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俄东段边界跨界民族形成的主要历史阶段
一、跨界民族及其形成的主要原因
什么是跨界民族?金春子、王建民在《中国跨界民族》一书中认为,“跨界民族是指由于长期的历史发展而形成的,分别在两个或多个现代国家中居住的同一民族”。 在同一本书中,作者进一步指出:“有人认为跨界民族即在国境线两侧相邻而居的同一民族。但在使用时我们认为,这个所谓‘两侧’应该是一个较为广泛的概念,跨界民族既指在紧靠边界两侧,居住地直接相连,分居于不同国家的同一民族,而且也指在相邻国家的边界附近地区活动的同一民族。” 我基本赞同二位作者的上述看法。不过关于“界”,即“国界”,我认为它不一定为两个国家所共有或位于两个国家之间。这种情况在近现代社会也许更为普遍,但在古代却不尽然,因为在当时有很多边界只为一个国家所拥有。比如本书所谈的中俄东段边界在17世纪以前是不存在的。那时中俄两国领土并不相连,两国各有各的东段边界,在两国各自的东段边界之间有一大片领土是不属于任何一个国家的。在这种情况下也存在跨界民族问题,比如鄂温克族在17世纪以前,其一部分生活在中国境内,另一部分则生活在中国版图以外,却又不在俄罗斯的领土内。
研究跨界民族有两个基本概念是无法避开的,一个概念是国界,一个概念是民族。民族作为人类的族体形式之一,它是可以移动的,可以从一个地方迁移到另一个地方,可以从一个国家迁移到另一个国家。民族迁移分两种情况,一是民族整体的迁移,一是民族部分成员的迁移。国界也是可以移动的。人类自进入阶级社会以来,由于战争、拓展领土等原因,常常使一国或两国共有的边界发生改变,这在世界历史上可以说是屡见不鲜。跨界民族的形成有两种情况。一种情况是边界未动,而民族动了,比如某个民族的一部分成员从一个国家迁移到另一个国家。另一种情况是民族未动而边界动了,比如某个民族并没有离开自己的原居住地,但由于国界的改变,从而使他们生活在了两个不同的国家。这就是跨界民族形成的两个主要原因或曰两种基本类型。研究中俄东段边界跨界民族形成的历史,我们发现这两种基本类型都存在。
二、17世纪前各民族的归属
中俄两国是邻国,共有边界线4330多公里。由于中蒙边界从中间隔断,于是中俄边界被划分为东、西两段,其中东段边界全长4280公里左右。目前生活在中俄东段边界两侧及其附近地区的跨界民族主要有七个,分别是蒙古(布里亚特)、鄂温克、鄂伦春、赫哲(那乃)、朝鲜、俄罗斯、汉等。
中俄东段边界跨界民族的形成始于17世纪俄罗斯人越过乌拉尔山脉东进,并逐步把乌拉尔山脉以东地区并入其版图。
17世纪早期及其以前,上述跨界民族大都生活在一国之内,其中属于中国的民族有蒙古、鄂伦春、赫哲、汉等;属于俄罗斯的有俄罗斯族;属于朝鲜的有朝鲜族。只有鄂温克族是跨界民族,但俄罗斯境内又没有鄂温克族,所以也不属于中俄跨界民族。
17世纪以前俄罗斯还是一个欧洲国家,尽管早在16世纪的时候俄罗斯人就已经注意到了西伯利亚地区,但那时俄罗斯人还没有移居西伯利亚及其以东的远东地区,也没有把它们并入自己的版图。
17世纪初的中国正处在明清两个封建王朝的更替时期。满族及后金政权崛起后,曾先后招抚了蒙古各部,其中包括布里亚特部。在清王朝的早期,布里亚特蒙古人是清统治下的喀尔喀蒙古的属部。
