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个性化诉求:传统办学模式的突围之路
6874100000013

第13章 环境个性化:得天独厚,人文和谐(5)

三、教育资源环境的优化拓展

作为一所立足于滨海小城的县级中学,镇海区的地理环境、城市化水平、社会文化、市民观念、生源质量、对优秀人才的吸引力等等都不能与大城市或规模较大的县(市)的同类学校相提并论,更缺少优质、丰富、国际化的优质教育教学资源,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校办学水平和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不利于学生的高水平差异发展,为此,课题组想方设法优化拓展、整合利用网络、音像、院所、社区、地域。乃至国际等资源,为师生的成长成材创设优质的教育资源环境。

(一)网络资源的选择性利用

广义的网络教育资源,是以信息网络为载体,能够增进知识与技能,影响思想观念的具有教育意义的内容。狭义的网络教育资源,是以信息网络为平台,经过加工与整理的系统化的,以一定的培养目标和教育、教学任务为核心,能够直接有效地增进知识与技能,易于受教育者接受并影响受教育者思想观念的内容。随着教育信息化的深层次推进,互联网中的信息资源以指数方式增长,这些资源不仅在内容上多种多样,在表现形式上更是丰富多彩。它对教育领域的冲击与渗透使得网络教育资源的利用受到重视,网络对校园文化建设、教学方式、学习方式、德育工作等都产生了深远影响,网络对创新从才培养模式和培养创新人才也提出了新问题、新挑战。如何选择性地利用甚至开发网络资源,如何利用这些资源更好地促进学校各方面工作便成了必须思考和实践的一项课题。

1.建设好校园网络平台

在中学建立校园网络,以形成全新的教学环境,促进教学内容与方法的变革和实现教育信息化,迎接已经到来的信息社会对于教育的挑战,已经成为当今中学教育的必然选择。镇海中学校园网正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之下成长起来的。腾讯通、求索等可靠、便捷的办公自动化软件、资源丰富的视频点播VOD系统、教学资源共享、电子公告栏BBS、及时更新的镇中快讯、镇中相册等丰富的图文校史等构成了学校利用和交流网络资源的一个基地。镇海中学校园网已经成为为镇海中学的网上家园和虚拟社区。

很多中学都有校园网,但一般人气不旺,除了静态的师生网页内容、ftp服务、少量的滚动新闻,不大开设校园BBS,主要怕出问题。经过调查研究,镇海中学认为,只要加强管理,利用校园网BBS不但可以充分利用学校教育资源,还可以利用它探讨新型教学模式,利于师生在网上开展一对一、一对多或多对多等自由开放的交流,有效培养学生的自主能力。我们的校园论坛开设了教师论坛、学生论坛、校友论坛等5个频道,下面又分出共21个专栏,覆盖了学生现实生活的大部分范畴,如“心理社区”、“原创空间”“动漫时代”、“音乐天地”“休闲娱乐”等。同时,结合校运会、著名大学校友“情系母校”活动推出专题活动。在这里,学生能够宣泄情绪,放松心情,能够展开在线讨论,发表自己对某一问题的看法和建议,与其他人碰撞出思想的火花,能够在原创空间、动漫园地、音乐天地、技术特区等栏目发挥特长、锻炼能力、创作作品、挥洒才情,享受被欣赏的成功喜悦,树立学习和生活的信心,还能吸收到丰富的信息,体验多种情感。镇中论坛以其精品性、生动性、丰富性吸引了许多师生和校友的参与,被学生亲切地称为“我们共同的家园”。有家长自豪地说:“镇海中学的网络是一片神奇的净土。”这一文化特质和文化发展模式也直接影响了目前人气较旺的镇海中学贴吧的发展。

2.用信息技术改革传统教学模式

在信息技术的冲击下,传统教学模式的困境更加明显。像教学活动在时空上受到很大限制,教师只能在特定时间、特定地点传授特定内容,学生没有选择学习内容的自主权,学生自我学习、自主探究能力的培养常被忽视,等等。

