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童谣与儿童发展
6862000000012

第12章 童谣的表现形式

童谣的表现形式需要从两个角度来探讨,一是从文本的角度,论述童谣的表现手法;二是从游戏的角度,论述童谣的几种表现形式……

第一节 童谣文本的表现形式

童谣的表现形式十分丰富,我们仅从比较常见的表现手法入手……

一、反复

反复是童谣较常见的表现形式……反复这一手法在童谣中的意义,除了反复咏叹、表达感情,使童谣的格式整齐有序、回环起伏外;更重要的意义是,可以在略有变化的重复中,使领悟力不高的儿童更容易地把握童谣的读音和意义……

1.词的反复

童谣讲究节奏,合乎规律的重复能形成节奏……押韵是形成童谣节奏的一个要素,押韵是字音中韵母部分的重复……按照规律在一定的位置上重复出现同一韵母,就形成韵脚,产生节奏……这种节奏可以把涣散的声音组成一个整体,使人读前一句时预想到后一句,读后一句时回想起前一句……比如:

一箩麦,

二箩麦,

三箩开始打荞麦,

噼噼拍,噼噼拍,

噼拍噼拍噼噼拍……

——上虞《数字歌》

全文分四行,行行押韵,节奏分明……最后两行“噼噼拍,噼噼拍,噼拍噼拍噼噼拍”,是摹拟“打荞麦”的声音,同一韵脚连续出现了五次,热闹景象呼之而出,做游戏的小手就拍得特别来劲……又如:

光郎头,

和尚头,

韭菜包馒头……

嘎嘎三郎头,

痛煞光郎头……

——安吉《光郎头》

这种形式被称作头字歌,通篇同字同韵,朗朗上口……再如:

荡、荡、荡,去祯旺!

嬉、嬉、嬉,去海溪!

走、走、走,去海口!

——青田《逗儿谣》

这首童谣一共六句,韵脚却转换了三次,但节奏感依然很强……那是什么原因呢?一是六个句子句式相同,形成内在的稳定的节奏;二是两两押韵,第一句都先3次出现同一个字,强化本句的韵脚,跟尾韵遥相呼应,能使儿童迅速把握每一个句子中的最后一个字的韵脚,从而淡化转韵的生涩……

2.句子的反复

句子结构形式相同也是一种反复……反复采用同一结构的句式,能构成固定的结构,促成稳定的节奏……有些比较长的童谣,采用句子结构反复的方式方便儿童记忆,因为不断的反复能满足人们生理上和心理上的要求,每当一次新的回环重复的时候,便给人以似曾相识的感觉,好像见到老朋友一样,使人感到亲切、愉快……这样的童谣各个地区流传甚广……比如:

囡囡哎,侬要啥人抱?

我要阿娘抱……

阿娘腰骨讴勿倒【1】……

囡囡哎,侬要啥人抱?

我要阿爷抱……

阿爷胡须捋捋困晏觉……

囡囡哎,侬要啥人抱?

我要阿姆抱……

阿姆做裤做袄袄……

囡囡哎,侬要啥人抱?

我要阿姐抱……

阿姐堂前门口花轿到……

囡囡哎,侬要啥人抱?

我要阿哥抱,

阿哥砍柴磨镰刀……

囡囡哎,侬要啥人抱?

我要外公抱,

外公给你一块大香糕……

——宁波江北区《侬要啥人抱》

整首童谣,首先是通篇押“ao”韵,形成一种稳定的节奏,其次童谣通过一问一答的形式,重复问了六次,答的六次内容虽然有变化,但句式保持不变,形成了句子间反复的规律……因此这首童谣虽然很长,但儿童念唱并不费力……

二、顶针

顶针是童谣中最为常见的表现手法……通常,人们把用顶针这一手法结构的童谣很形象地称作顶针歌或连锁调……顶针歌在浙江童谣中随处可见,而且顶针的形式多种多样……

1.上句头字,作下一句尾字

此种情况往往是随韵接合,义不相贯……比如:

姆妈喂,要吃豆……

啥格豆?罗汉豆……

啥格罗?三斗箩……

啥格三?破雨伞……

啥格破?斧头破……

啥格斧?绍兴府……

啥格绍?油车槽……

啥格油?鸡冠油……

啥格鸡?白雄鸡……

啥格白?舅子白……

啥格舅?老娘舅……

啥格老?花杆老……

啥格花?葱草花……

啥格葱?屋烟囱……

啥格屋?高高大楼屋……

屋来那里?头上抬起……

哈哈,想吃天屁!

