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时尚奢侈态度
6812900000033

第33章 沿途的衰落

知道川端康成的人,一定都知道他的名作《雪国》。读过《雪国》的人,也一定还记得那句著名的开头:“穿过长长的国境隧道就是雪国了。”这句话虽然文字简单,但每个人都能从中感受到一种悠远的意境,迅即便进入了作者笔下那“飘雪般寂静”的世界。然而,并非所有的读者都会意识到,这部凄美的文学作品,其实还反映了一个有意思的经济现象。

北国隧道的开通,缩短了交通距离,减少了旅行时间,却让这个拥有温泉、滑雪场及独特织布工艺的地方,由原来需一日车程、要停留过夜的目的地,变成了短暂车程、快速通过的过境地。交通的提速带走了游客,少了停留也就少了消费,令这里从此步入衰途。据说,后来日本新干线的开通,也造成了类似的状况。新干线虽然扩大了“一日生活圈”,但却使得高速铁路沿线的某些地方,反而人气稀落、日渐衰微。高速交通的确给日本社会带来了深刻的影响,“生活圈”的扩大加快了整体经济的发展,但那似乎并非所有地方的福音。

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2006年,台湾雪山隧道的开通,就给位于东北部的宜兰县带来了同样的负面影响。隧道开通之前,台北人到东部沿海的花莲、台东一带游玩,必须走北宜公路绕过雪山,这需要几个小时的车程。到达宜兰时,通常已是傍晚,游客大都需要在宜兰休息一晚。这个独特的“旅游中转站”角色,让宜兰在经济上获益匪浅。

然而,雪山隧道开通之后,台北到宜兰的车程大幅缩短,变为一个小时左右,游客当天就能到达旅游目的地花莲,不必在宜兰停留过夜。这种快速道路造成的衰落效应非常明显,隧道开通的当月,宜兰的旅游相关收入立马减少了一半。

一年之后,台湾高铁的通车,又使得台北到高雄的时间缩短为一个半小时,所谓的“一日生活圈”已正式覆盖全岛。毫无疑问,这对于南北两大都市的经济发展,肯定会更加有利。但对于台北和高雄之间的一些地方,究竟是利大还是弊大,或许一时还看不清楚。

然而,这种“沿途衰落”的效应在消费领域的表现,却早已让人看得一清二楚,台湾本土运动鞋品牌的命运就是一例典型。台湾在经济起飞前,市场上也有类似大陆回力球鞋那样家喻户晓的牌子。20世纪七八十年代,台湾也是像今天的中国大陆一样,依靠廉价劳动力来发展加工贸易,纺织品和鞋类加工自然成为首先发展的产业。

当时,韩国作为全球最大的鞋类加工基地,产能已经到达顶峰,却仍满足不了欧美日地区日益增长的需求,于是台湾便成为新的代工地区。先是被挤出韩国的中小鞋商前往中国台湾寻找加工厂商,据说那时每个周末都有美国客商飞到台湾,背着鞋样穿梭于各批发档口找加工厂商(当时台湾的加工业大都是家庭作坊、前店后厂),下完单立即飞回美国,这成为当年一景。正是这样的历史契机,让台湾迅速成长为全球最大的鞋类加工出口基地,各大知名运动鞋品牌,包括阿迪达斯(adidas)、耐克(NIKE)、锐步(Reebok)、爱世克斯(asics)、新百伦(New Blance)、匡威(CONVERSE)等,几乎全由台湾鞋厂代工。可以说,鞋类加工正是台湾早期加工业发展的一个缩影。

加工业的发展不仅迅速做大了工厂,也迅速增加了民众收入,提高了人们的购买力,从而跳过了消费本土品牌的阶段。当人们普遍都买得起国际名牌运动鞋时,台湾本土的运动鞋品牌也就迅速消失了。

经济发展的快车道,就像是便捷的隧道,飞速地把消费者带离了本土品牌,以致本土品牌还来不及作出反应,就已经出局了。但收入的普遍增长造成劳动力成本急遽攀升,致使劳动密集型企业无法生存,不得不向岛外迁移。挤掉了本土品牌的加工业后,终于把自己也挤了出去。

随着这些加工业向中国大陆转移,内地现已成为世界最大的鞋类加工基地,但我们本土的运动鞋品牌并未遭受到台湾那样的挤压,相反,日子还过得相当滋润。这显然是由于中国大陆地域广阔,区域间发展不平衡,使得各种档次的产品都有巨大的生存空间,谁也无法覆盖谁。所以,在大众消费领域就没有发生“沿途衰落”现象。这就像美国也普遍有城市上班、郊区居住的快速通勤圈,法国的TGV高速列车速度比新干线还快,但它们至今都没有发生“沿途衰落”效应。就是因为它们的国土面积够大,又非狭长形状,快速交通线呈网状分布,“一日生活圈”无法覆盖全境。这与日本、中国台湾那样面积小且狭长,一条线路覆盖全境的情况全然不同。

那么,这是否就意味着我们彻底不用担心“沿途衰落”的出现呢?答案是“否”。中国大陆一线服饰品牌此刻正面临被迅速跳过的尴尬境况。

现如今,这些原本在百货商场极受重视的品牌,已经逐渐失去了最好的楼层、最好的位置,取而代之的,是那些来自国外的知名奢侈品牌。中国的经济起飞所带来的收入增加,主要集中在都市精英阶层中,这使得这个人群在服饰消费上迅速具备了直接跨入奢侈品牌的能力,各大知名品牌也趁机纷纷进入中国大陆市场,一线城市的高档百货商场便把有限的好位置留给了这些国际大牌。本土的所谓“一线品牌”,至少在高端消费领域很快地********。本来它们最有可能成长为奢侈品牌,但奢侈品的消费版图天然面积狭小,在这个领域,中国的地大人多似乎起不了作用。国内一线品牌正处于经济快车道的沿线,时刻都会“沿途衰落”。

其实,那些被商场追捧的国际大牌们,若纯就销售业绩而言,未必能超过本土高档品牌。但几乎每一家商场都希望有外国名牌来支撑门面,自然挤压了本土品牌的生存空间,而这种局面其实是本土品牌自己造成的。早期,进入中国大陆市场的国际品牌还不太多的时候,本土品牌总爱把有没有国际品牌与其比邻设柜,作为是否进入某个商场的最高标准。这种普遍喜欢傍靠大牌的心理,自然加剧了商场招商时“唯外是举”的价值取向。此一“开放格局”与日本零售业的“封闭保守”,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其结局则无异于自请挤压。当外国的二、三线品牌都已进入中国的高档商场时,本土品牌的处境自然就可想而知了,大概不是屈身于地下商场,就是从此与好场子彻底无缘。这与台湾运动鞋加工业自己把自己挤出岛外,又有什么不同呢?

也许那些已经出局的本土高档品牌们,到最后都没想明白,以前那种哭着喊着要跟国际大牌在一个场子里的做法,其实是一种无意识的自杀行为。巧的是,无意间描述了一个奇特经济现象的川端康成,最终也以自杀了断了痛苦人生。当然,这二者并不是一回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