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在这一章里,我们所要介绍的饰物,便是颈饰与耳饰。且不说这些饰物的形制如何,只看缨珞、玉舞人、琇莹、明月珰、丁香儿等等,这些美妙的名目,便已经叫人自心底里生出无数携了芳、盈了香的念头了。想来,那画堂中女子的娇颜,必是比这名目还要美丽动人的吧。
雪蝤蛴
纤颈如雪,或于高掩的衣领间露出一截,或在披帛与抹胸中完全显现。而那坠于颈边的珠链,便是环住这雪般秀色的一围华艳,让美人与春色融为了一体,亦令那美丽的容颜,因之而更显明艳。
颈饰,有着其他环形饰物的形状,却无暗含的喻意,亦没有暧昧的情愫。便如同没了艳史的美人,只是这样单纯地美丽着。有一些寂寞,有一些冷淡,却依旧无损它的美。任是无情,却亦动人。
商周之时,项链的形制与材料使用已颇为丰富,出现了玻璃、水晶、金或银等材料制成的珠串项链。形制上则出现了以色彩、形式各各不同的小饰件组合而成的项链。这种组合颇有几分乱搭的意味,设计风格可谓大胆随意,亦有一种华丽于其间。
华美的项链,或晶莹、或剔透、或宝光流转、或金彩辉耀。它的美丽,便在于将一应细小的饰物,以细绡红绳穿起,便似穿起一束岁月里的流光,妩媚于美人的素颈之上。而这些项链上所穿的细小饰物,至秦汉时有了极大的变化,这其中,又以汉为一时之冠。
汉代各类项链上的珠饰,真真是华美丰盛之极,不再如商周时代那般只以玉为主了,而是出现了各式各样的珠饰。如玉珠、玛瑙珠、水晶珠、琥珀珠、琉璃珠、金珠、银珠、瓷珠等等。珍珠也出现在了闺阁女儿们的雪颈上,那暗蕴光华的珠串,不知曾美丽过多少女子的秀项。
裛以藻绣,络以纶连。随侯明月,错落其间。金釭衔璧,是为列钱。
在引自班固《西都赋》的这一行华章里,我们读到了“随侯明月”这个词,其所指的,便是一种极有名的琉璃珠,称为“随侯珠”。随侯是西周时随国的君王,其所制的琉璃珠,光华如月、莹白素洁,是极珍贵的一种珠饰。想来,将这如月似雪的随侯珠串于项链、戴于颈中时,便似将月色饰于颈边,映出美丽娇颜,高华出尘,令人不敢逼视。
此外,金珠与金制的坠饰,亦在汉代颇为风行。其最令人惊艳之处,不在其材质,而在其工艺。匠人们会将金珠做成各种形状,中间串孔,以供做成项链。比如,以细如米粒的金粒粘成圆环状,做成珠子,或是以模具压制而的金珠,八角玲珑,上面均有雕刻的花纹,极是华丽璀璨。
而最终,这一切的华丽璀璨,到了“玉舞人”的面前,只怕还是要失色几分了。
玉舞人可说是汉代最美的项链坠饰。这种以玉雕成跳舞女子的坠饰,不只漂亮别致,且只汉代独有,别无分号。
百子池头一曲春,君恩和泪落埃尘。当时应恨秦皇帝,不杀南山皓首人。
这首哀怨悲怆的诗,咏叹的是一代美人戚夫人。戚夫人为汉高祖宠妃,最擅跳一种“翘袖折腰”之舞,博取了君王的无限宠爱。而这“翘袖折腰”的美妙姿态,便是汉代玉舞人坠饰的主要造型。以温润的玉,雕琢成双袖飘飞,纤腰转折的女子,再将之做成链坠,挂于项链之上,有一种生动的美丽。
只可惜,那长袖善舞、绿腰娉婷的一代美人,收梢却是如此凄惨悲凉。倒不如这以玉刻成的小小玉舞人,一样地舞着翘袖折腰,却无须为人所嫉,亦不必为政治牺牲,无知无觉地美丽着,垂坠于闺秀们的纤颈,装点她们的美丽华年。
东君已了韶华媚,未快芳菲意。临居倾倒向荼蘼,十万宝珠璎珞带风垂。
合欢翠玉新呈瑞,十日傍边醉。今年花好为谁开,欲寄一枝无处觅阳台。
春花绽放时的景象,宛若宝珠璎珞般华美盛大。而璎珞,也的确是古代闺秀们的颈边饰物。
璎珞,又名缨络、华鬘,最早是佛教中佛像颈间的饰物,据说起源于印度,梵语称之为“积由罗”。这种颈饰的形制极繁,通常是于项圈上悬挂下各种华贵的串饰,自颈至胸累垂满满,有的还会一直垂至足部,甚至要和臂饰相连,华丽繁复至极。
如此珠光宝气的缨络,在大袖飘飘的魏晋时期虽偶有所见,却并不流行。直至崇尚华丽的盛唐,这以繁复为美的颈饰才真正流行了起来,尤其为宫廷贵女们所喜爱。
