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陵之战使魏国丧失了十万精锐,元气大伤。接下来魏国的遭遇就可谓是“墙倒众人推,鼓破万人捶”了。一见魏国有难,原本就对魏国有仇的秦国和赵国立刻就对他发动了进攻。而这两个国家,恰恰就是当初来参与逢泽之会,给魏罃称王贺喜两个国家。所以说,在你人生得意的时候来吹捧你的人,往往就是会对你落井下石的人。
赵国在齐国的帮助下,攻打了魏国北部的黄河一线。而秦军则在商鞅的率领下,再次发兵攻打西河郡。对秦国无比愤怒的魏罃亲自带兵迎战。但这位仁兄实在不是打仗的料,御驾亲征仍然是打了个大败仗回来。
第二年(公元前340年),商鞅率领秦军东渡黄河,侵入魏国的腹地。魏罃派了自己的弟弟公子魏卬带重兵迎战。商鞅使用计谋骗魏卬来和谈,将他灌醉绑架,然后突袭毫无防备的魏军,一举将其全歼。魏军再次遭到了重创。
魏国接连遭遇惨败,当初吴起苦心经营的魏武卒也到了消亡的地步。魏武卒选拔的都是国中的精壮,他们训练有素、装备精良、作战经验丰富,国家也提供了免税且高工资的公务员待遇。但是由于武卒严苛的选拔训练条件,一旦他们在战场上大量的阵亡,武卒部队的兵员是很难得到立刻补充的。桂陵之战和马陵之战使魏国花费大量财力和时间训练出来魏武卒伤亡殆尽,武卒部队几乎遭到了毁灭。
加之连年的征战和诸侯的围攻,魏国的经济濒临崩溃。国内的劳动力锐减,军需物资匮乏,国库告急。国家已经拿不出钱来供养魏武卒了,魏国朝廷只能勒紧腰带过日子,削减武卒部队的经费。武卒制度难以为继,最终被废除了。
叱咤风云60多年的魏武卒不得不退出了历史的舞台。
魏国的衰败给了做着“夏王”美梦的魏罃重重的一记棒喝,他曾痛心地对前来拜访的孟子说:“晋国(指魏国),天下莫强焉,叟之所知也。及寡人之身,东败于齐,长子死焉;西丧地于秦七百里;南辱于楚。寡人耻之,愿比死者一洒之……”
魏罃懊丧于自己的太子败死于齐国,又被秦国侵占了土地,往日七雄霸主沦落到了被列国欺凌的地步。他觉得自己应该改变一下自己的国策了。
在这之后的魏罃几乎是变了一个人,他开始关注民生、发展生产,并求贤若渴,广纳人才,虚心听取臣下的意见。没办法,现实逼着他这么做了。
在魏罃求变的政策下,有一个人来到了魏国,做了魏国的国相。他向魏罃提出了一条破坏齐楚同盟的计谋。
这个人名叫惠施。
惠施,就是惠子。宋国人,名家人物。
这里的“名家”,不是说“出名的人家”,而是诸子百家中的一个学术流派,通俗的说,他们就是辩论家。这个学派我们可能比较陌生,原因可能是他们没有明确和代表性的政治主张,他们探讨的比较多的是高深和抽象的“辩证”哲学理论,是比较小众的学术流派。名家最著名的理论,恐怕就是公孙龙的“白马非马”论了。
惠施出身名家,喜欢与人辩论,他有一个比他还要出名的好朋友,那就是大名鼎鼎的庄子。庄子也喜欢辩论,两人凑在一起就是吵架斗嘴,但吵完了仍旧是好朋友,一起喝酒吃饭。两人最有名的一次辩论,就是在桥头探讨“子非鱼安知鱼之乐”的问题。惠施去世的时候,庄子曾经在他的坟前痛哭,说“自从先生去世,我没有对手了,我没有谈论的对象了”。两人的友谊由此可见。
惠施喜欢和庄子辩论哲学问题,但他做得最多的反而是纵横家的事情。他在哲学之外,还支持合纵运动,擅长外交谋略。当初因为富有贤名,而被魏罃聘用。
惠施针对魏罃急于向齐国复仇的心理,向魏罃献计说:
“王固先属怨于赵,而后与齐战。今战不胜,国无守战之备王又欲血起而攻齐,此非臣之所谓也。王若欲报齐乎,则不如因变服折节而朝齐,楚王必怒矣。王游人而合其斗,则楚必伐齐。以休楚而伐罢齐,则必为楚禽矣。是王以楚毁齐也。”
惠施的意思是说,齐国救援赵韩两国,又两次击败强大的魏国,现在它的风头正盛,魏国不应该和它针锋相对。相反应该去吹捧齐国,使齐国骄傲,成为列国嫉妒和不爽的对象,从而离间齐楚两国的关系。
魏罃认同了惠施的计策,停止了对齐国的敌对行为,开始派人向田因齐示好求和。史书上说魏国对齐国提出“愿臣蓄而朝”,也就是说愿意以犬马自比,向齐国俯首称臣,并按时朝贡。前任的七雄霸主就这样给新任霸主下跪拜码头了。
而田因齐,对魏国奴颜婢膝的磕头求饶是受之坦然,他带着齐国人奋斗了几十年,等得不就是这个结果吗?所以他高兴地接受了魏国的条件,正式以诸侯霸主的身份自居了。
早在桂陵之战之前,齐魏仍旧处在争霸阶段的时候。田因齐为了抗衡魏罃的霸权,为齐国争取名誉,曾带着一些弱小诸侯前去向当时的天子周烈王朝贡。这件事当时在周王室传为了美谈。
然而,当齐国取得争霸战的上风之后后,田因齐便对天子冷淡了。以至于当周烈王去世时,齐国是最后一个来奔丧的诸侯。当时的周王室是怒不可遏,派人去质问田因齐说:
“天崩地坼,天子下席,东藩之臣因齐后至,则斮(zhuó)(应当斩首)!”
