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小说春秋战国:一段你应了解的历史(第三卷)
67054700000047

第47章 突出重围

这样的奇观整整延续了五年。这五年当中,即墨城似乎重新回到了战前的和平与宁静,农民们在城外耕种庄稼,士人们在城内练武习文,商人们则前往齐国各地经营买卖,给城里人带来各种生活的必需品。即墨的百姓们有吃有穿,生活上没有太大的困难。如果不是九里外燕军的兵营和围栏,很多人都要忘记这里其实是齐燕两国对峙的战争前线了。

而在这五年中,田单无时无刻不在思考着如何突出重围。他觉得光光保持训练,维持军备还不够,要想找到机会打败燕军,就需要情报灵通,随时掌握燕军的虚实。于是,田单在暗中特意训练了一批间谍,让他们潜入敌占区和燕国。田单给这些间谍的人物有两样,一是收集情报,观察燕国人的一举一动;二是散布谣言,给燕军制造混乱。

通过田单的不懈努力,加上敌占区百姓的帮助,一张巨大的情报网络在齐国的沦陷区形成了。凡是有燕军驻扎的齐国各大城市都有齐国的探子和耳目在活动,这些间谍们无孔不入,小到当地的燕国将军晚上吃了什么菜,大到乐毅收到了燕王什么样的指令,他们都能查探清楚。大大小小的情报不断地汇集到即墨城,送到了田单的办公室。田单便指挥着一帮情报分析专家,对这些繁杂的信息进行整理和分析,判断燕国的动向和重要人物间的关系。然后根据情况,指示相应地区的间谍进行下一步的工作。

而这些情报当中,最让田单感兴趣的就是乐毅和燕国太子之间的关系。燕国太子和他父亲燕昭王的脾气相反,为人骄傲狂妄。他觉得乐毅是个外国人,没什么大不了的本事,却被父亲如此信任和重用,在燕国一人之下万人之上,这让他非常不高兴。而乐毅自己,也明确感觉到太子方面对自己的敌视,因而他处处小心,力求在权力斗争中自保。

田单觉得乐毅和燕国太子这种关系可以大做文章,挑拨他们内斗。

当即墨的围城进行到第三年的时候,有燕国人对这种滑稽的围城战看不下去了,他们对乐毅把战争拖入持久战,不能速战速决颇有怨言。田单趁这个机会,指示间谍们在敌占区制造流言,说乐毅之所以对即墨围而不攻,不是因为攻不下来,而是因为他想找理由留在齐国准备称王。

这一条流言一传开来,就像一颗炸弹,在燕国炸开了锅。燕国太子立马便指使一个亲信到父亲面前弹劾乐毅,说:

“乐毅智谋过人,弹指间的功夫就占领了齐国七十多座城市,偏偏剩下的两座城市久久不能攻克。这肯定不是他的能力有问题,而是他有割据齐国土地自立的野心啊。”

但是,燕国太子对乐毅的弹劾案没能得到最高领袖燕昭王的通过。燕昭王很清楚乐毅的为人,他不认为乐毅会有这样的不臣之心。燕昭王反而觉得太子的这个亲信在进谗言,破坏国家的团结,当即下令将此人斩首,并命令以后不许有人再进言乐毅的是非。为了平息舆论,让乐毅继续放心地在齐国作战,燕昭王又颁下旨意,重赏乐毅,并加官进爵,封他做齐王,让他名正言顺地去“割据”。燕昭王在自己的诏书中说:

“希望乐将军拥有齐国之后,能与燕国共结联盟,抵御诸侯的发难。”

然而,燕昭王的一番好意不仅没能消除乐毅的窘境,反而让乐毅遭到了更多的嫉妒和指责。许多认为乐毅是在利用燕国裂土称王,背叛和燕昭王的君臣关系。在巨大的压力下,乐毅上书坚持拒绝了燕昭王给他封齐王的旨意,表示自己绝对没有搞分裂的非分之想。燕昭王只好收回了这道命令,对乐毅好言相劝,让他放心继续负责在齐国的工作。

一场针对乐毅的风波最终在燕昭王的信任下中止了。但是,一些人对乐毅的怀疑和厌恶并没有就此消退,尤其是燕国太子,他对乐毅的仇恨愈发加剧,以至于将自己的亲信进谗言被斩也归罪于乐毅。双方的关系已经势如水火。