——慈溪《姆妈喂,要吃豆》

2.上句尾字作下句头字

这种情况内容稍有联系,像穿针引线,有一条连贯的线索,有移步换景的妙用……比如:

月亮贝贝,

伢种芥菜,

芥菜开花,

伢种南瓜,

南瓜延藤,

伢种大菱,

大菱三只角,

妹妹看仙鹤,

仙鹤嘟嘟飞,

妹妹看雄鸡,

雄鸡咯咯报,

妹妹看花轿,

花轿红彤彤,

妹妹看火熜……

火熜热嘭嘭,

姑娘看灯棚,

灯棚里头有个大姑娘……

——上虞《月亮贝贝》

3.上句中字作下句头字

上下文的内容比较紧密……比如:

先生,先生,我要告状!

你告阿咋状?

我告老鼠偷来我的糖……

老鼠呢?

老鼠给花猫抲去了……

花猫呢?

花猫被狗咬死了……

狗呢?

狗被老虎拖去了……

老虎呢?

老虎逃进山洞里了……

山洞呢?

山洞被潮水淹没来……

潮水呢?

潮水被乌云遮住来……

乌云呢?

乌云被风吹散来……

风呢?风歇掉来……

——诸暨《问答歌》

4.上句尾字为下句中字

内容连贯,知识性强……比如:

它嘞东西咯咯叫?

蛤蟆唱歌咯咯叫……

蛤蟆为他嘞会咯咯叫?

蛤蟆咀阔咯咯叫……

那畚箕咀阔为他嘞不会叫?

畚箕是竹做的……

那笛子是竹做嘎……

那笛子是竹做嘎为他嘞嘀嘀叫?

笛子是有洞嘎……

那米筛洞无数为他嘞不会叫?

米筛是圆嘎……

那铜锣圆嘎为他嘞会哐哐叫?

铜锣是铜做嘎……

那锁是铜做嘎为他嘞不会叫?

锁是有须嘎【2】……

那羊有须为他嘞会咩咩叫?

羊有四只脚嘎……

那板凳也有四只脚为他嘞不会叫?

板凳是木头做噶……

那木鱼石木头做嘎为他嘞会笃笃叫?

木鱼石有咀嘎……

那酒壶有咀为他嘞他不会叫?

有咀不阔不会叫,蛤蟆咀阔嘎嘎叫!

——淳安《蛤蟆咀阔咯咯叫》

5.上段尾字为下段首字

内容连贯,知识性强……比如:

“鸡,鸡,要杀你”

“杀我啥原因?

生蛋自己窝,

讨吃别人窝,要杀你啥牛……”

“牛,牛,要杀你……”

“杀我啥原因?

上块是我犁,

下块是我耙,

要杀你杀马……”

“马,马,要杀你……”

“杀我啥原因?

上路是我跑,

下路是我走,

要杀你杀狗……”

“狗,狗,要杀你……”

“杀我啥原因?

上更是我巡,

下更是我吠,

要杀你杀猪……”

“猪,猪,要杀你……”

“杀我啥原因?

吃你三碗汤,

四碗干,

你要杀就杀,

你要斩就斩……”

——长兴《属相儿歌》

6.双顶针

这种顶针比较特殊,除了上句尾字作下句头字外,紧接着是上句中字作下句头字,两种顶针交叉进行……比如:

落雨落雪,冻煞老鳖,

老鳖告状,告拨和尚,

和尚念经,念拨观音,

观音挑水,挑拨小鬼,

小鬼爬灰,爬出小乌龟……

——长兴《落雨落雪》

三、颠倒

颠倒是用极端陌生化和超现实化构建的一种怪诞,它用最熟悉的材料、最现实的东西组成最陌生和最荒诞的意象……

首先,它通过语义的破解、重组和词语的悖理、错位,制造幽默、搞笑的审美情趣……例如:

月亮白光光,

贼来偷酱缸,

聋子一听到,

哑巴就喊起,

跛足就去追,

瘸手就去抓,

一把捋过去,

瞎子一看,

原来是个和尚……

——丽水《月亮白光光》

聋子能听,哑巴能喊,跛足能追,瘸手能抓,瞎子能看,童谣通过强烈的幻想,破解了惯常的语义组合,通过重新组合把现实生活中本不会有的事理讲得绘声绘色、有滋有味,有效地引发儿童产生一种反常、奇特、滑稽的感觉,从而感受这种语言游戏的诙谐与美感,享受它们所带来的欢欣与愉悦……

