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小说春秋战国:一段你应了解的历史(第三卷)
67054700000024

第24章 人心险恶

也就在这段时间,孙膑也来投效魏国了。但《东周列国志》上描述说,举荐他的不是同学庞涓,而是大名鼎鼎的墨子。

小说中说,墨子游历到云梦山,与孙膑相遇。他见孙膑才能卓越,却没有获得诸侯的任用,便问孙膑原因。

孙膑回答说:

“我同学庞涓已经到魏国去了,他和我相约等他发迹的时候,就帮我引荐。所以我就在山中等待他的消息。”

墨子表示愿意帮孙膑去打听庞涓的消息,便下山去了魏国。到了魏国后,他听说庞涓已经当上了将军,骄傲无比,便猜出庞涓已经无意举荐孙膑了。墨子干脆转换目标,直接去拜会了魏惠王魏罃,向他力荐孙膑的才能。

魏罃对孙膑不是很了解,但他听墨子如此推荐,便产生了兴趣。又听说庞涓和孙膑是同学,他就把庞涓叫来,让他用同学的关系写封信去把孙膑请来。

庞涓一听,心想孙膑来了不得抢了自己的饭碗?他赶紧说道:

“孙膑是齐国人,他的宗族都在齐国(此小说杜撰,真伪难辨),他要出仕,必然是先选择齐国,所以臣觉得请他来魏国不妥。”

魏罃不以为然,说:

“别国的人也可以为寡人所用嘛。”

庞涓没有办法,很不情愿地写了一封简短的书信,然后派人去请孙膑下山了。

孙膑受到庞涓的信后非常高兴,连忙收拾东西准备下山了。而鬼谷子看了庞涓的那封信,发现信上没有一个字提到自己的恩师,心里已经看出庞涓是个薄情寡义的人了。他担心孙膑此去会遭到庞涓的陷害,便在孙膑临走之时叫住了他。鬼谷子同样让孙膑他去山中采一朵花回来,以他的前程算卦为名义,嘱咐他一些忠告。

孙膑临时找不到野花,便顺手把鬼谷子桌案上瓶子里的一只黄菊摘了下来,呈给了鬼谷子。鬼谷子看了看菊花,说道:

“这朵花虽然被折断,但是经历了寒霜酷暑仍然完好,说明你的前程虽有人陷害,但并不会丢失性命;这花插在瓶子中,被人们欣赏和喜爱,说明你将来一定会封官拜爵,为人敬仰;这花虽然艳丽,但被摘取后无法再生长,只能重新放回瓶中,说明你的功名事业终究只能回归故土。”

鬼谷子又拿出了一个锦囊,交给孙膑说:

“遇到极紧急的情况,你再打开看。”

孙膑拜别了鬼谷子,依依不舍地离开了云梦山。而鬼谷子,小说中描写说他把自己的两本典藏宝书分别交给了另外两名弟子——苏秦和张仪之后,便离开了云梦山,渡海前去蓬莱仙岛,不知所踪了。

孙膑下山来到了魏国。满心欢喜的他本以为有同学的帮助,能够在七雄中最强大的魏国里出人头地了。但是,他万万没有想到,自己所要依靠的这位同学,不过是个害人精。

小说中,孙膑来到魏国王宫之后,顺利通过了魏罃亲自主持的面试。魏罃欣赏孙膑的才能,想把孙膑封为军师,协助庞涓执掌兵权。

庞涓一听,心里不高兴了,但他不能表露出来,便对魏罃说:

“孙膑是我的同窗,他就像我的大哥一样,我怎么好意思让他做我的下手呢?不如先让孙膑作为客卿,等到他立了军功之后,我就把职位让给他。”