而田单,这一次虽然没有成功离间乐毅和燕国的关系,但他已经成功将乐毅和燕国太子间仇恨的种子种下了。乐毅的地位实际上已经摇摇欲坠,田单只需要在等一个机会,就能把这个劲敌拉下马了。

公元前279年,燕昭王燕职去世了。从公元前318年被赵武灵王拥立为燕王,他已经在位将近四十年了。当中,他用了三十年的时间去实行向齐国复仇的计划,这个时间远比勾践复仇的二十年还要长。虽然他没有勾践那样的传奇经历,但他仍然是一位伟大的君主。正是在他在位的四十年,燕国的国力得到了飞跃式的发展,拥有了可以把天下第一强国打得只剩两座城市的实力。

可惜的是,他没有看到燕国复仇大计的最终成功。

燕昭王的去世给燕国带来的震动,不仅仅是最高领导人的变换,还有燕国一系列人事和政策的转变。而首当其冲的就是当时燕国的二号人物乐毅。乐毅本来就与燕国太子有仇隙,随着燕国太子的即位,他已经感觉到了一股不祥的气息。

即位的燕国太子,史称燕惠王。燕惠王一开始并没有立刻把乐毅撤换掉,而是假意遵从父亲原来的安排,让乐毅继续留任,只是督促他尽快拿下齐国剩余的两座城市。乐毅上表表示了感谢,但仍然解释说目前不能用强攻的手段拿下齐国。这让燕惠王很不高兴。

很快,这一消息被神通广大的齐国间谍知道了,他们立刻向在即墨的田单做了汇报。田单知道离间乐毅和燕惠王关系的机会已经成熟了,便马上指示齐国间谍大肆散布流言,称乐毅不消灭齐国,就是为了收买齐国的人心,他已经和齐国人达成协议,准备在齐国的土地上称王了。现在齐国人最怕的事情就是燕军主帅换成别人,那样一来即墨和莒城必然不保。

流言传到了燕惠王的耳朵里,令他是勃然大怒。他也不去调查传闻的真假了,连忙就下旨将乐毅革职拿问,并派一个叫骑劫的将军去代替乐毅燕军主帅的职位。旨意一下,乐毅感到是五雷轰顶,他万万没有想到,燕惠王竟会如此愚蠢,听信流言来撤换自己。他不禁仰天感叹说:

“灭齐功业毁于一旦了!”

乐毅不愿束手就擒地回去被燕惠王治罪,在回燕国的路上他找机会逃跑到了赵国。他在赵国定居了下来,从此不再过问政事。一代名将就此心灰意冷,再无建树。

骑劫代替乐毅之后,立刻按照燕惠王的指示调动部队向即墨城集结。燕军撤除栅栏,封锁道路,开始向即墨城发起了新一轮的进攻。平静了五年之久的即墨城再次陷入了战火之中。

但是,燕军的进攻早就在田单的意料之中。他已经早在燕军进攻之前就撤走了城外的居民,并且在城中囤积了大量的粮食和物资用于守城。即墨城比五年前更加的坚固了。

在退回城中防守的同时,田单还在城外留了一手,那就是他精心构建的间谍网。田单让一批训练有素的间谍冒充附近的农民,或者混入到燕军的兵营里。他们刺探情报,传播假消息,散布流言,是田单用来打败燕军一把致命武器。

反观燕军这一边,主帅骑劫是靠攀附燕惠王才混得这个职位的,他只是一个阿谀奉承的马屁精,论军事能力只能用惨不忍睹来形容。而燕军官兵们过了五年的和平日子,已经厌倦了在异国他乡的征战。加上主帅乐毅的被撤,新帅骑劫能力平庸,将士们士气低落,牢骚满腹,没多少人愿意打仗。

第二次即墨城攻防战刚一打响,燕军就被打得一败涂地,伤亡近万人,损失攻城器械无数,即墨城则依旧纹丝不动。骑劫只好暂缓进攻,和手下的将领们不停的开会,研究如何破城。但是讨论了好几天,骑劫也没有拿出个结果来。

虽然燕军攻城乏术,但是他们的人数依然占据绝对的优势。田单只有一座孤城,可用的守城人马不过几千人。论实力,双方还是有很大的差距的。而且,因为过了五年的和平时光,城内出现了不少投降派。这些投降派觉得过去的这五年燕军对他们很好,何必和他们作对过这种担惊受怕的苦日子呢。因此,即墨城内对于这场仗打还是不打还是有很多不同看法的。

