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小说春秋战国:一段你应了解的历史(第三卷)
67054700000036

第36章 燕齐恩怨

一位愿意娶丑女为王后的君主,他的心胸不可谓不宽广,他的眼光也不可谓不长远。田辟疆的理想在他接见周游列国游说的孟子,就已经表现得很清楚了。

公元前318年,孟子来到了齐国的稷下学宫游说。田辟疆亲自接待了孟子,他开口就问:

“听没听说过齐桓公和晋文公的霸业啊?(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

孟子是个老油条,他是来主张“王道(以仁义取天下)”的,而不是阐述“霸道(以武力取天下)”的,便假装孤陋寡闻的样子说:

“没听说过!只听说过王道(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是以后世无传焉。臣未之闻也。无以,则王乎?)。”

然后,接下来孟子就和田辟疆探讨起了“王道”,劝田辟疆要以仁义道德号召天下,而不是图一时的痛快而发动战争去涂炭生灵。

田辟疆回答说:

“我哪是为了图一时的痛快去发动战争,只不过是想满足自己的愿望而已(否。吾何快于是?将以求吾所大欲也)。”

孟子就问:

“那大王的愿望是什么呢(王之所大欲可得闻与)?”

田辟疆却笑了笑没有回答(王笑而不言)。

孟子就问:

“难道大王对自己的生活条件不满意,想通过自己的努力去改善,但这些事情大王的属下就能帮您解决,您真的是为这种事情操心吗(为肥甘不足于口与?轻暖不足于体与?抑为采色不足视于目与?声音不足听于耳与?便嬖不足使令于前与?王之诸臣皆足以供之,而王岂为是哉)?”

田辟疆说:

“不是,寡人不是为了这些。”

孟子终于知道了田辟疆的理想,他说:

“大王的愿望,应该是想扩张领土,打败秦国和楚国两个劲敌,收服四夷,君临天下(然则王之所大欲可知已。欲辟土地,朝秦楚,莅中国而抚四夷也)。”

虽然是假借他人之口说出来的,但田辟疆的目标是显而易见的。父亲为自己留下了一个强大的齐国,自己为什么不去靠这个来创造一番如同齐桓公和晋文公一样的霸业呢?

这是一个心智正常的男人都会期望的事情,可惜他选错了一个目标,那就是燕国。

正如孟子所说,田辟疆的终极理想是打败秦国和楚国,使齐国“辟土地”、“抚四夷”。秦国自上次被匡章率军击败后,暂时还不敢找齐国人的麻烦。倒是楚国,气焰嚣张,徐州一战击败了齐军,还欠着齐国人一箭之仇。但楚国毕竟距离齐国太远,齐国无法立刻就报复它。秦楚两国暂时不能用兵,田辟疆就打算先易后难,从近到远,先对周边的诸侯和异民族用兵。而齐国的邻国之中,燕国和宋国是实力较大的国家。齐国的扩张必然要和这两个国家发生战争。

田辟疆把眼光投在了力量相对弱小的燕国。他打算先干掉燕国,杀鸡儆猴,让齐国的威名震慑天下。

当年,齐桓公千辛万苦带着齐国的远征军,又是爬山,又是打井的,救了燕国人的命。临走了,齐桓公还划了三百里的土地给燕国,使燕国有机会成为一个有实力的三流诸侯。现在看来,这不过是齐国人放的“高利贷”,三百年后,齐国的后人田辟疆就开始向燕国索取“报酬”了,而且还利滚利,开出了极高的利息。

田辟疆要的“利息”是让燕国人付出亡国的代价。

而此时的燕国正处于严重的内乱之中,给了田辟疆出兵的机会。

燕国当时的国君是燕王哙(燕易王之子),燕哙年纪大了,干不动了,就想退休。因此,他干了一件令人大跌眼镜的事情——把王位让给了丞相子之。

子之跟随燕哙几十年,一直都是燕国的丞相。他做事果断,行政工作干得很出色,深得燕哙的信任。燕哙这些年干不动了,国政基本上都是交给子之来处理的。再加上有大臣在燕哙身边宣讲一些不合时宜的尧舜禅让的故事,让老燕王犯了糊涂,觉得自己也可以学习一下圣人的美德,搞一搞“禅让”。于是,在公元前318年,燕哙正式公告天下,将王位禅让给丞相子之。

