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个性化诉求:传统办学模式的突围之路
6874100000010

第10章 环境个性化:得天独厚,人文和谐(2)

[课程组织形式和活动方式]

本课程实施主要组织方式是以班级群体为单位,同时根据活动内容和性质变化,以年级或者几个班的联合为单位,甚至全校一起开展。

本课程主要采用课堂讲授、实地考察、研究性学习、观看视频等多样化、具体化的活动方式,采用互联网、多媒体课件、录像资料、教学模型等多种教学工具和手段。

[课程评价]

本课程评价采用学分制和多元考核评价方式,体现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自我评价和他人评价、定性和定量的统一。鼓励教师在过程反思中不断补充、丰富、完善课程内容。

1.教师评价。对本课程授课教师的评价与考核主要由教务处执行,教务处将通过听课、查阅资料、调查访问等形式,对教师进行考核,并记入业务档案。考评的重点是:一看学生选择该科的人数,二看学生实际接受的效果,三看领导与教师听课后的反映,四看学生问卷调查的结果。

2.学生评价。学生评价主要由授课教师和学习伙伴执行。授课教师可以根据课程特点、学生规模等因素选择多样化的考核评价方式。对学生评价主要是三看:一看学生学习该课程的学时总量,作好考勤记录。二看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如学习态度、积极性、参与情况等,可分为“优秀、良好、一般、较差”等形式记录在案,作为“优秀学生”的评比条件。三看学生学习的成果,学生成果可通过实践操作、作品鉴定、竞赛、评比、汇报演出等形式展示,成绩优秀者可将其成果记入学生学籍档案内。

三、教学参考资料

《镇海中学九十简史》(校编读物,2001年)

《梓荫风采》(校编读物,2001年)

《镇海中学校园问典》(校编读物,2004年)

《硕德清芬》(校编读物,2002年)

《梓荫胜景》(校编读物,2008年)

《打造优质教育精品创办全国一流名校》(校编读物,2007年)

《镇海籍宁波帮人士》(中国文史出版社,2007年版)

《人文庄市》(中国文史出版社,2007年版)

《甬籍院士风采录》(浙江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二)校园新建景观的人文生态取向

近年来,我们借个性化校园建设的东风,对原本已经十分精致的校园景观环境进行了修整,增设了新景点,注入了新的文化意蕴和时代精神。一方面,我们把学校入口两边绿化景观布局作了合理调整,将学校主干道边的树木往两侧花圃移植,改变了由于道边树木挤压给人的压抑感、狭小感,使得视野更为开阔,象征着新世纪的镇中和镇中人更为宽广、开放、博大的胸襟和眼界。另一方面,我们锦上添花般地修建了新景点,布置了若干精致的文化小品,新景点包括蛟川书院古牌楼、尊师亭、光霁亭,这三个景点都意蕴深厚。古蛟川书院为镇海中学的前身,重立古牌楼是对学校文化之根的追寻。尊师亭由校友捐建,“辛勤耕耘九十载,桃李芬芳育英才”、“金榜闪烁三千士、辛勤汗水九十春”,镌刻于亭上的这两副对联概括了镇中教师的卓越功绩,也表达了学子对师长的真挚敬意,是镇中和谐师生关系的一个物质符号。“光霁亭”中的“光霁”两字即光风霁月,寓意镇中人政治清明、人品高洁、前景广阔灿烂。文化小品包括主题雕塑“思”和缀于绿草丛中的四块启智石“思”“慎独”“诚信”、“学习”,以“思”为主题的雕塑和石刻时时无声告诫镇中人“思则进,不思则退”,要勇于思考,善于思考,“诚信”、“慎独”则与当前强调的公民道德建设和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合拍,呼吁学生要树立良好的道德意识,具备健全的公民道德品质,“学习”提醒所有镇中人要珍惜时间、热爱学习、善于学习、终身学习,也表明镇中创建学习型组织的强烈心向和共同愿景。新校园景观中的人文价值取向十分明朗。

(三)校园物质景观中的“和谐”意蕴

学校个性化校园“和谐”特质的实践解读主要是将学校的各个系统、各种关系置于一种基于合规律的爽心悦目的平衡状态,成为精致的、审美的、爽心悦目的、温暖的、能给人无限想象和享受的。学校物质环境(包括景观环境与设备设施环境)是学生在三年高中生活中和教师工作期间必须长时间置身的一个物质背景。学生在与物质环境持续的紧密联系中获得对物质环境本身及其蕴涵的更为丰富的背景信息的感知,而且这个过程是通过潜移默化和内隐体验的方式完成的。当学生与校园物质环境达到一种程度较高的和谐时,他便获得了美感,提高了审美能力,在美的愉悦中激发了热情,丰富了情感,净化了灵魂。一套与这个学校相关的物质形象实体和抽象符号体系便逐渐在师生的头脑中形成、定格,最终浓缩为他们精神世界里永恒的亮点,那是对这个学校认同和归属情感中的重要的一块。