其次,它通过大胆夸张、刻意渲染,展示了一连串反叛常理的奇怪意象……例如:

一稀奇:蚱蜢驮只老母鸡;

二稀奇:西山老虎猫衔去;

三稀奇:三岁官官出胡须;

四稀奇:师姑庵里招女婿;

五稀奇:黄牛关了鸟笼里;

六稀奇:六十岁公公坐勒摇篮里;

七稀奇:七石缸摆了盖碗里;

八稀奇:八仙桌摆了糖盘里;

九稀奇:洋船撑勒阴沟里;

十稀奇:乔萁花种勒屁股里……

——平湖《十稀奇》

叙述中,它巧妙地运用相反相成的辩证法原则,引发儿童好奇心,促使儿童从悖理的现象中辨别真伪、感知自然、丰富知识,进而透过表面的荒诞揭示事物的本质……

最后,它通过一系列语言概念的反常组合,为儿童营造了一个别开生面的艺术空间……例如:

我从来勿曾乱说过,

蚌壳里摇船过太湖,

洞庭山上摸田螺……

我从来勿曾乱说过,

阶沿石下柯“土婆”【3】,

我从来勿曾乱说过,

百亩漾里一根芦……

飞只鸟来搭只窠,

生末生得三个麻鸟蛋,

出么出得四只大塘鹅……

——德清《我从来勿曾乱说过》

太湖烟波浩渺,小船过湖已经不容易,它居然摇的是蚌壳里的船;摸田螺上的是洞庭山,柯鲈鱼就在屋前阶石下;水波荡漾的百亩大水面居然有一根芦苇,一根芦苇上鸟还能搭窠,还生出三个鸟蛋,匪夷所思的是三个鸟蛋孵出的却是四只大塘鹅……童谣大胆想象,自由挥洒,把完全不相干的事物和现象任意组合,它是一种思维的游戏,“把真实的东西转变成为他想要的东西,从而使他的自我得到满足”【4】……另外,不停地反复强调“我从来勿曾乱说过”,一本正经的告白与匪夷所思的内容形成最强烈的反差,令人捧腹……

四、夸张

夸张是在客观现实的基础上,发挥丰富的想象力,专门把事物的某些特征加以扩大或缩小,用言过其实的方法,突出事物的本质,或加强作者的某种感情,烘托气氛,引起读者的联想……童谣的夸张常见的有以下两种形式:

1.扩大

故意把客观事物说得“大、多、高、强、深……”的夸张形式……比如:

肚子饿了好心焦,

南京买米北京淘,

东洋大海去挑水,

昆仑上上捡柴烧……

大喊三声:饭好了!

——德清《肚子饿了好心焦》

童谣描述的是一个饿肚皮的人等烧饭时的焦急心情,在他眼中,这顿饭烧得实在是慢,一顿饭的材料居然好像是东南西北即时去采办的,而且跨度之大,简直让人难以想象,试想,如果烧饭材料真是从南方的“南京”、北方的“北京”、东边的“东洋大海”、极西的“昆仑”这几个地方采办解决的话,那该有多慢啊!最后“饭好了”的喊声估计能响彻云霄!又如:

永康精,

打铁钉,

一个铜钱一个命,

二个铜钱打人命,

三个铜钱不要命……

——武义《永康精》

为了三个铜钱连命都不要了,你说永康人精不精?

2.缩小

故意把客观事物说得“小、少、低、弱、浅、……”的夸张形式……比如:

巧姑娘,巧姑娘,

巧得不像样,

全身没有三寸长,

鸡蛋壳里做道场……

豆芽脚下好乘凉……

——缙云《巧姑娘勿象样》呵呵,没有比这个更精致的了!具体形象,幽默逗趣!又如:

癞痢命薄,

三亩田种在江北,

收收石把,

牵牵斗把,

烧烧碗把,

一放放在灶角,

给老鼠吃掉半把,

大癞痢吃,小癞痢哭……

——嘉善《癞痢命薄》

三亩田种庄稼,收了石把,去皮存肉蚀掉大半,只剩下斗把,到烧好就剩下碗把,可怜的是给老鼠还要吃掉半把,大癞痢吃吃还不够,小癞痢只好眼巴巴哭,癞痢真当命薄……童谣把“石”、“斗”、“碗”几个度量单位放在一起,顺势而下的幅度之大简直是匪夷所思!

