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小说春秋战国:一段你应了解的历史(第二卷)
67054600000020

第20章 招贤纳士

面对士鞅的步步紧逼,赵鞅一开始就像祖父赵武那样忍辱退让、逆来顺受。但是越来越残酷的现实让他明白,再学祖父和父亲那样温文尔雅、谦和待人的方式,只会陷于更加被动的境地。

赵鞅的性格变了,他从一个友善谦和的年轻人变成了沉默狡诈的小狐狸。

他已然暗下了决心,他一定要报复士家和中行家对他的陷害之仇。

但是,士家和中行家在晋国家大业大,以赵家屈指可数的势力推翻他们几乎比登天还难。年轻的赵鞅不断地思考着这个问题。有一年,他翻看史书,了解到鲁国的孟孙蔑蓄养了一批勇士,内压强敌,外联诸侯,极有魄力。他便向当时还活着的羊舌肸请教说:

“孟献子有这么多勇士为他卖命,我为什么一个都没有呢?”

羊舌肸半开玩笑地说:

“那是因为你不想要啊。如果你诚心求才,我叔向都想去摔跤搏斗呢。”

再后来,赵鞅听说了鲁国发生内乱。鲁国国君当时被三桓的季孙氏驱逐,死在了外地,但季孙氏非但没有受到责难,反而继续得到鲁国国人的拥护。赵鞅对此很好奇,便向当时的晋国贤臣史墨请教。

史墨大发议论,为赵鞅总结道:

“……鲁君世从其失,季氏世修其勤,民忘君矣。虽死于外,其谁矜之?社稷无常奉,君臣无常位,自古以然。”

什么意思呢?简单点说,就是鲁国国君腐败失民心,季孙氏勤政得人心,所以鲁国的百姓都不会反对季孙氏驱逐国君的行为。

两位贤臣的点拨让赵鞅豁然开朗,他明白,要想让赵家成为如同鲁国三桓那样强大的家族,必须要做的便是吸纳人才,争取民心。只有获得了晋国大多数人的支持,赵家才能打败不可一世的士家和中行家。

为了招揽人才,赵鞅制定出了一套完整的“养士”制度。什么叫“养士”呢?也就是豢养那些生活落魄却有一技之长的士人,平日里供给他们吃穿,关键时刻请他们发挥才智。而这些被豪族豢养的士人,后来逐渐被称为“门客”或者“食客”。

赵鞅为这些落魄士人开出的条件相当丰厚,他在全天下打出招贤广告,不管是晋国人还是外国人,凡是投靠自己的士人一律以礼相待,并赐以衣食。

如此丰厚的条件,加上赵鞅尊重人才、知人善任的品格。消息一传十,十传百,众多的人才犹如潮水般涌向了赵家门下。在那个贫富悬殊的时代,让人吃穿不愁便是最好的恩惠。这些失意的士人们都指望用自己的才干帮上赵大夫一点忙,然后混点衣服饭菜养家糊口。

有一位名叫周舍的落魄士人,听说赵鞅纳贤,千里迢迢从老家赶到赵鞅府上应聘。但是不知是因为衣服破旧,还是别的原因,周舍迟迟不能得到进门的许可。周舍便在赵家的大门口站了三天三夜,表示一定要见到赵鞅。赵鞅得知这件事后,便让人把他叫进来,问他:

“你要见我有什么事吗?”

周舍回答说:

“小人没有别的才能。只愿跟随大人左右,手拿笔墨文牍,记录下大人的言行与得失。”

赵鞅明白周舍的意思,便说道:

“好,从今日起,你便是我的诤谏之臣。我有何错误,你尽管直说。”

面对蜂拥而来的门客,赵鞅依照他们的才能分门别类让他们负责相应的事务。他尤其重视门客的智慧或者武勇,根据他们的特点分为了“谋士”和“斗士”两类。如果说有门客在这两方面的能力都不是很突出,也没有关系,只要他们能够为赵鞅引荐好的人才,同样能得到良好的待遇。但是如果不学无术,只会拍马奉承,那就没有好果子吃了。

曾经有一位鸾缴的门客投靠了赵鞅,很长时间里没有为赵鞅举荐人才,却时常教授赵鞅一些吃喝玩乐的把戏。赵鞅批评他说是在“长吾过而绌善”,下令将他沉江处死。由于赵鞅在举贤的问题上赏罚分明,使他门下的门客形成了举贤让贤的良好风气。

