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个性化诉求:传统办学模式的突围之路
6874100000012

第12章 环境个性化:得天独厚,人文和谐(4)

要想身在四面八方的校友参与到母校生活中来,首要的条件是学校能够真诚地敞开胸怀,向他们表达母校对他们的关注,创造辉煌的业绩让他们以母校为荣,激发他们“母校以我为荣”的信念与行动,从而引发情感的共鸣。其次,学校要为在校师生与校友搭建交流的平台。以往,我们一般都采用校友回访、座谈会、校庆、信件交流等方式,但这些交流方式的密度、便捷度、互动性较差。这些年,我们的校园论坛完全改观了这种局面,校友们不仅可以通过专设栏目“校友寄语”加入交流,其他十多个栏目也常常可见他们活跃的声音。校友和在校师生之间架起了可以实时互动的桥梁,校友们不仅可以通过镇中校园网了解母校的实时动态和最新的发展近况,而且可以在论坛与在校师生经常性地交流情感、互致问候、咨询探讨、答疑解难等等,如教师节校友们纷纷向母校老师发送电子贺卡、点播网络歌曲、表达深深的祝福与感谢,高考过后更是不遗余力为高三毕业学生的志愿填报出谋划策,提供颇具价值的意见建议。

尽管相隔遥远,无法面对面,但在校师生和校友又恍若置身于一个亲情浓浓的家园。校友的参与热情常常令我们感动,他们营造了清新、亲和、健康、纯粹的论坛氛围,“学弟学妹”是他们对在校学生饱含关爱的网络称呼,他们不断为学弟学妹提供信息、开阔眼界,不断鼓励、激励学弟学妹奋发向上,勇于超越,不断为学弟学妹答疑解难,解决问题,他们所做的一切,感染、感动了在校师生,很多人都以校友为榜样做人、做事、做学问。

4.师师关系的和谐

学校教育的特殊性在于它的产品——学生是学校内各种因素、各位教师工作的合力打造成的,而且它不同于工厂里流水线分工作业那样有明确的分工合作的操作标准与规范,全在于教师们对共同的产品的成长出炉有科学明晰的认识。因而我们认为师师关系和谐的第一体现也是第一关键内容是教师们能正确理解学生成长的规律,理解全面发展、综合素质在学生成长中的终极效应,从而能做到合理用力,协调其他教师的工作,不贪功,不把学生的“成功”当作自己谋取名利的工具,甚至出现为抢夺好学生和学生学习时间、空间而争吵打斗等大失风度的事情。为此学校一方面要求教师深刻理解学生发展成长的规律,另一方面在教师评价考核奖励制度上突出了“合理均衡、适度倾斜”的原则,不以分数为第一标杆,不搞大奖特奖,不助长并力避学科之间、教师之间的恶性竞争。

镇中师师关系和谐的第二方面的体现是温馨的家庭式氛围,不钩心斗角,不互存积怨,教师们愉快地工作生活在舒心少内耗的环境之中,情绪稳定,效率极高。为此,学校党政工团部门做了大量深入细致的协调工作,经常性开展多种形式的教师团体活动,如教工运动会、教师联谊活动、教师烹调大赛、教工歌舞比赛等等,还成立如教工萨克斯乐团、教师读书会等教师团体,有效地拉近教师间的人际距离,促进感情交流,化解矛盾。

镇中师师关系和谐的第三方面体现在教师的团结协作、智慧共享上。尽管学校教师的个体水平与一些重点中学有差距,但学校领导和教师都相信“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因此在教师中间特别是教研组、职能部门大力倡导集体学习、集体研究、集体攻关的优良风尚,我们制定了集体备课制度,备课小组对教学内容相互探讨、争论、修正,形成较为合理、精致的教学资源,产生不同凡响的效果。

师师关系和谐还体现在新老教师的互促互进上。新教师一走上镇海中学的教学岗位,各教研组就选择思想素质好、教学水平高、实践能力强的骨干教师分别与他们结成对子,尽快使新教师度过适应期,从高一到高三,一般不在中途换马,边教边学,积累经验,配以定期考核、汇报等制度,青年教师在短时间内能得到较快成长。同时在这个过程中,老教师也从青年教师身上习得了不少有益的知识和能力,有利于他们知识的更新与完善。

镇中师师关系和谐更体现在教师们优良的教风上,教师热爱教育事业,对学生全面负责,教学上精益求精,求新求变,坚持备课、上课、批改作业、辅导、考核、总结六认真,这是镇中教师共同的风格。