田因齐对王室的训斥非常不高兴,直接用了一句脏话问候了对方母亲说:
“叱嗟而母婢也。(啊呸!你母亲还是个下贱的婢女呢!)”
腰板硬起来的田因齐已经不需要天子来装点自己了。就连天子的“王”号,他也打算拿来过过瘾了。
而怂恿田因齐称王的,正是新给齐国拜了码头的魏国。
魏罃按照惠施的计策,不断跟田因齐拉关系,拍齐国的马屁。他还先后三次亲自出访齐国,给田因齐带去厚重的礼物,和田因齐“交朋友”。他在访问期间不停地劝田因齐早日称王,做个“名正言顺”的七雄霸主,号令天下。
终于,在魏罃的怂恿之下,田因齐动心了,他迈出了这极具历史意义的一步。
公元前334年,在马陵之战结束8年之后,魏罃在徐州(今山东滕县)朝拜田因齐,正式尊田因齐为“齐王”。田因齐在兴奋之余,心中仍有些心虚,他不敢独自称王,便也承认魏罃为“魏王”。
这次事件,就是著名“徐州相王”(在徐州相互称王的意思),齐国正式宣布称王了。
而惠施的诡计最终是得逞了,齐国很快就陷入了田氏代齐以来最严重的一场外交危机。
“徐州相王”的事件震惊了天下,诸侯们对田因齐“厚颜无耻”地步魏国之后而称王,是既反感又嫉妒。而表现最为激烈的,当属齐国的盟友楚国了。看到北方的诸侯一个个称王称霸,完全压制了自己风头,楚国人再次坐不住了。
第二年,楚国便撕毁了盟约,派兵攻打了齐国。而赵国、秦国和越国也跟着发表了对齐国的声讨,向齐国宣战。楚军的攻击最为迅速,很快就打到了徐州。齐军前去迎战,但因主帅指挥失当,齐军被楚军击败。不过幸运的是,楚军长途跋涉,无法继续深入齐国的腹地,在徐州之战胜利后不久便撤退了。
楚军前脚刚走,越国人又来了。越国在东南一隅“默默无闻”了一百多年,在经历了内乱和复兴之后,终于积攒了一定的实力打算参与七雄争霸了。听说越国也要出兵齐国,田因齐却没打算要迎战。他深知楚越两国当时存有很大的矛盾,便派了一位说客,去挑拨楚越两国的关系,诓骗越军改变进攻方向往楚国去了。结果,越军被楚军全歼,元气大伤。齐国人轻轻松松,借楚国人的手打败了一个敌人。
越国的惨败证明了它没有参与七雄争霸的能力。七雄们都是在几百年的大混战中摸爬滚打混出来的,个个都黑得跟大奸商似的,越国人与他们相比,单纯得就像小学生一样。他们很快就被淘汰出了战国的格局(公元前306年楚国占领姑苏,杀死越王)。
解决完南方的敌人,但齐国还有北方的两个敌人要对付。赵国虽然向齐国宣战,但他们知道自己的军队不是齐军的对手,所以赵国一直不敢积极对齐国用兵,当起了缩头乌龟。
偏偏七雄中最弱的韩国,原本受齐国救命之恩,反而当起了攻打齐国的急先锋。楚国人以不能使齐国更加强大(齐强不可使益强)为说辞,再以割让五座城池为诱饵,游说韩国伐齐。韩国人头脑一热,真的就出兵攻打齐国了。其结果可想而知——韩军飞蛾扑火,被齐军击败。楚国人则以此毁约,拒绝割让五座城池。傻傻的韩国人吃了个哑巴亏。
韩国被击败之后,敢于向齐国挑战的,只剩下崛起中的秦国了。当时的秦国国君是秦孝公嬴渠梁的儿子秦惠文王赢驷。赢驷年轻气盛,仗着老爹和商鞅给自己积累下的本钱,想跟齐国人较量一番。便趁着齐国因为“徐州相王”而遭受列强攻击的机会,也凑热闹发动了对齐国的远征。
赢驷对这次远征可谓是信心满满,虽然两国之间隔着魏、韩两国,相距几千里,但当时的秦军已经具备了长途远征的能力。而且在此之前,秦国已经全部夺取了魏国的西河郡,迫使魏国向秦国臣服,全军士气正盛。赢驷就觉得,秦军就算不能击垮齐国,消灭个几万个齐国兵总不在话下吧。
但他实在是太高估秦国了。