这些困境是传统课堂教学无法回避的现实。要解决它,应该寻求新的技术和新的教育思想的支撑。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我们进行了以校园网为技术平台的“超课堂”教学模式的探索,网络技术全面介入备课、课堂教学实施和课后练习这三个主要教学环节,不仅使课堂教学的框架结构和功能更为完整,而且极大地拓展了师生互动的范围,让学生从备课环节就开始参与,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新课程理念也因此得到落实,实现了“网上备课——课堂上课——网上练习”的流畅对接,解决了传统教学在教学资源、异步交流、学生主体性发挥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如研究性学习教学,利用校园网BBS的“研究性学习专栏”,选题课的内容和备课、同学对选题课的建议、同学的选题、师生的交流等都通过在线交流实现,有时课题组的研究整节课就是在电子阅览室共同完成的。

闪亮的QQ,对许多人来说,意味着聊天、休闲和娱乐。但对镇海中学师生而言,QQ同时也是沟通教育信息、实施教育教学的一个良好渠道和平台。

镇海中学信息技术兴趣小组群、镇海中学贵州支教群、镇海中学领导力开发群和镇海中学研究性学习群等群如雨后群笋般成长起来,“读书与写作”群甚至在QQ群里开设起了社团活动课。利用网络提高能课堂效率,是一种有益的尝试,它贴近学生的兴趣和学习方式,能充分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2008年5月的《浙江日报》等省级媒体分别以《镇海中学QQ群里上作文课》、《QQ群里的社团活动课》为题报道了镇海中学利用网络资源进行课堂教学改革的成功尝试。

3.营造班集体的网上家园

2000年,我们组织各班建设班级网页。但班级网页和当时新兴的校园网一样,出现了“一次建成投入大,有路无车无货,无人问津也无更新”的问题。

近几年,经过不断探索,班级博客、教师读书会博客、文学社博客、研究性学习小组博客、师生微博等供师生、生生交流的平台不断涌现。而且,很多博客外挂在新浪、网易等门户网站上,以开放的姿态迎接各种挑战。

像2009级高一(8)班,之所以在班级文化建设中崭露头角,原因之一就是他们用班级博客“我们的八班”,把以“团结、竞争”为核心的班级文化特色表现得淋漓尽致。8班的值周体制颇具新意,班级成员根据各人的个性特长和爱好组成了8个团队,由8位团队长组成的“评价小组”拥有“立法权”(即可以修改班规),并负责评价值周小组和打分(班主任只有1/10的判分权,当值的团队成员不参与打分);当值的值周团队有“行政权”,负责本周班级管理的大小事务;班规小组拥有“司法权”,对班级成员进行加扣分。每周,8班把各项小结、班内大小事务挂到班级博客上,其他同学可以匿名参与。这种自主、开放的网络民主管理方式,不仅让所有学生都能一吐为快,也吸引了大量家长和网友的参与。班主任郭天彪认为,这种博客交流制度,让师生之间更加平等,竞争更加透明,合作更加紧密。

4.建设网上学科资源库,让在线备课更具个性

网络资源的海量信息,使教学资源趋同化、去个性化。同时,随着新课改的深入推进,一些新课程必需的教学资源又奇缺。学校的网上资源建设策略对育教学的个性化产生深远影响。学校提出建设学科资料库的战略决策,一方面引入收费资源网站、收费资源系统,让各教研组、备课组获得海量的可选资源,另一方面,镇海中学强调各学科的资料库建设不是东拼西凑,必需打上了原创、校本的烙印。学校发扬集体备课的优良传统。通过“建库、合作备课、个性化在线备课”三步走来打造个性化备课。

以外语组为例:该组形成了“好的工作氛围还建立在同事间教学合作和教学争鸣基础上”的理念,热烈讨论,求同存异。从高一至高三备课组都建有丰富的备课资源库,每个备课组共用一份教案、实现教学思想互通,将一个学期的所有课程“分而治之”。同一年级任教的老师将教材的不同单元进行分配,每个老师负责写几个单元的教案,此后将教案通过FTP、腾讯通等提供给其他老师,经过大家讨论后,在腾讯通中形成统一的教案。各位老师又根据各自的学情和个性进一步优化教案。教师们在备课的时候,经常会为了某一知识点争得面红耳赤,但争论的最后结果,是一份教案的更加完善。教师们分工合作,大大减少重复劳动,提高了备课效率,还节约出大量时间。节约下来的备课时间用于搜集更新颖的材料,构思更精细的习题。