1.人与人文历史景观环境的和谐

走进镇海中学,学校的大门古朴典雅,校名由郭沫若题写;从正大门望去,中西合璧的校园建筑掩映在雪松、金桂、蔷薇、香樟、翠柏、草坪之中,令人赞叹的是,古典的庄重与现代的飘逸融合得如此和谐与恬美。沿途石径交错,花木吐香,一年四季,春色长驻,环境极为幽雅清静。这里建筑群的主轴是大成殿、杏坛、大成门和泮水。大成殿不仅是儒学的圣地,留下了全祖望、俞樾等著名学者的足迹,还是几次战役的指挥中心;泮水池为清代两江总督、钦差大臣裕谦抗英兵败投水殉国处。东侧校园内有座小山名曰“梓荫”,意为“梓材荫泽”,山顶古色古香的梓荫阁可鸟瞰整个校园;西北麓为林则徐纪念堂,其旧址是蛟川书院,当年林则徐在虎门销烟后被迫“戴罪赴浙”,在此下榻34天。他督修炮台,试制新型铁炮、战船、栉风沐雨,不舍昼夜。西麓为吴公纪功碑亭和炮群实物,这是为纪念清军守备吴杰发炮还击法国军舰、重创“敌酋”法国军舰致其司令孤拔受伤而毙的功绩所设。东北麓为明代抗倭著名将领俞大猷的生祠碑亭,校园内还有摩崖石刻、流芳碑、柔石亭、朱枫烈士纪念楼等文物遗址,观者徘徊缅怀,驻足凝思,常常沉浸在波涛汹涌的历史风云之中,与凝重壮烈的历史律动相回应。

学校的教学楼、实验楼、行政楼等建筑荟萃了古典建筑与现代建筑的长处,融传统与现代特色于一体。体艺馆、图书电教大楼、学生公寓、食堂等大型建筑基本上呈现了现代气息,但色调、檐顶、材质等的巧妙处理又使其处于相对的和谐之中,表征了一种基于传统之上的现代感的延伸。就校园环境的整体效果而言,经过多年的精雕细琢,近几年又对校园绿化布局作了比较大的调整。如今的镇中校园,以梓荫河为界,河南的建筑基本上呈中轴对称状分布,历史在这里沉积,河北则矗立着几幢大型建筑,现代感在此飞扬。加上秀山绿水,亭台楼阁,馆殿廊所,小桥流水,飞鸟游鱼,近50%的绿地覆盖率,别出心裁的花草树木组合。穿行于绿荫缤纷的校园内,中华文化的流风遗韵随处可寻,中国近代史上悲壮英勇的抗争史迹随处可见,而强烈的现代气息也跃然其间。

学校中人与物质景观环境的和谐就在于师生所处的景观环境富有教育意义、富有文化滋养的功能而师生也怀有对景观环境的喜爱、珍惜、自豪之心,师生常常在优美的校园里阅读、交流、感悟、遐思,整个校园几乎看不到果皮纸屑,十分的整洁,校园内的花草树木更是得到师生的精心呵护,美丽的花朵无人攀折,成熟的果子无人采摘,一任这绝美的风景常驻于眼、常驻于心。

2.人与现代化设施设备环境的和谐

为了提高学校的现代化程度,近年来学校投巨资对校园的基础设施和硬件设施进行了更新换代。400米塑胶田径场,国际标准的室内游泳馆,网球场,标准音乐教室,美术创作室,天文馆,价值近10万人民币的全套萨克斯乐队装备。占地近9000平方米的图书电教大楼,54座的电子阅览室,更有覆盖全校所有建筑近1000个节点的千兆校园网,每个教室都配备先进的多媒体教学系统,教师和创新班学生人手一台高档电脑,全校高档电脑的拥有量超过700台。加上原有的功能齐全的体艺馆、闭路电视系统、广播系统,基本上满足了师生员工的文化需要,为他们提供了更广阔的活动空间,特别是在现代意识的树立、现代能力、高科技感悟能力的养成方面,这些具有高度现代化标准的设备设施发挥了无可替代的作用。