在一个不知年份的时间,秦军向韩国和魏国借道,侵入了齐国境内。当时,孙膑已经不在齐国,何人能够统兵抵御强敌呢?不用担心,田因齐手下还有能人。
这个人就是匡章。
匡章,又称匡子、章子(不用说,肯定是有学问的人),生年不详。相传,匡章出生在一个不幸福的家庭。老爸是个脾气暴躁的恶棍,动不动就是喝酒打老婆。匡章的母亲就经常被打得遍体鳞伤,这让幼小的匡章一直都对父亲充满着仇恨。
后来匡章长大了,也娶妻生子了。他实在是看不下去父亲的所作所为,就经常规劝自己的父亲。但他的老爸依旧不听,匡章在一气之下离家出走,和父亲断绝了关系。匡章走后,一件更惨的事情却发生了,他的母亲因为得罪了父亲,竟被父亲杀死并草草埋葬了。由于战国时代是男权社会,女性的地位低下,匡章父亲的杀妻并没有得到官府的追究。
再后来,匡章能力突出,到朝廷做了大官。田因齐爱惜他的才能,就许诺说只要匡章能为齐国立功,他就可以做主为匡章的母亲改葬。那个时候,匡章的那个恶父已经死了,一家之主的位置到了匡章这里,按理说匡章完全可以答应田因齐的一番好意。但匡章却拒绝了。
他的理由是:
“我的父亲生前没有嘱咐过要改葬我的母亲(不得父之教而更葬母)。”
虽然匡章恨透了自己的父亲,但是在孝义面前,他还是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孝,遵守父亲的意愿。
而这件事也让田因齐对匡章的为人有了深刻的了解。
这一次,秦军气势汹汹地前来,田因齐就把迎战的重任交给了匡章。匡章立刻率领齐军主力前去阻击。
两军在旷野摆下了阵营对峙,因为双方都知道对方是强敌,不好轻易动手。所以,齐秦两军还本着“友好沟通”的精神,互派了使者访问,表面上啰里吧嗦地跟对方大谈“和平友谊”,暗地里都在刺探着对方的情报和底细。
匡章对秦国人的伎俩是知道的,他便学习吴起,一方面把齐军的精壮都隐藏起来,把老弱病残展示给秦国人看,让秦国人轻敌;另一方面,他又安排一批精干的将士换上秦军的服装,模仿秦国人言行混入了秦军营地里,准备唱一出好戏给秦国人瞧瞧。
然而,不知道哪个挨千刀的小人知道这个事情,到田因齐那里告黑状,反而把匡章的派兵混入秦军的计谋说成是叛国投敌的行为。但田因齐没有相信。
过了一段时间,又有人来告状了,说匡章有可能要降秦。田因齐仍旧不相信。过了一会儿,又有人来报告说匡章要叛变了。田因齐还是不相信。
有些大臣就感到奇怪了,他们问田因齐:
“有这么多人说匡章有不轨的行为,大王为什么不采取措施应对呢?(言章子人之败者,异人而同辞,王何不发兵击之?)”
田因齐很不高兴地说:
“匡章是不可能背叛寡人的!不然我为什么要派兵给他?(此不叛寡人明矣,曷为击之!)”
原来田因齐经过匡章不愿给母亲改葬的事,已经确认匡章是个讲原则,明大义的人,他连自己不喜欢的父亲尚能保持孝义,他就更加不可能会背弃自己的主君了(为人子不欺死父,岂为人臣欺生君哉?)。
田因齐放手让匡章在前线全权指挥,终于是等到了齐军取得大胜的捷报。匡章发动了秦军的突袭,加上那些混入秦军的将士的配合,一举将不可一世的秦军击败,斩首将近五万余人。秦国遭遇了商鞅变法之后的第一场惨败,暂时不敢与齐国争雄了。
至此,田因齐领导着齐国力敌五大列强的围攻,渡过了因“徐州相王”引发的这场危机。其余六雄不得不向齐国表示畏惧。齐国的王者地位最终得到了承认,田因齐当之无愧地获得了一个响亮的名号——“齐威王”。
参考文献:
《史记》、《东周列国志》、《资治通鉴》、《孙膑兵法》、《竹书纪年》、《战国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