(二)个性化学校精神的凝聚

学校精神是一个学校各种因素特别是组织成员的言行、思想观念等综合而成体现出来的一种风度、一种气质、一种风格。优秀的学校精神是一个学校组织最为宝贵的财富,是推动学校发展的精神支柱和惯性力量,当然,学校精神是与特定的社会环境、特定的时空条件联系在一起,它不是一成不变,它也存在与时俱进的适应、更新问题,也就是说,学校精神是可以改变也应该改变的,只有不断调整、注入新的因子,学校精神才能够持续地推动学校更上层楼。

从学校文化建设的角度分析,学校精神应该属于学校文化建设的高端层面,学校的物质文化、制度文化、活动文化是学校精神文化的表现和基础铺垫。

通过近年来个性化学校文化建设的研究和实践,镇海中学新的物质文化、制度文化、活动文化已经为镇海中学个性化学校精神的初步生成积累了比较宽泛的基础,“敬业奉献,博雅沉静,创新卓越,和谐自主,开放合作”的镇中个性化学校精神已经初步凝练,成为全体镇中人新的价值取向、内隐规矩和集体无意识。

镇中个性化学校精神的凝练离不开对传统学校精神文化的反思和超越,在镇中90余年的发展历程中,我们形成了“励志、进取、勤奋、健美”的校训,“严肃制度、严明纪律、严格要求”的校规,“严谨、求实、团结、创新”的教风,“勤奋、紧张、活泼、自信”的学风,这些精神品格是镇海中学取得辉煌成果的根本力量,这些优良传统在学校新世纪的发展中也起着重要的作用。但是从历史现实、从学校内外综合考察中,特别是在个性化校园建设的研究实践过程中,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传统的精神文化更多的是与旧的社会背景、教育背景联系在一起的,它更多地反映了传统教育教学的特征并且是为之服务的,比较粗放、经验色彩较浓。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开展,新课程改革的即将全面实施,教育内外环境的深刻变化,我们认识到镇中精神也必须作出适当的调整和超越,才能在新的条件下巩固名校地位,创出特色,更好地履行自己的社会使命。

可以看出,“敬业奉献,博雅沉静,创新卓越,和谐自主,开放合作”的镇中个性化学校精神带有浓重的学校优良传统的影子,但这些传统精神的内核通过个性化校园建设得到了深化与升华,更富现代色彩。自我更新超越后的镇中精神打着明显的时代烙印,又闪现了鲜明的镇中特色。“和谐、人文、自主、开放、合作、创新”都是时代的强音,在一个多元化的开放的信息社会里,镇海中学必须具备这些现代品格才能继续站在时代的前列,更有效地履行自己的使命。

“敬业奉献,博雅沉静,创新卓越,和谐自主,开放合作”不是就学校系统的某一方面或某几方面而言的,它是所有镇中人都在贯彻、都在执行、都在运作的整体品质,当然因为角色的不同他们具体的结合状态也各异。下面我们具体分析一下镇中新精神的各个组成部分。

“敬业奉献”即视自己的工作为自己的事业,执事敬,并至真至诚。在市场经济、物质社会的条件下,镇海中学的教师依然做到“以校为家”、“一心放在学生身上”、“学生在教师在”、“从不搞有偿家教、谋第二职业”,的确难能可贵,这是一种高贵、纯粹的职业精神。这种精神也时时感染、熏陶着所有的学生,影响着他们的人生价值观、职业观和态度。

“博雅沉静”,“博雅”即博大而高雅,它既含有治学的标准又深藏做人的要求,是深厚人文精神的体现。镇中的“博雅”旨在培养具有广博知识和优雅气质的人,追求外表美与心灵美的结合,使学生的身心得到和谐的发展,始终注重师生的为学与做人,始终致力于让镇中人具有博大的爱心、健全的人格、高尚的情操和高雅的品位,同时又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和综合素养。“沉静”指无论教师还是学生在自己的学业和教学上都能沉得下来深入思考,坐得住冷板凳,意志坚强,有恒心,有毅力,不浮躁,不肤浅。

“创新卓越”,“创新”即“开拓创新”,是指镇海中学的师生具有强烈的开拓意识和创新精神,他们不墨守成规,不安于现状,思维活跃,喜欢求新求异求变,凡事讲求效率,致力于开创新局面。“卓越”即“追求卓越”,指不满足现状,勇于超越,精益求精,努力做同类中的最好。就学校层面而言,镇海中学不因为过去的辉煌而淹没自己,也不因各种条件的相对劣势而自甘落后,它克服困难,突出重围,让自己在全省同类学校中继续勇立潮头。就教师层面而言,镇海中学教师致力于专业发展,致力于做名师、做大师、出精品。就学生而言,镇海中学学生唾弃平庸,心存高远,志向远大,在低年级就将人生理想锁定全国名校进而报效祖国。

