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润这个英国小伙子不简单,靠着推出“胡润百富榜”,在中国大陆闯下了一片天,可说是名利双收,尽管他那些榜单一直都广受争议。
我对于财富排行榜并没多大兴趣,但他推出的一个不太引人注意的榜单,却让我觉得极有意义也极有趣味,那就是“全球最古老的家族企业榜”。这个榜单按照企业成立的时间早晚来排名,最晚的距离今天也有220多年,最早的竟然已经有1400多年的历史了。当然,前提是这些企业现在都还存在,这才是它们最了不起的地方。
这个榜单所涉及的行业之丰富,绝对超乎你的想象,可以说是做什么的都有。但你很可能没有想到,里面竟然还有一家是做酱油的,而且排名不低,位列32,成立于1630年,迄今已有将近380年的历史。它就是日本的龟甲万酱油(Kikkoman)。
一个酱油品牌能生存这么久,而且已成为当今世界最大的酱油企业,一定有它的道理。由于爱吃日本料理,我也养成了对酱油很挑剔的毛病。在尝试了十来种日本出产的纯天然酿造酱油之后,我发觉性价比最高的还是龟甲万,尽管其价格是中国国产酱油的10倍,但其他的日本酱油比它还贵。而以龟甲万的品质,已经足以担当“大任”了。
真正的老饕都知道,吃日式沙茶火锅,蘸料中最不可替代的有两样东西,那就是台湾的牛头牌沙茶酱和日本的龟甲万酱油膏,否则便风味全无。至于顶级的饕客,即便是吃颗皮蛋,也要淋上龟甲万酱油膏。请不要笑话人家假模假式,你只有这样吃过,才知道什么叫绝配,什么叫齿颊留香。
我原来一直很奇怪,为什么五星级酒店早餐的荷包蛋就是比自己家里做得好吃,后来才知道,秘诀就是一定要淋上龟甲万生抽。还有海鲜酒楼的白灼基围虾,这么简单的一道菜,无非就是开水焯一下,怎么味道就是不一样呢?其实重点就在那碗蘸料,要舍得用好酱油,龟甲万生抽加龟甲万老抽,再放入姜丝、鲜辣椒丝,味道自会有所不同。看来,这龟甲万还真是贵得有点儿道理。
不过,最贵的酱油并不是龟甲万,也并非产自日本,而是出自中国的广东,只是国内消费者从未见过而已。因为它既无品牌,也不零售,而是全部被用来制作出口日本的烤鳗。
众所周知,日本是全世界鳗鱼消费量最大的国家,烤鳗又是日本特有的料理方式,而烤鳗味道的好坏,主要取决于所用的酱油。由于鳗鱼是高档食材,所以在日本料理中,烤鳗属于价格很贵的那一类。因此,日本人制作烤鳗,从来都是不惜成本选最好的酱油。不过,日本国内最大宗的烤鳗消费还不是在餐馆,而是到商场买加工好的烤鳗,这些成品烤鳗基本都来自中国。
从事烤鳗出口的中国工厂要想产品打入日本,就得到汕头去购买一种酱油作为原料。这款酱油可是价格不菲,1斤批发价就要90多元,贵过我见过的所有日本酱油。可即使再贵,工厂也要买,因为要向日本出口烤鳗必须要用它。其实这种酱油并非产自汕头,汕头只是它的集散地,它真正的产地是汕头旁边的普宁。
普宁一直就以出产调味料著称,这种烤鳗专用的普宁酱油,因为只提取酿造过程中最精华的部分,所以产量极少,耗时漫长,成本高昂。全年产量也只够供应烤鳗厂的需求,从不对外销售。它既无商标,也无商品化的包装,更不进入消费品市场,寻常人等根本就不知道有这种酱油存在,自然也就无从购买。其厂家和产品都不对外宣传,更不让外人参观工厂。想不到,这区区一款酱油,竟然比大牌奢侈品还来得低调。然而,更让人想不到的是,就连中国烤鳗厂的地理分布,也都跟这种酱油有关。
随着劳动力成本和土地成本的大幅提高(养鳗场要占用大片土地),养鳗业先从日本转移到中国台湾,又从中国台湾转移到中国大陆。养鳗的高利润使整个东南沿海到处都建有鳗苗场和养鳗场,形成了完整的产业链条,鳗鱼已经成为沿海地区对日出口的最大宗商品之一。如同当年台湾尚在养鳗业高峰期时,台湾华航几乎每天一班飞机运送活鳗到日本,现在这已经成了大陆沿海机场的景象。可是,明明整条海岸线都有养鳗业分布,但这条产业链的另一个末端——烤鳗厂,却只集中在闽南至潮汕这块狭小的范围内,尤其是汕头一带(中国最大的烤鳗厂就在汕头),如此布局据说就是因为要靠近那神秘的无名酱油的产地。真是小小酱油立产业大功。
可是,功劳再大也只是泽被地方,怎及龟甲万,早已无远弗届地行销全球;价格再高也只是“靠”鳗生财,怎及龟甲万,已成为年入百亿的跨国集团,甚至还涉足生物医药领域。我相信,能征服以挑剔著称的日本人的味蕾,咱们的普宁酱油肯定是好过龟甲万的。但为什么我们没有凭借这么“高端”的酱油整出个把跨国企业,挤进个把企业榜单呢?究竟是什么让中国的普宁酱油与日本的龟甲万有着如此迥异的历史命运呢?
还是让我们再来仔细看看胡润的这个榜单吧。
根据榜单的内容,我做了些简单的统计:在上榜的100家“全球最古老的家族企业”中,日本就有10家,位列榜单前两名的都是日本企业,分别已有1400多年和1200多年的历史;总共有17个国家有企业上榜,在这17个国家中没有中国,日本是唯一的亚洲国家;如果按拥有的上榜企业数量来给国家排名,日本位列第六,前五个分别是英、法、美、意、德;这前六名国家的上榜企业总数占整个榜单的83%,而这六个国家刚好都是现在的七大工业国成员……
至此,我想答案已经是呼之欲出了。也许问题根源不在企业个体,而在整个民族,在于这个民族的精神特质,她如何对待传统,她是否重视传承。至少从这个榜单上我们可以发现,越是尊重传统、注重传承的民族,越是更早地走向现代化。这就像一道分水岭,它分开了企业的历史命运,也分开了民族的发展历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