如何重新让即墨城的军民们团结起来一致对外,成了田单在守城之余必须要解决的一个问题。

田单觉得眼下大敌当前,与其天天费唾沫星子做思想政治工作,还不如用欺骗的手段来得更快捷有效。

为了鼓舞将士们的士气,田单想尽办法制造有神灵帮助的假象。他要求城中的百姓在吃饭之前,一定要留一些粮食用来祭拜祖宗。这样一来,便吸引了许多飞鸟落下来啄食。于是乎,即墨城就出现了一个奇特的景象,那就是经常有成群的飞鸟在城市上空盘旋。田单便由此向百姓解释说,那是因为有神灵在城里居住,这些鸟才聚集在这里的。

除了吸引飞鸟聚集制造气氛以外,田单还派人假扮成通灵者。这个通灵者动不动就“神灵附体”,告诉城中的百姓和士兵们燕军必败,齐国必然复兴,要坚定信心守城。在过去那种科技不发达的时代,封建迷信是大有市场的。即墨城的军民们看见真的有神灵在庇护他们,顿时便信心满满,不再畏惧城外的燕国大军了。

而为了重新激发齐国人对燕军的仇恨,让投降派彻底闭嘴。田单则用上了自己留在城外的间谍。他指示那些间谍散布假消息,说齐国人最怕燕军把抓到的齐国战俘割掉鼻子,放到队伍的面前恐吓。那样一来即墨城的百姓就会因为害怕而放弃抵抗了。

正愁拿不出主意来攻城的骑劫听到这个说法,也不管是真是假,立刻便让属下这部去做。把抓到的齐国战俘全部割鼻,然后把他们推到即墨城下给齐国人看,恫吓齐国人不投降就是这个下场。

但是,骑劫这个蠢人就是个猪脑子。他做出这么残忍的事情后,不仅没有看到齐国人打开城门举着白旗出来投降,反而听到了城墙上齐国士兵们的无比愤怒的唾骂。即墨城的守军们见自己的战友落入敌手后竟然遭遇这样的下场,愤怒的他们下定决心誓死不降,要坚守到底。

借骑劫的手巩固了守城官兵的军心后,田单又打算请这位听话的老兄帮个忙,巩固一下城中百姓的抵抗决心。他又指示城外的间谍散布消息,说城外有齐国人的墓地,如果燕军发掘破坏这些墓地,齐国人必然心寒而放弃抵抗。

骑劫那是相当的听话,田单一有新“指示”,他立马便派了一队人马哼哧哼哧到了齐国人的墓地上,把那些坟茔和墓碑都铲平,把里面的尸骨都挖出来焚烧。消息传到即墨城,里面的百姓个个哭天抢地,恼怒不已。一些原本受到投降言论影响的百姓彷佛忽然间恍然大悟,城外的燕军不是朋友,而是残暴且没有人性的侵略者。

即墨全城的军民们经过这两次事件,终于放弃了投降的幻想。他们同仇敌忾,日夜训练、加固城防,就连老弱妇孺都拿起了武器,和士兵们一起守城。全即墨城从来没有像这个时候那样团结。

田单知道反攻的时机已经成熟了,他终于可以执行那个预谋已久的突围计划了。

这个计划就是战争史上经典的火牛阵。

什么叫做火牛阵?大家应该都听说过西班牙的奔牛节,那些公牛发狂起来见到什么就撞什么,而且它们力大无穷,人被它们头上的尖角刺中非死即伤。而火牛阵就是利用牛发狂后无人可挡的特点,在牛的身上点燃火焰,让牛发狂往前奔,冲开敌人的防线。这个战法在田单之前,还没有人发明过。

也许是在民间的生活,让田单对牛这种动物有比较多的了解,所以他大胆地提出并实施了这种战法。在即墨被骑劫围城之前,田单就已经收集了近千头牛在城中圈养着了。当他察觉到反攻时机已经成熟的时候,便将这些“杀手锏”们从圈舍里放了出来,给它们的身上画上彩纹,在它们的尾巴上系上蘸油的芦苇秆,又在它们的角上绑上匕首,然后把这些牛一排排地拴在城墙下。为了方便这些牛“勇士”们冲锋,田单还特意命人在城墙上悄悄挖了几个洞。

在执行突围计划之前,田单还不忘戏弄一把听话的“好伙伴”骑劫。他派人出城给骑劫递上降书,说齐国人已经被燕军掘祖坟的行为吓怕了,愿意第二天献城投降,只求不要伤害城里的百姓。

