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世间女子最相思
6863200000010

第10章 锦瑟年华谁与度(5)

风有些微微的冷意,却依旧是清爽明洁的,携着秋日方有的空阔与清寥。那女子束着长斗篷,自廊下轻盈行过,步履不急不缓,袍袖微微摆动,裙角襟边,偶尔飞过几叶殷红的枫叶。而那系于腰上,垂于裙边的环佩,便在这红叶翻飞的时刻,奏出清越的声响。随步清音,宛似一段流媚的乐章。

腰饰,是古时闺中女子裙边的风景,亦是那蜿蜒于腰带的美丽延伸。而腰饰最美之处,便在于它清寥与婉约的融合。既有书卷华章之气,亦含温婉动人的风情。故,历朝历代,女子于腰饰之上,总要花上许多心思。

玉佩、玉环以及香囊之属,是古代闺阁女儿腰侧裙边的主要饰物,或清雅,或温润,或多情娇美,总是女子于饰物上的一片深情。

而若细细追忆,我们便会发觉,古时女子的腰饰,有时更是一种礼仪。是令闺阁女儿举止端丽、行动优雅的一种约束。虽略嫌古板,却又有一种禁戒之美,含蓄而动人。

步清韵

玉,是君子之石,温润清和、坚硬端方,予人温雅明洁的美感,亦正是君子理应予人的印象。因此,古时男子佩玉的极多,以显示君子风度。而如此清美的饰物,女儿家又如何会错过?何况,女子佩玉,亦也有着极多的礼仪与讲究,在一些衣冠风流的年代,佩玉的女子往往是名门贵女,亦是身份的象征。

商周之时,女子便已极爱于腰侧佩玉。只是,彼时适合女子腰饰的玉饰种类还不多,女子腰侧的玉饰多为玉环一类。她们往往会选取壁孔稍小的玉环,以细细的带子结成一体,佩于腰侧。而壁孔大的玉环通常会以手镯的形式出现。

此外,周朝的玉饰有了较多的形制,如圆形中间有小孔的璧、状如半个璧的璜、孔洞较大的瑗以及有环状有缺口的玦等,均是周时比较重要的玉饰。

有女同车,颜如舜华。将翱将翔,佩玉琼琚。彼美孟姜,洵美且都。

有女同行,颜如舜英。将翱将翔,佩玉将将。彼美孟姜,德音不忘。

颜若芙蓉,身佩美玉,如此女子,怎不叫人难忘。也难怪《诗经》里会留下这首一歌三叹的诗了。

佩玉之风在春秋时达到了一个高潮。人们将各种玉饰以不同颜色的绳结组合,按一定规定进行搭配,装饰于腰带侧畔,是显示地位的象征,亦有一种错落有致之美,谓之“组佩”。

组佩虽美,饰之却不易。倒不是说这些玉饰的组合有多么繁复,而是指人们将一串玉饰佩于腰畔,实是出于一种礼仪的需要,甚至是表现女子风姿的一种方式。

玉饰各各,于腰畔温润流光,而当闺阁女儿们行走时,这些玉饰便会相互撞击,发出清越的声响,宛若风过竹叶、寒冰入水,直叫人连心里也洁净了起来。

也正因如此,这种组佩对女子行走时的步幅、速度便有着很高的要求。步履需舒缓,风姿需高华,而腰侧那一串组佩的声响,要悠扬清婉,如同琴音在风里零落。唯如此,才可显出良好的教养与风度,才是名门贵女应有的风仪。因此,这种玉佩又有一个名称,叫“节步”。节制步履,约束身姿,便是它隐含的寓意。

