额尔古纳地区东正教:活动场所及相应活动
鉴于长期没有教堂这一事实,2009年8月以前额尔古纳地区中俄混血人的东正教活动主要是在其他形式的活动场所进行。这些场所包括居家的主室、山顶上的十字架、祈祷所和汉族民间信仰活动场所龙王庙等,而每一种场所都对应有若干特定的活动。
一、主室、圣像台和圣像
中俄混血人民居一般按功能分为主室、卧室和厨房等几个部分。其中主室最大,是家庭成员的主要活动场所,用于进餐、聊天、娱乐(比如跳舞)、劳动、招待客人等。同时主室也是一家人从事宗教活动的场所,主室内建有圣像台或悬挂有圣像。
圣像台一般建在主室西南角(称“红角”)的上方。传统中俄混血人民居的门一般开在东面,从这个门进入室内,一眼就能看到圣像台,虔诚的东正教徒进入室内的第一件事是面向圣像台祈祷。一般人家只有一个圣像台,但家住拉布大林的C女士(已去世)的家却有两个圣像台。
圣像台的主体是一块等腰直角三角形木板,腰长一尺余,刷油漆,无颜色限制,镶嵌于西南墙角,距顶棚一尺半左右。其上方用彩色绸布或纸花布置成“∩”或“⌒”形,看上去像汉族的“神龛”。如果是用绸布,上面还要缀上几朵纸花。通常在木板外侧边沿以下放置一块长方形彩色绸布或彩色剪纸,或者在木板上铺一块方巾,方巾的一角垂下来,在木板的下方形成一个三角形。阳村村民ZCM(瓦夏,男,1956年出生)家的圣像台是一个木质三棱框。
圣像台上供(放)什么呢?让我们以恩和村村民QCH家的圣像台为例(1998年)。圣像台正中放耶稣受难像一幅,其右侧放圣母玛利亚怀抱圣子像,比前一幅略小。第三幅圣像也是玛利亚怀抱圣子像,比第二幅圣像还要小,并且放在它的右下角。第四幅圣像是显圣者尼古拉的头像,最小,放在第三幅圣像的正下方。在圣像台的左前角放粉色和淡蓝色彩蛋各一枚,圣像的右侧放柳绒一束。圣像的右前方是一个粗瓷制香炉,内插二白一黄三只蜡烛,比铅笔略粗,并插铁制十字架一枚,上有耶稣受难的浮雕。
圣像台也有分上、下两层的,比如恩和村村民QCS(伊万,男,89岁)家和SDF家的圣像台。下层也是一块等腰直角三角形木板,比上层的略大,距地面一米许,不布置成一个龛。如果有下层的木板,就把俄文《圣经》、巴斯克节彩蛋和蜡烛等圣物放在上面,巴斯克节期间还要供古力契。
中俄混血人在建造新屋的同时,也把圣像台建好。在把家具及其他家什搬进去之前要先把圣像“请”进去,意思是让神先于人住进新屋。同时还要供面包和盐,他们的解释是让神有面包和盐吃。
中俄混血人家庭一般都设有圣像台,没有圣像台的则在墙壁上悬挂圣像。阳村村民TXC(莉达,女,1955年出生)家只有一幅圣像,装在一个木质长方形盒子里,盒盖上镶有玻璃。这个木盒被倾斜放在T家的柜子上。
中俄混血人所信奉的神非常多,由此圣像也就多。除了耶稣像和圣母玛利亚像(一般是怀抱圣子)外,比较常见的还有长着大胡子的尼古拉像等。
圣像的尺寸大小不一,从一米多高到一寸见方的都有,但受空间的限制,圣像台上所供圣像的尺寸不能太大。尺寸大的圣像供于其他地方。圣像有几种形式,一种是木板彩绘或彩印,一种是纸印,还有用金属制成浅浮雕的。若是纸印的圣像通常将其装在玻璃镜框内;金属制成的圣像有时也采用镂空的方法,即把人物的脸部空出,里面衬以纸印彩像。
关于圣像,我们以阳村村民HPN家为例。她家的圣像台上一共供有13幅圣像,从左至右,从上到下,计有:1.《圣经》中的一个故事或一个场景,木板彩绘,很古老,是其母亲的;2.圣母怀抱圣子像,纸彩印,是其女儿从俄罗斯的一座东正教堂买回来的;3.米哈应(米哈依勒)?阿尔汉吉勒像,金属制,系亲友从澳大利亚带回;4.圣母怀抱圣子像,纸彩印,系从俄罗斯带回;5.耶稣头像,纸彩印;6.纸彩印;7.圣母怀抱圣子像,黑白照片;8.《圣经》中耶稣降生的场景,纸彩印;9.耶稣头像,木板彩绘,从澳大利亚带回;10.圣母头像,纸彩印;11.纸彩印;12. 尼古拉头像,纸彩印;13.耶稣像,纸彩印。其中第三和第五幅圣像去外地时可以随身携带以保佑人一路平安。