“和谐自主”,“和谐”即“崇尚和谐”,指在镇海中学,无论教师还是学生都有一种对事物合规律的平衡状态的追求心向,我们追求学生的全面和谐发展、追求身心的和谐、追求人际关系的和谐,而且这种追求通过各种有效的方式付诸行动,我们抓而不死、管而不僵、活而不浮、动静相宜、相得益彰。“自主”是镇海中学学校层面、师生整体和个体都有一种强烈的主体精神,他们注重养成自己的自主能力,他们追求自主发展、自主探究、自主创造所带给他们的成功体验和愉悦感。

“开放合作”,“开放”指镇海中学的教师和学生视野开阔,他们能够对外界的信息作出迅速的反应和甄别,对外界信息能够保持足够的兴趣,并对各种存在的现象保持一种理性的宽容。“合作”是镇海中学的一项优良传统,镇中人的集体观念、归属感、荣誉感都很强,教师、学生、校友都能够互敬互爱少内耗,能够互相支援、互补长短完成同一目标,注重整体的力量,集体的智慧。

(三)教师形象语的确定

2010年,我们开展了历时近半年的“镇海中学教师形象语”征集活动,共收到教职工撰写的形象语40余条,最后确定“惩忿窒欲·光风霁月·梓材荫泽·止于至善”为镇中教师形象语。镇中精神和教师形象语的确立进一步丰富、深化、提升了全体镇中人特别是镇中教师的价值取向、内隐规矩和集体无意识,成为学校可持续发展的精神源泉和强劲动力。

“惩忿窒欲·光风霁月·梓材荫泽·止于至善”镇中教师形象语语出校园人文遗迹或古文经典,简洁凝练,立意高远,格调典雅,气度沉稳,内外兼修,体现了深厚的中华文化意蕴和鲜明的镇中教育特色,能够较好地代表镇中教师的形象或成为镇中教师孜孜以求的标杆,是镇中教师教育自觉的反映。

“惩忿窒欲”出自《周易·损》中“损,君子以惩忿窒欲”一语,镇中梓荫山东面石壁上的巨幅摩崖石刻即为此四字。此语为古人修身养性格言,意指克制愤怒,节制欲望。作为镇中教师,处于转型期的中国社会,应有较强的情绪调控能力,保持恬淡、沉静、愉悦、淡定的心境,不断提升自己的教育理想和职业境界,对各种纷繁芜杂的欲望、诱惑能保持清醒认识和自觉抵制,精心执教,静心育人,并从中获得内外平衡、身心健康。

“光风霁月”出自宋·黄庭坚《豫章集·濂溪诗序》:“舂陵周茂叔,人品甚高,胸怀洒落,如光风霁月。”镇中校园西南角建有“光霁亭”,上书“泮水鲲池钟灵毓秀,光风霁月荡气涤胸”亭联。“光风霁月”意指雨过天晴的明净气象,常誉为政治清明,前景宽阔和灿烂。它代表镇中教师豁达开朗、坦荡明净、光明磊落、清正高洁的品格形象,也寓意镇中教师能通过自己不懈的努力创造非凡的业绩。

“梓材荫泽”。“梓材”出自《尚书·梓材》,意谓从政应该像梓人(工匠)治材作器一样考究;“荫泽”,包含着荫庇学子、源远流长的深意。镇中校园多处景观、书刊、活动等都冠以“梓荫”之名,“梓荫”取“梓材荫泽、荫庇学子、源远流长”之意。她已经被丰富为一个闪耀着璀璨文化光芒、流露着真诚教育仁爱、深蕴着绵长人文精神的词眼,她已深深融进了镇中和镇中人的血脉,她铺垫了镇中学校文化的独特底色,她代表了镇中和镇中教师的精神气质和理想追求。

“止于至善”语出《礼记·大学》,“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止于至善”是一种以卓越为核心要义的至高境界的追求,是人性中大真、大爱、大诚、大智的体现,是自我到无我境界的一种升华。此语要求镇中教师不断提升自己的教育自觉,精心执教,静心育人,不故步自封,不墨守成规,不安于现状,勇于创新,精益求精,追求卓越,致力于开创新局面,取得新突破,致力于做名师、做大师、出精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