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俄罗斯文化在中国
6515800000017

第17章 额尔古纳地区东正教的特点

额尔古纳地区东正教的特点

自东正教传入额尔古纳地区以后,由于长期与俄罗斯本土的隔绝,加之受汉族宗教信仰的影响,额尔古纳地区东正教已呈现出若干特点。

一、作为一神教的东正教在边缘文化中的特殊性

如前所述,中俄混血人的文化兼具俄、汉两种文化的特点,是一种边缘文化。

标准的边缘文化应当是这样的:在这个大的文化系统中,来自两个不同的母文化系统的文化特质各占50%。但兼具两种文化特点只是一个大致的说法,具体到某一类文化特质——文化丛,反差可能会特别大。也就是说在不同类别的文化特质——文化丛中,两种文化所占比例是不一样的。在中俄混血人的文化中,几乎在其文化的任何一个方面,我们都既能找到来自俄罗斯母文化系统的文化特质和文化丛,又能找到来自汉文化系统的文化特质和文化丛。唯独在其信仰和宗教领域几乎是来自俄罗斯母文化系统的文化特质和文化丛一统天下,而很少能看到来自汉文化系统的文化特质和文化丛。

俄罗斯人信仰东正教,东正教是一神教,一神教具有不宽容性。而汉族要么是没有信仰——无神论,要么是多神信仰,包括民间信仰、道教和汉传佛教等。多神信仰是什么神都信,反过来是什么神都不信。在信仰这个文化子系统里面,当一神教与多神教发生冲突时,多神教往往是拱手相让,而由一神教一统天下。

当最初中国父亲与俄国母亲结合时,没有一位俄国母亲放弃东正教而改信汉族传统的信仰,倒是有许多中国父亲皈依了东正教。

中俄混血人在信仰方面的这一特点突出表现在其节日系统中缺少两个汉族民间传统节日:清明节和鬼节(农历七月十五),因为这两个节日关乎神,关乎鬼,关乎信仰。直到今天中俄混血人仍然普遍禁止按照汉族的习惯祭奠死去的亲人,如烧纸钱等。

我曾采用问卷法调查阳村的中俄混血人,其中宗教信仰是我调查的一个重要方面。有一个问题是这样的:

下列中你信什么?

A 跳大神;B 算命; C 气功;D 狐仙或黄仙;E 观音;F 关公; G 财神;H 风水;I 佛教;J 基督教(新教);K 天主教;L 伊斯兰教

在对二十几位中俄混血人的问卷调查中,只有几位选择了风水,更多的人选择了财神,其余各项无一人选择。

二、汉族宗教信仰的影响

然而中俄混血人的文化毕竟是一种边缘文化,在其信仰系统中,我们多少能找到一些来自汉族信仰的特质,并且这些特质在某种程度上已经与东正教发生结合。此外,汉民族对待宗教信仰的态度在中俄混血人身上也有所体现。

(一)神婆“治病”

恩和村一位中俄混血人曾到哈尔滨,让当地的一位神婆为他治病,他称这位神婆为“活神仙”。从他的谈话中可知这是一位次生形态的萨满。

(二)财神信仰

关于财神,一般人认为那只是一幅画,从城里买来,贴在墙上而已。

临江村一位村民的家中供财神。据她说:

我结婚后开始和公婆住在一起,公公供财神。现在,快过年时总有人送财神爷,我就请来供到面板等干净处,从初一供到十五。期间,每天上香,供品主要有苹果、橘子、饼干、糖等。初五和十五吃饺子时供些饺子。十六撤供。到小年(农历腊月二十三)时神仙升天,就把财神升天到上界(放到炉子里烧了)。

(三)两个清明节

黑山头位于额尔古纳地区的南部。如果说额尔古纳地区是俄罗斯文化分布的边区的话,那么该地区的南部就是俄罗斯文化边区中的边区。

额尔古纳地区的中俄混血人大部分只过一个清明节,即巴斯克节后第九天的上坟节(代亡人祈日),而黑山头的中俄混血人却过两个清明节,一个是俄罗斯的清明节,即上坟节,一个是汉族的清明节。按当地一位中俄混血妇女的解释,第一个清明节是给母亲过的,第二个清明节是给父亲过的。这位妇女的母亲是俄侨,东正教信徒,父亲是汉族人,非东正教信徒。过汉族的清明节时,当地的中俄混血人要按汉族的习俗给已故的父亲烧纸钱。

(四)龙王庙

(五)祈雨

(六)坟墓前的十字架

有关这三项内容已经在本章相关章节中叙述过了,这里不再重复。

(七)东正教的功利性

额尔古纳地区中俄混血人东正教的一个突出特点是它的功利性。功利性来源于汉族的传统,汉族对待佛教、道教以及各种民间信仰无不如此。最能体现当地中俄混血人东正教信仰功利性特点的是在山顶上所立十字架前的许愿、还愿活动,包括祈雨活动。