春秋时期佩玉之风盛行,自然便又有了更多的玉饰种类,这其中比较华丽且工艺精巧的,当属龙凤佩。

这种玉佩是春秋战国时期最具特色的一种玉佩,呈龙飞凤舞之状。龙与凤各占玉佩的一半,或龙首居右、凤首居左,龙尾与凤翼相连,庄重华丽;或二者首部相连,龙尾飘摆、凤尾如屏,却是显得生动灵气了。这种精美的玉佩在春秋时非常盛行,且工艺玉质均异常精美。而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美丽的玉佩便很难见到了,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

此外,这一时期的佩玉方式也有着比较多的变化,不再只拘泥于腰侧,而是可以将之佩于腰部的正中位置。这种组佩往往是一组三或四件玉饰,以丝绳穿起,端正地位于腰带正中间,再垂落于裙摆的中央位置,显得尤为庄重。

淇水在右,泉源在左。巧笑之瑳,佩玉之傩。

秦汉时期,女子佩玉依旧很是流行,且无论贵族闺秀还是小家碧玉,腰佩玉饰均不受太多限制。同时,腰配玉饰亦是女子礼仪的一种,行止之间玉佩轻响,不急不缓、轻重合度,也是贵族女子的一种风度上的体现。

形制巨大的璧在汉代亦比较流行,还有一些异形的璧,亦是造型奇巧,充满了想像力。例如将玉璧的形状拉长,下半部依旧为传统的圆型,而上半部则雕出华美的云龙图案,使玉璧的外形更加繁复典丽,亦彰显出此时各种雕刻手法的丰富,以及对图案、线条的把握。可以说,秦汉时的腰饰玉佩,在玉饰工艺上有了一个质的飞跃,而闺秀们腰边的风景,自然也变得更加的华丽多姿。

理佩环

二妃游江滨,逍遥顺风翔。交甫怀环佩,婉娈有芬芳。

说起来,“环佩”一词,最早出现在秦。

彼时的风气崇尚简约庄重,而自周延续至春秋时期的那种复杂的腰饰组佩,亦在秦时变成了比较简单的组合,通常以环和瑗进行搭配,便此有了“环佩”一说。

一些舞女或普通人家的女子,对这种形制简约的环佩颇为喜爱,而环佩也成为了她们日常生活中比较常见腰饰。

环佩虽然在秦汉流行一时,然贵女命妇们的腰饰,还是以华丽繁缛为主的。因此,她们腰侧垂下的玉饰往往特别多且杂,除玉环外,还有玉珩、璜、璧、冲、牙等等。以精致的丝绳结成长长的一串,如碧水般莹润温雅,行走时,想必亦带着清越玲珑的声响吧?人未到、声先至,往往便让人怀了一种隐约的遐思,既富灵韵,亦含风情。

碧脑浮冰,红薇染露,骊宫玉唾谁捣。麝月双心,凤云百和,宝钏佩环争巧。

女子们戴上宝钏、系上佩环,华丽之中隐现争奇斗艳之意,大约这也是世间最美丽的战争了吧。

除却环佩这种基本的腰饰外,汉代的人形腰饰—“翁仲”,也是比较有特色的一种。

说起来,汉代人似对人形饰物特别衷情。前文我们也提到过“翘袖折腰”的“玉舞人”,而这款“翁仲”亦是人形玉饰,只是其形制则远不如“玉舞人”那般灵秀了。

翁仲是人名,据说是秦始皇时的一名大力士,全名阮翁仲。相传他身长一丈三尺,勇猛善战。秦始皇曾以他的铜像吓退过匈奴人,因此,他的石像或铜像便被人们当作祥瑞之物。不少帝王将他的石像立于陵寝前,以驱魔辟邪。而到了汉代,以之为形象制成的饰物,便亦流行了开来。