并非所有的中俄混血人家庭都有资格设圣像台或悬挂圣像。如果某一家庭的成员中没有人洗过礼,即没有成为正式的东正教徒,则这个家庭没有资格设圣像台,甚至悬挂圣像。阳村村民LWJ、PXF一家就没有圣像台和圣像。LWJ和PXF均出生在“文革”期间,都没有洗过礼。他们的儿子LQ(格里什,1995年出生)虽然是“文革”后出生,但也没有洗过礼。阳村村民ZYM(玛拉,女,1961年出生)虽然出生在“文革”前,但也没有洗过礼,她曾在自家的墙上悬挂圣像,后被同村的俄侨菲多拉发现并警告而不得不撤掉了圣像。
中俄混血人东正教信仰最重要的崇拜形式就是祈祷(祷告)。中俄混血人所在的村庄普遍没有教堂,1955年以前他们偶尔也到附近俄侨所在村镇的教堂。由于没有教堂,中俄混血人的祷告通常在家里举行,从星期一至星期六的白天都是这样。祷告时全家人站在圣像台前,低头在心里默念,有时也发出轻微的声音。由于是默念,因此每个人所祷告的内容就不会完全一致,这要根据个人的需要而定。就一天而言,起床后就要祷告,一日三餐前后都要祷告,睡前也要祷告。据说,餐前的祷告主要是求神保佑吃下餐桌上的饭菜不会生病,对于那上面的每一样食品都要祷告一次。这个仪式是在把每一样食品都摆放到餐桌上以后进行。餐后的祷告比较简单,内容不外乎感谢神赐给了他们这桌丰盛的美餐。睡前的祷告主要是求神保佑入睡后平安无事,家里不会出现盗贼。
这是每一天的祷告程序。也有随机性的祷告,比如晚上一个人在家,害怕,就要祷告。下雨天,雨下得很大,还夹杂有雷电、冰雹,也要祷告。
星期六晚上的活动就要超出家庭的范围了。这一天晚饭之前要把一个星期的活儿都干完。从星期六晚上开始,包括整个星期天,什么活儿也不能干,澡也不能洗,当然生火做饭不在其列。据恩和村村民GPZ讲,从星期六晚上开始,唱歌、跳舞也不允许。另一种说法是,星期五就要把主要的活儿(指生产性劳动)干完,星期六白天只能搞些家务劳动,包括洗澡。
星期六晚饭以后(大约在8点),人们通常聚集到某一户人家,这户人家一般要有一个通晓东正教事务的老年妇女,比如恩和村村民嘎巴家和阳村村民HPN家就是人们经常聚会的场所。人们先是谈论有关《圣经》和其他有关东正教的事情,也谈论日常俗事。从凌晨一点开始祈祷,由一个人领着进行,有时人们也唱圣歌。祈祷完毕之后还要吃一点儿东西,喝一点儿酒。现在祈祷的时间已大大提前,通常在晚上10点钟之前一切活动都要结束。
二、山顶上的十字架
十字架是基督教的标志。东正教除使用普通的拉丁式十字架外,还有一种特殊的十字架,其正面形象是“ ”。这种十字架比前一种十字架用得更多,是东正教区别于天主教和新教的标志性符号。
这里所谈的是东正教特有的这种十字架。把这种十字架竖立在山顶,在额尔古纳地区至少有七处。
有关这些十字架的结构和功能我们放在下一节中讨论。
三、龙王庙
吉拉林(室韦)村是额尔古纳地区中俄混血人第二大聚居地,该村没有立十字架。不过该村有一座小龙王庙,是当地中俄混血人举行东正教活动的重要场所。
这座小龙王庙位于吉拉林村村东,紧临额尔古纳河,在一片柳树丛中。据该村村民YYG(格沃尔格,男,1927年出生,2007年去世)说:吉拉林村原有一座砖结构的城隍庙,1958年大炼钢铁时拆除,拆下来的砖用于搭建炼铁炉。出于过宗教生活的需要,“文革”结束以后,吉拉林村村民在城隍庙原址之上搭建了这座小龙王庙。