后金政权在统一蒙古各部的同时,也逐步统一了鄂温克族和鄂伦春族,包括生活在贝加尔湖和黑龙江上游地区的牧放驯鹿的鄂温克族 ,以及生活在黑龙江以北外兴安岭以南的索伦部。索伦部是以鄂温克族为主体,包括达斡尔族等多个民族的总称。但当时鄂温克族的分布是相当广的,在西起叶尼塞河,东到鄂霍次克海,南起黑龙江,北到北极圈的广阔区域内都有鄂温克族的分布,因此我认为并非所有的鄂温克族都生活在中国版图内,鄂温克族是跨界民族。但是全部鄂伦春族都是中国民族,因为鄂伦春族的分布范围没有超越外兴安岭。
赫哲族历来都是中国的少数民族。明代生活在黑龙江下游及乌苏里江以东地区的赫哲族归奴尔干都司管辖。清朝初年赫哲族生活的地区大部分属宁古塔将军的管辖范围。
汉族是中国人口最多的民族。早在汉代,汉族即已迁居东北边疆地区,但直到清代早期,在广大的内蒙古东部地区、黑龙江和吉林,并没有多少汉族分布。汉族大规模移民东北边疆是从清咸丰年间开始的。
朝鲜族是朝鲜的主体民族,长期以来一直生活在朝鲜半岛。17世纪初叶的朝鲜族正处在李氏封建王朝统治之下,那时他们还没有跨越朝鲜半岛而迁移到其他国家。
三、17世纪俄罗斯人东进与跨界民族的形成
1581年沙皇俄国的军队越过乌拉尔山脉开始进入西伯利亚。1598年沙皇俄国的远征军来到叶尼塞河流域,并于17世纪初占领了这一地区。当时生活在这一地区的就有布里亚特人和鄂温克人。1628年俄军又占领了鄂温克人生活的安加拉河流域。 当俄国军队从布里亚特人那里听说勒拿河之后,就多次发动对勒拿河地区的远征。1632年他们终于把这片土地征服。生活在这一地区的鄂温克人起初受雅库特人的统治,现在又受俄罗斯人的统治。
早在1622年,俄国军队就开始入侵贝加尔湖一带布里亚特人地区,遭到布里亚特人的激烈反抗,他们派出要求布里亚特人归顺的使节被杀。1627年,又一股俄国士兵40余人闯入布里亚特北部地区,结果全部被杀。直到17世纪中叶(1652~1654年)俄国人建成尼布楚要塞后才最终控制了布里亚特地区,而此要塞又成为他们向贝加尔湖以东地区入侵的据点。
1643年10月底至11月初,以波雅尔科夫为首的俄国军队翻越外兴安岭,到达精奇里江支流勃良塔河,揭开了侵略黑龙江流域的序幕。此后不断有俄国军队入侵黑龙江流域,均遭到生活在这一地区包括鄂温克族和鄂伦春族在内的各族人民以及清朝军队的反抗和打击。1685年爆发了著名的中俄雅克萨战役,俄军惨败;1686年在第二次雅克萨战役中,俄军又遭重创。1689年,中俄两国就边界问题在尼布楚正式举行谈判,9月双方签订了《尼布楚条约》。双方议定以额尔古纳河、格尔必齐河和外兴安岭为界,以西以北地区归俄国,以东以南地区属中国领土。至此整个布里亚特人生活的地区正式纳入俄罗斯版图,而一部分鄂温克人,包括后来迁入中国的通古斯鄂温克人也归属了俄国。
鉴于俄罗斯军队不断侵扰我黑龙江流域,从顺治年间开始,一直到康熙年间,清政府不断将生活在黑龙江北岸的各族人民迁到黑龙江南岸。其中索伦鄂温克人迁至大兴安岭东麓和嫩江两岸,鄂伦春族迁至大、小兴安岭。
大约350多年前,生活在勒拿河上游的驯鹿鄂温克人迁移到了额尔古纳河和黑龙江右岸。他们之所以迁移,据说是因为勒拿河地区的野兽少了,为了寻找野兽多的地方,于是离开了勒拿河。他们大概走了三个月,其中一支顺着石勒喀河来到漠河对岸阿玛扎尔地区。停留了一个时期后,这一支鄂温克人的四个氏族,即索罗共氏族、结力克氏族、卡尔他昆氏族和布列托天氏族由一个部落酋长率领,共75户,乘桦树皮船来到今黑龙江省漠河县境内。
关于他们迁移到中国的原因,另一种说法是鄂温克人不愿臣服俄国军队,拒交毛皮税,才迁移到额尔古纳河右岸的。
