们可以得出,在攻心战争中“斩断对手后路”的作用,最主要的就是让对手知道自己所处的环境,意识到对方已经知晓真相,寻找任何借口都是徒劳。可以说,FBI在多年的侦破工作中,采用“斩断对手后路”的办法抓获的嫌疑人并非少数。实际上,“斩断对手后路”这一方法是一种非常重要且非常有效的策略,它可以让对手一步一步后退,直至毫无退路为止。从另一个角度讲,在攻心战中让对手看到自己的实力和已经掌握的资料十分重要,因为这种方法可以帮助你在攻心战中震慑对手,进而斩断对手后路,成为最后的胜利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