骑劫哈哈大笑,表示接受即墨城的投降,让田单准备好第二天受降仪式,他要骑着高头大马带着燕国的千军万马雄壮地进入即墨城。

送走田单的使者后,骑劫立刻便将消息通知给了全军,说战争结束了,大伙儿好好休息一个晚上。燕军官兵们齐声高呼“万岁”,兴奋的他们以为真的不用打仗了,便开始喝酒狂欢,没有人认真去做警戒工作了。

得知燕军中计的消息之后,田单立刻召集了全城的军民召开了动员大会。在会场上,田单发表了演说,他说:

“我们能否杀出重围,光复齐国就看今晚的这一战了!所有的将士和百姓都要为此拼出全力,一往无前,有谁后退我必将施以军法!而我田单,和我的妻子儿女都会身先士卒,冲杀在最前线,与所有人共进退!”

说完这些,田单拿出了自己家里所有的食物和钱财,将它们赏赐给在场的将士们。他还让自己的家人不论男女都拿起武器,加入到作战的队伍中去。他自己也穿上了铠甲,手握兵器,加入到冲锋的队伍中。在场所有的军民们听了,都群情激奋。他们纷纷高喊口号,愿意追随田单,为这最后的复仇之战拼尽一切。

动员完毕,田单立刻开始进行了作战部署。他精选了5000名精壮的士兵手持短剑利刃,跟在牛群的后面冲杀,其余的老弱妇女则留守城中,负责击鼓呐喊,为进攻的部队制造声势。一切准备完毕后,所有人都屏住了呼吸,等待着太阳落山后黑夜的降临。

天黑了,城外的燕军忙着喝酒狂欢,庆祝即墨城的投降,完全没有防备。田单便命人悄悄将城墙上的洞口伪装给撤掉。透过这一人高的墙洞,齐国的士兵们已经能看见不远处燕军营帐里的篝火了。

见时机成熟,田单一声令下:

“点火!”

齐国士兵们立刻用火把分批点燃了那些牛尾巴上的芦苇秆。霎时间,数百头牛的尾巴上窜起了火焰,火光令这些牛惊恐不已。齐国士兵连忙将他们赶出洞外,这些被烧灼得疼痛无比的牛立刻狂躁起来,发疯地往前冲去。

正在狂欢中的燕军士兵听到营外传来一阵阵动物的狂叫声,他们顺着即墨城方向望去,只见近千头画着怪异图案的怪物带着火焰向他们这里冲来。燕国人从来没有见过这样的场景,几乎所有人都给惊呆了。还没等他们反应过来,这些“怪物”便冲到了他们的跟前,将他们一个个顶翻在地。有些人则躲避不及,被牛角刺穿了身体。燕军顿时大乱,他们四散逃跑,许多人因为自相踩踏而死。

见火牛阵突破成功,田单立刻命令城中的百姓和老弱擂鼓呐喊。在震耳欲聋的鼓声和呐喊声中,田单拔出剑来,亲率那五千名齐国的勇士奋勇冲向燕军的兵营。他们的攻击目标是骑劫所在的中军大营。还在经历火牛阵肆虐的燕军士兵听到即墨城传来惊天动地的喊杀声,吓得是肝胆俱裂,他们根本无法抵挡齐军的进攻。田单率领着齐军勇士如闪电般飞速地杀到了骑劫的营帐,将惊慌失措的骑劫一刀砍死。

主帅一死,燕军更是阵脚大乱。数万人马在几千齐军的攻击下溃不成军,纷纷逃离了战场。被包围达五年之久的即墨城在一夜之间破围而出。

燕军在即墨的惨败和主帅骑劫的被杀,令所有在齐国的燕军惊恐万分。而各地齐国人听闻这个消息,则振奋不已。田单抓住战机,率领即墨的守军四处出击,沿线的齐国城市纷纷响应,当地的百姓发起了此起彼伏的暴动,驱逐驻守的燕军,然后加入到田单的队伍中。田单率领的部队像滚雪球一样越来越多,接连收服了几十座城池。燕军在齐国的军事占领已经摇摇欲坠。

燕惠王这个时候才发现,自己撤换乐毅的决定竟会落得如此下场。面对齐国人风起云涌的反抗,他是束手无策。为了保存兵力,他只好下令全体侵齐的燕军撤退,回国防守。燕军就此在齐国人的唾骂声中狼狈撤退,灰溜溜地回到了国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