四、19世纪不平等条约的签订与跨界民族的形成
19世纪中叶是中俄东段边界跨界民族形成的第二个重要历史阶段,其原因是在这一时期,根据中俄签订的不平等条约,两国东段边界作了重新调整。
1856年英法两国发动了对中国的侵略战争,即第二次鸦片战争。沙皇俄国趁机向中国开战,并于1858年先于英法两国,与中国政府签订了不平等的《瑷珲条约》。接着又于1860年与清朝政府签订了不平等的《北京条约》。根据这两个条约,沙皇俄国从中国割占了外兴安岭以南、黑龙江以北和乌苏里江以东100多万平方公里的土地。
当时在黑龙江左岸著名的黑河平原,包括海兰泡和江东六十四屯,生活着许多中国人。根据《瑷珲条约》,这些中国人“照旧准其各在所住村屯永远居住,仍著满洲国大臣官员管辖”。 尽管如此,我仍然认为在这一时期汉族已成为跨界民族。据1870年沙俄当局调查,这里共有中国人居住的村屯44个,其中汉族村屯14个,人口5400人。其余为满族和达斡尔族村屯。 至于乌苏里江以东地区,《北京条约》签订前,定居于此的汉族共有872人。
不平等条约签订前生活在黑龙江以北、外兴安岭以南这一广阔区域内的还有鄂温克族和鄂伦春族。尽管早在17世纪的时候,这两个民族的大部分成员已迁到黑龙江南岸地区,但仍有少部分成员留居故地,特别是鄂伦春族。1994年我在黑龙江省塔河县十八站鄂伦春民族乡从事人类学田野工作时,经常听当地的鄂伦春族老人谈起黑龙江对岸的同族人,因为他们之间有亲属关系,以前边界不严时,那边的人经常到这边来,这边的人也经常到那边去打猎,直到1932年日本人到来,中俄边界变得紧张以后,他们之间的联系才中断。
鄂伦春族的居住地始终没有到达外兴安岭以北地区,因此可以说19世纪中叶不平等条约的签订,是第一次也是唯一的一次使鄂伦春族成为跨界民族。
关于鄂温克族,我认为17世纪南迁时,被称作索伦的那部分鄂温克族大概全部迁到了大兴安岭和嫩江流域,但黑龙江以北仍有非索伦的鄂温克人居住。
赫哲族是在不平等条约签订之后,由于中俄两国东段边界的重新划定而成为跨界民族的。同鄂伦春族一样,是第一次,也是唯一的一次。从此,生活在黑龙江下游两岸和乌苏里江以东地区的赫哲(那乃)族脱离中国,成为俄罗斯的民族。
五、近代国际移民与跨界民族的形成
两条约的签订虽然重新划定了中俄两国的东段边界,但却没有阻止两国人的越界行为。两条约签订后不久,就有中国人越过边界,来到俄罗斯的“新土地”。这股跨界移民的潮流一直持续到20世纪50年代,前后历时近一个世纪。我们可以把1917年俄罗斯十月革命的爆发作为分界点,把这一长的历史时期划分为前后两个不同的阶段,革命后国际移民或曰跨界民族的形成呈现出与革命前很不一样的特点。
中国人移民俄罗斯有两种情况,一种是民间自发的行为。当时中国正值清朝咸丰皇帝在位期间,由于咸丰皇帝废除了清朝初年对东北地区的封禁政策,从而引发了中原汉族大规模移民东北(闯关东)的潮流。而到达东北的一部分汉族人索性继续北上,进入俄罗斯。另有一些人乘船走海路直接抵达海参崴(符拉迪沃斯托克)。这些人大都为淘金而来。
另一种情况是俄国政府为解决远东缺少劳动力的问题,从中国山东、河北等省招募了大量的华工。当时俄国政府正有许多重要的工程要在远东地区施行,比如建设海参崴港,铺设西伯利亚大铁路、中东铁路、乌苏里铁路等等,而当时生活在远东地区为数不多的俄罗斯人远远不能满足这些需求。为修建中东铁路,中东铁路公司在1900年义和团运动爆发前夕,就从中国招募了10万华工。这些人除一部分留在中东铁路工作外,大部分进入俄罗斯远东和西伯利亚地区。