5.精选网络教育教学资源,形成个人网上教学资源库

随着教师博客、微博的兴起,镇海中学师生个人资源库也日趋丰富,同时,宁波市数字图书馆、宁波市科技文献信息服务中心等免费资源也日趋增多。

镇海中学顺势而为,积极联系并主动为师生申请免费账号,通过宣传、引导和组织使用等多种方式,让师生尽早尽快融入这一信息利用的大潮,几乎让每位师生能娴熟运用这些免费资源库,利用CNKI知网、万方、维普三大中文数据库、名校视频课的教育教学、文化资源。教师充分利用这些资源写科研论文、学生用来做研究性学习课题。师生把这些专业资源分类保存,存放在个人博客中。

(二)地域资源的紧密化利用

教育教学是一种基于学生的现实生活、以提升学生的生活质量和生命价值为旨归的特殊的生活实践过程,是学生生存状态的积极展现,并不断充盈和丰富的过程,是引导他们追求更有意义、更有价值、更为美好和更符合人性的可能生活的过程。所以学校教育不该也不能让学生远离现实世界,更不能成为一道隔离学生与世界交流的屏障。宁波作为一座历史文化名城,蕴涵着包括自然环境、经济、人文、文化等多个方面的丰富而有特色的地域资源。而作为与学生学习、生活息息相关的社区,其中也有着极为丰富的教育资源。学校看到了这些潜在的、可利用的教育资源,并进行充分地开发利用和挖掘整合,使学校教育更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体、个人生活的主体和社会生活的主体。

1.开发利用宁波地域资源优势,为学校教育教学注入新的活力

地域资源具有地方性、典型性、直观性和生动性等特点,学校利用本地地域文化这一重要资源作为学校教育教学的重要素材和切入点,贴近了学生的生活,提供了促进学生道德发展所必需的环境,提升了学校教育教学的现实性和易吸收性。宁波地域文化中蕴含的民主精神、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是学校教育的丰厚资源,探讨、挖掘其独特内涵和德育功效,并将其与学校教育常规相整合,对学校培养具有健全人格的高素质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弘扬宁波地域文化的“民主精神”,构建具有本校特征的学生“自我教育、自主管理、主动发展、自觉而为”的教育模式。从浙东学派的兼容并蓄、开拓创新到在抗倭、抗英、抗法、抗日战争中表现出来的伟大的民主爱国精神,“民主精神”是宁波精神的支柱之一。在学校教育中,“培养社会责任、参与公众事务、实现自身价值”应该是民主精神的一个重要方面。学校把这种要求整合到学校的日常教育之中,从学生干部的产生,到校纪校规的确立,日常行为规范的管理、检查、评比,再到对学生的考核、评价都由学生全过程参与其中。

对于学生干部的选拔和产生,学校实施了公开招聘、自主竞争、公众评议、选举产生、培训上岗的制度,推行了人员能进能出、干部能上能下、职务能升能降的动态竞争机制。无论学生的身份是“竞选者”还是“选举者”,都能够主动行使自己的权利和义务,体现对学校事务的关注度、选择权和决定权;在校纪校规的制定上,学校有意识地探索学生参与的机制,如师生听证会。制度制定的过程及制度本身,就是一种教育力量,学生可以捕捉其中的民主精神、严谨的思维和依法治校的原则;学校一年一度的推优评先工作也逐步加大了学生参与力度。如学校在“镇中十佳”、新课程综合实践活动等地评定中实施自由申报、意见征询、风采展示、投票表决、学校审核、张榜公示六个程序,体现了机会均等、民主公平、遵守规则的原则;在日常行为规范的管理、检查、评比中,学校通过组织学生干部、校园义工定期检查或不定期抽查,发挥同伴教育和引领作用,提高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引导学生朝着学校教育目标发展,从而营造出有共同的行为准则,人人积极向上、遵守校纪校规的良好风气;学校还利用中学生领导力开发课程,引导学生在改进公共政策的尝试中履行一个公民的权利和责任,培养学生对团队、公众、社会和人类事务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发展自我设计、自我管理的能力。科学管理的方法、民主参与的精神与合情合理的操作,对学生健康成长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