第二节 肢体类游戏的表现形式

童谣游戏分语音、语义类游戏和肢体类游戏……

语音、语义类游戏一般不区分人数,可以是一人也可以是多人……但有些童谣对于人数的要求相对明显,如摇篮歌,儿童可以是一人,也可以是多人,但吟唱的总是长者一人;又如问答歌,基于一问一答的特殊性,参与游戏的人应该是两个人以上,一人一唱一答,当然也可以,但总是兴趣缺缺……

我们这里重在讨论肢体游戏的表现形式,以参加人数为标准,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一、一人游戏

由一个儿童完成的童谣游戏……比如:

蝴蝶飞飞,

眼镜戴戴,

烂头儿爬上台做小旦……

——温州鹿城区《蝴蝶飞飞》

念唱的时候,两手反合,无名指与无名指、小指与小指交叉,两个手指分别和大拇指捏成圆形,成眼镜状,两中指外伸,一面念一面动……前两句反复念几遍,念到最后一句十指都放掉……可以反复操作……又如:

我的马儿好,

我的马儿巧;

我的马儿跑得快,

我的马儿不吃草;

我骑马到京城,

皇帝朝我笑;

送我一件丝棉袄……

——桐庐《马儿好》

这是儿童模拟骑马的游戏,儿童手拿一根竹棒,右腿搁在棒上,左腿跳动前进,边跳边唱……再如:

羊屎【5】舅,拨捣臼,

一拨拨到姊姊镬灶口……

姊姊还道是只累灰狗【6】,

“啪啦”一火叉,

打到填缺口……

爷爷走走过,

还倒是根泥棍鳅,

得来杀杀过夜酒……

爷爷坐上横,

娘娘坐下横,

爷爷一个屁,

娘娘布谰摇大旗……

娘娘一泡屎,

爷爷胡须翘翘起……

——诸暨《拨捣臼》

这是适合一个儿童念玩的游戏……儿童一边念童谣,一边双手抱住双膝,使身体缩成圆形,在床上或干净的地方滚动,是为拨捣臼……

二、二人游戏

这类游戏往往需要两个人完成……

在众多的童谣游戏中,抚慰类游戏多为两人游戏;儿童嬉戏类游戏如解锯歌、拍手歌、牵磨歌等也多为二人游戏……比如:

抖抖虫咳飞,

麻将剥剥皮,

酱油蘸蘸好东西,

囡囡吃仔嘟嘟飞……

——余姚《抖抖虫咳飞》

母亲带着年幼的孩子,牵着他的双手,随着念唱的节奏,让他自己点自己的手指,念到“飞”的时候,就做双手分飞的形状,然后合拢,继续点自己的食指,念到最后一句“吃”时,就把孩子的手牵到嘴边做吃状,然后随着“嘟嘟飞”,再次打开双手做“飞”状……这类游戏适合六个月大小的孩子……又如:

磨麦,

请客,

磨麦麸,

请阿姑;

磨麦皮,

请姑爷;

磨麦粉,

请阿婶……

——温州鹿城区《磨麦》

念唱这首童谣时,双方各用左手,握住自己的右手腕,再用右手交相握住对方左手,成一个口字形,来回水平旋动,仿效推磨的动作……游戏的双方既可以是亲子互动,也可以是年龄相仿的儿童之间的嬉戏……

再如淳安《背背背》,这个游戏是两个年龄相仿的儿童之间的游戏,具体文本和玩法,参见第三章……

三、三人游戏

适合三个人做的游戏……比如:

荡荡尺四镬,

荡荡尺四镬,

礅礅大调镬……

——绍兴县《荡荡尺四镬》

这是一则亲子游戏,唱此歌时,让小孩仰面朝天,两个大人一个提住孩子的双手,一个提住孩子的双脚,上下左右来回摆动……又如:

第一第一桥,

第二第二桥,

第三三官殿,

第四四营堂,

第五五棚殿,

第六六塘殿,

第七七星殿,

第八八仙楼,

第九九星殿,

第十十字街头买酱油,

十一烂头儿圈底爻……

——温州市鹿城区《第一第一桥》

童谣中的地名都在温州市鹿城区内……这是儿童间的嬉戏游戏,游戏时,由三个儿童组成,每人手交叉握住别人的手,然后随念随转,念到“十一烂头儿圈底爻”,其中两人把另一个圈住……然后继续念唱,直到每一人都被圈住……

三人游戏是指只适合三个人的游戏,相对比较少……

四、多人游戏

这类童谣游戏由三个以上的儿童参加,有些游戏参加的人越多越好……比如:

数棉籽,种棉花,

棉籽棉花落哪家?