魏罃一听,庞涓真是大好人啊,于是便听从庞涓的建议,把孙膑封为客卿。

客卿是干什么的呢?通俗点讲,就是挂职的,不属于单位编制内的特殊员工。“客卿”中的“客”字代表他们不是君臣关系,只是宾客关系,是作为客人在诸侯国里受优待的。平日里,双方不需要行使君臣礼节,客卿也没有专门负责的工作。国君临时有事的时候,才会请客卿出来帮一下忙。

孙膑当了魏国客卿,名义上听起来很好听,待遇也不错,但实际上他在魏国没有任何权力,当然也不能和庞涓分享兵权。这也正是庞涓想要的结果。

但是孙膑不知道,他觉得有这样的优待,全赖庞涓的功劳。他和庞涓两人走动得更加密切了,仿佛就是好兄弟一般。

见孙膑对自己不加设防,庞涓又耍起了坏心眼,他知道孙膑在云梦山的学校里经常“开小灶”,获得鬼谷子不少的真传,便想让孙膑把那些秘籍说出来。有一次,两人在一起喝酒,庞涓便套孙膑话,假装请教孙膑,问他一些兵法上的东西。孙膑对答如流,说的全都是庞涓没有听过的知识。庞涓便惊奇地问:

“你说的是《孙子兵法》上的内容吗?”

孙膑答:

“是的。”

庞涓问:

“书能不能借我看一看?”

孙膑答:

“书已经还给师父了。”

庞涓又问:

“那你能把书的内容背下来吗?”

孙膑回答:

“当然可以。但这是师父专门教授给我的,我现在不能背给你听。”

庞涓心里不甘心,他觉得必须想一个办法,逼孙膑把《孙子兵法》给吐出来。

有一天,庞涓假装好意地问孙膑说:

“你的家人都在齐国,现在你在魏国做官,为什么不把他们叫来一起居住?”

一提到家人,孙膑心里就很难受,他回答说:

“我的家族离散多年,现在是音信全无,到哪里去找他们?”

庞涓又问:

“那你还想回去看看自己亲人的坟墓吗?”

孙膑答:

“当然想回去了。但是我已经投效魏国,不能还老想着齐国啊。”

庞涓没有再说话,因为他的心里已经想出了一个阴险的计划。

过了大概半年的时间,忽然有一个操着齐国口音的人来找孙膑。那人说是齐国的客商,受孙膑兄长的委托,来给孙膑带一封家信。孙膑打开家信一看,信上说的内容大概就是希望孙膑能回到故乡齐国,重振孙家的家业等等。孙膑以为这信是真的,便写了一封回信,说自己已经在魏国当官,现在不方便回来,等以后再回来看望。孙膑把回信交给那个齐国客商,让他帮忙转交给自己的兄长。

孙膑哪里知道,这个“齐国客商”一出门,便走进了庞涓的府邸里,将孙膑的回信交到了庞涓的手里。原来这个“齐国客商”是庞涓派人假扮的。

庞涓拿到孙膑的信,模仿孙膑的笔迹,又重新写了一封回信,把信中的内容改成孙膑说自己早就不想在魏国干了,只想找个机会跳槽到齐国,好和亲人们团聚。然后在第二天,庞涓便到魏罃那里告黑状,说孙膑有跳槽齐国的打算,还暗通齐使,和齐国人有书信来往,被他庞涓截获了。现在他庞涓大义灭亲地把信交给魏王处置。

魏罃一看信上的内容,勃然大怒,说道:

“难道寡人亏待了孙膑不成?”

庞涓在一旁煽风点火,说:

“孙膑心念故乡,他一定不能再为魏国效力了。他日他回到齐国,以他的能力和智谋一定会成为魏国的祸患,不如趁早杀了他。”

魏罃觉得就这么杀了孙膑太残忍了,说:

“那不行。孙膑说什么也是寡人请来的人才,随随便便就杀了,岂不是损害寡人的名声。”

庞涓又想了个点子,对魏罃说:

“不如我去劝劝孙膑,如果他能改变心意,君侯就对他加官晋爵;如果他仍旧死心不改,我有办法帮助君侯惩处他。”

魏罃同意了庞涓的建议。庞涓便来到了孙膑的府上,对孙膑说:

“听说你收到了一封家书?”

