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穷养男孩富养女孩100招
6543500000011

第11章 没退路就会考虑出路——拒当孩子的“后台”(1)

有父母做“后台”的男孩适应能力比同龄孩子差很多,这样的男孩只要遇到困难,首先想到的就是让父母解决,而父母如果一直帮助孩子解决问题,势必会造成男孩在生活中无法“断奶”的现象。其实,有时男孩需要一种没有退路的环境,当他们觉得自己的“后台”不在时,便会主动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而这对他们能力的增长是有很大帮助的。因此,父母大胆地给孩子“断奶”,反而会让他更快地成长。

锻炼孩子的抗打击能力

在孩子一天天成长的过程中,他的很多个“第一次”都为父母带来无限喜悦:第一次走路,第一次叫爸爸妈妈,第一次……可是唯独一种“第一次”,父母总希望它来得晚一点,甚至永远不要来,那就是他们第一次遭遇挫折和失败。

孩子都会经历自己人生中的种种第一次,但这个第一次并非总是令人快乐的,正如挫折和失败总有一天会到来。虽然父母都希望看到自己的孩子能够笑着面对考验,可并不是每个孩子都能做到,尤其是当代的独生子从小受宠惯了,抗打击能力非常差,甚至经不起一点挫折。主要是父母为孩子考虑得太多,他们过分依赖父母,遇到问题只会躲在父母身后。

张平自中专毕业后一直在家待着,他不想去上班,甚至连家门都不愿出。他十分自卑,也怕见陌生人,脾气有些暴躁,动不动就对别人大发脾气。张平的妈妈对此事苦恼不已,她逢人就说:“如果有人请他工作,我给那个公司工资都行。”

其实张平小时候也是个性格开朗的男孩,学习成绩也很好,有这么个乖儿子,父母自然对他“百依百顺”。只是因为上初中时的一件事,改变了他的性格。那年班里评选班干部,张平满心欢喜地以为自己可以当选,但后来老师没有选张平,而是选了一个不如他的同学。这件事对张平的打击非常大,他放学回家后一句话都不说,就躲到了自己房间里。第二天张平才把这件事情告诉了妈妈,可是妈妈当时因为工作忙,也没顾得上开导他,从那以后,张平就像变了一个人似的,沉默寡言,不喜欢参加课外活动,也不喜欢学习了,他似乎对所有的事都提不起兴趣,甚至在街上看见熟人都会绕着走。

张平初中毕业后勉强考上了一所中专,住到了集体宿舍,可是刚刚住了几天,张平就嚷着要回家。父母见孩子非常可怜,就去陪读。可是张平中专毕业后性格更加孤僻了。他整天沉默寡言,长时间发呆。现在张平的父母对他没有更多的要求,只希望他能像正常人一样健康快乐地生活。

常言道:惯子如杀子。有时只有不给男孩留下任何回头路,才能锻炼他们抗击风浪袭击的能力。动物界有一种教子理论值得人类学习,出生时动物对孩子百般疼惜,或是含在嘴中或护在翼下,可是孩子大一点,就会把它们赶离身边,但无论哪种形式都体现了它们对孩子的爱,只是表现形式不同。毕竟父母不能保护孩子一辈子。让孩子学会独立前行,有足够的心理承受能力来面对困难,因此父母应该有意识地培养男孩的这种能力,而不是什么事都为男孩事先准备好。

可以说有了人类就有了挫折,人类同挫折的较量正是对人类意志力和生命力的全面检阅,挫折一旦降临,无论你愿不愿意都得去承受。但这种承受有心理主动承受和心理被动承受之分,对待痛苦和灾难,有的男孩首先表现出来的是不相信自己,选择逃避,而有的男孩则会将困难视为动力,努力克服,进而成就自我,从某种程度上讲,男孩对待困难和痛苦的态度是衡量他们能力的标准。

缺乏“抗打击能力”的男孩往往会把他们所遇到的失败归结到一些“无法改变的原因”上,比如我太笨了或者我做不好这件事……可是“抗打击能力”强的男孩看问题的方式就截然相反,在他们心里,失败只是暂时的,而且并不一定是自己的原因。

两个3岁的男孩受到了同样的打击,都哭着从幼儿园回家向父母告状。一个说:“果果不给我玩他的小飞机,因为他不喜欢我。幼儿园里的小朋友都不喜欢我。”另一个则说:“果果不给我玩小飞机,他太小气了。”

显而易见,第一个孩子在“抗打击能力”方面要比第二个孩子差,当然,面对难题的不同反应和他们的性格与脾气也有一定关系,可是作为父母,你完全可以帮助自己的男孩增强韧性和抵抗挫折的能力。每个男孩都可以很好地抗击生活的暴风雨,关键在于父母是否给他创造合适的机会。以下为家长们提供了塑造“挫折抵抗力强”的男孩的几条建议:

1。鼓励男孩尝试新的目标

稍大一些的男孩有时会拒绝尝试他们认为困难的事,可是假如父母给他们定的目标只是“试一试”而不是“成功”的话,那么男孩就比较容易接受了。

5岁的明明开始非常害怕参加学校的钢琴比赛,可是爸爸告诉他:“你不一定非要取得什么成绩,我们只是让你去学习怎样在很多人面前演奏。”最后明明高兴地去比赛了,而且成绩还不错。

聪明父母的教育技巧就是:哪怕是一次失败的机会,也要让男孩从中有所收获。

2。自己先快乐起来

男孩的“抗打击能力”有多大,有时候取决于父母面对挫折的态度。另外,父母的幽默感也非常重要,能够以轻松诙谐的心态面对生活的浮沉,这样的父母才是男孩的好榜样。但有一点:父母的幽默可以表现为自嘲,但永远不要嘲笑男孩,他们的自尊心是很强的。

3。让男孩了解失败

大多数情况下,给男孩带来最多打击的不是失败本身,而是男孩对失败的理解。这时,父母不妨和他们一起对失败做分析,比如:在纸上画个圆表示失败,在圆的周围画出一条条线代表失败发生的原因。

比如在孩子没被选入代表班级参加联欢会时,他可能想到的是:“我不如其他同学。”可是其中肯定还有其他原因,比如联欢会更需要女孩参加,或者是他们要找会跳舞蹈的孩子……做这个失败分析的关键在于让他们明白:那些导致失败的原因有些是可以通过自身努力改变的。

4。让男孩有机会放出光芒

父母应该努力去发现男孩擅长做哪些事情,并且鼓励他去做。假如男孩的数学总是不如其他同学,可是却很有体育方面的天赋,那么你就可以对他说:“虽然你的数学不是最好,可你的体育却是最棒的。”在某一领域中拥有充分的自信可以帮助男孩更好地面对来自其他方面的失败。

扶一次,别扶一辈子

父母对孩子的保护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这样一直“扶”着孩子的父母将培养出怎样的孩子?等孩子真正走向社会,而父母老了的时候,那时被父母“扶”习惯的男孩又将怎样面对社会呢?

孩子走路跌倒后,父母通常会怎么做?不同的父母可能会有不同的态度。

习惯为孩子做一切的父母总会在第一时间把孩子扶起来,这也是中国父母最常见的做法;还有些父母把摔倒的孩子扶起来后,就不再让他自己走路了,而是背着或抱着孩子。

中国父母的做法显然是不可取的,这样做会让孩子变得独立性差、脆弱、过分依赖父母。

父母与其抱怨自己的男孩依赖心理太强,还不如说自己在教育男孩的时候没有给他们足够的挫折教育,而是一直充当他们的“后台”和“拐棍”,问题是你现在可以帮他铺床、挤牙膏,可是你扶得了他们一时,能扶他们一世吗?

一个男孩已经7岁了,可是他依然没学会吃饭,每次到饭桌上,这个男孩都是双手一背,头往前伸,等着妈妈一口菜一口饭地往嘴里送。

还有一个男孩,父母对他的期望非常高,为了让他学习成绩好,从小学到高中,都让男孩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日子,可是到了上大学的时候,去学校报到的第一天晚上,他就打电话向千里之外的妈妈求援了:“妈,这儿怎么睡觉呀,蚊子太多了。”妈妈告诉他:“在你行李的右侧包里放着一个蚊帐,你挂上它就好了。”“可是妈妈,蚊帐要怎么挂呀?”这时要妈妈怎么帮他呢?这个男孩那一夜怎么度过的,我们可想而知。

不得不说这样的父母活得很累,可是这样的累对男孩来说真的好吗?他们能像那些胆大、调皮的男孩一样,享受生活的乐趣或者挫折吗?

一位妈妈带着孩子到游乐园玩,她看到一个外国孩子不小心摔倒了,可是孩子的父母并没有把孩子扶起来。这位妈妈感到很是不理解,于是她忍不住问那些外国父母:“为什么孩子跌倒了,你们却不扶他起来?”那些父母回答:“要让孩子在哪里跌倒就从哪里爬起来,这可以让他们从小就养成独立生活的能力。”据这些父母说,这种教育方法有三种好处:首先能让孩子知道跌倒是因为自己不小心,以后他一定会注意不再跌倒;其次让孩子自己爬起来,可以锻炼孩子的毅力;最后是出于不娇惯孩子的目的,这样可以帮孩子养成独立生活的态度和能力。