到达俄罗斯的华人绝大多数都是单身男子,他们并不想久居异国。甚至很多人是季节工,这个季节去了,下一个季节又返回,第二年还是如此。但还是有一部分人在俄罗斯留居了下来,甚至与当地的俄罗斯女子结为夫妻。后来,由于沙俄政府和苏联政府迫害旅俄华人,他们又纷纷回到中国,包括那些在俄罗斯已经组成家庭的华人。另外由于1900年俄政府曾制造杀害当地华人的著名的海兰泡惨案和江东六十四屯惨案,以及1937~1938年由于“战争的需要”,大批华人被迁移到哈萨克斯坦和中亚地区,所以到现在俄远东地区的华人 已所剩不多。
与中国人移民俄罗斯同时,俄罗斯人也开始移居中国,起因除了经商,主要是淘金。最初的俄国移民主要分布在中俄东段边界中国一侧,特别是额尔古纳河和黑龙江上游沿岸,到1907年额尔古纳地区已有俄国移民4000~5000人。 1903年随着中东铁路全线建成通车,俄罗斯移民又大量出现在铁路沿线各地,特别是哈尔滨。1917年十月革命爆发后,俄罗斯人移居中国再次出现高潮。
十月革命后从俄罗斯移居中国的还有两个少数民族群体:布里亚特人和通古斯人。这两部分人是同时移入的,最初是1918年。到1922年已有160余户700多人移居内蒙古呼伦贝尔草原锡尼河两岸(今鄂温克旗境内)。后来又不断有人移居这一地区。 起初布里亚特人和通古斯人生活在一起,后来大多数通古斯人又迁到莫勒格尔河两岸的草原上(今陈巴尔虎旗境内)。
驯鹿鄂温克人自350年前迁居额尔古纳河和黑龙江上游右岸地区以后,他们中的部分成员有两次又迁回俄罗斯。一次是1913年布列托天氏族共40户人迁回俄罗斯阿玛扎尔地区。另一次是1944年,生活在黑龙江漠河境内的驯鹿鄂温克人不堪忍受日本人的压迫,一名青年打死了一个日本人,因害怕日本人报复,他们的酋长带领九户鄂温克人迁回到阿玛扎尔地区,同生活在这一地区的同族人生活在了一起。
与中国人到达俄罗斯的同时,朝鲜人也开始移民俄罗斯。和中国人不一样,朝鲜人主要以家庭为单位,建立自己的村庄,种植水稻。在俄罗斯,他们主要集中在南乌苏里地区,到1881年已达8768人,到1906年更高达40000余人。 1937~1938年间,同远东地区的华人一道,朝鲜人也被苏联政府迁移到哈萨克斯坦和中亚地区。但留在远东地区的朝鲜人相对于华人要多一些,战争结束后又有很多人返回远东地区。
朝鲜人移居中国的历史可分为三个阶段:1910年前主要是经济移民;1910年“日韩合并”后移民中国的主要是那些不甘做亡国奴的朝鲜人;1931~1945年间移居中国的朝鲜人大都是被日本逼迫的。
综上所述,中俄东段边界跨界民族的形成主要经历了以上三个历史阶段。其中第一、二阶段主要是因为边界的变动而使生活在同一地区的同一民族被分割在了两个不同的国家。第三阶段跨界民族的形成主要是在国界未变的前提下,跨界国际移民的结果。
从民族的角度看,蒙古族(布里亚特人)成为跨界民族主要经历了两个阶段,即第一和第三阶段。鄂温克族的情况最为复杂,历史上它就是跨界民族,后来又历经三个重要历史阶段进一步成为跨界民族,其间在第一阶段还有为数不多的驯鹿鄂温克人移居中国。鄂伦春族和赫哲族成为跨界民族发生在第二阶段。汉族成为跨界民族历第二、第三阶段。俄罗斯族和朝鲜族成为跨界民族发生在第三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