有人称这座小龙王庙为土地庙。我认为称土地庙较为适合,因为它是在城隍庙原址之上搭建的。城隍是城镇的保护神,土地是村庄的保护神。称龙王庙的原因是这座小土地庙的一项重要功能是祈雨。
这座小龙王庙为砖结构,砖体外刷白色粉浆,一米见方,双坡铁皮顶。小庙四周是用细木棍夹成的不太高的栅栏。栅栏上挂满了长条形的红布,据说这些红布是将白布用红色染料染成的。由于雨淋和阳光的照射,红布上的红色正慢慢褪去。这是1995年我看到的情形。2004年,当我再到吉拉林村时,发现在细木棍夹成的栅栏的外面又多了一圈栅栏。新栅栏用窄木板夹成,其顶部被削成三角形,并涂以淡蓝色油漆。
小庙内一共供有11幅(座)神像和神灵牌位(2004年),计有:
1.神灵牌位三个,木质,牌位上写有该神灵的名字。
2.观音塑像四尊,其中两尊为瓷制,一尊为铜制,一尊为石膏制。
3.东正教圣像四幅,其中一幅为木版彩绘圣母怀抱圣子像;一幅为黑白纸印圣母怀抱圣子像,装在一个镜框里;一幅为彩色纸印耶稣受难像,耶稣左右两侧各站立一位圣徒,亦装在一个镜框里;一幅为彩色纸印尼古拉像,同样装在一个镜框里。
那幅木版彩绘圣母怀抱圣子像位于小庙的左前方,最大,也最古老,其上面的图像已模糊不清。据说这幅圣像原来为该村一位俄侨老妇所有。这位俄侨老妇在晚年回到了她的祖国俄罗斯。按东正教的规定,她应将这幅圣像送给他人或放到河中让圣像顺水漂走,但她既没有送人,也没有放到河中,而是将其放到了这座小龙王庙内。
四、祈祷所
2004年由国营室韦农牧场出资在小龙王庙的东侧建立了一座小祈祷所。小祈祷所不同于小龙王庙的地方在于其高度足以使人们在其内部举行活动。由于修建的当天没有一个谙熟东正教事务的人士在现场,因此小祈祷所的门开在了南面,而不是按着东正教的惯例开在西面。最初东正教的圣像和圣物悬挂或摆放在祈祷所内与门相对的位置,即北面。后来圣像和圣物悬挂或摆放的位置按东正教的规定,由北面调整为东面。
小祈祷所的平面呈长方形,东西向,正面朝南。用红砖砌成,外墙刷白色粉浆;双坡红色铁皮顶。门开在南面,其下部呈长方形,上部为三角形,无门板。门两侧各开一扇拱券窗,窗框涂草绿色油漆。双坡顶的顶部中央竖立有东正教十字架。祈祷所四周用上面削尖的木板栅栏围起,栅栏的南面开门,栅栏及门涂粉色油漆,这一切都体现了俄罗斯民族特有的风格。
祈祷所建成后,原来摆放在小龙王庙内的四幅东正教圣像即被请到了祈祷所内。2007年8月12日,祈祷所内共有东正教圣像20幅,其中包括原摆放在小龙王庙内的那四幅圣像,那幅古老的木版彩绘圣母怀抱圣子像居于众圣像的中央。这20幅圣像从上至下大体分三行排列,其中第一、二行系悬挂在祈祷所的东墙上,第三行系摆放在一个很窄的木质案几上。该案几除摆放圣像外,还摆放有其他东正教圣物,特别是用于插放蜡烛的盅碗。东正教徒在教堂或祈祷所内祈祷或举行其他仪式时,要先点燃蜡烛,仪式结束后要将蜡烛熄灭。
吉拉林村不同于其他中俄混血人聚居的村庄,村庄周围的山上没有立十字架。在家庭主室之外举行的东正教活动,包括许愿和还愿、祈雨、过某些东正教节日,过去均在那座小龙王庙前进行。自从小祈祷所建成后,上述活动的地点均改在了祈祷所内或其前面的空场。不过人们在仪式结束时也会向那座小龙王庙画十字并做简短的祈祷。
2007年8月12日(星期日)是东正教的彼得罗节(打草节),吉拉林村共有五名妇女在小祈祷所举行了仪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