投资巨大的现代化设施设备功能在于应用,但在很多学校出现了两个问题:一是应用不充分,造成巨大浪费,并引起师生的质疑;二是应用不适当,导致技术负效应。学校在这两方面都解决得比较好,所有的设施设备都处于高效运转状态,使用率、更新率、折旧率都合度合理。教师积极学习网络技术,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改进教学,特别是针对网络这把“双刃剑”,针对棘手的未成年人上营业性网吧问题,我们坚持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宽广的教育视野,除了出台必要的限制措施外,更以理性的态度,科学整合相关资源,改造了原来利用率较低、功能单一的电子阅览室和网络教室进而开设了校园网吧,为学生营造了优质、文明、绿色的网络时空,提高了学校设备的利用率,赢得了学生和家长的拥护,更赢得了学生的未来。校园网吧开业以来,学生私自上营业性网吧的现象基本绝迹,他们与学校的网络设备及迅速发展的互联网世界达成了一种健康的和谐,学生、教师、家长普遍反映较好。《中国教育报》、《宁波晚报》、《中国精神文明网》等媒体都作了报道。

(四)校园细节环境的发掘利用

细节的重要,犹如测量,常常差之毫厘,谬以千里。如果没有完美的教育细节,就没有宏伟的教育大厦。学校在校园物质景观环境的开发利用中,除了对原有人文历史遗迹教育价值、文化意义的深度开掘,还从细节入手,创设了许多切口小、效果好的“环境育人”的举措。这些举措,和学生的生活、学习紧密相关,能展现学生的风采,留下学生的足迹,促进学生的成长,激发学生内心的认同和需求,让学生在这一精神磁场中潜移默化,让诸如勤学好问、孝敬长辈、真诚合作、奋发向上、谦逊礼让等优秀品质的种子在其灵魂深处扎根,成长为他们以后面对社会的一种自发的精神力量。在这里仅举学校“学子凡语”的开发、“人文寄语”的开发以及“心语心愿墙”的设置为例。

1.“学子凡语”的开发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用环境,用学生自己创造的周围情景,用丰富集体生活的一切东西进行教育,这是教育过程中最微妙的领域之一。”从2005年开始推行的镇中学子凡语就是一种最简约经济却效果显著的细节环境开发举措。

我们认识到,中学生到了高中阶段对于生活与学习已经有了一定的认知与感悟能力,也有了一定的语言组织能力,这种思想的火花在学生的随笔作文里或是平时的课堂发言中屡见不鲜。但这种智慧和思想火花却是珍贵而转瞬即逝的,引导得好会让一个人发生质的变化并影响其一生。以前校门口的电子屏幕是做欢迎牌用的,平时基本不用。后来由政教处发起,在学生中征集学子凡语,经过挑选后打在电子屏幕上,让学生在进出校门的一瞬间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迄今为止已收集到学子凡语8000余条,编成《镇海中学学子凡语》两册。

“我不愿说青春是什么,因为青春是每个人独特的符号,而对于我,青春并不是实现梦想时的喜悦,而在于追寻梦想时所体验的人生百味。”、“梦想是沙漠里的水,永远在你绝望的时候给予你希望。”、“每一个卓越的成就,都来自于一个可以忍受孤寂的灵魂。”、“朋友宛若太阳,在你最失意时,会给你最明媚的阳光。”、“懂得微笑,人才不会在困境中恐惧。懂得给予,人才不会在风雨中孤独。”……以上这些充满哲理和智慧的文字便是学生用自己的文字、自己对生活的真实感悟来充实彼此成长的生活空间。这不仅有利于学生获得成就感和成功的情绪体验,而且同学在阅读他人的“凡语”时,在同龄人、身边人的感悟中得到激发与鼓励,从而影响周边的同学,形成健康向上的精神风貌,最终让校园成为每个学生精神成长的乐园。

【案例3-2】六千条警句六千朵花

“梦想是我的阳光,奋斗是我的肥料,总有一天我会绚丽地绽放!”4月11日早上,当浙江宁波市镇海中学的学生们踏进校园时,第一眼就看到了在10多平方米的电子屏幕上,显示着高二年级林芸芸同学这条自创警句。

在镇海中学,校门口的电子大屏幕上每天都会显示一条学生原创或改编的“名言警句”,而把生活、学习中的感悟写成简洁、精炼的句子也成了学生们的习惯。“让学生从生活中提炼警句,对他们来说是一种思考,也是一种激励,当然,老师也多了一种和学生沟通的方式。”镇海中学党委书记张咏梅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