落东家?落西家?

猜不到,雷打他,

放牛伢吃牛屎巴巴……

——安吉《棉籽棉花落哪家》

游戏时,儿童围成一圈,脸朝圆圈中央,蹲下,双手反剪放在身后……圈外一儿童拿着手帕或小巧物品,围绕圆圈行走,边走边唱童谣,相机把手中物品塞在蹲着的一儿童背后的地上,等唱完,蹲着的儿童来猜是不是放在自己身后,如果猜中,则换这个儿童来放手帕,猜不中,罚到圈外种棉花……又如:

荷花荷花几月开?

正月开……

正月勿开几月开?

二月开……

二月勿开几月开?

三月开……

三月勿开几月开?

四月开……

四月勿开几月开?

五月开……

五月勿开几月开?

六月开……

六月荷花蓬蓬开……

——安吉《六月荷花蓬蓬开》

这个游戏适合很多的儿童在一起玩,中间先蹲着一位儿童,其余的手拉着手站在他的四周围,围成一个小圈子,同时,把十小手都放在这个蹲着的儿童头上,蹲着的儿童跟大家开始一问一答,当最后大家一起说到“六月荷花蓬蓬开”时,大家欢快地手拉着手四面八方散开来,围成一个大圆圈,蹲着的儿童要立即站起来,作冲刺,想办法用力来窜破其他儿童用手拉着的圈子,大家又要尽力拉得很紧,不让他窜出去!然后,圈中儿童向一对手牵手(代锁)的儿童问:“这把什么锁?”被问的两个儿童根据自己的握力回答:金锁、银锁、稻草锁、****锁……圈中问的儿童立即用力开锁,一直把锁全部开了,才算胜利……

童谣游戏的四种形态一般来说,各有自己的特色,不能随便增加或删减游戏成员……但如果换个角度也可以转化……比如:

大麦黄,小麦黄,

摊个砂糖麦饼请山王,

山王老爷拉个屁,

大囝小囡逃勿及……

呸呀!

便会响……

——三门《麦秆叫》

大小麦收割后,儿童经常会做一个“麦秆叫”来吹,吸气发音,优美动听……“麦秆叫”具体做法:先取中间一头有节、一头无节、大约五到八寸长的麦秆,再拿麦穗边的细秆对折,来划破刚才的那个麦秆,划破的那根麦秆就是“麦秆叫”……这首童谣就是在制作过程中念唱,适合一个人,也适合多人……同时,如不看胜负,是嬉戏游戏;如要争胜负,那就是角逐游戏……再如:

一指尖尖,(竹笋)

二指圆圆,(鸡蛋)

三指打管【7】,(蘑菇)

四指捏拳,(嫩蕨)

五指红丝带,(豇豆)

六指盘龙坐,(南瓜)

七指一身疮,(黄瓜)

八指一身毛,(冬瓜)

九指盘龙籽,(高粱)

十指盖团圆……(大蒜)

——淳安《十指谜语歌》

这是一首十指谜语歌,是肢体游戏也是谜语游戏,是本课题组成员深入淳安最偏远的山地,采访一位80多岁的方桂香老奶奶【8】记录下来的……这个肢体游戏传达的是谜语,需要别人解谜,猜的人,可以是一人也可以是多人……所以这则游戏的表现形式是丰富多样的……

注释:

【1】“讴”,意为“弯”……

【2】旧式锁,里面有两根弹性铜片,俗称锁须……

【3】土婆:鲈鱼的一种……

【4】华爱华:《幼儿游戏理论》,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56页……

【5】羊屎:比喻的说法,意为年纪小……

【6】累灰狗:沾满灰的狗……

【7】打管:蘑菇盖朝下一面的皱褶,学名菌褶……

【8】方桂香:女,生于1928年2月,文盲,是淳安县王阜乡金岙村村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