当时,投靠赵鞅的门客相当之多,许多人都在历史上留下了自己的名字。但我们这里只需要记住三个重要的人物名字就行了。

一位名叫董安于。董安于一直以来就是赵家的家臣,年轻时是干文秘工作的,平日里动动笔杆,写写发言稿什么的。后来因为才能卓越,深受赵鞅的信任,一直被赵鞅带在身边参与机要事务。他的职位也一路飙升,从秘书干到司马(管法规的),最后当上了家宰,总管整个赵家的大小事务。

这个董安于因为跟随赵鞅多年,所以对赵鞅的心思非常了解。有一年,赵鞅从晋阳到邯郸去,走着走着,忽然停了下来,拉车的小吏问他原因。

赵鞅说:“董安于还在后头呢。”小吏说:“您车子的一举一动都是三军的大事,怎么可以因为一个人就停了下来?”

赵鞅只得下令继续前进,但刚走百步又停了下来,小吏正要再次劝谏,董安于已经赶过来了。两个人开始边走边谈。

赵鞅说:“哎呀,我忘了安排人把秦晋交界的路口堵上了。”董安于回答说:“这正是我们行军落后的原因。”

赵鞅又说:“我忘了让人把府中的珍宝拉上了。”董安于接着答:“这也是我们行军落后的原因。”

赵鞅又说:“我走得匆忙,忘了向长者辞行了。”董安于回答说:“这也是我们行军落后的原因啊。”

赵鞅最后说:“那咱们继续赶路吧!”

从赵鞅随口说的几句话,董安于便能推断出个中缘由。可以说,董安于已经做到了赵鞅肚里的蛔虫级别了。

第二个人身份就相当特别了,他是卫国的太子蒯聩。

蒯聩是因为得罪了父亲卫灵公元而逃亡到赵鞅这里来的。卫灵公是当时非常有名的一位昏君,他喜好男宠,但又偏爱自己的夫人南子。南子这个女人行为放荡,让许多的卫国公族讨厌。蒯聩也一样,一直视南子是卫国的耻辱。他计划刺杀南子未遂,被愤怒的父亲逐出了卫国。由于赵鞅在鄟泽会盟的事情上得罪过卫国,赵家必然不会引渡卫君的仇人,所以蒯聩选择投靠到了赵鞅的门下。

蒯聩不似一般的诸侯太子那样娇生惯养,他平日习练武艺,擅长车战搏斗,是个不可多得的武术家。赵鞅收留他做了自己的亲卫将官,并许诺他来日时机成熟,必然帮助蒯聩回国继承卫国君位。

第三个人身份就更加特别了。他是鲁国的叛臣阳虎。

阳虎原来是鲁国季孙氏的家臣,据说他长得和孔子非常像,但阳虎的为人就没有孔子那么受人尊敬了。他欺负季孙氏宗主年幼,把持季孙氏家族的事务,进而控制了鲁国的实权。但阳虎的行为得罪了三桓的势力,结果在一场内战中失利,逃亡到了齐国。齐国人不愿信任一个窃取权力,搞叛乱活动的人,便拒绝收留阳虎,还把阳虎绑起来准备杀掉。阳虎想办法逃出了齐国,听说赵鞅招揽贤才之后便前来投靠了。赵鞅听说阳虎到来,居然兴奋地跑出了门外亲自迎接阳虎,并将他奉为了上宾。

当时孔子听说阳虎去投靠赵鞅时,曾轻蔑地预言说:

“赵氏其世有乱乎?”

意思是说阳虎这种叛臣一定会给赵家带来祸患的。

而赵家一些家臣也对赵鞅收留阳虎非常不理解,说:

“阳虎窃取他人国政,大人怎么可以如此信任他?”

赵鞅则回答说:

“阳虎务取之,我务守之。”

赵鞅认为,只要自己能够灵活用人,让阳虎没有机会叛乱,专心做下属,他的才能就能够为自己所用了。

赵鞅有如此自信和胆量,必然是有能驾驭阳虎的能力的。他了解阳虎狡猾机灵,又通晓行军作战,便让他做了自己的军师,协助自己指挥赵家私兵。而阳虎也兢兢业业,一心辅佐着赵鞅,再也没有做出叛乱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