可惜的是,到了讲究精细素淡之美的宋朝,缨络便退出了颈饰的舞台,想来是它过于华丽的样式,与彼时的流行风尚相悖,因而逐渐没落了吧。倒是念珠与项圈,成为了彼时的主流颈饰。
不过,最有趣的颈饰却是出现在清代,是一种叫做“领约”的饰物,主要为命妇嫔妃所用。
顾名思义,领约是用来约束住衣领的。它以金丝编成圆环状,中部做成可开合的活扣,便于佩戴,而两端则垂下丝绦。佩戴时,将领约束于衣领外,丝绦垂于背后,是贵女命妇们大妆时的颈饰,日常装束时则不可使用。此外,领约的式样、其上所装饰珠玉的数量、丝绦的色彩等,均是有严格规定的。可以说,这是最具清代特色的别致颈饰了。
明月珰
珠翠双双,缀作女子耳上风情。那清丽的华光,轻轻笼在女子的耳畔,衬着鬓边的花钗、发上的步摇,以及那娇丽的容颜,有一种让人心动的娇俏韵致,令人过目难忘。
耳玦,是最古老的耳饰。所谓玦,便是指环形有缺口、器形扁圆的玉,“如环而缺不连”。因玦有“缺”之意,故以之名。耳玦的戴法是将之卡在耳垂上以做装饰,既美观且亦很牢固。
辛苦最怜天上月。一昔如环,昔昔都成玦。若似月轮终皎洁,不辞冰雪为卿热。
无那尘缘容易绝。燕子依然,软踏帘钩说。唱罢秋坟愁未歇,春丛认取双栖蝶。
缺月如玦,便似那萦绕心头的幽怨,便时光涉过千年,亦无法抹去那对月长叹的婉约身影与满腔深情。或许,这无法圆满的耳饰,亦正表达着古时闺中女儿的心意,只愿人心不似玦,长相厮守无离别。
瞻彼淇奥,绿竹青青。有匪君子,充耳琇莹,会弁如星。瑟兮僩兮,赫兮咺兮,有匪君子,终不可谖兮!
迢遥而立的君子,如玉温润,如竹清雅,宛若画中素洁的青荷,叫人见之而忘俗。
且歌且叹的诗句,道出了闺中女儿家的脉脉深情。而诗中所说的“充耳琇莹”,便是一种在商周时流行的奇特耳饰,其名为“充耳”,又名“瑱”,是一种自冠的两边垂下塞住耳朵的玉饰。女子们为轻巧方便,便将瑱以丝线固定,再将丝线系在簪上,直接插戴于发上,则瑱自然垂于耳边,颇为奇巧有趣。
说起来,瑱并非单单只是装饰,亦有颇深奥的寓意,喻指不要妄听,成语“充耳不闻”便是据此而来。将饰品与为人处事之道融于一处,可谓匠心独具。而这小小的饰耳之物,也因此而不觉其小,反显出了庄重与肃穆之意。
寄恨一尺素,含情双玉珰。会前犹月在,去后始宵长。
珰,上古时便已有之,有一别称为“珥珰”。秦汉时,贵族女子均不穿耳,只将耳饰缚于簪上,再将簪插于发间,一如前文所说的“充耳”一般。因这种耳饰通常为玉制,且与簪连为一体,故有“簪珥”一说。
而普通人家的女子则是需要穿耳的,且这种穿耳还带有一定的仪式感,需由女孩子的母亲或女性长辈来完成。这种耳洞不似现在女孩子们的耳洞那么细小,而是比较大的,以便将那种穿针颇粗、呈鼓状的耳饰戴上。而这种穿过耳洞所戴的耳饰,便叫做“耳珰”。
妾家住横塘,红沙满桂香。青云教绾头上髻,明月与作耳边珰。
明月珰,大约是耳珰中最副盛名的一种了。所谓明月珰,指的是一种琉璃制成的耳珰,因其剔透晶莹、五彩缤纷,便如月华流转一般,故极得闺中女儿的喜爱,便有了明月珰这个美名,诗句词章中,我们亦常见它美丽的身影。
除却明月珰外,秦汉时的耳珰还有玉珰、玛瑙珰、金银珰、象牙珰、水晶珰等等,均是彼时女儿家的耳上风景,其材质与工艺亦富丽华美,令人赞叹。
琉璃如月华,饰作清丽的明月珰。这美丽的耳饰,穿过了秦时柳色、汉时烟雨,一路逶迤至大唐,却渐渐地消失于闺秀们的耳畔。在那个凡事均讲究大气华美的年代,不知为何,耳珰却始终不曾流行,戴耳饰的女子也并不多。这或许与彼时的女子讲究自然大气之美,且受“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思想的影响有关,因此穿耳洞者并不多。
不过,虽然戴耳饰的人不多,却也并非没有。有些爱美的女子,便将有别于耳珰的饰品坠于耳畔,那便是做工精美的耳坠。