可事实上,还有第三种方法——不让孩子急着爬起来。这种观点来自于一个故事。

一位冒险家在行进的途中,突然改变了原定的路线,决定走另一条路去目的地。可是,在他穿越那片看似非常平坦的草地时,刚走了几步,感觉脚下有什么东西绊了他一下,他顿时摔倒在地。对此他并没有在意,而是爬起来揉了揉有些痛的膝盖继续往前走。可他还没走几步,就又结结实实地摔了一跤。这次,他并没急着站起来,而是继续趴在那里,一面揉着受伤的膝盖,一面仔细地打量他脚下的草地。

他发现绊倒他的是一个草环,那是一种丛生植物,极具韧性的枝蔓团在一起。在他跌倒的地方有很多这样的草环,行人一不留神就会被它绊倒。他坐起来时,把目光投向远处不由得吓了一跳,在繁花绿草前面,居然掩藏着一个可怕的沼泽。

于是,他立刻转走另一条安全的路,他非常庆幸刚才自己摔了一个跟头,更庆幸自己没像第一次摔倒时漫不经心地爬起来,而是认真分析了自己摔倒的原因。事后,每当他说起这件事,都会心有余悸地说,听说那片隐蔽的沼泽曾吞噬了不少粗心的人。

男孩一般比女孩马虎、调皮,在他们跌倒的时候,教育他们自己很快站起来并不难,这时,父母还需要做的就是让他们在站起来时,看看到底是什么东西绊倒了自己,只有找到摔跤的原因,才能不再次摔倒,以免受到更大的伤害。在人的一生中,谁都会遭遇这样或那样的失败和挫折,只有善于在挫折中找原因并且勇敢地站起来,才会在以后的生活中自立自强。

不养“啃老族”,把孩子推出家门

“啃老族”一般都从心理上拒绝长大,他们共同的致命缺陷就是不求上进、责任心差、不愿竞争,加上父母溺爱,致使他们心高气傲。可见,“啃老族”的出现是父母应该反思自己教育的时候了,父母要把孩子推出家门,让他们去经历外面的风风雨雨,这样他们才能更好地成长。

当今社会出现了不少“NEET族”,是指那些在结束了义务教育之后,不继续上学、不工作也不参加职业培训的年轻人,这个词出自英国,在中国这类人被称为“啃老族”。由此可见,“啃老”现象已遍布全球,只不过,这种现象在国外比较少见,国内比较多见而已。

欧洲人的生活条件很好,可是他们在信奉上帝之余,还信奉一个在中国人看来不能理解的教育理念——再富也要“穷”孩子。他们觉得在父母过分呵护下成长的孩子,没办法自立,而且不懂得感恩。

在美国费城纳尔逊中学门口有两尊雕像,右侧是一匹奔马,左侧是一只苍鹰,然而雕塑所要表达的意思并不是我们所认为的“鹏程万里、马到成功”之意,这两座雕像并没有那种向上的豪气,它象征的是一匹被剥了皮的马和一只快要饿死的鹰。

原来,那匹马的第一个主人是位磨坊老板,它嫌老板给它的工作多,就向上帝乞求,让它到农夫家里工作,之后,它又嫌农夫喂自己的饲料太少,又请求上帝允许它和其他马对换,总之,它就是不想干活。最后,它到了一个皮匠家中,果真,它不用干活了,而且饲料又多又美味,它生活得很惬意。可是没过多久,皮匠就把它的皮剥下来做了皮革。

而那只苍鹰则是为了快速实现自己飞遍整个世界的伟大理想,练就了各种高超的飞翔本领,最后却忘了学习如何觅食,结果它只飞了4天就活活饿死了。

这两座雕像告诫人们,好吃懒做、不懂得用自己的双手换取成就和缺乏起码的独立生存能力的人,无论他有多高的才华,有多么伟大的理想,日后都难以有所成就,他们的人生终会因为缺乏自立的观念和能力而有所缺憾。

在生活中,很多男孩毕业后不是忙着找工作,而是以“太累”、“太辛苦”为由拒绝工作。很多男孩表示,自己会一直寻找那些不怎么累的工作,可事实上,他们根本无从着手或者根本就不想着手工作,他们就这么挥霍着精力和青春,而正在一天天变老的父母却为了维持一家人的生计埋头苦干。

已经快30岁的李明自职高毕业后到现在还和父母生活在一起,他也没有女朋友,因为女孩一听说他没工作都不愿意和他交往。李明的生活非常单调,几乎就是每天睡到中午12点才起床,等妈妈做好饭后吃一些,就到附近公园或者小区门口和一些退休老人下棋、打麻将,傍晚就回家吃晚饭,之后就在家上网玩游戏或者聊天,每天都要玩到半夜。别看李明不工作,也没有女朋友,穿着上却非常讲究,总是一身名牌,看上去是个十分帅气的小伙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