自然,这种翁仲玉饰,不会如石像那般巨大,而是颇为精致小巧。女儿家们也偶有佩戴,取其吉祥平安之意。

只可惜,世间的一切总是有始即有终。曾经威武一时的守陵巨人,千年以后亦只落得“寂寥翁仲卧荒烟”的结局,而那曾于女儿家腰畔轻摆的翁仲玉饰,亦在汉代以后消失无迹。

唐宋之时,腰饰较之前朝有了极大的不同。尤其是唐代,民风开放,女子喜着男装,因此,一些男子的腰饰也时常出现在闺秀们的腰边。比如,女子们会将小刀、小袋、针桶、笔、玉佩等物挂于腰间,别有一种英姿飒爽。

而宋代比较著名的闺阁腰饰,便是“禁步”了。顾名思义,“禁步”是有禁戒女子走路行止之意。它与“节步”有异曲同工之妙,只不过更加轻巧美观而已,且不会发出声响。

应是蹑飞鸾,月下时时整佩环。月又渐低霜又下,更阑,折得梅花独自看。

却不知诗中女子于月下整理的佩环,是不是便是我们所说的“禁步”呢?

“禁步”的组件是一种叫做“玉环绶”的腰饰,它是将玉环以丝带缠绕成结,垂缀于裙边的腰饰。有时,可以两个以上的玉环为饰。因此种玉环绶不仅美观大方,且可以压住裙角,以免为风吹起而失仪,起到了令女子行止更加符合礼仪的作用,因此便有了“禁步”一说。这种腰饰直至明清也一直为闺秀们所喜爱,是她们的主要腰饰。

明朝时,腰间佩玉之风在经历了一个漫长的低迷期后,重又盛行了起来。女儿家们对于腰间佩玉极为热衷,尤其是在民间,许多女子都会在腰间以结带束住玉佩或玉环,形如前朝的“玉环绶”一边,将之束于腰边,垂落于裙角。这种玉饰有一个与宋代几乎一样的名字,叫做“玉禁步”。闺秀们亦是以它来压住裙幅,以免失仪。

清代时的女子腰饰就更为丰富了。比较有趣的一种便是“佩巾”。即将巾帕佩于腰间,以方便取用,兼具装饰性与实用性。

在民间,佩巾的佩戴方式及形制、花色等,均无一定规定。而在后宫皇室,佩巾则有着严格的形制要求:皇后佩巾何种颜色、绣什么图案;福晋佩巾何种颜色、绣什么图案;公主格格佩巾又是怎样的形制等,均有明确规定。可谓经纬分明,不可错乱分毫。

除佩巾外,彼时的腰饰种类与形制均较以往更丰富。各种形制与材料的宝石、金银制品等,都成为了女儿家们的腰畔爱物,如绿松石、红宝石、翡翠等等,均可用作腰饰,而不是像以往那般以玉为主了。此外,腰边佩玉也终于没有了以往的禁戒之意,而是成了纯粹的装饰物。若从此点来看,倒是女子们的幸事了。

琼楼几间,瑶徽几弹,觅花声绕回阑,悄微闻佩环。

帘栊昼闲,炉薰昼残,午风摇曳屏山,露裙红一班。

风弄花影,佩环微韵。想来,无论是哪一朝哪一代,女子腰畔的风景,总是美丽而又充满了深意的。或规范举止,或展示风度,或婉约风情。虽然长久以来,腰间饰玉成为了的主流,但不可否认,那环佩于腰间、清越于耳畔的清阔气象,以及绳结如花、玉压裙角所体现出的风情,亦随着漫长的时光,渐渐化作一湾清澈碧绿的河流,流过历史的缝隙,流至我们每个人的眼前。在那一刻,我们不仅感受到了她们的婉约之美,也体会出了一种有别于开放的现代的含蓄韵致,且对那些衣冠风流的年代,生出无限的向往之情。

暗香随

天空是一片沉潜的青碧,似一大块剔透的碧琉璃。临水的亭边,已经没了赏荷的翠袖红巾。

凉风初度的时日,最宜于登上绣楼,看远山被红枫青松染作五色,正是秋日最丰美的景象。而眼前,那一湾碧水似也被这秋色点染得更加翠绿,那凭栏远眺的一抹纤影,楚腰细细,风过时,若有若无地,飘过一痕幽香。