唐代的金属工艺还是相当精妙的,匠人们将珍珠、宝石、琉璃珠、珍珠等穿在金丝之上,做成繁复的坠子,围在花朵状的金丝球上,再于其上弯出穿耳的金玦状造型,以便美人们将耳坠穿戴于耳上。如此一来,耳畔便有了五色流转的光华,精巧馥丽,花色与珠玉相间,想必那穿戴耳坠的女子,亦如这花朵珠玉一般可爱动人吧。
所幸,这股不爱戴耳饰的风潮,到了宋代时有了极大的改观,耳饰又逐渐成为女子们最爱的饰物,而穿耳洞也成了彼时最流行的风潮,不仅在民间,宫廷贵女们亦均以穿耳洞、戴耳饰为美。由此可见,时尚总是循环往复的,一时沉寂,一时又再度流行,这是时尚的规律,古今皆同。
宋代的耳饰有耳钉、耳坠与耳环这几种。只看这形制,倒是与现代的耳饰颇为相同。只不过彼时的耳饰,工艺更为华丽繁盛,花色亦较今时更丰富。蔓草、缠枝、折花等图案,均以压制的形式出现在耳饰上,或设计成环形,或制成双面合页的耳坠等等,不一而足。而各种水果的图案亦于耳饰中频繁出现,比之花草更显可爱灵动。此外,还有一种累丝镶嵌的工艺,将耳饰之美发挥得淋漓尽致,可谓冠绝一时了。
丁香儿
丁香儿,只看这名字,便仿佛鼻端已有香风拂过,又似指间轻掠了柔软的花瓣,让人止不住地想要揣想,那款款行经的女子,有着怎样美丽的容颜,又是如何穿衣著裙,簪发饰耳的?
李渔曾于《闲情偶记》中说:“饰耳之环,愈小愈佳,或珠一粒,或金银一点,此家常佩戴之物,俗名丁香,肖其形也。”
丁香儿,便是这种极细小的耳饰的统称。于明末清初时极是盛行,为汉族女子所钟爱。此种耳饰,轻巧细致,盈盈如一枚丁香花,不可饰之于浓妆,却是清淡妆束的最好点缀,有一种清雅简约的美感。
明代的女子首饰,应是历代中最是精细的一种了,不只形制丰富,且有许多有别于其他时代的特殊之物。便如这丁香儿,便是历代耳饰中所不多见的。
除却这唤作“丁香儿”的耳饰以外,明代女子领下的扣花亦很精美,更有一种唤作“蝶恋花”的扣花,其美丽精致之外,又含了一层莫名的氤氲春意,似是那无边春色,便在这领下的扣花之上蔓延开来。
小桃枝下试罗裳,蝶粉斗遗香。玉轮碾平芳草,半面恼红妆。
风乍暖,日初长,袅垂杨。一双舞燕,万点飞花,满地斜阳。
诗中花引蝶来,蝶与花依。而这花蝶相对、翩舞缠绵的画面,便是“蝶恋花”扣花的造型。这种扣花通常为金制,中间为一枚花朵,花心往往是红宝石,而花朵的左右两边,则各有一只蝴蝶飞舞,蝶翼为金,蝶身以各色宝石为饰,端庄雅丽却又不乏灵动,兼之精细的镶嵌与累丝工艺,越显得繁华似锦,仿佛连春天都含在了其中。
此外,“三事儿”与“七事儿”,亦是自明代开始盛行的一种配饰。
“三事儿”通常是指的是牙签、镊子和耳挖子,将这三样事物以金银链坠之,系于汗巾的一角,藏于袖中,以便随时取用,便是“三事儿”了。
还有一些简略的“三事儿”,由牙签、香茶盒与香袋组成。其中,香茶盒里装着的,便是古代女子用来噙之以香口的食物,以去除口气,令唇齿含香。此外,有些心思巧妙的女子,还将“三事儿”以可开合的盒子装了,系于汗巾上,不令这些生活上的小物影响了自己的形象,且更显得汗巾与饰物的精美,称得上心意别裁。
《金瓶梅》第十四回中便有这样一段描写:
……到次日起来,临镜梳妆,春梅伏侍。他因见春梅灵变,知是西门庆用过的丫头,与了他一副金三事儿。那春梅就连忙对金莲说了。
由此可见,明代时“三事儿”是一种非常流行且普通的配饰。至于“七事儿”,则没有一定的形制,且因明代后期的“事儿”有了新的流行风潮,因此,“七事儿”不再限于实用的工具,而是将更多的精美饰物坠于其上。也正因如此,“七事儿”的实用价值较“三事儿”为轻,却有了更多的点缀装饰作用。
此外,与“三事儿”男女皆可用不同,“七事儿”是唯有女子才有的配饰,故其在工艺、造型与花色上,较之“三事儿”更为精细秀巧,也更具女子婉丽的风情。
佩玉环:裙边风景,禁戒之美
时将过午,天色却早早地阴了下来。远山如青黛,似凝结着一段淡淡愁绪,又似女子微蹙的眉心,有一些不舍地,牵住缓缓流过的阴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