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时常常要在课堂上默写生字,记得刚学“染”这个字的时候,大家总是把右上角的“九”写成“丸”。老师就告诉我们,古代的染料里除了植物和水之外,还要放酒,所以“染”字里才有“九”,这跟“丸子”没有任何关系。打那儿以后,每写到这个字,就会想起老师的那段话,自然再也没错过。但却因此留下了疑问,染料里干吗要放酒?后来才知道,这就是中国古人所独创的制造靛蓝的技术。
提起靛蓝你会联想到什么呢?中国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劳动布工作服?发源于美国西部牧场的牛仔裤?无非如此。这种最普通最廉价的染料鲜少用于高级织物,又怎会跟奢侈品挂上钩呢?说起来,还是跟“染”字里的那个“九”(酒)有关……
靛蓝是从植物中直接提取或人工合成的染料。早期直接用水浸泡蓝草所制成的染料不能保存,当天用不完就得报废。而蓝草又是有季节性的,所以,最初只有在蓝草收获季才能染布,这是件让先人们非常头痛的事情。后来发明了制取靛蓝的技术,这个问题才得以解决。通过向染液加入石灰,吸附染液中的蓝色素并沉淀,制成蓝泥即可保存染料。但要把蓝泥再还原成染液,就并非加水那么简单了(这可不是冲奶粉),还要加入草木灰、酵母和酒,并不断地翻搅和加温,使其发酵才能还原。
靛蓝技术虽然解决了染色受季节限制的问题,但却对染匠提出了极高的技术要求。因为还原的靛蓝染液并非蓝色,而是绿色,浸染的织物也是绿色,捞出后暴露在空气中,经过氧化才慢慢变成蓝色。蓝染过程充满了不确定性,发酵、氧化甚至天气都会影响颜色的浓淡深浅。为了让织物精确地呈现出想要的颜色,染匠必须具备复杂的技巧和精准的判断力,他们不能通过染液的颜色来直接掌控织物的染色结果,只能靠控制染液的发酵以及织物的氧化来间接“调控”。以水温和翻搅来控制发酵,通过染液的泡沫、气味和质感判断发酵程度;以提起织物的次数和在空气中停留的时间来控制氧化,通过色泽的微妙变化判断氧化程度。每一项变化都非常细微,每一次操作都仅凭预测,最终却能算度精准地控制颜色。这样的染匠必须见多识广、经验丰富,具备良好的色彩感觉和敏锐的观察能力,只有经过长期历练方能胜任,这使得在古代染匠只是少数人的专业。
蓝染的魅力在于它的千般变数、万种色泽,而这魅力来源于那独特的氧化还原过程。染匠的价值在于他们能控制变数、创造色泽,这价值来源于那漫长的经验积累过程。这些过程都不能缩短、不能加速,更不能跨越。尽管靛蓝多用来染普通的棉布,但织物的廉价并不代表其工艺价值的廉价,更不代表染匠技艺的廉价。相反,正是大量的市场需求支撑着这古老的染坊行业和染匠职业,令高工艺价值、高人才成本与低产品价格达致平衡。然而,伴随工业化的飞速发展,化学染也瞬间取代了植物染,市场需求的急遽萎缩,让靛蓝工艺的高人才成本无法被分摊,技艺高超的染匠也已所剩无几,这就是为什么现在一条纯手工的植物染牛仔裤,在日本要卖到合人民币好几千元,如果是名师设计,售价更高达两万元人民币。早年属于寻常百姓的靛蓝,今日却成为稀少而高价的奢侈品,这不单是因为需求的减少,更是因为染匠的成才过程不能因需求减少而缩短,这又是古老的靛蓝工艺的特性所决定的,所以说它和“染”字里的“九”(久)有关。
植物靛蓝之所以适合染棉布,还因为它有两个奇妙的特性,一是能增加棉纤维的强度,使棉布更结实;二是在色牢度上与其他染料相反,耐日晒而不耐磨,正是这两个特性造就了当今的牛仔裤文化。靛蓝棉布的坚固使牛仔们可以长久地穿着,越穿越舒服,越穿越贴身。长久的穿着导致摩擦部位的褪色,形成自然的渐变、褶皱的纹理和整体的变色,让它有了时间之味和沧桑之美,这体现了另一种过程的价值——使用的过程,它同样不能缩短、不能加速、不能跨越。所以,在现代人心目中,褪色已然成为牛仔裤的灵魂。若从这个角度看,我们也许就不会认为一条百年前的牛仔裤拍卖了十几万是炒作了,毕竟,那是一条百年之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