孙膑说:

“是的。我的兄长叫我回齐国,但我已经回信说不回去了。”

庞涓继续装好人说:

“你的兄长想念你,你为什么不向君侯请个两三月的假,回去见见亲人,看看父母的坟墓?”

孙膑说:

“我担心君侯怀疑我心向齐国,不敢去请啊。”

庞涓说:

“你去试试看,我再在君侯面前说说好话,应该可以的。”

然而,庞涓回去之后,在魏罃面前却说:

“我在孙膑面前说破了嘴皮子,他就是不听,非要去齐国不可,而且他还口出怨言,对君侯不敬。假如这几天孙膑上折子请假回齐国,君侯就可以治他串通敌国的罪状了。”

第二天,不明情况的孙膑向魏罃上了个折子,请假去齐国省亲。魏罃见事情的发展果然如庞涓所说,气愤之下便下令把孙膑拘捕起来治罪。

听说孙膑被抓了,庞涓又来假惺惺地做好人,他假装义愤填膺地对孙膑说:

“没想到你竟会受到这样的不白之冤,我这就去君侯面前为你求情。”

说完,庞涓立马赶到王宫,对魏罃说:

“孙膑虽然串通齐国,但是他罪不至死。依臣的看法,不如对他施以膑刑,削掉他的膝盖骨,让他变成废人。他既没法逃回齐国,又不会因为被处死而损害君侯的名誉,岂不是两全?”

魏罃回答说:

“就按照你的意见来执行吧。”

庞涓拿着魏罃的旨意,到监牢里对孙膑说:

“君侯非常生气,一定要治你的死罪。我再三求情,他才终于饶你的性命,但还是判了你膑刑。唉,我已经尽力了,没办法了。”

孙膑完全被庞涓的表演给骗了,他说:

“能够保住我的性命,已经是你的恩德了,我孙膑不敢忘!”

随后,孙膑便被押赴刑场,被刽子手用利刃削去了膝盖骨。他的脸上还被刺上了“串通敌国”四个字,作为羞辱。庞涓假装对孙膑的受刑悲痛不已,他派人收治已经残废的孙膑,并给他提供伙食和住处,让孙膑疗养身体。

孙膑在庞涓的照顾下,伤口终于是愈合了。但他没有了膝盖骨,不能直立行走了。他名字中的“膑”字,便是因为他受过膑刑而得来的。

有朋友可能会问,那么孙膑原来的名字是什么呢?这个问题我无法做出回答,因为史书上没有记载。《东周列国志》上说孙膑原来叫孙宾,但这不过是小说的虚构而已。也许,在真实的历史中,当时的官府为了给罪犯留下终生的耻辱,会把罪犯们的名字替换成他们受的刑罚名,永久登记在他们的户籍中(清政府就曾将孙中山的名字“孙文”改成羞辱性的“孙汶”,故推测中国历代王朝有修改犯人户籍姓名的惯例)。因此,像孙膑这样受过刑罚的犯人便被强行改了户籍名,他们无论到了那里,地位如何改变,这个带有羞辱性的名字都无法在政府文件中被修改。久而久之,他们的真实姓名便湮没在了历史中,而这个不寻常的名字却成了他们永远的代号。

在正史中,孙膑在魏国遭到庞涓陷害的记载极其简略(……庞涓既事魏,得为惠王将军,而自以为能不及孙膑,乃阴使召孙膑。膑至,庞涓恐其贤于己,疾之,则以法刑断其两足而黥之……),倒是后世小说的作者对此有详尽但虚构的描述。因为小说的情节基本上符合历史主线,所以我在前文所述的情节,便大量引用了《东周列国志》的内容,作为对这段历史的补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