诏令一出,天下哗然。

啥年代了,还搞禅让这事儿?脑子进水了吧。

燕哙的初衷是好的,但他的做法在战国时代是完全错误的。事情接下来的发展完全超出了他的预料。

老燕王把王位让给了外姓人,第一个急得要跳脚的人当然是太子燕平了。平白无故丢了王位,这口气谁忍得下去?燕平开始大量收罗党羽,勾结朝中的大臣,准备搞政变把子之给做了,把王位给抢回来。

如果说只有太子燕平一个人想闹事,也就罢了。偏偏燕国朝廷的大臣也普遍不支持子之。倒不是因为子之的人品出了问题,而是老燕王燕哙干了一件不讨好的事情。原来燕国朝廷中级别高的官职基本上由贵族担任,燕哙怕这些掌握大权的贵族会找子之的麻烦,就下了一道命令,把朝中俸禄三百石以上的官员的官印全部收回,交给子之重新任命。

这下子,燕国朝廷就彻底炸窝了。

把官印收走不是等于要摘了我的乌纱帽吗?反了,不得不反了。

公元前314年,部分对子之不满的贵族大臣在太子燕平的带领下,发动了叛乱围攻王宫,要将子之从王位上揪下来。但燕平和他的革命同志们显然小看了子之,子之把王宫防守得极为严密,他还发动了国人来支持自己,一起对抗燕平。叛军久攻王宫不下,反而在燕都蓟城与国人混战了数个月。燕平有再多的人马也不够这么消耗的,他最终因力量不支而失败,燕平与众多叛乱大臣死于乱军之中。

子之虽然打赢了内战,但付出的代价是很大的。光光首都蓟城的百姓就死伤数万人,王宫遭到了严重的破坏。而他本人也因为这次事件引来了一帮趁火打劫的强盗——外国的干涉军。

最先来干涉的国家是中山国。中山国虽然比燕国还小,但是人家国小志不短,耍起横来连当时的赵武灵王都要惧怕三分。中山国是鲜虞人的国家,这些野蛮人才不管什么中原诸侯那套假惺惺的礼数,见燕国内乱,他们连招呼也不打一声,直接就派兵入侵,意图侵占燕国的领土。

这场战斗我们在赵武灵王的章节中提到过,燕国向赵国求救,两国南北夹击中山国仍然失败,赵军被击退,燕军被中山国斩首五万多人,主将被俘。中山国得意地在自己的礼器上刻下铭文说:“……开启封疆、方数百里、列城数十……”以彰显本国的战果。

第二个来干涉的国家就是齐国了。田辟疆见燕国内忧外患,国力衰落,便有意抓住这个机会吞并这个国家。至于出兵的理由则相当好找,那就是讨伐子之。因为子之的罪名完全可以被扣上“违反君臣关系,篡夺燕氏江山,逼死燕国太子,引发燕国内乱”等四项大罪,这些罪名哪一条拿出来都够判死刑的了。

于是,在这一年,中山国军队前脚刚走,齐军后脚便跟着入侵了燕国。田辟疆派出了名将匡章为主帅,率领十万精锐发起进攻。经历连续战乱的燕军毫无斗志,在齐军的攻击下,他们纷纷弃城逃亡。匡章的人马轻而易举地便攻下了蓟城,将燕哙和子之抓获并处死了。