闺中女儿爱美,亦爱那清幽雅致的香韵。而她们腰侧的各样配饰里,除了常见的玉佩玉环之外,香囊,亦是于美人腰畔常得一见的精巧饰物。

红绶带,锦香囊。为表花前意,殷勤赠玉郎。此时更役心肠,转添秋夜梦魂狂。

香囊赠情郎,便是将融了自已体香与兰草香气的事物,赠予所爱之人。那一番幽期密约的情事,也不知曾妩媚过多少个朝代,香艳了无数惨淡的黄昏与凡庸的午后,令时光亦跟着一同恍惚起来,仿佛沾染上了彼时的缕缕幽香。

以香囊系腰的习俗,始于风气开朗的大唐。人们将香草、兰麝之物盛放于细小的荷包内,便成了彼时最为流行的香囊了。通常,这种香囊形制小巧,上面以金丝银线绣着精美的图案,以绢罗或锦帛制成,有的还缀上明珠美玉,精致异常。随身佩戴时,形色俱美,行动处还会拂过阵阵香气,很受闺秀们的欢迎。

香囊盛烟绣结络,翠羽拂案青琉璃。吟披啸卷终无已,皎皎渊机破研理。

在这首描写上官婉儿的诗里,呈现于我们眼前的,不只是一位长袖善舞的唐朝女官,亦是腰束花结、香囊为缀的温婉女子,有着非同一般的美丽与才智。

除却香囊外,香球也是唐朝非常流行的腰饰。它是一种工艺极精巧的银质饰物,形制为空心,球面镂空雕刻着各种华丽的图案,不仅美观,且可令球中的香气飘散而出。而在顶部则有一钮,可以金银链等将物它挂在身畔。

香球最精巧之处还在于它的内部设计。它是由可开合的两个半圆镂空球所组成,扭开后,里面装置两个可以转动的同心圆环,环内再装置一个以轴承与圆环相连的小圆钵。这种设计利用了重力原理。当你将燃炭与香丸装入小圆钵后,无论香球怎样滚动,小圆钵在重力作用下,均会带动机环及时调整状态,始终保持水平的方向,不会发生翻倒。其设计与工艺之精湛,称其巧夺天工亦不为过。

鬓动悬蝉翼,钗垂小凤行。拂胸轻粉絮,暖手小香囊。

银丝团炭,轻置于小小的香囊中,在寒冷的冬日,可以暖手,亦可以把玩。所以,便会有女儿家将之捧在手里,香气盈掌,暖意随心,着实有趣得很。同时它亦非常的精美别致,将之系于腰侧,暗香随步而生,亦是别具新意。

大约是因其设计实在是巧妙,在以后的时间里,这种香球便成为了女儿们熏被暖褥的工具。尤其是冬天,将炭与香料一同置于香球中,放在被褥里,暖香盈盈,直是连整个冬天都变得温暖了起来。还有些女子,会将这种香球悬挂于锦帐的四角,取其袅袅清香,令整个闺房香气婉转,令人欲醉。

罗帐薄,缥缈绮疏飞阁。红地团花金解络,香囊垂四角。

尽日春风帘幕,谁见绿屏纤弱。云压枕函钗自落,无端春梦恶。

尽日春风拂绣帘,那绣帘内临窗而坐的清丽女子,亦在光阴的转换间,换了另一番容颜。

明清以后,香囊依旧是女子腰上饰物,只是却不再有人将香草或香料置于其间了,而是仅仅取其装饰之意。即使偶尔以之盛放香料,也是放得极少。多数时候,这种香囊成了如同玉佩一般的饰物。其造型繁多,用料也不拘于布帛之属,而是有了以带香气的木材,或是以金银镶嵌珠宝等制成的香囊。行走之间,虽无香气缭绕,却也有一番特别的精致雅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