此外,当地人日常在自家圣像台或圣像前的祷告,包括餐前、餐后的祷告,入睡前的祷告,雨天的祷告,无不带有极强的功利色彩。

(八)东正教的世俗化

额尔古纳地区中俄混血人东正教的另一个突出特点是它的世俗化。主要表现在各个宗教节日上,比如巴斯克节,人们不大关心它的宗教内容,更看重它的娱乐性。

又如柳条节。人们在春天采来带花苞的柳枝,祈求秋天粮食丰收,并用柳枝抽打牲畜,为它们驱走病魔。从柳条节的活动内容来看,它对人的关注远远超过了对神的关注,庄重、神秘的气氛也已荡然无存。

由于东正教内容的日益丧失,人们对很多仪式的起源作了重新解释,而这种解释又充满了世俗性。

我认为额尔古纳地区中俄混血人东正教的世俗化特点来源于汉族,正如我们在前面所说的那样,汉族要么是多神信仰,要么是没有信仰,即无神论。

三、东正教部分特质的丧失

额尔古纳地区是俄罗斯文化分布的边区,而文化边区的一个最大特点是,与文化中心相比其文化特征较为淡薄。这是因为文化在由中心向边区传播的过程中,会有很多特质丧失掉。

(一)活动场所和神职人员的丧失与转换

谈到宗教,我们就会想到那些高大的宗教活动场所和生活在其中的神职人员,无论天主教、基督教、佛教、伊斯兰教都是这样。东正教也不例外,它的活动场所是东正教教堂,神职人员主要有牧首、都主教、大主教、督主教、主教、副主教、大司祭、修士大司祭、主持司祭、司祭、修士大辅祭、辅祭和诵经士等。 但是额尔古纳地区的中俄混血人从一开始就没有自己的教堂,也没有自己的神职人员。“文革”以前,尤其是1955年以前,他们还有机会去当地俄侨开办的教堂,参加由专门的神职人员主持的活动。“文革”开始以后,这种偶然性的活动也没有了。

额尔古纳地区中俄混血人的东正教从一开始就以家庭中的主室为主要活动场所。中俄混血人的主室比生活在俄罗斯本土的俄罗斯人的主室和当地俄侨的主室承担了更多的宗教职能,除了每日从早到晚的祷告外,星期日上午及各东正教节日的集体聚会也在这里举行。事实上它们承担了部分教堂的职能。在主室举行活动时以圣像台为中心,正如在东正教堂里以圣所为中心一样。

与此相联系的是一些老年妇女部分地取代和承担了神职人员的职能,成为准神职人员。这是因为额尔古纳地区中俄混血人主要因俄、汉通婚而产生,而其通婚的主要模式是中国(汉族)男子娶俄罗斯妇女。中俄混血人的东正教信仰传自母亲而不是父亲。

这些老年妇女在当地东正教中的主要作用是:1.组织集体活动,尤其是祈雨以及需要在山顶上的十字架、小龙王庙前和小祈祷所举行仪式的各东正教节日。2.通知各户某天该过某节。东正教的节日非常多,很多人记不准各节日的准确日期,加之有一部分节日没有固定日期,以及并非每一户都有当年的俄文儒略历,因此就需要那些谙熟东正教事务的老年妇女挨家挨户地通知。3.为集体活动提供场所。4.负责制作某些节日所需特殊圣物,包括食物。

恩和村过去的准神职人员是嘎巴。阳村当代的准神职人员有三位,分别是HPN、LHM(玛利亚,女,1938年出生,2007年去世)和PYL。HPN老人虽然和幼子一家生活在一起,但她拥有自己单独的一幢房屋,当代阳村的东正教集体活动主要在她的主室中进行。PYL家有一个较大的烤炉,阳村每年的主升天节所需要的那个大梯状饼干都由她负责制作。

(二)东正教的口头化和民间化

东正教不同于原始宗教和民间信仰,它有自己的经典。但额尔古纳地区的中俄混血人普遍不识俄文,他们对《圣经》内容的掌握主要靠口授心记,就像民间传说那样,事实上他们对《圣经》的传授也常以讲故事的形式出现。这样从一个传给另一个,再创造以及由此产生的变形也就在所难免。

在我的调查中只有恩和村的QCS家和SDF家的圣像台上供有俄文《圣经》,但SDF并不懂俄文。阳村只有LHM和ZSZ(格里什克,男,1937年出生)懂俄文,但他们二人并没有俄文《圣经》。

(三)东正教内容的丧失与形式化

由于长期以来远离俄罗斯东正教的中心,缺少交流,没有专业神职人员的点拨,加之无法阅读《圣经》,额尔古纳地区中俄混血人的东正教越来越失去它的内容,只剩下了一堆形式。我在调查的过程中,面对他们提供给我的一套复杂的仪式程序,总要问为什么,它的意义何在,为什么必须这样而不能那样,对方的回答往往是:“我也不知道,我妈妈以前就是这么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