本来事情到这里为止一切顺利,如果不出意外,齐国将把燕国纳入自己版图。但可惜的是,田辟疆在接下来犯下了一连串错误,最终使齐国鲸吞燕国的计划没有实现。

按照春秋时代的军礼,齐国打着替天行道的旗号讨伐了子之,应该为燕国确立一位新王然后撤退回国才对。但现在是战国时代,春秋那套老掉牙的规矩田辟疆才懒得遵守。他按照既定的计划,不仅没有为燕国确定一位新王,而且命匡章对燕国进行残暴的军事占领,镇压燕国人民的反抗。齐军在这段时间,化身为野蛮的强盗,在燕国四处烧杀抢掠,造成了极恶劣的后果。饱受亡国之痛的燕国人民因此对齐国人恨之入骨。

齐国占领了燕国,领土扩张到了北方边陲。这事激起了其他诸侯国的警惕和嫉恨,为了压制齐国,赵、魏、秦、楚四国纷纷对齐国表示了谴责,并声称要组织联军讨伐齐国,拯救燕国人民于水火之中。

得知列强要联合起来攻击齐国,田辟疆有些紧张了,毕竟以一敌四的买卖是亏定了的。他召见了当时在齐国的孟子,询问是否有可行的对策。孟子为此长篇大论回答了一大堆话,但总结起来就一句:

“齐国应该赶紧撤退。”

齐国占领燕国,现在是两头不讨好,内部是燕国人民反抗不断,外部是不满的列强准备联合攻击齐国。孟子劝田辟强应该赶快把燕国这个烫手山芋给扔了,临走之前确立个新王,释放囚犯,还来得及捞回一点好名声。

但田辟疆没有听从孟子的建议,他实在不甘心把刚吞下的燕国给吐出来。

终于,在燕国百姓风起云涌的抗争和外部诸侯强大的外交压力下,田辟强不得不在占领燕国两年之后宣布撤军,放弃了对燕国统治。而赵武灵王则趁机做起了好人,派兵拥立燕国公子职为新燕王。

燕职就是燕昭王,他在回国的路上看到自己的国家被齐军破坏得满目疮痍,自己人民饱经战乱和齐人压迫之苦。悲愤的他痛下了决心,一定要富强燕国,向齐国人讨还血债。

因此,在他即位之后,他学习勾践卧薪尝胆,废除了一切奢侈的排场,住在简陋的房子里,不吃美味的食物,不穿华丽的衣服,并以身作则带头干农活,鼓励燕国人民参与重建工作。

为了能与强大的齐国抗衡,燕职知道自己非常需要一支优秀的人才队伍。但燕国一直身处北方边陲,生活环境不如中原舒适,很少有人才愿意到燕国来工作生活,所以燕国的人才总是紧缺。这个问题一直让燕职相当头痛。

为此,燕职咨询了老臣郭隗(wěi),请教他如何才能求得贤才。郭隗就给他讲了个故事,这个故事想必大家都听过。说是有个国君要购买千里马,三年都买不到。有人就自告奋勇为他去求马,结果花了一千金买了一堆千里马的骨头回来。国君对此不解,那人就回答说,死的千里马都能用重金买来,天下人就会知道大王购买千里马的诚意,千里马不久就会送上门了。果然,这个国君很快就收到许多千里马。

这个故事就是“千金市骨”。郭隗讲这个故事的用意是想告诉燕职,哪怕你前期只能招到庸才,但是只要你表现出极大的诚心来对待人才,优秀的人才自然会自己找上门来。

讲完了故事,郭隗最后总结说:

“如果大王要招纳贤士,那就先从我郭隗开始。至于那些比我更贤能的人,就会不远万里前来投奔您(王必欲致士,先从隗始。况贤于隗者,岂远千里哉!)。”

燕职听从了郭隗的建议,他便给郭隗修建一座豪华的宅邸,并尊他为国师。郭隗在当时并不是一个出名的人才,但在招揽人才上的这条建议却是相当出色。燕职厚待他,不多久的时间便收到了“千金市骨”的效果,大量一流的人才听说燕国的待遇好,纷纷涌向了燕职那里。这些人才当中,我特别介绍一下三位著名人物。

