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刚结束不久的“贺岁档”中,《人再囧途之泰囧》(以下简称《泰囧》)与《越来越好之村晚》(以下简称《村晚》),是两部引人注目的喜剧电影。前者创下票房奇迹,并且口碑颇佳;而后者尽管明星荟萃,却表现不佳,既不叫好也不叫座。其间的缘由、奥妙,值得我们从几方面去深入探讨。
故事散漫
对于一部类型电影而言,故事和讲述故事的方式,堪称重中之重。一个好故事以及一个好的讲故事方式,都可以为影片的成功打下良好的基础,并有助于形成某种优良的品质。
在《泰囧》中,故事非常简单,一次旅行中发生的种种事情,便是这个故事的全部。而叙述也相当朴素,只是按照自然时间的顺序,去讲述主人公们在旅途中的奇特遭遇。
而在《村晚》里,一切便复杂了许多。在办“村晚”这个大故事下,延伸出众多的小故事。比如,老年人的“黄昏恋”,包工头努力追求分手后的女友,小厨师赢得了大厨师女儿的芳心,农民作家的奋斗历程,等等。并且,这些小故事都相对独立,几乎占据了该片的绝大部分篇幅。
于是,一简一繁,成为两部影片在故事方面的重要特征。《泰囧》清晰明确,而《村晚》却复杂多变。这种故事结构,导致前者可以使人一目了然,而后者则要求观众去思考、分辨诸多子故事之间的逻辑和关联。更为重要的是,《村晚》复杂的故事和散漫的多线叙述,在不知不觉中,分散了观众的注意力,使本来就薄弱的喜剧效果,变得更加难以令人满意。
而《泰囧》则与此相反,其单线的叙事,紧张而颇具戏剧性的步步推进,牢牢地控制住观者的情绪和感情,并将这种局势从开头延续到结尾。更进一步地观察,这种故事内容与故事讲述的构成方式,实际上为影片的大获成功做出了重要贡献。
主题庞杂
作为类型电影,传达某些符合社会主流价值观的主题,几乎可以视为一种类型惯例。而主题的明确、简洁,也似乎成了类型创作中可以遵循的传统。
《泰囧》遵守并发扬了这一传统。在影片中,有关职业的压力和竞争,家庭的地位,乃至人如何在现代社会里生存,都是我们身边最普通又最难以回避的问题。当主人公们在这些问题的压迫下窘态百出的时刻,我们当然会报以发自内心的欢笑。因为,他们的尴尬,对我们而言,是如此的贴近。
与《泰囧》相反,《村晚》的主题可谓众多而庞杂。除了新农村、新面貌的大主题外,各种延伸出来的议题堪称五花八门。从老年婚姻、反门当户对的恋爱、破镜重圆式的爱情,到农民作家的艰难奋斗,再到新型的父子关系、母子关系,所有城市里时尚的现象,都出现在由一个村子组成的人群里。不仅令人眼花缭乱,而且一时半会儿摸不着头脑。影片作者似乎忘记了如此奔涌而来的话题,是不宜于由一部影片来表达的。在一两个小时的时长里,如何可以将如此众多的问题讲述清楚?!
事实上,《村晚》在主题数量方面的泛滥,带来了相当严重的后果。不仅其中的真实性足以引发怀疑,就是其自身的复杂与重叠,也极易造成迷惑和混乱。同时,主题上的瑕疵,会导致观众对影片信任度的降低,从而阻碍了喜剧效果的产生。因为,当信任的问题打了折扣之后,其他的一切均会受到影响。
人物模糊
在类型电影中,人物要符合其所在类型的基本规范。就喜剧片而言,就是片中的角色富于喜感。无论情节上如何变化、演绎,这一原则不能被轻易修改。
对于《泰囧》来说,片中的三个主要角色,都是典型的喜剧人物。徐朗(徐峥饰)的老练、王宝(王宝强饰)的天真,构成天然的冲突和对比。在适宜的语境下,这种搭配会产生强烈的喜剧效果。而不择手段的高博(黄渤饰),其刚愎火暴的性格,在一定条件下,也极易冲撞出令人开怀大笑的火花。可以说,三位个性鲜明的主人公,为影片的成功,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而在《村晚》里,群像式的角色,成为影片在人物设置方面的重要选择。并且,还动用了郭富城、徐静蕾、吴君如、梁家辉、王宝强、王珞丹、佟大为、景甜、张译、黄觉、章子怡、钟丽缇、莫文蔚等众多明星。这些人物有的就在家乡,有的却身处天南地北,他们之间的联系,只是同一个村里的村民,并且最后都在春节前回到了村里。
不可否认,影片的作者雄心勃勃,但结果却是相当令人遗憾。当某两个人物的叙事刚刚引起人们的关注,其他人物的故事便马上登场。于是,众多人物的出现,并没有展示出鸟瞰式的全景,反倒是形成了某种支离破碎的感觉。与其这样费力、劳神,倒真不如将精力集中于几个主要人物,并努力去发展和挖掘其中的某一个小故事。尽管群像式的喜剧片也有票房不错的作品,比如香港的“喜事”系列,但也并不是随随便便就可以成功。
桥段乏味
除了上述几个方面,桥段也是类型电影的重要组成部分。好的桥段,可以使作品鲜活、生动,提升其整体品质和吸引力。因为在某种程度上,正是细节决定成败。
在《泰囧》中,大量的桥段,都紧贴剧情,既涉及性格冲突,也具备喜剧效果。比如,偷护照的那场戏,紧张而刺激;戴“绿帽子”的误会让人捧腹不已;而先后“坠河”的段落,惊险中又富含喜剧因素;等等。正是这许许多多精心设计的桥段,让影片的情节跌宕起伏,而与此同时,丰富的喜剧元素,也被巧妙地深埋其中。
与《泰囧》相比,《村晚》的桥段则显得散漫并且缺乏魅力。举例而言,佟大为的文学梦虽然刻板、夸张却难以打动人心;吴刚与吴君如的“黄婚恋”只是徒有其表;郭富城以其热舞追求徐静蕾了无新意;而王宝强赢得王珞丹的爱情,也显示理由并不充足。至于那些将2012年的重要文化现象拿来“戏仿”的段落,更是愿望与结果相距甚远。
不过,《村晚》在桥段上的失误,远不止于此。那些被内置于上述情节之中的“笑点”,几乎很少“炸响”。这不仅是由于人物设计与故事铺陈方面失误所带来的后果,而且也是因为所谓的笑料矫揉造作,往往是强观众之所难。
于是,桥段上的弱点,连同上述其他方面的失误,共同造成了一部影片的可叹结局。本来明星云集、颇令人期待的作品,最终只能令人遗憾地黯淡收场。想起张一白导演以往的那些不错的作品,如《开往春天的地铁》《好奇害死猫》和《将爱情进行到底》,这种感觉便显得愈发强烈。
其实,《泰囧》也许算不上是一部伟大的作品,但确实是一部非常优秀的类型影片。而《村晚》的失败,则与其对类型规则的轻视与忽略有关。遵守类型惯例,不一定能保证一部影片的成功,但蔑视它,却一定会招致相当严重的后果。
(原载《中国艺术报》2013年3月29日第3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