一位名叫邹衍。

邹衍是齐国人,是当时一位著名的阴阳家。阴阳家是干什么的呢?就是研究“阴阳”关系和“五行”理论的一帮人,说白了就是干哲学工作的,研究世间万物关系的人。古代中国人最普遍的自然观便是“阴阳”和“五行”,他们认为事物存在如“阴”和“阳”一样对立但又相连的关系,物质是由“金、木、水、火、土”五种元素运行和变化所构成的。而邹衍,便是研究五行的大哲学家。

邹衍原来在齐国的稷下学宫游学过,但没有得到太大的重视。后来他在燕国招贤令的吸引下去了燕国,在那里他终于完成并发扬了自己的两大历史哲学理论——“五德终始说”和“大九州说”。

五德终始说乍听起来好像很深奥复杂,似乎是哲学界的东西,跟我们讲历史没什么关系。但是我这里要说,这个理论可与我们中国的历史有大大的关系。

按照邹衍的说法,“五德”就是五行所代表的德行,“终始”就是周而复始循环的过程。新王朝代替了旧王朝,就是“五德终始”的原因。我们以离我们最近的元明清三朝为例,元朝认为自己是金德,以白色作为朝廷的代表色;而明朝灭亡元朝后,朱元璋认为这代表火克金,便以明朝为火德,以红色作为代表色;同样,清朝消灭明朝后,认为是水克火,以清朝为水德,以黑色作为自己的代表色。后来,皇朝的最高统治者常常自称“奉天承运皇帝”,当中所谓“承运”就是意味着承接了五德终始说中的“德”运。所以,邹衍的这个理论深刻主宰了古代中国学者对几千年的王朝兴衰史的认识。

而在大九州说中,邹衍则认为中国只不过是全部天下的九分之一。中国是赤县神州,赤县神州分为九州,就是禹的时候划分的;而中国之外还有八个州,都被大海环绕,每个州又分别分为九州,而且由于方位偏远,各个州的语言、风俗都不一样。他将原来狭隘的“九州”扩展开来,扩大了人们的世界观。

另外一个人,名叫秦开。

秦开是燕国人,但他原来一直在东胡人那里作人质,对当地的风俗和地形非常了解。得知燕职招贤,他便想办法从东胡人那里逃了出来,历尽千辛回到了燕国。燕职便任命他做了将军,负责攻打东胡人,为燕国开辟北方的土地。秦开不负众望,大破东胡人,将其驱逐出了辽河以西地带。后来,秦开又率兵东渡辽河,攻打箕子朝鲜,一直打到今朝鲜清川江为止。为燕国开辟了几千里的土地。

最后一个人,就是大名鼎鼎的乐毅了。

乐毅是乐羊的后代,而乐羊我们已经在前面提到过他了,这个人为魏国效力攻打中山国,敢把自己儿子做成的肉羹给吃下,最终取得了战争的胜利。乐毅作为他的后代,可以说是名将之后。

出身将门,乐毅对军事的造诣自然是没的说,另外他还精通纵横家的外交之术。总结起来,就是乐毅武能领兵打仗,文能外交游说,又是一位文武全才。

乐毅一家原来在赵国居住,后来赵武灵王沙丘之变,赵国局势动荡不安。乐毅不敢久留便去了魏国,做了魏国的客卿。不久之后,他作为魏国的使节出访燕国,凭借杰出才能当场得到了燕职的赏识。燕职以上宾的礼节招待他,并且赠送了很多礼物,表示希望乐毅留下投效燕国。乐毅一开始表示推辞,最后见燕职确实有诚意重用他,便答应留在燕国。燕职封他做了亚卿(大约相当于副总理)。

乐毅做了燕国亚卿之后,一方面为燕国训练和打造优秀军队,另一方面帮助燕国开展外交活动,争取诸侯们的支援。

而苏秦,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投奔到燕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